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兵的部队,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81师,代号为6495部队。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他诞生在抗战时期的连天烽火,成名于解放战争的中原突围,先后隶属过八路军和新四军,驰骋转战于一野的彭德怀、二野的刘邓、三野的陈粟和华北野战军徐向前的麾下,八次转隶于不同部队,是我军不属于任何“山头”,却又在各个山头中杀敌立功扬名立万的一支劲旅。这就是未见于任何正式命名,却在军中英名远播的“皮旅”。皮旅成名时的首长皮定均,在1955年授衔时,毛泽东批示“皮有功,少晋中”,破例高授。这件事成为我们全师的荣耀,部队上下都引以为豪,我当兵时常常听老兵们说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组建于抗日烽火中的太行山</b></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部队的前身,是抗战时从太行山抽调八路军的精兵强将组建的“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并且有着光荣的红军血脉。</p><p class="ql-block"> 那是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我国的抗日战争,已由敌我双方的战略相持,开始向有利于我的战略进攻转变。侵华日寇垂死挣扎,纠集兵力,发动“一号作战”(我方称之为“豫湘桂战役”),其战略意图在《一号作战计划》中表述得很清楚,就是要“占领并确保湘桂、粤汉及京汉铁路南部沿线的要冲,以摧毁敌空军之主要基地,制止敌军空袭帝国本土以及破坏海上交通等企图”。河南是其重要作战方向,目的是打败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确保武汉和华北日军的陆上交通。在日酋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指挥下,14.8万日军从4月18日到5月25日,实施了历时37天的河南战役。驻守河南的是国民党军第一战区汤恩伯、蒋鼎文的部队,共有40多万人,兵力是日军的好几倍。兵虽多,却被日本鬼子打得一败涂地,见了日军就望风披靡,一个多月下来损兵折将20多万,丢了豫西的登封、偃师、洛阳等38座县城,4万多平方公里国土沦为敌占区。四处逃难躲鬼子的老百姓,气得把汤恩伯和水灾、旱灾、蝗灾并列,骂为“水旱蝗汤”,甚至还动手缴了国民党溃兵的枪,打算自己保卫家乡。</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连续于5月11日发出《关于向河南发展方针的指示》、6月30日发出《关于向河南发展问题给北方局的指示》、7月25日发出《向河南进军的部署命令》,决定抽调八路军部队,到河南去开辟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7月3日,时任八路军太行军区七分区司令员的皮定均,赶到山西辽县麻田村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接受挺进河南西部的任务,被任命为“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同行的还有太行五分区地委书记徐子荣,他被任命为支队政委。给他们交代任务的是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和八路军总部的参谋长滕代远。</p><p class="ql-block"> 皮定均是安徽金寨县人,1929年就当了红军,经历过长征,当年30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岁。在这之前,他当过129师特务团团长和太行五分区、七分区的司令员,率部保卫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东南侧的安全,向冀南和豫北发展了抗日游击战争,攻克日伪的据点80多个,收复林县全境。从1929年到1944年十五年的战火锤炼,他已经从一个15岁的红小鬼,成长为八路军中能够独当一面、遇敌敢打必胜的优秀青年将领。</p><p class="ql-block"> 接受任务后,皮定均立即着手组建挺进豫西的部队。当时,太行军区正进行反扫荡的斗争,形势十分紧张,各方面的条件极为艰难。可就像皮定均后来在回忆录中所说的,太行的党组织克服困难,“从太行各部队抽调最优秀的指战员和最好的武器,为豫西人民组成了一支精悍的、具有坚强战斗力的抗日武装。部队的营以上干部和部分连的干部都是经过长征的红军老干部,战士们都是严格挑选出来的阶级觉悟高、身强力壮的豫西或豫北子弟。”这些红军干部,主要是红25军的老底子。最好的武器,也只是每个战士一支三八式或中正式步枪,配备了从日军缴获的黄牛皮弹匣。