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成为潇潇春雨》

罗丽君

<p class="ql-block">作者:闫吉瑞(悠然)</p> <p class="ql-block">《让爱成为潇潇春雨》</p><p class="ql-block">文//闫吉瑞(悠然)</p><p class="ql-block">近些天,有两件事一直在脑海缠绵和沸腾。放下又拾起,拾起又放下。终来还是拿起笔来,用墨色去涂染一下那小小的阴影,让她如阴云飘去,让她偌春雨落下。</p> <p class="ql-block">一件发生在二个月前,在天桥南头十字路口,一位小伙因急转弯,摩托车失控,翻车将人压在车下。车很重,小伙呻吟着请人帮他扶一下车,好把身子从车下抽出来。这时路口旁等绿灯的有二十多人,全部哑声,全部眼盲。约四分钟后,我和一位大姐一块帮小伙解了围。我和大姐在后面,前面有姑娘有小伙也有中年人,本想别人需帮助时,大家会主动帮一下,也就举手之劳的事。但还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让人在淡漠里感到了一股浸入骨髓的凉气。</p> <p class="ql-block">另一件事是在上个周六的上午,我在朝山街北口因电瓶车转弯失控,人车翻在了地上。当时感到悬晕和肌肉疼,起了几次都未站起来。这时路口有十几个人,没人上前扶一把,等绿灯信号亮了时,才有一位老哥问了一声:“没事吧”,我用感激的目光看着他,说"没事,放心”。</p> <p class="ql-block">两件事,亲身经历,感触颇深。我想世界是美好的,人间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也应当是关爱有加,其暖融融的。事实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宁当"盲人”,不付真情,确确实实,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发生着,如一瓶不好喝的酒,在那儿酿造,在那儿发孝。想想,这两件事都是小事,应当事过境迁,如云浮去。但我却忐忑不安,久久无法忘怀。不是计较我在需要帮助时没人帮我,而是我从这儿看到了一个冰凉的世界。它让人心悸,它让人心寒。我在浪漫的情感里,一直留存着一份天真,一份青草碧水式的港湾,一份篮天白云样的希冀。总希望看到春暖花开时的万物竞择,看到秋叶满山时的酣畅厚重,看到人人之间的微笑和相扶互爱。因为这是人的本性使然,这也应当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华丽乐章。</p> <p class="ql-block">帮不帮人,救不救火,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能强迫,更不能赋予法律的色彩。但道德还是应有她的方法和地位,应有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假如一个社会,都各扫门前雪,各管各的事,与人拒之千里之外,那这个社会肯定"得病了”,而且病的不轻。人间需要爱,老人需要扶慰,小孩需要抚养,夫妻需要关爱,父子需要理解,朋友需要帮助,路人需要温馨,这些情丝绵绵的角角落落里,都需要春雨潇潇。如果,我们把个人得失放到一边,我们把利益和担责摆到合理的位置,我们人人都会急他人所急,帮他人所需;我们都是会雪中送碳,助人为乐的。这样的话,我们这个世界不就丰富多彩了吗?不就良德蔚然成风了吗?不就春雨潇潇了吗?这是多么好的愿景呵,这是多么好的期待呀……</p> <p class="ql-block">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充满爱,这不是梦想,这是曾经的现实。毛主席那个时代,精神文明,道德风尚,曾经深入人心,人人践行。黄继光,刘文学,刘胡兰,门合,董存瑞,更有光芒四射的雷锋精神,这些道德模范,这些英雄偶像,曾经风云中华大地,家喻户晓,人人崇尚。那时人们互帮互助互爱处处可见,那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了世间的美丽风景。那个时代,是精神文明的一个标杆,那个时代,是道德风尚的一座高峰,她确确实实存在过,她确确实实影响了几代人,她确确实实为美好的世界留下了火种。</p> <p class="ql-block">春雨潇潇,我们等待着您;</p><p class="ql-block">春雨潇潇,我们挚盼着您………(亲历的两件事,写下松了口气。愿世间美好吧。[爱心][咖啡][玫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