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三叶草

<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 一场暴风骤雨的洗礼,门口花更艳,叶更翠。特别是十六号楼的那棵樱,纷纷扬扬点洒的花瓣雨,那粉红,那淡雅,装扮的地面也有了几分诗意。 可是行人践踏或车轮碾过的洇湿,却让人难免心痛怜惜,在我眼里,那分明是樱花无助的泪水。 </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是非常不赞成把缤纷落英当做垃圾清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区有多棵樱花树,唯独十六号楼这棵不管是树的形状、树冠的大小、树的位置,都算是顶好的。 樱花怒放时,引得人们纷纷驻足欣赏,待到花谢叶长,大家又聚在树下乘凉,它不只是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艳阳高照,雨水淅沥时,又是一把遮阳挡雨的巨伞。 </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区绿植很多,对于其它树,人们认可的程度多少存在一些异议,唯独这棵樱花,大家一致的喜爱。在我们心里,那一朵朵层层叠叠的花儿,就是一个个娇俏可人的粉色小姑娘,是我们的宠儿。</p> <p class="ql-block">  樱花</p> <p class="ql-block">  碧桃</p> <p class="ql-block">  紫荆</p> <p class="ql-block">  樱花的粉,碧桃的红,香荆的紫,这三棵颜色层次递进的花树,一字排开,根植于王家嫂子窗前。 我时常开玩笑:“你站在窗前就能欣赏到这美景,分明是住进了大观园。”在厨房一边做饭,一边看着窗外那一树一树的花开,心情愉悦,做出的饭菜没准也有了花的香,花的美。</p> <p class="ql-block">  “咱没事了,坐在这树底下,说着笑着,风悠悠的吹在身上舒服的。 这树又干净不生虫,中午睡起来,坐到树下打个红桃四,真个是要多嫽有多嫽!”听抗战家嫂子喜滋滋的如是说,大家都笑盈盈的再次把认同的目光投向了树冠。</p> <p class="ql-block">  感受“要多嫽有多嫽”的不只老年人,还有幼童们。拾一片花瓣,揪一片草叶,都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宝宝玩的不亦乐乎的时候,年轻的妈妈们在没有围墙的樱树“课堂”,相互交流有趣的育儿心得与经验,欢声笑语间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樱树,用如伞冠盖神灵般护佑着喜欢它的人们,平安周全,一年又一年。</p> <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 “王姨,蒜苔抽了么?”我扭过头,原来是小香,一个年轻的女教师。</p><p class="ql-block"> “你问这,是……?”王嫂不解其意,疑惑的问道。年轻人口中的王姨,我们年龄大的称其王嫂。“我想学抽蒜苔。”王嫂进屋拿出专用工具,并把成熟可以抽的指给小香看:“要抽这种狗娃儿的。”王嫂用手指着说。狗娃儿的?蒜苔怎么还起了一个这么可爱且八竿子打不着的动物名字?我赶紧凑上前,顺着手指看去,哦,原来是蒜苔头打了一个弯儿!那弯弯的半圆还真像小狗圆圆的脑袋。 </p><p class="ql-block"> 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得不佩服,这比喻通俗,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用心的小香在“王姨”这个师傅耐心指导下,不一会儿也干的有模有样。</p> <p class="ql-block">  我也跃跃欲试。接过工具只看一眼,呀,这活脱脱一个三足鼎立!</p> <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因为拍照了几次始终不理想,我就草画了一个蒜苔刀具的断面正视图。 </p><p class="ql-block"> 你看两个弯的像不像凑在一起商讨共抗曹军的吴蜀结盟? 再看三者分庭抗礼,像不像赤壁之战胜利后的三国鼎立?用这样智慧的工具享受采摘的快乐,丰收的喜悦,一边哼唱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边回顾宏篇巨作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是不是又在眼前飞扬?</p><p class="ql-block"> 话题又扯远了。</p><p class="ql-block"> 顺着蒜杆朝下一划,包裹蒜苔的皮儿被“曹操”划开了,紧接着“刘备”、“孙权”合力横切,一根鲜嫩的蒜苔就抽出来了。看似并不复杂的两个动作,却难倒了不得要领的我。只抽了一根,就感知到这是一个既有技术含量又考验耐力的活儿,也理解了蒜苔价格始终居高不下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 可能有人要问了:你们小区怎么还种有蒜苔? 这就不得不说说王嫂。</p><p class="ql-block"> 王嫂本姓赵,夫家姓王,要是在古时候,官方正确称呼就是“王赵氏”。</p><p class="ql-block"> 王嫂住的16号楼是小区最南边的楼栋。 在16号楼与南围墙之间,有宽窄不等的一长溜空地,我们入住之初,那些空地里都被水泥块、石子、碎砖和荒草充斥,甚至大、小便。 因为环境脏,也因为那片地荒废着有点儿可惜,于是,几个年龄大的邻里合计了一下,便动手开始了热火朝天地拔草、清垃圾。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番辛劳之后,撒上菜种子,昔日的脏、乱、差,终于旧貌换新颜,变成了如今平坦整齐且养眼的绿色菜地。</p><p class="ql-block"> 种菜的几户人家里,要数王嫂种的菜最好。前几日,看着和别人对比度很大的蒜苗,我开玩笑说:“王嫂种的蒜苗跟椽一样。”因为跟椽一样,所以,小香便有了学抽蒜苔的实习地。同样的种子,勤快的王嫂种出来的菜远远的优于别人,这就印证了那句老话:人勤地不懒。</p><p class="ql-block"> 无论春菜冬菜,无论是豆角、黄瓜、白菜、菠菜等等,收获时,王嫂总会把她的劳动成果大方地分享给邻里。</p><p class="ql-block"> 王嫂家是楼栋西把头,又有枝繁叶茂的樱树,人们闲暇时间总会聚在这里谈天说地,但是无需从自家带櫈子,因为这里有王嫂用布头包好的小櫈子伺侯着,而且遇到下雨天,王嫂又会把櫈子提前用塑料布盖好,以防潮湿。</p><p class="ql-block"> 张家小孩儿找不见了,问一句“王姨,看见我娃跑哪儿去了没?”李家女儿回娘家:“王嫂,我家门锁着呢,你看见我妈去哪儿了?”……诸如此类,真是不胜枚举。王嫂的记忆力在同龄人中 算是超强的,这个是谁家的小孩儿,叫什么名字,那个又是谁家的小孩儿叫什么名字,她见一面便就记住了。 假如楼前有陌生的面孔出现,王嫂也会警惕地多注视两眼,所以,在我心目中,她就是我们小区南半球的义务维护社会治安的北京朝阳群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在给小凳子换新衣的王嫂</p> <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她去了咸阳。没看见她的身影儿,难免让人心里有几分失落。几天后她回来了,我笑着说:“王嫂,你不在的这些天,人们见了面总会问一句,王嫂这几天怎么不见了?这几天怎么没看见王姨?可见你是咱这一块儿的灵魂。”她也笑了。</p><p class="ql-block"> 小区如果能多一些王嫂这样热心肠、有爱心的老人,无疑是邻里的福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