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牛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隔洋寻根</p><p class="ql-block"> 一件大洋彼岸的邮包,一行“敬赠母校东湖中学”滚烫的话语,象一杵击鼓的大槌,猛烈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惊愕,让我们波澜不惊平静得近乎麻木的心境一下子掀起了万丈波涛激动起来,人啊,身在祖国不觉得幸福在身,可一旦远离祖国,对祖国哪是怎样一种思念、怎样一种爱 ?</p><p class="ql-block"> 2000年11月14日上午,一位邮递员骑着一辆三轮摩托专程送来一封邮件,在大厅碰见笔者,问图书室在哪,然后气喘吁吁地将邮件拖上四楼。图书室贾老师见邮件寄自美国,收件人是武昌珞珈山东湖中学图书室,不敢贸然签收。当时,党支部办公室,科研处办公室、图书室都在四楼,于是请来袁书记,与当时同在科研处的张建安老师一起四人商量着,最后决定还是签收、开包,看看再说。拆包之后,一摞装帧精美的图</p><p class="ql-block">书展现在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笔者利用主编校刊《科研简讯》之便,予以报道。同时,笔者与张老师商议,人家大老远寄了书来,不回个信,即是音讯全无,情理、礼节上都说不过去的,于是起草复函,经请示领导,发出。</p><p class="ql-block"> 2003年5月,学校再次收到黄彰位先生赠书。这次,我们的心情轻快多了,一是黄先生收到了我们的信了,二是黄先生接受了我们这个并非其母校的后起的东湖中学。这次我们复函后,黄先生迅即热情作答,称若不是SARS,早就动身回汉了,黄先生既风趣又非常肯定地表示,一定要再回武汉。</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萧乾先生在《枣核》一文中写道,一位分手快半个世纪的老朋友,听说他要访美,向他讨要的礼物竟是故乡的枣核,原来,老友“年纪越大,思乡越切”,不惜论公斤买下假山石等物件,竟将后花园营造得颇有“家乡味道”、故国风情,讨要枣核,就是“老是想起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作者不无感慨地说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的。”黄彰位先生根寻母校,再次演绎了殷殷家乡恋、浓浓民族情,给萧乾先生的讲述又一个活生生的注释。</p><p class="ql-block"> 真情寻找,真诚回应。八句美国教授、东中校友根寻母校,故事本身就激动着我们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现将整个交往过程的几个报道、几封信函呈现给大家,我们拿不出更多的材料,但是,如果用以作为思想教育的校本教材,有了这些还不够么?</p><p class="ql-block"> 学校一是因为去年的SARS,二是因为近年来操场的扩建、楼房的翻修,校园内一直在施工,似不宜接待远方客人,但学校表示,今年九月二十日建校四十年校庆,当诚邀东中最年长的校友返校,学校将在适当的时候,向黄先生发函邀请。</p><p class="ql-block"> 届时,我们当可与黄先生作倾心之谈,我们将可更加真切更加贴近地感受这颗滚烫的中华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2000年12月4日东湖中学 《科研简讯》第5期上的报道</p><p class="ql-block">寸草春晖</p><p class="ql-block"> 游子寻根意切切,反哺至诚情真真 </p><p class="ql-block"> 黄彰位先生邮赠母校译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刊讯 11月14日,学校收到邮政专递送达的一件国际邮件,邮件上注明是赠给母校的礼物,邮寄这份邮包的是美国密苏里州东南大学教授黄彰位先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科研处会同图书室与书记小心翼翼地打开邮包,拆开层层包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摞装帧精美的图书、仔细查找,发现名片,名片上手书一行:敬赠母校东湖中学。