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京 华 朝 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这座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与沧桑,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泱泱神州,积厚流光。赫赫京华,凤集鸾翔。这一生,一定要去朝觐一次北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第一天</p><p class="ql-block"> (一)天安门广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广场内沿北京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矗立着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城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场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与天安门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天安门广场。1986年,天安门广场被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景观名为“天安丽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广场记载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〇运动等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同时还是无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毛主席纪念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建造的,位于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华门旧址。1976年11月24日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决议,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占地面积5.72公顷,总建筑面积33867平方米,始建于1976年11月,1977年9月9日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其主体建筑为柱廊型正方体,南北正面镶嵌着镌刻“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金色大字的汉白玉匾额,44根方形花岗岩石柱环抱外廊,雄伟挺拔,庄严肃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故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The Imperial Palace)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房间8707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宫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故宫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复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午门(Meridian Gate),北京故宫的正门,位于北京故宫南北轴线,平面呈“凹”字形,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宫内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午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位于故宫博物院内,矗立在紫禁城中央,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故宫)中最大的殿宇、东方三大殿之一。京城的中轴子午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角安设十个脊兽,在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和殿建成,初名奉天殿;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今名;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开始重建,两年后告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和殿是中国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见证了影响历史走向的政治事件,也见证了中国的兴衰与新生。不仅是一幢较为出名的木构建筑,还是一个见证者。太和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除了奇异、独特的设计布局以及众多的珍宝外,它的坚固程度也较为出名。太和殿建成以后,遭遇过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大殿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宫殿。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宫殿,中和殿最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宫旧称紫禁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宫,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统称“皇城”。明朝中晚期,与外禁垣区分开来,即宫城叫“紫禁城”,外禁垣为“皇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大殿是中国明清宫殿建筑,体现了中国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三大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储秀宫,故宫内廷西六宫之一,位于咸福宫之东、翊坤宫之北,是始建于明代的宫殿建筑,明清后妃居住地。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年间,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今丽景轩),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清朝退位后,婉容曾居住于此,并在装修陈设中融入西洋元素。现为1884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期的原状陈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清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是内廷后三宫之一,为明清两代皇帝的卧室及其处理日常政务之所,现为故宫博物院宫廷生活原状陈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商议迁都北京事宜。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形制。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北京,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顺天府为京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1862690件/套(截至2019年8月)。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乾清宫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建筑价值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宫后苑”,清朝时期改称“御花园”,是明清两代帝王后妃们的休息、游赏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御花园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面积12015平方米。其南侧为坤宁门,左右分别有琼苑右门和琼苑左门。北面过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门和顺贞门。园内建筑以钦安殿院落为中心,采取中轴对称的布局,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是古典宫廷园林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宫后门,门楼上“故宫博物院”为郭沫若所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故宫博物院(故宫后门)对面的景山(煤山),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桢即自缢于此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懿安张皇后、孝节周皇后自尽。其后崇祯皇帝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昭仁公主被杀。长女长平公主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幸存,于两年后病故。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而死,太监王承恩、大学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华、户部尚书倪元璐等诸臣从死,明朝灭亡。四月,清军入山海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天坛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Temple of Heaven),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辟为天坛公园,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由两道坛墙环绕,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主要由春季祈祷丰年的“祈谷坛”、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皇帝祭祀前居住的斋宫和演习祭祀礼乐的神乐署四大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中的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外坛种植有大量古柏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初名泰神殿,是天坛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皇穹宇位于天坛公园回音壁内,是一座圆形院落。院落正中为圆形皇穹宇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开间五楹的配殿。外围为圆形院墙(回音壁),门、院均以殿名为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初为重檐圆形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单檐样式。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皇穹宇大殿呈圆形,坐北向南,下为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上有蓝琉璃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砌筑,周围有石护栏,东、南、西三出陛(台阶),南向出陛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皇穹宇”三字中,“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宇宙,也指屋宇。所以皇穹宇又被人们称为“天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内坛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有各种树木6万多株,更有3500多株古松柏和古槐,绿地面积达163万平方米。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万世不移”之基。建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代中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大量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建筑周围,古树与古建筑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龙柏植于明嘉靖年间,位于天坛皇穹宇西北垣外,树高逾10 米,青针翠叶,虬枝铜柯,极古朴苍润。其树干间有纵向褶皱,将树身分为九股,状似九龙缠绕,极为奇特,故称之为“九龙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龙柏,又名“九龙迎圣”,生长在天坛公园皇穹宇西北侧。树冠蜿蜒起伏,树干有纵向褶皱,将树身分为九股,扭曲缠绕,宛如九龙盘旋,森然欲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第二天</p><p class="ql-block"> (一)升旗仪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1月1日7时36分,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首次执行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任务。新仪式在原升降国旗仪式基础上,相应增加阵容,编设部分新动作,创作号角音乐,力求庄重大气,彰显威武雄壮,充分展示新时代强国强军风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1月1日起,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八达岭长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明长城的一个隘口,是居庸关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城八达岭段被称“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开放最早地段,以八达岭长城为主,兴建了八达岭饭店和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名的中国长城博物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古、张家口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达岭长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前后共建墩台1316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概括了八达岭的军事重要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达岭景区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以其雄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鸟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家体育场(National Stadium),又名“鸟巢”(Bird's Nest),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举行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以及2022年冬季奥运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体育场占地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9.1万人,其中正式座位8万个,临时座位1.1万个。