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是甲辰龙年,4月15日我应金东区孝顺老年大学邀请,就龙年话龙为主题,同孝顺老年朋友一起交流探讨有关孝顺镇带龙字的地名和民俗。孝顺镇是千年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民间文化和民间风俗,至今还流传着孝顺民间故事和神话。我收集梳理后孝顺镇带龙字的地名有:龙潭下村 (龙潭、龙王庙)、青龙头村、龙盘寺、回龙寺、龙舟阁、游龙巷、洋龙背和青龙山等。孝顺镇民俗丰富多彩,如让河街迎花树,中柔村迎花烛,楼下殿庙会,低田关帝庙会,无量寺庙会和孝顺城隍庙会等,而带龙字的民俗主要有孝顺农历二月二迎龙灯和上叶村赛龙舟。</p><p class="ql-block"> 现将题为《漫谈孝顺镇带龙字的地名和民俗》的内容做成此美篇,目的是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了解孝顺镇的有关历史文化,更好地宣传孝顺的地域文化和民间风俗。由于本人学识浅薄,对孝顺历史文化了解得不够不全,研究得不深不透,恳请地方文史专家和孝顺的老年朋友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 在远古氏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和生灵,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水域、珍奇动物和凶禽猛兽等缺乏正确的科学认识,于是各个部落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为自己部落的族标和象征,即为图腾来信仰供奉,成为本族的保护神灵。</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氏族或部落将其他氏族或部落打败兼并,胜者就把败者图腾上最厉害的部分绘到自己的图腾上,久而久之,如此形成的新图腾不是现实中的某一动物,而是虚拟的神物了,龙的图腾就这样慢慢产生了。</p><p class="ql-block"> 据宋代《尔雅翼》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九不象。古人通过观测星象,认为龙是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主要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龙具有与天、地、人沟通的本领,它象征着权利尊荣和祥瑞。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炎黄子孙对于龙有一种自然与共同的崇拜,并自认为龙的传人。</p> <p class="ql-block">二、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神物,自古以来倍受皇亲贵族尊崇和天下百姓爱戴。那么龙有那些象征和寓意呢?</p><p class="ql-block">一是龙被视为最高权力和至高无上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秦汉时期,秦始皇被为“祖龙”,汉高祖刘邦也曾“认龙为父”。龙正式为皇室专属,成为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的图纹是从宋朝开始的,到了明清之后这种规定愈发严苛,龙逐渐变成了皇室和皇权的独享标志。</p><p class="ql-block">二是龙是吉祥和富贵的象征。龙被认为是会带来好运和祥瑞的神兽。因此,人们在逢年过节喜庆场面常常用龙作为装饰图案,祈求平安、吉祥、如意和富贵等。</p><p class="ql-block">三是龙是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传说中的龙能上天下地入海,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信步于天地海之间,龙具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古代文人墨客以龙自喻,希望自己聪明睿智、博学多才。如孔子就被认为是龙的儿子。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人们会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三,孝顺镇带龙字的地名</p><p class="ql-block">1、龙潭下村</p> <p class="ql-block"> 提到孝顺镇龙潭下村,我的脑海里就会呈现出以下的情景。记得1972~1974年我在孝顺中学读高中,我们一班选修人医,二班选修兽医。第三个学期胡百起老师带领我们到龙潭下开展实践活动识别常见中草药,一个星期我们白天爬到龙潭下周边山上采草药,晚上住在农户家里,有时听老农民讲当地故事。记得1981年11月的一天,鞋塘中学团委开展登南山活动。清晨,我同十几位老师带领学生团员从学校出发,领队的举着团旗。每人带上学校食堂做的两只大馒头作为中餐。我们先徒步经孝顺到上叶村,有序分批乘渡船到白溪村,然后爬天青坑西岭到达龙潭下,大家分别以班级为单位在龙潭边合影留念。晚上我和周挺、傅文焕老师在暗房里将白天用海鸥牌相机拍的照片洗出来。记得2016年10月26日我们孝顺区校小学同学在龙潭下聚会,杭州的何胜建和桐庐的方赛群同学也特意赶来参加。龙潭下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疫情前我曾同家人们到龙潭下游玩过。你瞧,一群大人小孩在龙潭嬉水玩耍甚至有的下去游泳,尽情享受水中乐趣。