太行军区还把历年积蓄的银洋全部交给他们,以作为开辟新区的经费。</p><p class="ql-block"> 皮定均回忆,太行军区为部队每人制作了一身灰色粗布单军装。而组建时就在这支部队当团长的老将军王诚汉说,“由于经济困难,加上部队来自几个单位,支队没有统一颜色的军装”。还有人回忆,军装有三种颜色,灰色、杏黄、黄中带绿,都是土法染制的。也许,皮定均的记忆仅是支队机关的服装。即便这样,为组建这支部队,太行军区已是倾其所有了。皮定均感慨地说,“所有这一切,使我们深深感到我们党对沦陷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体现了我们党为了民族解放坚决抗日的伟大气魄!”</p><p class="ql-block"> 由于年代久远,皮定均组建的这支部队的正式番号出现多种不一的说法,有的称之为“先遣支队”,也有的叫他“游击支队”,还有“第一支队”等等。据王诚汉查证,在中央档案馆第21卷147号档案里记载,番号为“豫西抗日独立支队”。 </p><p class="ql-block"> 豫西支队受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除了皮定均、徐子荣分任司令员、政委外,皮在太行七分区的老乡、副手方升普任副司令员,六分区政治部主任郭林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29师情报处处长孔祥祯任副主任,八分区参谋长熊心乐调任支队的参谋长。从太行军区各分区抽调了80名干部组成支队的司、政、供、卫机关,以太行七分区特务连为基础,又补进了一个连队组建特务连,支队下辖第35、第3两个小型编制的步兵团。因为主要首长姓皮、姓徐,因此又被称作“皮徐支队”。</p><p class="ql-block"> 第35团是从129师385旅和师直抽调连队组建的。抽出385旅14团一连、13团二连,769团八连、129师师直警卫连,分别为第35团一连、二连、八连和九连,另外把林县县大队二、三连编为35团五连,全团五个连约600人,王诚汉是这个团的团长,马易之为政委。</p><p class="ql-block"> 第3团原来是129师新1旅3团,成立太行七分区后为基干团。组建豫西支队时这个团成建制地调入,并增加辉县县大队一个连,番号仍为第3团,辖一、三、四、六、七、九连共六个连和机炮连,约900人,团长钟发生,政委陈行庚。</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129师是以红四方面军为基础的老部队,所抽调都是成建制的战斗连队。上级特别要求,抽调的连队一个人不准换,一件武器不准留,必须做到齐装满员。曾有个部队悄悄留下一挺轻机枪,发现后立即被追回来。</p><p class="ql-block"> 组建完成的豫西支队共1502人,配备了2门82迫击炮、2挺重机枪、30挺轻机枪,有步枪800余支。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抽调这么多有着红军传统的连队,配备如此强悍的武器装备,已是难得的强将精兵。可以说,我们部队一成立就兵强马壮,素质好,战斗力强。</p><p class="ql-block"> 1944年9月5日,在河南林县临淇镇郭家园,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召开了成立大会。大会在郭家园村外的学校操场上举行,到场的有支队机关、特务连和第35团,第3团则在百里开外的辉县集结。指战员们肃然列队,庄严宣誓:一定要从日寇手中把豫西夺回来!</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成为我们部队的诞生日。我从部队退伍时,炮团石再军参谋送我一本汇编了第181师师史的内部书籍《战斗的历程》,其中的“我师战斗历程示意图”上,一面红旗在河南林县的位置上飘扬,这里就是豫西支队——皮旅——181师南征北战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壮大于开辟豫西时的艰苦征战</b></p> 开完成立大会的第二天,司令员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就带领支队开始千里进军,挺进河南西部的偃师、登封、临汝等地区,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br> 由太行七分区到豫西,首先要渡过黄河。皮定均带领部队越过古代神话“愚公移山”中的王屋山,运动到山前的阳城县王屋镇,派人侦察敌情,准备船只。准备充分后,部队疾行90里,跃进到黄河岸边蓼坞的河清渡口。在当地党组织的帮助下,利用每次只能渡几十人的三只小船,往返20多次,一夜之间将部队渡过黄河。<div> 当时黄河中间有个沙洲,上面有伪军的一个据点,皮定均将两门迫击炮在河边架起来瞄准他们,方升普副司令员带领3团三连乘第一船绕过沙洲,在对岸建立起滩头阵地,从黄河两岸威胁河中间的伪军。