</p><p class="ql-block"> 黄先生所赠图书六种共计二十九本,其中自己的译著五种:《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著选译》(中英对照)、《中国古典爱情诗词》(译)、《欢音集》(二种)、《情阵风云》,其父黄徽遗作选编《聿园诗三百篇》一种。均为中英对照文本。</p> <p class="ql-block"> 黄先生侨居海外,研究中国文学,宣传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做着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黄先生工作卓著成效而不忘母校培育之恩,又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起先定位黄先生为老三届毕业生,未果 ; 又设定黄先生为建校初期教员,经询建校元老,亦不知其人。后在翻闻《聿园诗三百篇》黄彰位先生的序言时,看到黄先生介绍其父为谭嗣同友人,31年仙逝,据此推考,黄先生应是七旬以上老翁。另外,黄老先生古文功底文学涵养文字功夫,似亦非我辈所能企及。于是,我们推断,黄先生的母校,不是64年建校的东湖中学,而是三、四十年代座落在珞珈山的东湖中学,时过境迁,原东湖中学已无处觅得踪迹,故尔邮局将邮件送往我处。</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初步判断该邮件为误投,但时隔半个多世纪,不远万里,寻根反哺,我们还是为黄先生拳拳爱国赤子之心所感动。</p><p class="ql-block"> 学校正准备与黄先生联系,道明原委,并送上来自祖国同胞的感激与问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2000年12月5日给黄彰位先生的复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前辈彰位先生钧鉴:</p><p class="ql-block"> 先生给母校东湖中学之赠书二十九册已由邮局于11月14日送达我校,收讫无误。</p><p class="ql-block"> 看到远在美国的前辈校友赠给母校的书籍,我们惊喜异常,捧读先生译著,我们深为先生富学卓识及治学恭谨所感佩 ; 先生居他乡异国,做着宣传光大中华文化的扎实工作,实令我们叹喟不已 ; 先生以拳拳之心眷恋母校,更让我们不胜感动。 </p><p class="ql-block"> 我们以先生为近三十年之毕业生,然查检历届学生档案,无果 ; 又以先生为本校教员,遂遍访建校元老,亦不知先生。惘惑中,想起先生在《聿园诗三百首》序里写道令尊老太爷仙逝于31年,据此考得先生高寿当在七旬之上,先生之谓母校,应为三、四十年代之东湖中学,而非1964年建校之现在的东湖中学,如此看来,我校只是承袭了先生之贵母校之名称而已。</p><p class="ql-block"> 抱憾之余,我们决定寻访先生之母校旧址,冀盼某校确为东湖中学衍化而成,以不负先生报谢母校至诚之心。经查,珞珈山上武汉大学,确有一宿舍区名曰东中区,该区老者告曰 : 此地原为东湖中学旧址,故名。而原东湖中学已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我校沿用了先生母校之名,虽不为先生之母校,如蒙先生不弃,我们极愿领受这份亲情。祖国变化巨大,武汉面貌日新,先生如得便回故土,重览家园旧貌新颜,再叙乡土故里亲情,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专复。