你瞧,在流水潺潺的小溪旁的树林里聊天打牌,野炊烧烤,有的干脆搭起帐篷露营,远离城市的喧闹和燥热,享受清凉的夏天。一到炎热的夏天,龙潭下成了市民避暑休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龙潭的水几乎常年都在流淌着,从何而来?龙潭上游是孝顺镇里旺村和义乌官余村,该两村的山泉水沿着山涧小溪汇合后流入龙潭下的龙潭,龙潭流出的水穿过龙潭下村再流入东溪水库。</p><p class="ql-block"> 龙潭下村有龙潭下、尚阳地和岩上自然村。龙潭地处尚阳地。据悉孝顺中街灯会以前迎龙灯曾到龙潭取龙水,这些年都改到岩上取龙水了。</p> <p class="ql-block">龙潭下村龙潭附近的龙王庙。</p> <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20日孝顺镇中街村庆丰灯会组织村民到龙潭下村岩上自然村取龙水。</p> <p class="ql-block">2、青龙头村。</p><p class="ql-block"> 青龙头村位于孝顺镇西,浙赣线沿村而过。村祖从下叶村入迁。因村后有一小山突出,形成龙头,山头有樟树四季常青,而得名青龙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介绍青龙头村不得不提孝顺火车站。离孝顺火车站最近的村庄分别是孝顺公社后项村和金轮公社青龙头村。后项村位于火车站对面,而青龙头村位于火车站往金华方向拐弯的西北角。当时青龙头村同胡思、仁村、杨大垅等村属金轮公社路北片。1992年乡镇撤扩并后,青龙头村并入孝顺镇。1995年浙赣铁路复线建成通车和2003年浙赣铁路线电气化工程改造,青龙头村先后被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目前该村整体搬迁到铁路以南,村民们都住进了新楼房并有房屋出租。</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从金华到孝顺都乘绿皮火车,当列车过了施塘头后,车厢里传来广播员的温馨提示“前方到达的车站是孝顺车站,请下车的旅客提前做好准备,随身携带的物品不要遗忘在座位底下和衣帽钩上。”当我乘火车从窗外看到青龙头村了,才动身准备行李,因为过了一个大转弯列车就进孝顺站了。至今我还保存着1996年2月19日年初一从金华到孝顺来回的车票。</p> <p class="ql-block"> 3、龙盘禅寺。</p><p class="ql-block"> 龙盘禅寺的左右两翼均有青山环绕,犹如两条天娇飞舞的青龙,中间一峰高高耸立如同一颗珍珠,故取名为“珠山”。当地人称这为“青龙盘珠”。龙盘寺也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龙盘寺原名大慈寺,据《光绪金华县志》载,“大慈寺在县东七十里。梁普通间,嵩头陀行至长山南曰:兹可置寺。又以杖刺地,即其处穿井深三尺,久旱不竭,后置龙盘寺。宋咸平(公元948年~1003年)中更今额”。据说当年有寺房120多间,建筑雄伟,气势非凡。不尽香火旺盛,而且成为登临游憩的胜地。民间还产生了一些传说故事《达摩法师建寺》、《千手观音菩萨》、《神仙打赌》和《火烧龙盘寺》等,给龙盘寺蒙上了神奇的色彩。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乱,烧毁龙盘寺,仅留一间偏殿,古刹竟成瓦砾,没于山野草莽之中。但逢年过节之时,仍有人来此凭吊。</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龙盘寺成为浙东游击队的活动场所之一。解放战争年代,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又在这一带活动,从龙盘寺出发,打击佛堂和澧浦的国民党组织,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为龙盘寺谱写了新篇。</p><p class="ql-block"> 千年龙盘寺不知几经建毁,最后一次重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孝顺镇中柔村当地善男信女和热心保护名胜古迹人士开始筹建活动。1981年始建观音阁,1984年由主持融法法师等四处奔波,外出募捐,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藏经楼、诵经堂、清修庵,以及廊、亭、桥、放生池等寺院建筑,已初具规模。2023年11月13日万佛塔建成举行开光庆典,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雪窦山资圣禅寺方丈上怡下藏大和尚莅临龙盘寺主持万佛塔开光庆典。如今龙盘寺走过了一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呈现出崭新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达摩法师建龙盘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龙盘寺的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龙盘寺的万佛塔。</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龙盘寺是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活动据点。</p> <p class="ql-block">4、回龙寺,原称回龙庵。