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东至采风记(文/图)

四清文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其实,回头想想,寻到寻不到,自有天安排,也许看到了未必不是失望,看不到还保存一个纯粹的心中梦园。</span></p> <p class="ql-block">尧舜之乡至德至善</p><p class="ql-block"> ​1984年,刚满18的我也是这个季节在这小城留宿了一夜,从此,开启了我从艺求学之旅,已整整40春秋。1992年春专程去马坑采风,2000年秋赴舜耕山采风,2002年6月赴尧渡河采风…东至,这座山水小城,有着太多的回忆。好多年没有从市中心站坐车了,今天竟然在中心站看到了我照片,特拍照留念。(4.16)</p> <p class="ql-block">只此青绿/第一次看原大 "千里江山图"印刷品,很震撼,不仅场面大,还极尽细致。太了不起!(4.17)</p> <p class="ql-block">南溪古寨</p><p class="ql-block">又叫金家村,位于安徽省东至县花园乡的深山峡谷中,总面积2.15平方公里。村后有九条山脉俯冲而下,蜿蜒到村口,盘成三个圆丘,形似九龙戏三珠。此地的村民多为匈奴人的后裔,因此南溪古寨被称为“大山深处最后的匈奴部落”。</p><p class="ql-block">南溪古寨内房屋以徽式建筑为主,有元代建筑的房屋一幢,明代建成的一座大成祠和两座小祠堂,村口有三座古桥,被村民称作“进村三把锁”。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至德县政府和至德县城中学曾一度迁到这里。</p><p class="ql-block">2008年,南溪古寨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10年,南溪古寨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评为安徽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2年12月17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将安徽省东至县花园乡南溪古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选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金氏宗祠,位于南溪古寨的核心区域,门楣高大,山墙耸立,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共前后三进。明清时期,金氏是该地的名门望族,有不少人在朝廷为官。祠堂内有99根柱子落地,柱子上的雕刻隐隐有龙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大山深处最后的匈奴部落</p> <p class="ql-block">碉楼,位于南溪古寨的东南部,始建于元末时期,基本特征是石墙,后来改成砖木结构,墙壁上有洞孔,主要为望和射箭之用。此外,该地的房屋墙壁所成夹角成锐角突出。</p> <p class="ql-block">又到马坑</p><p class="ql-block">马坑!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挥之不去的名词。1992年春,我们一行5人浩浩荡荡奔赴马坑写生。那时还在乡下住的我,前一天还要赶到城里住宿,记得一路换乘6次不同的交通工具,傍晚才赶到叫金村的地方,找了一农户住下,开启一周的写生活动。住宿的金氏农民非常朴实,家有一个老人,夫妻养育二女一男,现在应该都有50岁左右了。这次故地重游,风景依稀,本想去寻访下,但集体活动不便单独行动也就作罢。</p><p class="ql-block">记得其中一天,专程寻找三叠浪瀑布,来回走了12个小时未果。那次马坑采风回来,收获满满,创作了多幅4尺国画。其中一幅叫“茶乡春雨”的参加了“安徽省首届农民书画展”,并获得等级奖。在几天的写生过程中,自己摸索一种类似披麻皱的表现山上草木葱郁的皱法,这种皱法经过多年打磨,愈加成熟,是我那次写生中最大收获,真正感觉到“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后来,又撰写了散文“马坑寻瀑”,多次发表并入编一本《散文集》,这篇散文也是我最得意的散文之一,并入编了我的散文自选集。</p><p class="ql-block">这次再来,一心就想着要找到这个瀑布,车落叫婉红的一个制茶工坊,工坊座落在三叠浪下一弯水库傍。我忙不迭在手机地图上找三叠浪,显示仅200米距离。我寻着路多次探访却是越走越远,问当地人,才知,还要步行2.5公里,涉4次深水才能看到。这次来已是下午两点多了,加上自己脚疾,终究难圆其梦。</p><p class="ql-block">其实,回头想想,寻到寻不到,自有天安排,也许看到了未必不是失望,看不到还保存一个纯粹的心中梦园。</p> <p class="ql-block">香隅镇,安徽省东至县辖镇,东至县老四镇之一,是皖江南岸西起点,西与江西省彭泽县接壤,北与望江县华阳镇隔江相望,有“皖江南岸第一镇”之称,因境内香口温泉和八百里皖江上游第一桥望东长江大桥而闻名。