</p><p class="ql-block"> 顺祈</p><p class="ql-block">教安 </p><p class="ql-block"> 武汉市东湖中学 </p><p class="ql-block"> 2 000年12月5日</p><p class="ql-block">(注:往来信函,均直书繁体,下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2003.5.20.《科研简讯》第20期上的报道。</p><p class="ql-block">特别报道 </p><p class="ql-block"> 美国教授、东中校友黄彰位先生再次书赠母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刊讯 4月25日,学校再次收到旅美教授、三十年代的东中校友黄彰位先生寄赠的本人著作《重炮烟云与不沉船》计壹拾叁册。</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学校收到一件国际邮包,甚是惊诧,经查阅所寄赠图书,得知寄件人为三十年代东中校友,所寄著译计六种二十九本。黄先生此举,与世俗功利无涉,全为追根恋祖之意,为不辜负老先生一腔热忱,学校当即复函,说明情况,表示感谢。此次所寄之书,为自传纪实,读后方知前番推测不谬,且此次邮件标上我校邮码,又知黄先生已收复函,并对以我校为母校予以认可。学校已批示科研处复函致谢,并将学校宣传画册二份、学生习作集《新绿》一份,近期《科研简讯》一份寄出,以作回谢。</p><p class="ql-block"> 黄先生所赠图书,已入图书室上架,可供借阅。</p><p class="ql-block"> 现将黄彰位先生小考,复函、2000年12月《科研简讯》第五期之报道、2000年12月5日之复函一并附后,以助了解事态全程。</p> <p class="ql-block"> 五、2003年5月7日给黄彰位先生的复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前辈彰位先生惠鉴:</p><p class="ql-block"> 先生邮赠《重炮烟云与不沉船》计壹拾叁册业已收到,特此相告。</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受先生赠书,尚存诸多不解之惑 , 只能在先生所赠书籍之字里行间寻觅答案,进行猜测。据推算,先生系三十年代东湖中学老学长,前辈校友,年龄当在七旬之上。今日见先生自传纪实之《重炮烟云与不沉船》,方知诸种推测实为不谬。先生此次邮件上标明我校邮政编码,表明先生已收复函,同时也接受了我们。东湖中学得以有先生这样一位老学长、前辈校友,实为欣喜。细读先生著叙,先生形象也具体、丰满、生动起来,实在是高兴得很。喜逢今年先生八十大寿,无以为贺,谨遥祝先生康乐、体健、神爽,身心愉悦,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捧读先生之《重炮烟云与不沉船》,浓浓乡情迎面而至,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先生以八旬之高龄,叙及往事,清晰如在近前,既倍感亲切,又让人感慨唏嘘不已。读先生自叙,我们深为先生勤学之努力,奋斗之坚毅,治学之严肃、为人之正直、论事之客观公允、思想追求之革断上进所感佩。先生不忘桑梓,情之真,意之切,尤为我辈感动。我中华民族之苦难艰辛,先生已是亲历,先生往日之经历,实为民族浓缩之历史。幸喜中国之今日已有大变,挣脱了列强瓜分之态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眼下虽不及西方强国之发达,且多有磨难,但日渐其强,已是不争之事实。先生离家半世纪有余,如重返乡里 , 定感慨良多,先生兴雅才高,睹物思情,如畅怀吟咏,定收之颇丰。</p><p class="ql-block"> 我校承袭先生母校校名,筹建于1963年,创办之初衷,是为建一所武汉市的窗口学校,用以接待外宾来访。不期“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倍受冲击,诸多规划,顿成泡影。现在学校已呈蓬勃向上之势,列入市准重点学校,学校有在校学生贰千名,教职员工一百五十人。校园绿树成萌,春开桃李,冬赏寒梅,八月桂花飘香,临东湖之碧波,与珞珈山毗邻相望,其环境优美,为市区学校之少见。