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14《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感受蜀国文明的精髓》

小卡

<p class="ql-block"><b>  记不清第几次来到四川,也记不清到过几次到都江堰,但此次借华人杯羽毛球比赛又一次踏上这片古老而又文明的土地,并用36小时穿越了时空,从五千年的长江文明到而今的现代文明,(从商夏三星堆~到战国都江堰~再到大唐杜甫草堂~万历九眼桥~而今天府广场)。感受到祖先的伟大,身为中国人的幸福和骄傲。</b></p><p class="ql-block"><b> 都江堰的创建于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b></p><p class="ql-block"><b>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b></p> <p class="ql-block"><b>.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b></p> <p class="ql-block"><b>飞沙堰</b></p> <p class="ql-block"><b>一,偶然发现</b></p><p class="ql-block"><b>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于1929年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听到这个消息后,找到当地驻军帮忙宣传保护和调查,遗憾的是,三星堆遗址自1934年首次发掘以后,发掘就长期停滞。</b></p><p class="ql-block"><b>二,简介</b></p><p class="ql-block"><b>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b></p><p class="ql-block"><b>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b></p> <p class="ql-block"><b>夜景拍摄地九眼桥(码头)也叫五孔桥,</b></p> <p class="ql-block"><b>天府广场</b></p> <p class="ql-block"><b>杜甫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草堂是他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他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b></p><p class="ql-block"><b>杜甫在他的一生中留下诗作247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这些诗约占他全部诗篇的六分之一。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b></p><p class="ql-block"><b>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是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重建此茅屋至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