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八所军休人员瞻仰镇江烈士陵园并游览西津渡

WANG C. D.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美江南四月天,桃浓樱艳竞娇颜。轻风拂面心房醉,兴会淋漓忘暮年。</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不断丰富军休人员的政治教育活动,同时也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自4月18日起,秦淮军休八所分批组织军休人员三百多人,到镇江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碑和烈士纪念馆,并游览西津渡历史文化景区。</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镇江烈士陵园建于1966年,坐落于北固山前峰。陵园有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墓、忠烈祠碑及忠烈亭、烈士纪念馆等众多红色纪念建筑景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镇江烈士纪念馆共展出鸦片战争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历史时期二百多名烈士的战斗历程和遗物,再现了先烈们的光辉事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军休八所的老同志一边认真倾听导游的讲解,一边仔细观看烈士的遗物和战斗经历,现场感受先辈们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津渡位于镇江云台山麓,在三国时叫“蒜山渡”,是一个军事渡口,成为东吴水师的驻地。隋唐时期,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后,该渡口处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界处,因此成为南北商业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在唐代,金陵被贬为县,属当时润州(镇江)管辖,属县的别号在文人墨客口中成为州的别号,蒜山渡也就被称为“金陵渡”。宋代以后称为“西津渡”,并延续至今。西津渡原先紧临长江,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三百多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处在长江边的西津渡,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渡口作用。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大量士族和百姓南迁逃避战乱,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到达江南的。两晋、南北朝、南宋时期的军事行动,渡口更是旌旗蔽日、</span>战船云集、<span style="font-size: 22px;">波涛翻滚、人马沸腾。相对的和平时期,商贾和民众的往来,使这里显现一派繁华和祥和。众多骚客和名人的到来,更是给渡口增添了几份荣耀。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张祜,宋代诗人王安石、苏轼、陆游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的。清朝康乾二帝曾途经瓜洲抵达西津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西津渡的部分骚人在润州留下了众多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唐代大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描绘了清冷凄迷的江上夜景,如一幅淡墨山水画,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孟浩然的《扬子津望京口》“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描写了在汤汤大江摆渡艰难困境面前愁煞人的焦急心理。张若虚是唐代扬州人,其《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春、江、花、月、夜场景,被人们传说为以西津渡为中心的长江两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把从京口西津渡扬帆北去到达瓜洲后的心理充分表达了出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宋代另一诗人蔡槃在《瓜州》“……急鼓西津渡,残云北固楼”,充分描写了战鼓在西津渡响起的场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代诗人于树滋在《瓜洲伊娄河棹歌》中,将西津渡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进行了直观的描述:“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因西津渡而兴盛的西津渡古街,始建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见证过众多历史风云,留下了众多历史遗存,默默地向世人诉说其千年的印迹。如今,西津渡古街已成为镇江的历史文化博览区,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观光。据镇江文旅官网介绍,西津渡古街主要看点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昭关石塔是一座藏传佛教风格的石塔,1311年建成,明代万历年刻写“昭关”二字。“昭”意为光明,是保护所有从塔下走过的摆渡人安全往返的意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昭关石塔旁的观音洞和救生会都始于宋代,设立的初衷是庇佑江上过往船只和百姓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一个体现在神灵信仰层面,另一个表现在实际救援方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五十三坡共有五十三级台阶,其名称取自佛教故事,寓意每登一级台阶悟一位榜样,有步步登高步步升华之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英国领事馆旧址位于五十三坡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国侵略者在镇江设立了租界,并在云台山麓建立领事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津渡古街以其古朴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以玉山大码头为代表的古渡文化,以昭关石塔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救生会为代表的义渡救生文化,以江南民居、民国建筑、宗教建筑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英国原领事馆为代表的西洋文化,以小码头传统商贸街为代表的商贾文化等主题鲜明、独具特色、多元聚合的系列文化成果,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通过瞻仰烈士陵园和游览西津渡古街,军休人员普遍感到,既深受红色文化熏陶和历史教育,又放松心情,收获颇丰。军休所组织这样的活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军休人员的关爱,是老有所乐的真正体现。</span></p> 说明:少数图片来自网络,在此向版权所有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