</p><p class="ql-block"> 先生既称武昌为第二故乡,我们当以家乡晚辈、母校后学之身份,诚邀先生择日返乡,登黄鹤、踏珞珈、游东湖、叙乡情。览旧貌新颜,看沧桑巨变,一释萦绕心头乡思,终是快事。 </p><p class="ql-block"> 对先生两次赠书,再表谢意 !</p><p class="ql-block"> 顺祈</p><p class="ql-block">安康、快乐! </p><p class="ql-block"> 武汉市东湖中学 </p><p class="ql-block"> 二OO 三年五月七日</p><p class="ql-block">(寄书回赠时另纸附言:“一惑未解 : 先生与孙俊英老师出狱后可通过共同认识之第三者如亲友、同事、同学取得联系,何以抱憾至此。牛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2003年5月24日黄彰位先生复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牛牛先生文席并请转</p><p class="ql-block"> 贵校苏校长暨何教师建民先生大鉴 :今春位曾将拙著寄赠贵校图书馆,知已收悉。顷蒙惠寄贵校校刊、新绿选集及科研简讯,均一一细读,快如何之,具见。贵校环境优美,办理完善,师资一流,广集华中英才以教之,海外听闻,亦如坐春风,曷胜仰佩。尤以所赐复函,妙笔生花,文情并茂,行文如此之功,非一流翰墨莫办,言情如此之深,则千尺桃潭莫比,且对位奖饬有加,愧不克当,实令崦嵫晚年,能无感念。计自一九四九年初夏去国,已历五十四载,中曾六次回归,于一九七九年至武汉、东湖珞珈,步步寻游,有“极目楚天舒”之畅,今则异国遥天,忽得朵云飞自楚中,快读鸿文,喜重有楚天舒之乐。原拟今岁重归,只以萨疫肆虐,风鹤频惊,只得延后。忝为校友,虽届八旬,当不至于有生之年,如黄鹤之去不复返,会当重临江汉。</p><p class="ql-block">敬谒</p><p class="ql-block">光仪面聆</p><p class="ql-block">雅教也,专此奉复顺颂</p><p class="ql-block">教安</p> <p class="ql-block"> 黄彰位书</p><p class="ql-block"> 2003年5月2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老先生另纸答疑)</p><p class="ql-block">附答牛牛先生所问</p><p class="ql-block"> 拙著幸荷浏览,感承关注。</p><p class="ql-block"> 位立雪孙师之门,年方十七,师则芳龄二十四,时值抗战方殷,全国青年救亡抗日,大都左倾,余师生二人遭四川成都恶势力诬陷,以无须有式“异党嫌疑”之罪,被捕系狱,约半年后,师得友营救开释,位则被送往千里之外之重庆巴县集中营“感化”年余,始获昭雪,还我自由。</p><p class="ql-block"> 自被迫分散之后,即天各一方,海阔鱼沉,杳无音讯,余母兄之居处亦未获孙师信息,数十年来,经多方查访,亦无结果,而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亦不复存在,解放前该校之校友录亦遍求不得,虽曾偶获伊之一二校友通讯处,去函询问,亦因时过境迁,旧址无法投递而退回,窃恐孙师或于开释后未久,或于解放前夕,即已牺牲蒙难,但亦未能证实,是位长怀“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之悲,遂有怀师七律二十首之作,乃有结尾“海未枯时水又东”之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生因 SARS 而暂缓返乡步伐,东湖中学亦因操场翻修扩建,铺设塑胶跑道未便及时相邀,明年时值东湖中学建校四十周年,拟请先生届时返校。