</p> <p class="ql-block">5、游龙巷</p><p class="ql-block"> 游龙巷位于孝顺镇中街,扁洞(孝顺方言)对面,距义济桥西头四~五十米左右,南北走向,南端通往孝顺溪边,北端通到孝顺老街,全长约四十来米。此巷(弄堂)同原中街老街上的王店弄堂(现成了荷园路)、戏馆弄堂(现称大明巷)相比显得比较窄。小学同学方小亮、李国光住在此弄堂的。方小亮的祖父方文政、父亲方燮仁。李国光的父亲李祖庆。</p> <p class="ql-block">孝顺镇中街游龙巷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孝顺名人方文政及次子方燮仁、社会贤达李祖庆都居住在中街村游龙巷。</p> <p class="ql-block">6、洋龙背</p><p class="ql-block"> 洋龙背位于孝顺镇东头山背上,原金华县标准件厂的位置。据理发师傅朱有弟回忆,“上街头原金标厂的地址称为洋龙背,光秃秃的红石岩为主,有草的地方也不允许去除的,因为这里是龙背脊上。横街和洋湖塘分别有一口井,代表龙的眼睛。”冯华斌同学告诉我,他父亲冯树铨,义乌赤岸乔亭人,1959年从汤溪寺垅酒厂调到孝顺糖酒厂任厂长当到1965年,孝顺糖酒厂的厂址就是后来的金标厂厂址。金华县标准件厂于1966年4月开始筹建,到了1967年11月厂建成投产,属金华县经委管辖的地方国营企业。金标厂筹建时冲床机器先运到孝顺火车站,卸下来后再用滚桶前拉后推一步一步运到上街头洋龙背,当运送冲床经过孝顺老街时我亲眼所见。</p> <p class="ql-block">原金标厂大门前通往低田方向的大路。</p> <p class="ql-block">原金标厂生产车间。</p> <p class="ql-block">原金标厂职工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 7、青龙山</p><p class="ql-block"> 无量禅寺地处金东区孝顺镇东郊三华里的青龙山前平川之上。始建于南朝梁普通年间(520~527),由梁武帝萧衍赐名,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它是婺州古刹,六朝圣地。</p><p class="ql-block"> 今年农历三月初三,无量禅寺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暨第二届书画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8、龙舟阁</p><p class="ql-block"> 龙舟阁位于孝顺镇上叶村,初创于明代崇祯年间,几经修缮、重建,是村民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北麓诗社成员方国泰是孝顺人,他曾在《金华竹枝词》中写到“天钟湖水碧于油,执豕刲羊赛五候。湖上女巫识神意,今年二月闹龙舟。”这首诗是见证当地龙舟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被镌刻在龙舟阁后的石碑上。</p><p class="ql-block"> 原金东区文联主席张根芳老师还专门撰写了《龙舟阁记》。</p> <p class="ql-block">四、孝顺镇带龙字的民俗</p><p class="ql-block">1、二月初二迎龙灯</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孝顺集镇上的横街、洋湖塘、市基、中街和下街五个村都要举行迎龙灯活动,这是孝顺的传统节日,庆祝太平盛世。孝顺迎的龙灯不是那种红壳枣的灯,而是花灯,又称迎花灯。二月二花灯节举行三天四夜,重头戏是迎花灯,另外还要请婺剧团来演戏助兴。上街的横街、洋湖塘、市基三个村合请一个剧团,轮流在各个村演出,一个村一年。中街、下街村各自请剧团演出,剧团演的一般是婺剧传统戏。初一各村在自己村里迎灯,初二是正日,五个村的板凳龙、花灯、布龙灯和狮子灯聚集在一起,在全集镇迎灯舞狮,通宵达旦。初三各村在自己村里迎灯,走街穿巷,各户设立香案,祭拜花神,龙王爷。二月初二正日这一天,洋湖塘村的黄布龙,市基村的青布龙,横街的白布龙和龙灯,中街的龙灯和狮子灯,下街的花灯和狮子灯在孝顺集镇上汇集,四邻八乡观灯者蜂涌而至,舞龙迎灯现场,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人声鼎沸。锣鼓声、喝彩声、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6日我做过有关孝顺“二月二,迎龙灯”专题美篇,我觉得孝顺传统节日二月二迎龙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时间节点、龙灯形式、村民参与度、热闹程度和孝顺人的热情程度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2、上叶村的赛龙舟(上叶村现称为东上叶村)</p><p class="ql-block"> 赛龙舟是金东区沿东阳江(又称义乌江)一带村庄的传统民间风俗活动。这项活动带有鲜明的地域风情色彩。以孝顺为中心的好赛龙舟活动,原放在无量寺前的天钟湖举行,参加赛龙舟的有浦口的俞姓,上叶、下叶村的叶姓,孝顺的方姓和夏宅的夏姓。历史上称作“俞叶方夏”,每年合在一起赛龙舟。在天钟湖赛龙舟是配合无量寺每年举行庙会的一项活动,从属于庙会。尔后也从庙会中分离出来。</p> <p class="ql-block">最后祝愿我的家乡孝顺镇发展越来越快,明天更美好!</p><p class="ql-block">祝愿孝顺的父老乡亲龙年大吉,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注:美篇中的照片除本人拍摄外,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