由雅克·赫尔佐格、德梅隆、艾未未以及李兴钢等设计,由北京城建集团负责施工。体育场的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和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场馆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把结构暴露在外,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3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2008年3月完工,总造价22.67亿元。作为国家标志性建筑,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结构特点十分显著。体育场为特级体育建筑,大型体育场馆。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下工程防水等级1级。2008年奥运会后,国家体育场成为北京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并成为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与残奥会的主会场,国家体育场(即“鸟巢”)将承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及足球等相关活动和赛事。盘根错节的体育场立面与几何体的建筑基座合而为一,如同“树和树根”组成了一个体量庞大的建筑编织体。国家体育场整体设计新颖激进,外观如同孕育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了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因而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博得了世界的瞩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第三天</p><p class="ql-block"> (一)颐和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清漪园,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的晚年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以前,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把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水面面积占四分之三。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景点建筑百余座,院落20余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处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为代表性建筑。古树名木1600余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宏伟的建筑群,颐和园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颐和园的万寿石后,有一对世界上唯一的“龙在下,凤在上”的雕塑,象征着慈禧太后至高无上的权利。此外,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汲取了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出水为南长河(京密引水渠下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国以后,成为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1924年起,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北大正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位列国家“双一流”A、“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亚洲大学生集体行动交流计划、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国大学校长论坛、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初为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返回北平。1952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沙滩等地迁至现址。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最初的重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圆明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描述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话(部分):</p><p class="ql-block">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间,圆明园开始兴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1860年,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建国后,中国政府对圆明园开始了保护整修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大量仿建了中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其主要建筑类型包括殿、堂、亭、台、楼、阁、榭、廊、轩、斋、房、舫、馆、厅、桥、闸、墙、塔,以及寺庙、道观、村居、街市等;建筑平面布局共有38种。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部分建筑包含大量宗教元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绮春园位于圆明园的东南侧,是由若干个小型园林组合而成,占地约5370平方米;圆明园西洋楼景区占地约5.3公顷,位于长春园以北,约占圆明三园总面积的1.5%;文源阁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90米,占地0.54公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的主要建筑类型包括殿、堂、亭、台、楼、阁、榭、廊、轩、斋、房、舫、馆、厅、桥、闸、墙、塔,以及寺庙、道观、村居、街市等,应有尽有。其盛时的建筑样式,也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可能出现的一切平面布局和造型式样:既有常见的单檐卷棚灰筒瓦屋面;又有宫殿式重檐琉璃彩瓦覆顶;既有一进两厢、二进四厢的规整院落,又有灵活多变的建筑组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的建筑平面布局共有38种之多,除常见的矩形、方形、圆形、工字、凹凸字、六角、八角外,还有很多独特新颖的平面形式,如眉月形、卍字形、书卷形、十字形、田字形、曲尺形、梅花形、三角形、扇面形,乃至套环、方胜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型、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较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六年(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十年(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次日,军官和士兵就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同年10月7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后,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英法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军官和士兵们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同年10月18日,数千名英国骑兵奉命到圆明园放火。圆明园以及位于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等处的宫殿、文物,全部在大火中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遭到焚毁。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控制,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土匪地痞们已不再满足于抢劫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9年12月31日,圆明园遗址公园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第四天</p><p class="ql-block"> (一)和珅王府——恭王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及花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位于前海西沿、什刹海南岸,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庆王永璘的宅邸。清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及花园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等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恭王府腾退修缮工作历28年完成,成为完全对外开放的清代王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府占地约6万平方米,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其花园位于王府后,又名萃锦园,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据考证是在明代旧园上重修的。全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园区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府中路主要为银安殿和嘉乐堂,主为祭祀之用;东路主要为多福轩和乐道堂,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在京城极为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訢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锡晋斋即为恭王府“楠木殿”,殿内雕刻皆为楠木所成,是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府邸最深处建有两层的后罩楼,又称藏宝楼,其后墙一共有44个什锦窗,相传和珅可以根据窗户的形状,来对应宝物的种类。园区内“西洋门”、“福字碑”、“大戏楼”合称恭王府三绝。府内满园“福”字。多达一万多个,与康熙“福字碑”共同组建恭王府“福”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从第一位主人和珅到清末最后一位主人溥伟,见证了大清王朝的兴盛与覆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有四绝,西洋门、大戏楼、后罩楼和康熙福字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大戏楼,建于同治年间(1862-1874),是恭亲王及其亲友看戏的场所。这座戏楼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洋门位于花园中路最南端,是花园的正门,称“静含太古”,为奕訢所建。门由汉白玉石雕砌,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水法海园门所建,西洋拱式风格,十分气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罩楼是国内王府类建筑中最长的楼,被形容为“99间半房子”,为恭王府三绝之一。后罩楼东部为瞻霁楼,西部为宝约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锡晋斋,府邸西路最后一进院落,在和珅时称为“嘉乐堂”、在庆王和恭亲王时称为“庆宜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福轩,俗称“藤萝院”,恭亲王时期称之谓“多福轩”,是王府的穿堂客厅,主要用于主人日常接待来客、亲友或前来回禀公事的下属,兼用作存放皇帝送来的礼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前门大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门大街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全长845米,仅前门大街两侧,建筑面积就共计6.6万平方米,约容纳180家商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门大街是北京非常著名的商业街。位于京城中轴线,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建外城前是皇帝出城赴天坛、山川坛的御路,建外城后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民众俗称前门大街。大街长845米,行车道宽20米。明、清至民国时皆称正阳门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门大街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这里的许多中华老字号,如六必居酱园、同仁堂药店、瑞蚨祥绸布店、长春堂药店、内联升鞋店、张一元茶庄,还有月盛斋的酱肉店、都一处的烧卖店等16处老字号分列道路两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赶火车,最后一个行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览,没能看到,算是一点小遗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天来,有幸遇见这么多朋友,特别是得到了北京导游杨阳、湖北全陪周露露、北京司机师傅和广水新天地旅行社的热情而暖心的服务,在此,湖北广水的一行6人表示诚挚的感谢!顺祝各位生活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