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忆高中硬笔书法大赛

比目鱼

<p class="ql-block">  “铃铃铃”,上课铃声急催地响起来,同学们叽叽喳喳涌进教室,还没坐定,班主任兼语文课高老师满面春风走了进来,将课本往讲台上一搁,双手“叭叭”一拍,教室里霎时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 </p><p class="ql-block"> “什么好消息?” 同学们纷纷将目光投向讲台,低声问。 </p><p class="ql-block"> 我坐在座位上,两眼紧紧地注视着高老师的一举一动,想从她那明亮闪光的眼睛里,从她眯笑眼角细细的鱼尾纹中,猜测出结果。</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上周校书法比赛中,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获奖!” </p><p class="ql-block"> 高老师兴高采烈地说,并举起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左右摇晃着,摆出既像“2”又像“耶”好棒的POSE。 </p><p class="ql-block"> “这也算好消息?”我在心里嘀咕,心里生出淡淡的失望。</p> <p class="ql-block">  大凡涉及个别同学的好消息,一般摊不上我,许多同学脸上表现出跟我差不多的表情。 </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知道吗?在整个高中组的比赛中,你们是刚进校不久的高一新生,与高二、高三的同学竞争,能斩获三个获奖名额中的二个,如此佳绩,可喜可贺!” </p><p class="ql-block"> 高老师大约瞧出我们的无动于衷,声音一改平时的平静舒缓,兴奋且高昂激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挥舞着,如同一面号召我们冲锋的旗帜。</p><p class="ql-block"> “哦!会是哪两位同学呢?”我们情绪又被调动起来,纷纷猜测着,交头接耳。</p><p class="ql-block"> 高老师站在讲台,眼光在教室里睃巡,慈祥地看着我们,却并不公布答案。 </p><p class="ql-block"> “会是训吗?他可是我们班的骄子,科科不落下,样样占榜首。”我在心里琢磨。 </p><p class="ql-block"> “是不是有你哟?老兄?” 同桌小利小声对我说。 </p><p class="ql-block"> “去,不可能,拿我开涮啊!”我否定地说。 </p><p class="ql-block"> “小利的字也写得很漂亮哟。”我后排的琼小声补充。 </p><p class="ql-block"> “就是,有我的话,一定有小利。”我附和。 </p><p class="ql-block"> “肯定有志,他的字飘逸俊秀。” 我左边的静猜测。 </p><p class="ql-block"> “对,一定是训和志。人家成绩领先,也极得老师们的器重。”我在心里肯定地总结,但没说出来。 </p><p class="ql-block"> “反正不是我!”谦拖长声音大声说。</p><p class="ql-block"> 嘻嘻,惹来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这个被同学们称为“寡妇”的男生,很顽皮,性格外向,幽默,时不时爱冒点“杂音”,字写得不赖。</p><p class="ql-block"> 高老师微笑着看了他一眼说:“到底是谁呢,等课后你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吧。”</p><p class="ql-block"> 高老师一边说一边打开课本。</p><p class="ql-block"> “现在同学们翻开书,我们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高老师很快沉浸在那醉人的意境中,抑扬顿挫的声音渐渐将我们带入朱自清笔下曲曲折折的荷塘。</p> <p class="ql-block"> 到底书法比赛中获奖的是谁呢?有2名同学获奖的消息,如一个美妙的音符,划过我的心田,勾起我对书法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记得儿时曾操一手“烂”字,害得小学李老师批改作业时,常戴着老花镜,将脖子歪来歪去地连猜带蒙。猜急了,就将我叫到跟前,目光从老花镜框上面射出来,气恼地说:“你能不能把你的字写得工整点?排列得整齐些?你妈妈的字写得那么好,你咋就没学到呢?”说完还虎着脸,盯了我好大一阵。我真担心他拿着本子的手会抡起来,将作业本向我劈头扔来(这是老师气极时对作业不认真学生的惩罚)。还好,我侥幸躲过一劫。</p><p class="ql-block"> 母亲当时正当小“官”,分管教育,所以与老师们很熟悉。经老师这么一说,我满脸通红,羞愧难当,自己不要小脸,总不能给妈妈丢脸吧?从此以后,对字多了一份留心,每当夜晚母亲忙完家务事,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写文件,我就趴在旁边静静地看,将一个个好看的钢笔字,深深地地烙在心里。