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兴朝通宝是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以后,于永历三年(1649年)称东平王时的铸币。</p><p class="ql-block">中文名:兴朝通宝</p><p class="ql-block">所属年代:永历三年(1649年)</p><p class="ql-block">类别:铸币</p> <p class="ql-block">铸币概况:</p><p class="ql-block">兴朝通宝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入滇以后的铸币,大致可分为平钱(背工)、折五(背五厘)、折十(背壹分)三种,其中又各有不同的版别。</p><p class="ql-block">云南在历史上大量使用贝币,1647年大西军进入云南后,废除了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贝币,铸造“大顺”、“兴朝”通宝,“禁民用贝,违其令者则劓(yi,割掉鼻子的酷刑)之……”。</p><p class="ql-block">兴朝通宝铸行量大,铸行时间长,开创了一派自己的风格——“滇派”,其影响十分深远。。“滇派”钱币与众不同,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钱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这种风格对后世吴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孙吴世璠的“洪化”诸钱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大钱亦隐约可见其踪影。</p><p class="ql-block">兴朝通宝主要在云南地区流通,因为孙可望选择云南作为其政权的基地。在云南当地,兴朝通宝事实上不得不被广泛接受,成为当时重要的流通货币。然而,随着南明政权的衰落,兴朝通宝的流通范围也逐渐缩小,最终淡出了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常见版别:</p><p class="ql-block">平钱-背下工</p><p class="ql-block">平钱常见的有两种:一种直径2.7厘米,窄缘;一种直径2.8厘米,宽缘,两种均为黄铜质!</p> <p class="ql-block">折五钱-背五厘</p><p class="ql-block">折五常见的也是两种:“三角通”和“方头通”,大小不一,直径一般是3.3和3.5厘米,除这两种之外,还有一枚直径3.4厘米的五厘钱,大字,窄缘,“通”字的写法与其它不同,起笔是一撇,呈弧形,而不是直的,特别是背面的“五厘”两字显得特别大气,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折十钱-背一分</p><p class="ql-block">折十的兴朝钱,除众所周知的直径5厘米和4.6厘米的之外,后来又发现“点壹”的兴朝钱,直径4.9厘米。另外,“通”字的写法也不一样,笔画较粗,显得臃肿,没有前一种好看。除这三种之外,近来我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版别,这种钱直径也是4.9厘米,与前面三种钱的区别在于“兴”、“通”和“壹”字的写法,“兴”字中间的“同”为口在上,横在下,并且与外面的两横连在一起;“通”字起笔有明显的顿笔,直着朝上;背面“壹”字较小,有点像当十永历通宝的“壹”字,只不过其中的两点同样写成两横。</p> <p class="ql-block">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兴朝通宝作为明朝末年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货币制度,还见证了南明政权的兴衰存亡。通过研究兴朝通宝,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今天的历史研究提供宝贵的线索和启示。</p><p class="ql-block">此外,兴朝通宝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钱币上的字体、图案和设计风格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作为古代货币文化的瑰宝,兴朝通宝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