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行之蒙自

<p class="ql-block">从建水古城驾车,一个半小时后到达云南省红河州的首府—蒙自市。</p> <p class="ql-block">蒙自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对外开放的肇始地,拥有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云南第一个海关、云南第一个外国银行等诸多“第一”。</p> 碧色寨的百年芳华 <p class="ql-block">2017年,冯小刚导演电影《芳华》,将许多重要的外景地都选在了碧色寨,让这个滇越铁路边上沉寂多年的小村庄,随着这部电影的走红而被更多人熟知。</p> <p class="ql-block">碧色寨地处滇越铁路的中心地段,是一个汉、彝、苗、回、壮等多民族聚集的小小村落,也是百年前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p> <p class="ql-block">正午的阳光,让土黄色的村庄都泛着一片融融的暖色。</p> <p class="ql-block">走进村庄,土墙灰瓦,一片宁静。</p> <p class="ql-block">偶尔看到土墙边晾晒的衣物,或在小巷里玩耍的小朋友,还有从某个院落传出的狗叫声,才能感受到这个村落的一些生气~</p> <p class="ql-block">当年,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引起了国外列强对云南筑路权的争夺,最终法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掠取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和通车管理权,于1903年开始动工,1910全线通车,成为中国最早修筑的铁路之一。</p> <p class="ql-block">碧色寨曾经是滇越铁路的重要站点,因地处云南和越南的交汇点,进出口货物都在这里中转,法、英、美、德、日等国,都在这里开办了洋行、酒楼、邮局、百货公司等,碧色寨也因此成为云南外贸最为繁华的地区,曾有"小香港""小巴黎"之称。</p> <p class="ql-block">走过百年,如今的碧色寨已难见当年的繁华,人们只能从一条长长的铁轨,还有铁轨四周那些遗留的30多处历史建筑中,感受到这里曾经的芳华。</p> <p class="ql-block">走下观光车,穿过一条古香古色的商业街,一眼就能看见铁轨旁一座黄墙红瓦,红色门窗的两层楼法式建筑,墙体和门窗历经沧桑,都已陈旧斑驳。</p> <p class="ql-block">这座火车站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外墙上悬挂着写有“Paris”字样的巴黎制造的老式双面钟,指针已停止了摆动;楼前摆放着油绿色的木条椅子,让整栋楼流淌着一种岁月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沿着铁轨一路行走,目之所及都是百年来的足印:碧色寨的站牌、百年水塔、全球第一个北回归线坐标点的标记,还有当时最豪华的哥胪士酒店、大通公司、法国员工的宿舍、红土网球场等遗迹,都默默的立在原地。走到近处,都是人去楼空,满目荒凉。</p> <p class="ql-block">这些珍贵的遗迹,如今已成为旅人们打卡的胜地,更是那段历史最生动的记录~</p> 南湖边的“联大”记忆 <p class="ql-block">位于蒙自县城南的南湖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岸柳成荫。湖中心的小岛上古木苍翠,繁花盛开,亭台楼阁交错显现。漫步湖边,有着难得的古朴和清幽~</p> <p class="ql-block">南湖沿岸都是百年来留下的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建于1888年的法国花园,是一幢二层楼的红瓦黄墙的方形建筑。这里曾是意大利的领事馆,后来成为滇越铁路总局,如今只是闭门孤寂的立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蒙自海关旧址,原来是一片中欧建筑风格集为一体的建筑群,现仅存一栋。这里曾是中法战争后云南开设的海关所在地,也是蒙自大清邮政总局的旧址。1938年,这里曾作为西南联大的办公室、教室和部分师生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时,已错过了下午四点半截止的开放时间,只能站在红墙外,想象里面的场景和曾经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建在南湖湖面上的西南联大先锋书店,是一家2023年新建的书店。远远的,就能看到湖面上升起的一座几何构图的建筑和立在其中的灰色西式钟楼。</p> <p class="ql-block">走进书店,宽敞明亮,平面展示桌和立体书架交错排列。</p> <p class="ql-block">透过宽大的玻璃墙,外面的湖景在眼前一览无遗。坐在玻璃墙边的椅子上,捧一本书,要一杯咖啡,可度过一整天的惬意时光。</p> <p class="ql-block">先锋书店,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重构西南联大的旧时光,以此向联大的先辈们,致以最真诚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南湖边最值得一去的就是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是哥胪士洋行,后来成为西南联大蒙自分校。2011年,蒙自在原址上建立了纪念馆,用大量的图片、生动的文字,还有珍贵的文件资料和实物,带我们走进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跋涉1600公里,来到蒙自继续求学的特殊岁月......</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战的全面爆发。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落入了日寇之手,天津大学更是在日军的轮番轰炸和焚烧中沦为一片废墟。</p> <p class="ql-block">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教育力量,北大、清华、南开南迁至湖南长沙,联合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随后,由于战火危及长沙,仅维持了4个多月的长沙临时大学被迫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由于昆明的校舍不够使用,而蒙自有滇越铁路连接昆明,交通便利,又有空置的房子,校方决定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立分校。</p> <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文学、法商学两院的师生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师生的到来受到了蒙自人民的热烈欢迎。</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蒙自县长带领乡绅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教室和办公机构,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成为单身教师和学生的宿舍。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郑天挺等耳熟能详的大师学者都在这些地方留下了生活和工作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的特殊年代,蒙自成了西南联大的一方净土。荷花盛开,树木掩映的南湖边,留下了朱自清、金岳霖、冯友兰等大师端坐茶亭,漫步畅谈的身影;留下了学子们吟诗作对,共话时光的笑语;留下了诗社,咖啡馆,还有在青石板路上飘扬的旗袍裙摆~</p> <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师生们克服了校舍简陋,物资匮乏,教材缺失等重重困难,不仅继续着中华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还在蒙自办起了夜校,教授文化,宣传抗日,与蒙自普通大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同时在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只呆了短短一百八十天的时间,随着昆明校舍的落成,联大蒙自分校的师生们陆续返回了昆明,只在南湖边留下了“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还有那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