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四老先生德行碑》浅释

读山老农

<p class="ql-block">乡宁古碑文考释系列(贾庄专集-3)</p><p class="ql-block"> 《赵公四老先生德行碑》浅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 碑存新修复关王庙,石灰石质,仅存下部,残高50厘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p><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 ……赵公四老先生德行碑</p><p class="ql-block"> ……泰、□□明、□□星、□行诚、□翰元、□思(?)敬</p><p class="ql-block"> ……桢 孙得修 曾孙康</p><p class="ql-block"> ……亲友同立</p> <p class="ql-block">碑阴文:</p><p class="ql-block"> ……于纲常,品行欲其无憾于名教,夫乃可苟□□……今有异焉。公,余之姐丈也,多不犹人而立心……每也闻召即归,近于曾参之应;指美食必市,类于……圣之不以天下俭其亲也哉?公昆玉有五,雁行……所惑,守横渠先生之斯干诗言,而式好无尤,何……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而责其成功,制财用之节……一一有合与(欤)?即其于人也,亦曾排难解纷,无俾……之不犹人而彰,彰在人耳目间者也。虽云出粟……以故,乡里有识之士,若王子廷星、赵子行诚辈,思……虽死犹生之计,镌诸贞珉,特来求文于余。余曰:余……再三恳求,以为惟先生知之深,惟先生言之切。余……焉,姑以作没世不忘之志云。</p><p class="ql-block"> ……刘克佐顿首拜撰</p><p class="ql-block"> ……刘尊天顿首拜书</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1.赵公四老先生 据参考贾庄村民家存神主得知,赵公四老先生,名赵学良,监生。子殿桢,监生。孙得修,监生、乡饮介宾。</p><p class="ql-block"> 2.纲常 即三纲五常,这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具体包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种人际关系的原则,以及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人的基本道德特质。</p><p class="ql-block"> 3.名教 名分与教化。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与伦常道德为准则的礼法。</p><p class="ql-block"> 4.立心 下决心,立下心愿,树立难则。</p><p class="ql-block"> 5.曾参 即曾子,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思想家,儒学大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儒学五大圣人之一。 曾子参与编纂《论语》,创作《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他提出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还有其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子为人孝悌、诚信,留下了“啮指痛心”(“二十四孝”之一)“曾子杀猪”等家喻户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6.不以天下俭其亲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君子不能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p><p class="ql-block"> 7.昆玉 此代指兄弟。</p><p class="ql-block"> 8.雁行 群雁飞行整齐的行列,比喻兄弟。</p><p class="ql-block"> 9.横渠先生 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今陕西眉县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天下读书人奉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p><p class="ql-block"> 10.斯干 《诗经》小雅里的诗名。</p><p class="ql-block"> 11.式好无尤 《诗干》中诗句的缩简,原句为:“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意思是:宽厚的兄长和知礼的贤弟,彼此情深义长亲密无间,没有我算计你,你算计我。</p><p class="ql-block"> 12. “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而责其成功,制财用之节” </p><p class="ql-block"> 此段话出自司马光家训《居家杂仪》,原文是: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而责其成功。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称家之有无以给。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费皆有品节,而莫不均一。裁省冗费,禁止奢华,常须稍存赢余,以备不虞。</p><p class="ql-block"> 13.俾 使。</p><p class="ql-block"> 14.贞珉 美石,此为石刻碑铭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15.没世 终身,永远。</p><p class="ql-block"> 16.刘克佐 赵氏姻亲,当地文人,学识渊博。</p><p class="ql-block"> 17.刘尊天 县学生员,当地文人,书法精良,尤善草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残存碑文大意:</p><p class="ql-block"> ……纲常和名教是君子一言一行皆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哪里能得过且过苟且度日呢………如今有卓越之人了,即赵公四老先生,他是我的姐夫。他胸怀凌云大志,不同于一般人……每听到父母召唤立即归省,其孝行接近于古代大贤人曾子;看到集市上有美食出售,必定要买回来孝敬父母,也像古代那些有名的大孝子……他常说,我们要学古时圣贤,哪里能因为天下事而俭省应该孝敬父母的钱呢?赵公兄弟五人,像天上飞行的雁阵,秩然有序……他牢记横渠先生的古训,以天下家国大事为己任,像《诗经·诗干》中描写的那样尊敬兄长,友爱兄弟,把兄弟们的关系处理得亲密无间,情深义重。对家族子弟,谨遵司马温公居家训言,牢守礼法,合理分派族中事务,责任明确,监督到位。家庭开支量入为出,励行俭约,杜绝浪费……他的所作所为,谁能说不与古之圣贤一一相合呢?赵公在乡里也是热心待人,邻里之间有点磨擦、有点纠纷,总是积极说合,使之和解,以防后患。他急公好义,荒歉之年捐粮赈济乡邻。他的种种善行,皆众乡亲耳濡目染,因而口碑极佳。正因为这样,乡里有识之士,如王廷星先生、赵行诚先生等人,怀念赵公四老先生,为使他虽死犹生,商议为他立碑,特来求我作个碑文。我再三相辞,众人再三恳求,他们说只有我对赵公了解得深,只有我写赵公能说明白。我也就不好再推辞了,姑且作此文,希望能使世人铭记赵公,世世代代都不会相忘。</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28日,时在癸卯中秋前一天,我第四次应约去贾庄村收集古碑文。由村人带领在新修复的关王庙大门台阶上见到这块残碑,匆匆拓印毕,回来第二天便整理好文字,分享给贾氏族人。</p><p class="ql-block"> 期间,我相继把赵学忠(五老先生)和夫人(吴孺人)两篇碑文进行注释解读,作成美篇,受到广大读者和赵氏族人好评。随后,赵保胜先生要求我,把赵公四老先生的碑也作一下,以便他与族人解说,共商家族修谱大计。我感于赵先生为家族公益事业的热忱和慷慨付出,遂欣然答应。</p><p class="ql-block"> 然而,热情归热情,真做起来,才发现此事实属不易,凭自己的本事太难了,因之一拖再拖,耽搁良久。</p><p class="ql-block"> 首先,此碑仅残留下部一部分,残缺的部分有多少不得而知。现存的文字无一完整的句子,仅有一些词语组合和残缺不全的语句,仅凭这些信息,很难还原原文的基本面貌。只能将残存的词语和一些半啦语句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表达原文的本意,犹恐因自己学浅造成岐义,出现谬误。残缺的部分不好揣测,仍然以省略号表示。</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来,数次动笔,都知难而止。久而久之,渐成夙愿,老觉得有负赵先生之托,愧疚不已。</p><p class="ql-block"> 幸而,硬着头皮把此事完成了,颇有如释重负之感。至于做得好也罢,孬也罢,老夫尽力了,江郎才尽了。个中谬误,还望方家教正,老夫不胜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岁在甲辰蚕月上澣之吉读山老农谨识于故鄂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得暇读了读山(克难坡)</p> <p class="ql-block">有时也读一读水(黄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