则先生当以东湖中学之最老资格者光临,其欣喜若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黄彰位先生简介</p><p class="ql-block">“诗篇代代追风采 要把高华与世看”</p><p class="ql-block"> 黄彰位先生小考</p><p class="ql-block"> 黄彰位,湖南人,美国密苏里州州立大学(1967--1980)、加里佛里亚州圣塔克拉那大学(1980--退休)教授,现退休居闲,年届八十。</p><p class="ql-block"> 据考,黄先生生于湖北武昌,时当为1923年。</p><p class="ql-block"> 黄父名徵,字颖初,清同治癸酉(1873)诞生于湖南浏阳,1931年逝世于武昌。早岁家贫,托庇外家 , 潜心攻读经史,后入泮进学,旋得优贡科名,结社吟咏,名扬乡里。酷爱典籍,“以薪俸节余,广置图书。将经史子集四部丛书全部储存于数十只红木箱柜之中。”“公余之暇,日坐书城,流连披揽,与古人千载神游,乐此不疲,”“每值军阀战乱,都府汹汹,父亲除安置家人于安全地外,尤转徏此数十大书箱于武昌汉口之间。滚滚长江,舟楫中流,辄命开启箱门 , 以示其中并无财帛,躬亲处变,心忧神劳,想见斯文一脉,维系维艰。”清光绪丙申(一八九六年)十月,谭公嗣同亲聘先父黄公颖初(讳徵)入参枢要,对谭公所著仁学一书及变法维新,多所襄赞。戊戌之变,谭公殉国,先父幸脱清廷缇骑追捕。至鼎革后,始出任事、偶返湘浏,多居楚鄂。平生正直宽和,学养宏厚,诗文典丽之余,备见贾赋忧时,屈骚忠爱,殚心著述,至老不休。”“著词林韵准一书凡七十一卷,将唐五代宋金元词,依韵类编为十九部,实集词韵之大成,已分别由商务印馆及中华书局出版共六巨册。”黄彰位即出身于这样一个追求进步之书香门第。</p><p class="ql-block"> 1934年 , 因二姊及三、四两兄在汉攻读,遂由其母自郑州挈来武昌定居 , 先后就读大江中学、东湖中学。1936年,日军侵华战事迫近,乃迁回浏阳,入浏阳中学,战事吃紧,又辗转考入贵州近郊花溪之清华高中,尚未入校,奉姊命赴渝,入接纳战时流亡学生之白沙中学,又转入巴县萃文高中,1942年秋转入战时南迁重庆沙坪坝之天津名校南开高中,1944年考入重庆北涪复旦大学,1947年由上海复旦大学转至南京金陵大学 , 1949年春自金陵大学毕业。“斯时国共内战,烽火漫天,自抗战胜利,不数年间,国民党军兵败山倾,金融崩溃,通货膨胀,纸币如草芥,民心涣散,达不可收拾地步。”“斯时各行各业及众多百姓均纷纷疏散,无处可觅职业工作 , 故毕业即是失业……正惶感间,幸当时只有军医署尚需英文译员,余乃应试获得工作。”1949年六月,母自台北电召,“谓已病剧,极思一晤,”赴台,“正期逗留数周即可言归,讵意大陆解放速度惊人,不旋踵间,尽换新天。”</p> <p class="ql-block"> 初抵台两年间,先后就业于中华日报、中广公司新闻组,任特约编辑。后参加外交官领事官高等考试,“笔阵千重”、“余列第三”,1951 年秋,获通知赴部实习。“单纯学子,遂步入官场陷阱。”任职期间,曾于1954年奉调墨西哥服务,1958年返台 , 1962年又调至中美洲一小国萨尔瓦多 ,“对未有背景势力之循良小史 , 实系再度流放贬谪流放。”“白日堂堂去等闲,几至无公可办”,“乃趁此多暇之中年岁月,发愤准备课业,作为异日赴美进修之张本。”1964年7月辞职,入堪萨斯大学研究院,1967年完成学业,入位于密苏里苏东南部普拉基多城之州立东南大学任教,1980年转至加州对塔拉那大学任教,直至退休。现居闲,八旬高寿。</p><p class="ql-block"> 在台十二年,仅一章《台峤过客》二页纸以记,除言及地貌物产自然灾害经贸业绩外,对其政治黑暗颇多不满,“台湾涉及余之荦荦大者,仅有二事。”一是五八年炮击金门,“无数巨炮之炮弹铺天盖地笼罩轰击”,“数十万人将陷入不堪设想之饿毙境地”,“基于救人为出发点”,成功设计“人道补蛤设计”,由浮桶载粮食没于水下运行,“金门岛上几十万人的饿毙危机,总算终于渡过,”“余以救人为目的之仓促设计,在万分紧急情况下,竟能实现,不敢云功,勉告无愧。余一介书生,夙淡泊名利,事后不仅未获丝毫鼓励,反遭人忌与官僚打压排挤,乃于一九六四年毅然辞职。”“所幸四十年余之后,欣闻厦门与金门马祖等岛之间,已相互通航,往来贸易,往事烟消,都为陈迹.”</p><p class="ql-block"> 二是于一九六O年间,台当局受美国之压力,欲发表并不反对西藏自治独立之声明,“余拒绝拟稿”。