沙洲上的伪军不知有多少八路军要渡河,吓得赶紧熄灭灯火,再加上我方内线事先做好工作,他们放了一两枪后就无声无息,听任水手们喊着“嗳嗬,加油啊!嗳嗬,加油啊!”的号子,驾着绑满葫芦的小船,载着我军奋力渡河。<br> 当年部队渡河的地点,现已建起了闻名遐迩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引来无数游人徜徉观赏。他们之中是否有人知道,1944年9月21日八月初五晚,八路军豫西支队横渡黄河,那一夜艄公们的号子声盖过了大浪汹涌的波涛声?<br> 进入豫西后,部队照原计划挺进嵩山,打算按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在这里驻下来,开辟根据地。可到了嵩山一看,此山太“薄”,反动势力很强,缺乏周转回旋的余地,不利于开展游击战争。于是,改变计划,继续前进到登封、临汝、禹县交界处的箕山地区,进驻白栗坪,部队在此驻扎下来。<br> 豫西地区自河南战役之后,形势极其复杂。皮定均回忆,“日寇占领着城市和交通线;山区、乡村土匪横行,‘司令’多如牛毛,每个村寨都被地主、恶霸、土顽所把持;人民生活贫困不堪。”国民党军溃退时,军纪涣散,毫无斗志,老百姓群起抢夺枪支弹药,甚至成连成营地被缴了械,皮定均说群众手中的枪“少说也在十万支以上”。他们想用这些枪,打“老日”保家乡,却被恶霸、土顽势力利用,村村寨寨搞起了土围子。豫西支队初来乍到,群众不知是“哪路神仙”,连门都不敢开。一个秋雨之夜,皮定均带领部队,硬是在老百姓的屋檐下站了一宿。皮定均感慨道,“这就是动荡的豫西,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局势”。<br> 面对这种局势,豫西支队指战员坚定地落实我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自身的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日寇侵占登封后,在县城西南五六里地的嵩山脚下修飞机场,圈了近两万老百姓做苦工。打掉它,不仅让鬼子修机场的美梦成空,而且放出做苦工的百姓,有利于扩大我军的影响。渡过黄河十天后的一个午夜,在皮定均指挥下,3团团长钟发生率三连、九连和机炮连的部队冲进机场,打掉了看管民工的十多个鬼子和一百多伪军。</div><div> 那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的前一夜,战士们挥起大刀砍断铁丝网,高呼“我们是从黄河北边过来的八路军,是来打日本鬼子的,老乡们快跑吧,回家过八月十五啊”。民夫们一听,高兴坏了,高喊着“快跑啊,八路军给咱放工了”,胆大的还放火把建机场的器材、工棚等烧着,引爆了修机场的炸药。随着爆炸的轰隆声,两万民夫一哄而散。皮定均对钟发生说,叫老百姓跑出十里八里,鬼子撵不上了,咱们再走,一直在机场待了一两个小时才离开。</div><div> 这一仗不大但影响大,两万民夫成了我军最好的宣传员,八路军八月十五放工的消息,迅速传遍周边几个县,局面很快打开,豫西支队站住了脚跟,很快以嵩山、萁山为中心,建立起游击区和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br> 支队在豫西打鬼子,比较有名气的仗有口孜镇、佛光峪的反扫荡战斗,打死了日本联队长梅协等12名军官;曹村的伏击战,消灭鬼子180多和伪军300多……。各团部队分散活动,3团一部袭击了陇海铁路上黑石关,35团一个连和支队直属队一部,在白栗坪以东的桑楼伏击从登封到临汝之敌,35团另一部袭击了石道镇的伪自卫团,等等,一年时间打了大大小小一百多仗,几乎每天都处于战斗状态。</div><div> 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土顽势力都把豫西支队看作心腹大患,联手围攻,一起进攻支队司令部所在地白栗坪。白栗坪仅有支队的一个警卫连,皮定均带着他们坚守一天,到夜晚瞅空子钻出包围圈,使敌人想吃掉豫西支队的阴谋落了空。<br> 针对豫西地区的各种势力林立,有几条枪就能占山为王自成势力的特点,豫西支队坚决贯彻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以民族大义为重,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和争取工作。 </div><div> 嵩山少林寺的和尚武功超群天下有名,但对八路军心存疑虑。皮定均和徐子荣仅带一个班,亲自上门说服,用事实教育和尚们,教育他们认清八路军是真心抗日的,使少林寺成了我军的联络点,还有十几个精通武术的和尚参加八路军成为骨干,少林寺也有了党的小组。</div><div> 偃师县府店乡乡长兼联保主任裴子明,作过好事也做过坏事,但他打鬼子很有影响,有一支百把人的队伍,还替西北军38军秘密保存了好几窑洞的弹药,各方势力都在想办法拉拢他。皮定均“三顾茅庐”,送他在华北战场缴获的日军大佐指挥刀,感动得他五体投地,表示俺就跟你打“老日”。后来,裴子明当了偃师独立团的团长,认准了共产党,终生追随。他跟着豫西支队,从豫西到桐柏,从中原突围到两淮,转战山东,进军西北西南,先后任教导团团长、旅后勤部副部长等职,成为光荣的皮旅一员。