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孔祥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往常一样,晨起便往七星岩散步。由景区西门侧的万松苑沿水月堤一直走到南门的“揽胜”牌坊,抬头见阆峰岩的石壁上刻着“阆峰岩”三字,落款容庚,便想起前些年读过中大教授黄天骥老先生写容庚的一篇文章,对容老的风骨很敬佩。</p><p class="ql-block">读中大黄天骥教授的书是缘于他的学生黄竹三教授,其实他俩都是中大校友,天骥教授高竹三教授两届,留校后就成了竹三的老师。</p><p class="ql-block">2013年5月他们师生俩双双荣获“中国戏曲教育终身成就奖”,因黄天骥教授眼睛不好,未能亲临浙江海门领奖,他的学生一一山西师大戏曲研究所所长黄竹三教授代其领奖,并专程来中大探老师兼送奖。</p><p class="ql-block">我因一个机缘有幸认识黄竹三教授。2013年某一个四月天的早晨,春风拂面,我在端州四路边上等校车,巧遇一位朋友也在等他们学校的校车。看到她手里拿一本《牡丹亭》,便好奇问:“你喜欢看戏曲书?”她答:“这是我爸读中大时同宿舍的黄竹三同学写的《牡丹亭》评注,他送了一本给我,正好也了解一下戏曲。”几分钟的聊天,我知道黄竹三的名气以及他现在刚到中大,就住在黄天骥老师家里,很有可能来肇庆探她父亲。于是斗胆向她请求,邀黄竹三教授到肇庆,一来可以探老同学,二来顺便给我们广金肇庆校区师生开讲座,岂不两全其美。我朋友听了我的建议,也感觉这个主意好。帮我联系后告诉我,黄竹三教授接受我的请求。于是,第二天一早,校区领导派车让我到中大接黄竹三教授来肇庆。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我很顺利地接上黄竹三教授并返回到肇庆校区。虽是初次见面,但竹三教授很平易近人,自我介绍他也是广东开平人,认识我这个广东小老乡很高兴。在车上他还说了一个小插曲:昨晚他带的第一个研究生请他和天骥教授吃饭,席间他说起明天要到广金肇庆校区讲学,他的学生很惊讶地说“谁那么大胆请我老师去讲座?”他担心竹三教授年纪大,受不了舟车劳顿的折腾,建议他别去肇庆了。但竹三教授一再坚持前往,说答应的事就不要失信。他还给我做了一个小孩子般调皮的眼神,好像逃出牢笼奔向自由的小鸟一般快乐,真是个老顽童耶。“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吾信之!难怪老子也强调“复归于婴儿”。以竹三教授的 坦率健谈,我们自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他在校区肇庆校区住了一周,为我们做了两场文化活动:一是戏曲讲座,二是做乐知书院的首本“真人书”。犹为值得一提的是戏曲讲座结束时,黄老先生走下讲坛,向台下三百多师生 深深鞠躬,赢得了大家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黄老的学养和儒雅之风,给 肇庆校区的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考虑到竹三教授的身体,我想取消“真人书”的活动,但他坚决不肯,说你们的学生很好学,我来一次也不容易,讲!</p><p class="ql-block">黄老先生很喜欢 依山傍水的肇庆校区,在此一周,我每天都陪他在校园或七星湖畔散步,听他讲过去的事情,讲得最多的是他下放到山西吕梁山乡下劳动的事情、他痴迷的戏曲以及他与黄天骥老先生的情谊。还把他写的两本书赠送给我,一本是他评注的《牡丹亭》,一本是他写的诗集《浮生诗草》,由黄天骥教授作序。竹三教授的诗是他一生的写照,其中一些写文革下放到吕梁山区劳动的情景,如《下放偶感》:</p><p class="ql-block">人生苦乐欲何求,</p><p class="ql-block">敕令务农敢顶牛?</p><p class="ql-block">昕水河渎无蟹鳖,</p><p class="ql-block">吕梁山坻有雉鸠。</p><p class="ql-block">春朝野老同耕穑,</p><p class="ql-block">冬夜荆妻共衾裘。</p><p class="ql-block">辜负十年窗下读,</p><p class="ql-block">天凉只道好清秋。</p><p class="ql-block">诗中流露出劳作的悲苦和读书无用武之地的无奈,跃然纸上。另一首则表达了他山居劳动后快乐的心境,如《山居漫兴》:</p><p class="ql-block">带月荷锄出,躬耕垄上麻。</p><p class="ql-block">塬高先获雨,春秋迟着花。</p><p class="ql-block">犬吠惊三县,鸡鸣喧百家。</p><p class="ql-block">不知秦与汉,山居乐无涯。</p><p class="ql-block">竹三教授多才多艺,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很有造诣,我最遗憾的就是没让他留下墨宝。竹三教授说,黄天骥教授眼睛不好,平时出外都靠夫人照顾,但他仍坚持教学第一线,上本科生的课,是一位很有师德的老师。不然我还可帮你请他来给你们的学生做讲座呢。由此,我便关注黄天骥教授了,上网买了他的《中大往事》,一睹为快。虽然没在中大读大学,但读了天骥教授对中大往事的回忆,我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大师生关系有了一些了解。在书中他写了自己在中大就读时陈寅恪、姜立夫、容庚和商承祚等名师的掠影,还专门撰写引导他走上戏曲道路的两位老师王季思和董每戡。</p><p class="ql-block">从七星岩散步回到办公室,在书柜里翻出黄天骥教授写的《中大往事》,找到“老圃秋容淡一一实话实说的容庚教授”一文,再读之,为容老的中国文人的傲骨折服!文中记述的其中一件事:1974年夏天,“评法批儒”运动席卷全国,有人为了“大做声势”,强迫容老站出来“批孔”。他坚决不肯,声明:“再强迫我批孔,我就去跳珠江!”他那正直不阿的品格,使喧嚣一时的“左”派为之气慑。</p><p class="ql-block">今晨散步我有两大收获,一是欣赏了星湖景区的湖光山色,二是在阆峰岩下见容庚老先生题的“阆峰岩”三字,又勾起一段往事的回忆。触景生情起诗意,也不怕在兼有金石学家、书法家、文学家和诗人等名望的容老面前献丑了,以一首《阆峰听笛》记下快乐的心情:</p><p class="ql-block">步履轻快赏湖山,</p><p class="ql-block">晨光一缕入心田。​</p><p class="ql-block">阆峰岩上听笛声,</p><p class="ql-block">金石交响曲悠扬。</p><p class="ql-block">往事并不如烟,与两位黄老的邂逅是我一生的荣幸。</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揽胜牌坊在阆峰岩下,岩石上刻着容庚先生的“阆峰岩”三字。</p> <p class="ql-block">黄竹三教授赠送的两本书并题字</p> <p class="ql-block">黄天骥教授为《浮生诗草》作序</p> <p class="ql-block">黄天骥著《中大往事》中回忆容庚先生的一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黄竹三教授讲戏曲艺术</p> <p class="ql-block">座无虚席,师生们 洗耳恭听。</p> <p class="ql-block">对上前请教的学生,竹三教授主动伸出手与学生相握,并认真解答,真大家风范也!</p> <p class="ql-block">竹三教授不辞辛劳,在4.23世界读书日当天,为我们开启了真人图书馆活动,成为广金肇庆校区的首本真人书。他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娓娓道来,师生们 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