奋力抗争之同时,“余出席各方会议,均大声疾呼详述坚决反对理由,获得甚大共鸣,各报刊亦先后支援反对意见,至舆论大哗”,终使该议项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黄先生此次所寄《重炮烟云与不沉船》,为自传纪实,自介绍家庭出身“飘逸书香”起,“负笈江汉”、“大江中学”、“东湖中学”、“珞珈云采"、“黄鹤楼”等幼时情景,自各成章节。“就学湘蜀”、“桑梓浏阳”、“敬怀先烈谭嗣同”、“游工部草堂”、“望江楼”、“丞相祠堂”等流亡学生生涯,感受中华文化,均有着实记载,直至“台峤过客”、“越洋奋翅”、“执教美国密苏里东南大学”、“加州晚晴”,“八十书怀”,殊无遗漏。</p><p class="ql-block"> 除工作外,“遂在课务忙碌之际,利用寒暑假期,致力著作与译述。”“余退休后,即先后完成并次第出版如下诸书 :</p><p class="ql-block">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著选译(中美对照)一册</p><p class="ql-block">欢音集及其增订版(余之诗集)一册</p><p class="ql-block">前情追忆一册</p><p class="ql-block">英译聿园诗百篇 ( 此系英译先父之诗 ) 一册</p><p class="ql-block">英译中国古典爱情诗词(中英对照)一册</p><p class="ql-block">情阵风云一册</p><p class="ql-block">编选父著聿园诗三百篇一册</p><p class="ql-block">英译三省堂书帖所抄录之诗文一册</p><p class="ql-block">重炮烟云与不沉船一册 </p><p class="ql-block"> 先生自云:“夫国族有国族之文化,身为中国人,总要懂得一些中国好东西,如不稍涉经史及诗文词章,何以对得起中国文化 ? ”因此,先生除潜心研读外,于推广上尤为致力。先生欲将《离骚》英译,惜“ 其中最为传神之兮字太多”,“因不能如原作重复传神只好搁笔。”“诗篇代代追丰采,要把高华与世看”,“将吾华之优美文学向西方介绍”,先生民族情结、爱国热忱,以言行互证,堪为人表,敢为钦服。</p><p class="ql-block"> 评说世事,客观公允,则可见先生正直之人品。</p><p class="ql-block"> 如评介美国,“多元移民社会,良莠不齐”,该褒则褒,该贬则贬。“如行车故障于途,路过之人,必停车问讯相助,或出力推车,或修理机体,或更换轮胎,至于跪地检视修理,为之汗下,不计尘污。”“居常以‘我可以帮君否’为问。助人为乐,习以为常。行善不疲,不求报偿,遇有呼吁,风起云涌,出力捐输,尽其所能。”农业上“世界优良品种莫不广加培植”,“他如文化传播事业之发达,科研之精进,医疗福利之完备,均享有盛誉,尤可贵者,厥为美国人民,无论青中壮老各年龄之人,皆朝气蓬勃,精诚团结,以团队精神,分工分层,勤勉从事。”“观乎世界科学之精英,多在美效劳,举凡资金之筹集,有效之管理,各种研究发展之进行,皆领先当世,难能可贵,可资效法,”“政法教育界人士,如涉绯闻,则八方风云,声誉受损,民心一失,选票锐减,无不遭受挫败。”信诺方面,“则未可据尔深信:一,我是如是说,但并非认真的 ; 二、我是真把它当回事,但我并未作承诺 ;三、我已作承诺,但不知是否能履行承诺 ; 四、我已履行部分承诺,但却不能履行其全部 ; 五、因时事变迁,我已无能为力。”“但银行之信状则可信,商务上所签之合同,大致可靠。”先生又言:“人皆敬重美国各方优越,但不宜以优越感压人,徒增反感。”既见识之至真,又见先生论人论事客观公正。</p><p class="ql-block"> (撰文 : 牛牛 未经本人审阅)</p> <p class="ql-block">编后记</p><p class="ql-block"> 一,此前两篇由纸质文章(《教学随笔三则》、《胎战》)传进美篇者,皆系友人将纸质文稿扫描进备忘录后传我,然后进入美篇校稿发表。本篇则由本人自行拍照扫描,全程操作,并以此致谢细致指导。</p><p class="ql-block"> 二,原文中牛牛者皆为实名,在手机上就署微信名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