皮定均说,“团结、争取和改造裴子明的成功,是我们在政治上的一个胜利,在统战工作中起了有力的作用。”在裴子明的影响下,国民党副营长陈连升、“山大王”程子川、土匪头目王殿臣等一大批伪顽势力人物靠拢我方,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增强了打击日寇的力量。<br> 跟随支队挺进豫西的还有200多地方干部,在偃师县还建立了豫西抗日军政干校,培养了近500名学员,以他们为骨干,依靠广大群众,逐步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到1945年春,以萁山、嵩山为主,周边十余县的农村地区都建立了我们自己的政权。<br> 进入1945年,抗日战争转入反攻,河南的形势进一步好转。党中央派王树声带领三个支队渡过黄河南下,在嵩山地区与豫西支队会合,成立了河南军区。豫西支队改为河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兼第一支队,这就是他们又被称为“第一支队”的由来。<br>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支部队在豫西地区征战讨伐,粉碎了日伪的5次扫荡,消灭日伪军521人、俘虏1077人,缴获步枪1374支、机枪21挺、迫击炮20门,支队壮大到7000余人,从当初几无立足之地,发展到收复国土两万多平方公里。他们很好地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开辟豫西、建立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从战略上沟通了华北和中原两大根据地的联系。王震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路过豫西时,毛主席发电报,请他们“转告皮定均、徐子荣,中央对他们的努力甚为满意,并问候他们。”<br></div>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石再军参谋送我的关于181师历史的内部书籍《战斗的历程》。)</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扬名于中原突围的“丢卒保车”</span></p> 抗战胜利以后,国共双方在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为了表示诚意,共产党主动撤出包括河南(不包括豫北)在内的八个省区的根据地。我们部队流血牺牲,从日寇手中夺得的豫西根据地也在其中。1945年10月1日阴历八月二十六清晨,部队从白栗坪出发(另有记载是从临汝县的虎狼爬出发),长途跋涉,赶到河南与湖北交界处的桐柏山区,与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汇合,由八路军转隶新四军,这是我们部队的第一次转隶。<br><div> 转隶后编为新四军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35团编为1团,以一、二、八连为一营,五连和豫西的登封、伊川、密北的地方武装为二营,九连和偃师独立团为三营,共2400余人;3团番号不变,以三、四、六连为一营,巩县独立团的一、五、六连为二营,七连和荥汜独立团一部为三营,共2300余人;另将河南军区59团调入编为2团,其一、二、五连为一营,四连、机枪连和荥汜独立团另一部为二营,有600余人;还有一个教导团,后改为干部轮训大队,有500多人;旅直编有特务营,辖通信队、侦察队、特务连。皮、徐仍是部队军政首长,战士多半为打过日本鬼子的老兵,是新四军中原部队的头号主力。<br> 新四军中原部队受国民党军队不停地的挤压,被迫向东转移,进到大别山的西陲。正像毛主席所揭露的,“我豫西、豫中、鄂南、鄂东、鄂中等处解放区都被国民党军队侵占,大肆烧杀,迫得我李先念、王树声等部无处存身,不得不向豫鄂交界地区觅一驻地,以求生存”。</div><div> 1946年1月,经美国特使马歇尔调停,国共双方同意于13日午夜,“一切战斗行动,立即停止”。停战令下达后,我军就地停止行动,可国民党军队却调来26个师30万人,把中原军区6万人紧紧包围,像铁桶一般压缩到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东北部豫鄂两省交界处的宣化店地区。<br> 3月中旬,部队再次整编,河南军区59团改编的2团和干部轮训大队撤编,兵员分别充实到1团和3团。原35团改编的1团番号不变,原3团改作2团,抽调新四军五师十四旅40团为3团,全旅约7000人。新编的3团原是李先念组建的豫鄂独立游击支队1团,一直在大别山区活动,很有战斗力。就是这个时候,部队频频整编番号多变,在军队文电中,我们部队按惯例以军事首长的姓氏被简称为“皮旅”。<br> 1946年6月26日,在围困我军半年之后,国民党军队自认为胜券在握,撕毁停战协议,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就此拉开战幕。