<p class="ql-block">从泥土里长出的“洴浰丝弦乐”</p><p class="ql-block">宜兴丝弦是根植在乡土大地的传统古韵。早期,流传于宜兴东乡大浦,西乡红塔、钮家、徐舍的美栖、宜丰的吴圩、曲流、仇圩、洴浰一带。那时的民间艺人未经过正规培训,自学成才。</p><p class="ql-block">最初,艺人自制简单的乐器,乐队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是在演出之前,四面八方的艺人自发集聚到一起,稍加磨合,便开始表演。民国期间,为满足当地乡民的文化需求,以及请河神、消灾难、保平安、盼丰收等民俗活动的需求,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日民间艺人自发组织起来,为扎彩船、放河灯等活动演奏,表演,并逐渐成为神会、灯会、庙会的固定表演节目。演奏人员一般为30至60人,队伍宏大,气势壮观。根据节目需求可坐,可站立演奏,也可以在进行中演奏,深受广大乡民喜爱。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这部乐曲成为以宜兴城为界,作为一个东西乡文化交流盛行的文艺活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西乡的丝弦一直持续活动,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有徐舍美栖和洴浰在热门活动。解放初期,“宜兴丝弦”多次参加常州、镇江地区和县组织的各种演出,赢得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宜兴丝弦”成为了破四旧的对象,被迫中断十多年。尽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洴浰热爱“宜兴丝弦”的民间艺人们不能聚集在一起,组织集体活动,但他们始终坚守“宜兴丝弦”。期间,不顾白天耕作的劳累,忙里偷闲,常常会在晚上悄悄地聚在一起,听取从南艺下放到洴浰劳动的专业老师悉心指导,从而演奏水平也有了长足的提升。由此“宜兴丝弦”被洴浰艺人们传承至今。</p><p class="ql-block">1977年“宜兴丝弦”恢复演出,后又中断20多年。2000年3月在社各方面的支持下,宜丰镇吴圩丝弦乐队重建组建,随着“宜兴丝弦”分布的逐渐缩小,有着50名队员的吴圩丝弦乐队成为目前唯一从事“宜兴丝弦”演奏的民间文艺团体。2004并村之后,吴圩丝弦乐队改称为“洴俐丝弦乐队”。如今,“洴俐丝弦乐”已跨过了半个多世纪,年龄最大的已90岁,现仼队长钱洪庄也巳七十八岁了,他们的平均年龄为72岁,但他们仍然坚守初心,定期开展活动,在洴浰这块热土上继续传承“丝弦乐”。</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22日,“洴浰丝弦乐队”参加了国家文联、国家文协在浙江丽水缙云县主办的四省一市江南小戏交流会。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省及上海市,分别推荐两个节目,经过层层选拔,江苏省“宜兴洴俐丝弦”入选参演。演出活动在缙云县大剧场进行,被多家媒体报道及有关电视台现场直播,最终经专家评委评审,在评出的四个精彩节目中,“洴浰丝弦乐队”名列前茅。从此,“洴俐丝弦”被邀多次参加了省级和国家级交流活动,受到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洴浰丝弦”一直以来不仅是以“宜兴丝弦”古韵传承至今,实际它是一部记载古往今来江南水乡,从农耕,古村落,文化娱乐,乡情乡貌,风土人情,百姓与朝庭时事等,百姓生产、生活的全方位缩影。</p><p class="ql-block">特别鸣谢:冯乐心老师</p><p class="ql-block"> 洴浰丝弦乐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