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印象

黑豹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就把我寄养在叔公家里。什么时候去的已经记不住了,我只记得1972年春随父母到南京梅山生活后才离开。而从我记事开始至离开上海正处于文革时期,当时自己亲眼目睹的事情至今仍记忆深刻,不能忘怀。</p> <p class="ql-block">  叔公家住的是沿街二楼前楼,临窗能看到街上的风景。我小时候喜欢爬上方凳倚在窗前向外观看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街上人来人往,穿流不息。尤其骑自行车的更是蜂涌而至,风驰电掣,一路铃声一路歌。十分壮观。<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上海的马路还没有柏油马路,大部分都还是一块块石头镶嵌而成的台阶路,骑车经过会硌得屁股疼。但这些骑行者仍潇潇洒洒游走在台阶路上,没有丝毫的犹豫。</span>白天也经常会有挂着高音喇叭的卡车开过,喇叭里的男高音或女高音正在诵读伟大领袖语录。街上有时也会走过三五成群头戴柳条安全帽,身穿蓝色工装,手拽铁钎的人,那铁钎和台阶路碰擦发出“噔,噔”恐怖声,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人是工纠队成员,被称为文攻武卫。偶尔路上也会飘来一批批头戴绿军帽,身穿绿军装,胳膊上套有红袖章十五六岁的革命小将。他们举着红宝书,高喊革命口号。路上行人纷纷为他们让路。而沿街两边的白墙上也被这些革命小将用红色涂上了伟人语录。红白相间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  叔公一家和左邻右舍关系良好,我记得我们二楼后楼住的是一个孤老头,年纪大概五十多,十分斯文,平时没事手里必捧一本书,他也不与楼里其他人搭讪,却和叔公一家十分谈得来,一般他白天不在晚上在。住在我们楼下的是苏北人,七八口人挤在十多个平方的小房子里,每天天不亮就有苏北口音响起来:“起来,起来呢,倒马桶了”。随后就是倒马桶的乒乓声和刷马桶的擦擦声。苏北人右边是崇明人夫妻俩和一个女儿三口之家,我经常到他们家里玩,他们夫妻俩也很喜欢我,男主人经常用甜芦粟的皮(学名叫糖高粱,也称芦黍、甜秆、甜高粱和高粱甘蔗,是高粱的一个变种)编织成各种小玩具供我玩耍。再过去就是一对宁波老夫妻,老两口相敬如宾,对邻居也十分友好。男人姓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分慈祥,听说以前是开店的,他们家</span>我也经常去串门。叔公和这几家关系最好,在家里有人过生日会送碗面条给他们沾沾喜气。他们也会礼尚往来送碗馄饨或者饺子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突然有一天清晨我被一阵高昂的口号声惊醒,其间还夹杂着叮叮铛铛的敲击声。我马上爬上方凳趴在窗框上往下看去。只见在马路沿上我们的邻居吴家夫妻正头戴高帽,胸前挂着用黑字写的牌子,手里敲着铜锣,口中念念有词。老人旁边是一堆字画和老式家具。而他们的周围围满了一批革命小将正在高呼革命口号。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作为小业主被批斗抄家,那些个字画和老式家具也作为封资修的罪证被充公。不久我们后楼那个孤老头也不见踪影了,后来才知道这人是个教师,因为在课堂上讲了孔子论语被送五七干校改造去了。当时我真不明白这些面目慈祥愿意帮助别人的老人怎么都变成坏人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街房左右各有一个弄堂,右边的一个弄堂虽然窄小但四通八达,左边一个弄堂比较大,但是个死胡同。里面住有七十二家房客。因为左边弄堂大,所以当时的革委会就在弄堂墙上用水泥搞了个大黑板,正中贴上伟人像,下面是口号或语录。这里成为居民们早请示晚汇报的场所。每天早上八点全体居民集体站在伟人像前高举语录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然后汇报思想情况,最后是几𠆤十多岁的孩子跳忠字舞。看那动作那气势誓有不打倒美帝修不罢休的气概。晚上六点同样的程序再来一遍。一段时间这也成了里弄作习规律。那个弄堂里有个张奶奶,她的儿子一次在打扫卫生时不小心把放在五斗橱上的伟人石膏像碰倒打碎了,被邻居告发,被当作反革命分子当场被捕。</p> <p class="ql-block">  街道革委会还在年末召开忆苦思甜会,记得那天开会是晚上,主席台上坐着革委会成员,还有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工人上台控诉资本家的剥削和控诉万恶的旧社会。讲到深情处台旁的革命小将会引领口号,全场一阵慷慨激昂。最后是分食忆苦饭,用糠和玉米粉混合做成的窝窝头,每人一个。那个东西确实难以下咽,我吃到嘴里就象是在嚼草一般无味,且那粗糙的糠皮磨得舌头生疼,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政治影响,哇的一下窝头就被我吐到地上。叔婆见状紧张万分,马上捡起地上的窝头塞进自己的口中。还好当时在场的人都在聆听革委会领导讲话,没人注意角落里的我们,否则小小年纪的我也会被戴一顶大帽子。</p> <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那个时候全民制砖,每个里弄都有相应的指标,大人们也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泥土,全家老小一起上,和泥的和泥,制坯的制坯,然后把土坯放在墙角凉干,专门有人上门收取。大人们可能把这个当做工作,我们这批小孩完全当成玩耍。忙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对于文革因为自己当时太小,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在叔公家中自己所见所闻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已时过境迁但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文字:黑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614976</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