我中原军区部队展开震撼中外的“中原突围”,突围的主要方向是向西,到陕甘宁边区去。同时要有一支精悍部队东向佯动,伪装主力,吸引敌军注意,迟滞敌人行动,掩护主力的突围。<br> 中原解放区被国民党军队挤压得只剩下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25公里的狭长地区,皮旅就位于狭长地带最东端的白雀园(今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镇)。考虑到部署态势,更考虑到在无后方的情况下开辟豫西的独立作战能力,上级决定,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皮旅。皮定均、徐子荣坚定表示,一定完成任务。<br> 任务是6月24日下午,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王树声和政委戴季英,当面向皮、徐布置的。命令皮旅25日至27日三天内,迷惑敌人使其找不到主力行动方向,完成任务后是追随主力向西,或是向东向南到其他解放区,再或是分散打游击,均自行决定。<br> 这一命令意味着什么,纵队首长明白,皮、徐也明白。长征突围时留下了陈毅、项英,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斗争,几近捐躯沙场;突破湘江时留在江东的红34师,顽强御敌死命拼搏,最后全师覆没,师长陈树湘壮烈牺牲……这些血写的历史,久经战阵的他们都清楚。以较小的代价换取全局的胜利,这是战争时期经常考虑的问题,“丢卒保车”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策略,我们部队此时就要做那只牺牲自己保全大局的卒子。以局部的牺牲保全主力的“丢卒保车”,这个“卒”的命运实在堪忧。皮定均在太行七分区时的战友张力雄,此时任中原军区一纵三旅的政委,深知皮旅此战凶多吉少,不知今后能否相见。见到皮定均时,不由地动了感情,眼含热泪紧紧相拥,相互在笔记本上写下,“活着的要给牺牲的送花圈、开追悼会。”<br> 王树声在下达命令时,心情沉重,语气凝重。布置完任务,王眼看别处,放低声音,特地交待了一句,“旅的几个领导干部,每人准备一套便衣”。皮定均的警卫员赵元富,当时就在一旁,听到这句话,马上明白“准备便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印象实在太深,到了天命之年住在南京的他,还久久不能忘怀,每每跟来采访的人员谈起此事。几千人要面对几万十几万的强敌,皮旅这样优秀的部队,皮定均、徐子荣这样战火锤炼的干部,随时都可能牺牲在掩护主力的战斗中,王树声不得不交待部下做最坏的打算。<br> 接受完任务,主力部队开始向西转移,皮、徐连夜骑马东返白雀园。在马上两人约定,“我们不准备便衣,要和同志们在一起。”<br> 25日,皮旅组织部队大张旗鼓招摇东去以示形与敌,在前沿不时发起进攻,制造种种向东集结的假象。敌人认为向东是我军主要突围方向,按兵不动地“严阵以待”。<br> 6月26日拂晓,国民党军队开始全面围攻,皮旅在20多里宽的正面上采取支撑点式的防御,顶住敌人的进攻,同时组织部队出击,敌人潮水般冲上来,又潮水般退下去。西面主力部队突围的炮声隆隆传来,敌人却以为那是佯动,搞不清哪是我军的突围方向,一时迟疑不决。<br> 傍晚,皮定均将部队迅速从阵地上撤下来,冒着瓢泼大雨转移。先向西走了二三十里,又折向南,两个小时后再折向东,黎明时分悄悄进驻一个小山村。“宿营在白雀园西南十五里的刘家冲、刘家山上下刘庄一带”,他的日记如是记载。转了一夜,向西、向南、又向东,一个大圈走了七八十里路,皮旅神鬼不知地又转回白雀园不远处的刘家冲。刘家冲只有6户人家,刘家山只有30米高,东、南两面是公路,最近处只相距千把米,敌人觉得这么个小地方藏不住部队。皮旅钻了敌人这个空子,出其不意地将几千人掩旗束甲衔枚钳马地隐蔽在这里。<br> 第三天,27日,部队严密封锁消息。战士们人挨人地坐在密不透风的树下,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静静地看着国民党军的汽车、大炮和行军队伍,浩浩荡荡轰轰隆隆地从公路上通过,一直坚持了一天一夜。敌人失去目标,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寻找,可是就没想到,皮旅就隐藏在他们鼻子底下。这是一招险棋,也是一出高招,是皮旅完成任务后摆脱敌人的绝妙一计。<br> 28日清晨,牵制了敌人4个整编师5个旅,完成了掩护任务的皮旅,以突然的动作,从刘家冲向南越过公路,跳到敌人背后。29日,又向东直插,神速地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进入大别山的腹地。过了河的卒子一往无前,在经历24个昼夜,大小战斗23次,强越松子关,突破青风岭,夜渡磨子潭,打过津浦路,斩关夺隘一路向东,铁流1500余里,于7月20日在今天安徽省明光市的中嘉山附近,与前来迎接的淮南军区嘉山支队(也有记载为新四军二师五旅16团)胜利会师,进入苏皖解放区。