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善堂到百草园

重庆原心

<p class="ql-block">还记得课本上的百草园吗?那满园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茂盛葱茏的何首乌……夏天在树荫下纳凉,听蝉鸣唱,寒冬在雪地上捉鸟雀,文中浓厚的生活气息带给童年的我无限想象和乐趣。</p> <p class="ql-block">近日,慕名前去参观重庆善堂中医药博物馆和初具雏形的百草园。博物馆位于白沙镇公园路社区太平街93号,从白沙街上的江津白沙川江医院、建设中的百草园到博物馆呈S形路线。我们从正街的柏油路走进青石板的小巷;路过飘着饭菜浓香的门前,有老人在择菜淘米,有孩子在涂鸦玩耍;没几分钟就来到了百草园,看着工人们在烈日下搬砖、砌砖、和水泥。他们或低着头,或背对着我们,甚至都没有留意到我们。而我在院长的介绍中留意着路边、树下的草药。</p> <p class="ql-block">“夏枯草!”“蒲公英!”“陈艾!”……我一路走一路叫出认识的中草药,仿佛鲁迅儿时的百草园活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到百草园的出口处,一眼看到矗立在白沙永灯坪北坡的古建筑,青砖黛瓦在翠竹绿树中若隐若现。这就是重庆善堂中医药博物馆,左边的半坡也有一处古风古韵的四合院与之辉映,明媚的阳光和蔚蓝的天空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此建筑初建于清末,原名三王庙,后进行过改造。抗战时这里成为难民、伤兵暂住地。白沙百姓历来乐善好施。他们在此搭棚施粥,并采来大山里的百草,熬制成百草药汤,向难民和伤兵施救。此举受到冯玉祥的高度赞赏,三王庙遂改名为“乐善堂”,从此乐善堂声名远播。新中国成立后,善堂成为居民小院,后被评为抗战文物单位。为响应“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更加活化”的指示,2023年8月,经相关部门同意,江津川江医院董事长黄云明将自己所收藏的各类中药材标本、古代中药炮制工具、中医器械、中医药古籍、各类中药柜、药台以及中医药字画作品等共30000余件,建成善堂中医药博物馆。该博物馆分为上堂及两厢、下堂及两厢、中堂庭院三大部分,分设五个展区。国粹中医,历史悠久;百草归经,炮制有方;悬壶济世,医者仁心;弦歌不断、薪火相传;医籍药典珍藏于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呈四合院布局,正厅的门匾题字亦为中国民俗社会沿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见证;泛黄的手抄书籍、药方、锈迹斑斑的古医药器械,一一从我们身旁掠过;一件件药物标本,实物对应手绘,斑斓中诠释着心血;一位位人物介绍,他们出生在江津,喝着长江水润泽生命之光,也润泽乐善之心;站在院子中央,环绕四周的“望闻问切”“辨证施治”“中药炮制八步法”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凝聚着太多的情感。不仅仅是乐善好施的品德,不仅仅是精神的传承,不仅仅是文化的科普……</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原路返回,途经百草园时,黄院长说:“川江医院秉承使命,给老百姓看得好病,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这个百草园种下的就是文化的传承,是病人的希望,绽放的是生命之花,是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之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