</p><p class="ql-block">香隅因其为香山下一隅而得名,故又名下隅。</p> <p class="ql-block">一库清水今常在 ,乡村美景入画来。</p><p class="ql-block">——白茆水库美景</p> <p class="ql-block">东流老街千年古镇</p> <p class="ql-block">东流古街位于在东至县东流镇。此处唐金昌年间(841-846)设东流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场为东流县。东流镇晋属彭泽县,濒临长江南岸,取“大江曲折来,到此如东流”诗句中的“东流”为名,晋代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因偏爱东流的黄菊香,常常是“日驻彭泽、夜宿东流”,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传世佳句,,后人为仰慕其高风亮节,遂建陶公祠、菊江亭、爱菊亭等。</p><p class="ql-block">东流古街现与张溪老街、尧渡老街并称为东至县三大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东流双塔坐落于东流镇南北两侧,滨江而立,北曰“天然”,南曰“秀峰”。天然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修。秀峰塔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塔皆5层六面,楼阁式风水类砖石塔,各层每面均设半园形券门,门侧有灯龛。</p> <p class="ql-block">秀峰塔与天然塔相对,矗立在东流镇南牛头山上,与陶公祠相毗邻,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候选刑部司狱金城所建。塔5层6方,高10余丈,砖石砌成,似彩笔插天。《东流县志》载,建塔是为“增补文枢,更增秀气”。 1996年,省、县有关部门和人氏出资修缮。其规模略小于天然塔,结构大致相同,差异在于塔顶装饰。天然塔沿用佛教相轮饰顶,秀峰塔则饰之以斗笔,有“彩笔干霄气象”。金城认为:“县学之脉发自历山,少耸拔之势,虽东有迎龙寺,北有天然塔”,“若南关当学宫之巽再峙一峰”,就可以“增补文枢,更添秀气”。建成后取名“秀峰塔”。</p> <p class="ql-block">天然塔坐落在镇北回龙山上,因地势“培娄卑伏,形家短焉”而建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春三月,三载而成。塔高十一丈,周6丈6尺,五层六方,砖石结构。每层门开六扇,内设楼梯,拾级登攀,可至塔顶。“上顶以金,下底以石”,飞檐翘角,规制壮观。清人冯荃写道:“一塔天然俯碧流,登临四面景全收。山连吴楚开云日,江涌潇湘过客舟。远村烟浮元亮圃,近城风扇谪仙楼。春光到处都成画,茅屋人家隔水洲。”因建塔筹款施工一帆风顺,又巧逢邑人李承祚乡试中举,大家认为是天然盛事,便名之为“天然塔”。登塔俯瞰,大江东去,孤帆远影,长江落日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陶公祠,又名靖节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距东至县26公里的东流镇的鳖石山上,为纪念东晋时著名隐士、文学家、诗人陶渊明而建。</p> <p class="ql-block">东至治水精神展馆</p> <p class="ql-block">大历山,简称历山,又名舜耕山,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尧渡镇,相传此山为舜帝耕作之地,是东至文化之源,历史之根。与尧帝乘船顺水至大历山访舜而得名的尧渡河合称“尧舜文化景区”。</p><p class="ql-block">大历山因一座掌形山峰从波浪似的丘陵中突兀而起,直插苍穹,称之“历山”。集“尧舜遗迹、佛教文化、岩溶景观”于一山。1998年大历山被批准为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次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大历山主峰仙人掌海拔372米。唐贞宗二年在大历山北麓始建草规庵、隐龙庵、真人观,明建尧舜词,今存法藏寺、尧池、舜井、尧舜望江台、尧憩石、舜耕地等文化遗址及历史纪念地。大历山现存六大名洞:伏虎洞、堆云洞、 八公洞、白龙洞、燕子洞,洞内钟乳悬挂,造型奇异。</p> <p class="ql-block">风雅东至 雨韵茶乡</p><p class="ql-block">4月20日,东至县非遗茶韵嘉年华活动在龙泉镇河溪茶场举行,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茶文化爱好者、旅游业内人士以及众多周边游客前来参与,共同感受东至茶叶和非遗文化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