<br> 在这24个日日夜夜中,皮旅不惧强敌,冲破了国民党2个整编师3个旅及孙良诚部和商团、挺进纵队等反动武装的重重围追堵截,消灭敌人以成百计。最后五天,要越过皖中的千里平原,部队已是极度疲惫。为了赶在敌人前头,全旅彻底轻装,干部战士除身穿军装和携行的武器弹药外,其余物品全部抛掉,几千个背包扔了满满一山沟。五天里,每天行军180里,战士们一边走一边睡,以至于不得不在队尾开枪、扔手榴弹以警醒大家。</div><div> 部队一直前出到合肥的高刘镇,贴近敌人的统治中心。打过津浦线时,敌人用铁甲列车从铁路两端进袭、组织兵力五路围攻,疯狂地想截住皮旅。皮定均下令,把子弹炮弹全打出去,一发也不留。全旅上下精神大振,炸掉铁甲车,冲破包围圈,一鼓作气冲过了最后一道封锁线。<br> 皮定均后来写到,看着一路血战过来的同志们,心中涌起“说不出的疼爱”,战士军帽破烂露出蓬草般的长发,眼窝深陷布满血丝,面容又黑又瘦,军装衣不蔽体,不是没有袖子就是缺了下摆,长裤变作短裤,撕下的布片一层又一层包裹在脚上。</div><div> 但就是他们,“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一支被作为“卒子”随时准备牺牲的部队,除伤亡300人、掉队和散失1700人外,依然是5000人一个旅的建制,是整个中原突围中保持实力最完整的部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我军战史上的奇迹。<br> 会师次日,副旅长方升普赶到江苏淮安的华中军区司令部,代表皮旅正式报到。当年派皮定均组建豫西支队的八路军参谋长、此时参加国共军事调停刚从南京赶到淮安的滕代远,介绍方与正在解放区采访的美国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见面。史沫特莱兴奋地说,“要把你们的英雄事迹和胜利消息告诉给全世界的人民”。延安的《解放日报》、华中版《新华日报》都做了大版面的报道,皮旅的英雄事迹传遍天下。<br> 皮旅,中原突围扬其英名。这一年,皮定均32岁。这个旅和皮定均,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终其一生念念不忘。十年后,他破例高授皮定均中将军衔。1969年在“九大”的会议上,他讲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时,对皮定均说,“就是要有像你中原突围那样冲锋陷阵的拼命精神!”1976年7月,皮定均直升机撞山不幸殉职,毛泽东送出了此生最后一个花圈。<br></div> <h5><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1968年8月,毛泽东主席接见皮定均。网络图片。)</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转战于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和抗美援朝各个战场</span></p> 历史上,解放军各部队都曾隶属于不同的“山头”。所谓“山头”,是由于战争环境制约所形成的五大野战军。“一野”是彭德怀统率的西北野战军,“二野”系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三野”为陈毅、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四野”则是林彪、罗荣桓所部的东北野战军,还有聂荣臻、徐向前率领的以拱卫中央为重任的华北野战军。皮旅,则是除四野外,每个野战军都指挥过的,为祖国解放转战东西创下赫赫战绩的唯一师旅级部队。<br> 到达苏中解放区后,原中原军区一纵一旅的番号显然不能再用。1946年8月1日,李先念致电皮徐并报中央,“你们今后改属苏皖军区(即华中军区)建制并坚决接受他们指挥”,这是我们部队的第二次转隶。华中军区将皮旅编为十纵十三旅,并补入新四军七师二十一旅63团的两个营;11月14日,又补入二十旅旅直特务营,全旅恢复到7000人。1947年1月下旬,编为叶飞率领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独立师。由华北部队转隶华东部队,编为独立师,这一情节与电视剧《亮剑》描写的李云龙带领的部队颇为相似。<br> 在陈粟麾下,皮旅改编的先是十纵十三旅、后为一纵独立师,在江苏参加了两淮、涟水、盐城的保卫战,在山东参加了鲁西南、莱芜、孟良崮和胶河战役,转战于苏北、鲁南、鲁中和胶东战场,都打得英勇顽强,发扬了皮旅一以贯之的战斗作风。<div> 在苏北战涟水的时候,与国民党军的头号王牌——整编74师多次交手,敌师长张灵甫督导所部9次突破我军坚守的运河防线,皮旅部队连着9次实施反冲锋,打出了解放军主力部队的如虹气势。孟良崮战役中,皮旅改编的一纵独立师在夺取垛庄时,抢占285高地和330高地,切断了敌人的急造军路,把相隔仅数公里的敌25师与74师硬是生生隔开,完成了对孟良崮的包围,与兄弟部队一起全歼了74师。