在那个物质和经济稀缺的年代,母亲的字成了我最早的练字范本。</p><p class="ql-block"> 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习毛笔字,用自己磨得清淡不一的墨汁,在“田”字格大字本上,或歪或正、或大或小地涂鸦起来,偶尔也能得到老师用红笔圈着的“红蛋”,开始一页一二个,后来三四个,再后来竟满篇少有不带红圈的,老师常将我的大字本作为范本在班上传观。呵呵,我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对字的兴趣也就在无形中变得浓厚。</p><p class="ql-block"> 升到初一,踊跃地报名参加了校书法兴趣班。开始真正接触我国历朝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如秦丞相李斯,东晋“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唐朝四大名家: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宋代黄庭坚,苏轼,当代启功等等。那些或大或小,或肥或瘦,或飘逸灵动,或淳厚朴实的书法作品,看得我眼花缭乱。那时虽然不能明白书法的真谛,却凭着一股兴趣和热情,鹦鹉学舌般地临帖,一点一划极为认真。可惜只读了一学期就转学了,迁移到千里之外的初中,对字的练习也就中断了。 </p> <p class="ql-block">  不觉到高中一年级,到了规模更大,竞争力更强的学校,每每提及的多半是繁重的课本知识和写不完的作业,对字的热情,早已丢到“爪哇国”。何况我那区区拙字,在人材济济的学校高中部,连小菜也算不上,岂能端上盛宴?</p><p class="ql-block"> 不过,在高老师宣布“好消息”时脸上那种惊喜的神情里,在同学们种种猜测的话语中,我进一步感觉到书法的可爱和可贵,那尘封几年的书法情节重新浮了出来,有一种要重整旗鼓的冲动。 </p><p class="ql-block"> 就在高老师宣布获奖消息的下午,学校教师宿舍对面办公室的墙上,原本陈旧的学习园地,焕然一新,远远就看见鲜艳夺目的颜色——书法作品展览专栏出来了。从同学的口里,我意外地收获了高中组三等奖,志二等奖,还有一名高三同学摘走了桂冠。 </p><p class="ql-block"> 两天以后,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紧张地从张副校长手中接过奖品的时候,我差点忘记了给师生们敬礼,心砰砰地跳着,拿着奖品的手不住地颤抖。那情形哪里是光荣的上台领奖,“心虚”得倒像是去“抢劫”。 </p><p class="ql-block"> 刚“逃”回座位,同学们投来“这娃还可以呢”的羡慕眼光,有的同学“检阅”我的奖品。呵呵,一本《庞中华钢笔行书》字贴,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本《庞中华钢笔行书》字帖了。</p><p class="ql-block"> 在获奖前几天的闲逛中,我去了学校所在镇唯一的一条街道,在那陈旧得有些黝黑的门市里,找到新华书店,嗅着浓浓的书和本子混合香气,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书架上,看到了一本心仪的书——《庞中华钢笔行书字贴》。 </p><p class="ql-block">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一直以来多指毛笔。20世纪80年在庞中华先生的笔下,首次将钢笔字作为硬笔书法艺术来研究,新奇又独特,不禁对这本字帖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本32开的书,约60页,绿油油的封面,翻开是红框方格页面,配上黑而刚健的方块汉字,很醒目,很惹人爱怜。翻了又翻,掂了又掂,很想把它带走,但看到后封面右下角1.28元的标价,却没有勇气买下来,因为口袋里仅有几毛吃酸萝卜丁的零钞,牙一咬,酸溜溜地转身离去。</p><p class="ql-block"> 现在通过校书法比赛,这本字帖意外地握在手,一种久违的亲切激荡着,心潮起伏,眼眶潮湿。</p><p class="ql-block"> 此后,只要有空闲的时间,我就与《庞中华钢笔行书字贴》为伴。</p><p class="ql-block"> 后来,班上许多同学都爱上练字,我那本字帖,一时间竟成了“抢手货”,在不知不觉中,全班掀起一股练字热潮。我后排的同学培甚至称我为“老师”,要正式地“拜师学艺”,羞得我满脸通红。虽然那时我们的字根本算不上书法,但那份对书法的追求与狂热,相信无与伦比。</p><p class="ql-block"> “字是人的门面”, 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学写字也在学做人,堂堂正正。这大约是我们全班没有人写“孬”字的原因,也是我终身追求的修身之道。</p>

同学

老师

书法

获奖

对字

钢笔

字帖

好消息

行书

字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