已经升任六纵副司令员的皮定均,指挥六纵特务团,在总攻时击毙了张灵甫。<br> 皮旅原属华北部队,解放战争打得热火朝天,各方面均感兵力紧张,皮旅这么能打,自然引起注目。皮旅干部中也有回归老部队的情绪,皮定均的日记记载,“大家都希望很快离开华中。”<br> 1947年7月30日,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正值用兵用将多多益善之际,发电向中央军委提出,从“山东抽出皮定均旅到大别山作军区骨干”。刘邓考虑,皮旅本来就是自己129师的部下,又熟悉大别山区,调来利于作战。军委则考虑,皮旅正在山东战场作战,受东线兵团许世友的指挥,位于诸城地区,难以远赴大别山,回电说“如皮定均旅一时调来不及,请考虑以赵纵使用于大别山。”半年前,皮定均就已离开皮旅,但中央和刘邓仍以他的姓氏称呼这支部队。赵纵,即赵基梅率领的中原十二纵队。那时一个纵队辖三个旅,以纵队替换一个旅,可见中央对皮旅的重视。当年辅佐毛泽东指挥全国战局的周恩来,20年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见到皮定均说起往事,很深情地回忆道,“你过去带的那个皮旅打仗真行啊!虽然只是一个旅,中央是把它当作一个方面军使用哩。”<br> 9月1日陈粟给中央电,同意皮旅改编的独立师西进归建。10月30日,刘邓就皮旅的使用方向请示中央,中央军委两天后回电,“由刘邓决定其使用方向。”<br> 中原突围时带领主力部队向西,最后回到延安的李先念,这时亲率由新四军五师部队发展起来的赵基梅十二纵队,重返中原,组建江汉军区。他也发电报给中央,要求皮旅回江汉地区。皮旅一直与李先念的中原局保持电讯联系,原来的番号也是中原军区一纵一旅,一年前是李先念发电给皮旅,命令他们归华中军区指挥,再加上皮旅三团原来就是新四军五师的部队,皮旅归建,理由充分。<br> 11月6日,皮旅改编的独立师进至潍县以北地区,担负阻击国民党整编九师的任务。月底,接到去大别山归建刘邓“二野”的命令。刚由潍县出发,行至浦台县(其县治1956年撤销,地域合并到今博兴县)时,接到中央局代书记薄一波、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已回到晋冀鲁豫继续任副司令员的滕代远,从河北邯郸发来的电报,要求皮旅开往太行地区,归建华北野战军。早在1946年10月间,突围成功两月有余,滕代远等人就提出要皮旅回晋冀鲁豫。当初成立豫西支队时,是滕代远代表八路军总部给皮定均布置任务并从129师抽调部队,而徐向前是129师的副师长。现在要皮旅回来,言之有据,顺理成章。 </div><div> 一支部队,三处都要,都有充足理由,且到任何一处都属“归建”,该何去何从?部队停下,政委徐子荣一面致电中央,一面赶赴邯郸,请示部队的行动方向。张云逸、邓子恢等人给中央电报说,“因该师行动不明确,故子荣先赴邯郸商讨。” <br> 这时候徐向前正抱病筹划攻打山西临汾,手中缺少骨干部队,“大别山、桐柏山兵力已够,而黄河北岸我兵力较弱”(粟裕电报引徐向前语),商讨后决定留下皮旅。</div><div> 于是,师长方升普带着皮旅(独立师),由浦台(今博兴)经临邑、商河、夏津、临清、邱县,一路西向到邯郸,归属晋冀鲁豫军区(1948年5月与晋察冀军区合组为华北军区)建制,成为华北野战军的一部,这是我们部队第三次转隶。<br> 此时的皮旅,兵员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太行山出来的老兵不多了,以后补充的豫西、新四军和胶东子弟兵大约各占三分之一。笔者的一位影友,她父亲是皮旅老兵,安徽滁县人,就是从新四军补充进来的。<br> 1948年2月,归建华北的皮旅编为十三纵队三十七旅。5月,华北军区成立后,在十三纵的编成内归属第一兵团。作为主力,参加了徐向前指挥的临汾、晋中、太原战役,彻底消灭了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div><div> 1949年2月19日,人民解放军统一番号,皮旅编为第18兵团61军181师,所辖步兵团改为541团、542团、543团。皮旅由此进入第181师的历史。<br> 1949年5月下旬,181师在18兵团的编成内,由华北野战军转隶“一野”建制,挺进大西北,这是我们部队第四次转隶。在彭德怀的指挥下,于咸阳阻击战中痛击悍匪马步芳的骑兵,毙伤敌师长以下2000余名,替12年前牺牲的西路军烈士报了仇。<br> 1949年11月,181师随18兵团61军,第五次转隶,划归刘邓指挥的“二野”。部队翻越秦岭山脉,直入川北,解放了大西南。紧接着,在川北遂宁执行剿匪任务。<br> 1951年3月,为补充178师在川西参加地方政权建设而造成的缺编,181师从61军调入60军,编入第3兵团,参加抗美援朝,在第五次战役中打得英勇顽强。1952年9月,在60军编成内归属20兵团,在朝鲜战场最后一仗的金城反击作战中,全师奋勇杀敌,取得21个小时攻占28平方公里,歼敌3100余人,缴获各种枪1400多支和大量坦克、火炮等辉煌战果。这是我部第六次转隶。<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成长于共和国建立后的南京军区</span></p> 1953年9月回国后,第181师在60军编成内隶属南京军区,先后驻安徽宿县、南京白水桥。担任过军事学院、总高级步校的演习、示范和迎外任务。<div>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最早由新四军五师十四旅40团改编的543团调归海军20训练基地,又调入180师538团为新的543团。1969年下半年迁苏北,师部驻涟水,炮兵团驻灌南县,笔者就是这时当兵的。1976年3月,全师与12军34师换防,改驻无锡。<br> 1969年12月,全军整顿编制,第181师按60军的序列改为第180师。由于180师在朝鲜战场严重受挫,这次改番号全师上下心有戚戚。1984年9月,借纪念皮旅成立40周年之机,师党委向南京军区和中央军委写报告,要求恢复181师的番号。曾在皮旅工作过的成都军区司令员王诚汉、南京军区政委郭林祥等首长均鼎力支持,皮旅隶属华东一纵时的司令员叶飞也说,“皮旅是一支老部队,作风很顽强,能攻善守……把番号改过来很好,不能让部队背上这个历史包袱,改过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1985年1月,中央军委恢复了181师的番号。同年5月,在“百万大裁军”中,60军番号撤销,181师转隶第1集团军,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仍驻无锡。这是第七次转隶。<br> 1996年10月,我师第八次转隶,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第181师,辖541、542、543团和由炮兵团改编的711团,是武警14个机动师之一。改为武警后,皮旅部队发扬光荣传统,狠抓以“处突”为中心的反恐防暴训练和战备。部队驻无锡,仍属南京军区的地域范围,但执行的却是八面四方的机动任务。新疆少数地方发生暴乱,部队坐飞机空运入疆维稳;上海世博会,出动兵力执行安保;还担负了珠海、汕头、厦门等地的海关执勤……,皮旅部队依然是东西转战,守护边疆,卫国卫民。</div><div> 在新时期的战备训练中,第181师的指战员发扬皮旅光荣传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模人物。542团政委丁晓兵,在打击小霸的自卫反击作战中失去右臂,是著名的独臂英雄,被武警部队和国务院、中央军委分别授予“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的光荣称号。笔者当兵时的连长宗良棣,工作认真勇于担当,把榴炮三连带得生龙活虎,成为炮团的先进连队;在炮车失火的紧急关头,不顾脸被烧伤,冒着熊熊大火抢出了炮弹、汽油等危险品;多次立功受奖,是二等功荣立者;毛主席逝世后,曾作为181师的三名代表之一,去北京瞻仰遗容。我的同班战友赵金锁,是1971年从江苏南通入伍的兵,他从榴炮三连侦察班计算兵干起,一路摸爬滚打,成长为南京军区有名的郭兴福式的“优秀连长”,参谋过多军种、兵种的大演习,数次上过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出席过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国庆招待宴会,成长为皮旅部队的团级干部。</div><div> 在改革的大潮中,2017年12月25日,皮旅部队遵照命令,撤销武装警察第181师的番号,分编为两个旅级的支队,541团和711团为第一支队,542团和543团为第二支队,均隶属于武警第二总队。在走过了73年,历经八路军豫西支队、转战南北的皮旅和解放军、志愿军、武警181师的光辉道路后,皮旅部队又踏上了新的征程。<br> 在战争年代,皮旅部队共参加大小战斗1308次,毙伤敌人约13万,有44名团、营干部壮烈牺牲,无数皮旅战士血染沙场,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共和国的诞生成长立下不朽战功。从皮旅的队列中,走出了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成都军区司令员王诚汉、南京军区政治委员郭林祥、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方升普等8位人民军队的将军,走出了公安部副部长徐子荣等领导干部,列名省军级的有100余人、地师级的有700余人。<br><h3> <b></b>战斗历程如此传奇,战斗轨迹如此多变,战斗功勋如此显赫,在雄师百万的人民解放军中无出其右,这是皮旅永远的骄傲。我有幸曾经是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名小兵,深感无比自豪。</h3></div> <p class="ql-block"> (原载2018年《威海记忆》总第31期,略有修改。—2024.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