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大悲無礙 空空如也 先覺後覺 無非覺覺 色空相空 總是空空 無始無終自在 亙天亙地悠然<br><br>自從楊時開湘湖 千年宋韻一脈傳<br><br>钱塘江南岸,黛色群山中,荡漾着一片浩渺的碧水,清澈而明净,这就是湘湖。湘湖开湖于北宋,成型完善于南宋,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宋之湖”。作为两宋时期 的一个水利工程,湘湖的水利功能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九乡水仓”,是一座浸染宋韵文化的“民生之湖”。进入 21 世纪,历经十余年的保护与开发,湘湖的功 能已完成转型,成为“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古湖换新颜,湘湖的山水间依然透射出浓郁鲜明的宋风遗韵。<br>■文/ 方长富 图/ 杨贤兴 北宋开湖与理学南传<br>据记载,早在北宋之前,湘湖就以自然湖泊形态存在,叫西城湖。 宋以前,每到汛期,山洪巨水凭借南高北低的地势迅猛涌入萧山城内, 加上钱塘江潮水猛涨,常常决堤为患,萧山人民饱受内涝灾害。与县 城相距咫尺的湘湖一带更是经常遭受洪水和旱灾的袭击,农田灌溉困 难,为此百姓修筑水利的呼声很高,早在宋神宗时,筑湖已获谕旨许 可,但奏本下达本县商议时,却因各方利益不同、县令乡绅犹疑不决而 搁置。<br>政和二年(1112),杨时补授萧山县令。杨时志泽于民,处事果断, 他的到来使情况骤然改观。上任第三天,他就下乡间,察民情,听民 声。连续十多天,走遍有关各乡,对百姓迭遭旱涝之苦,期盼筑湖之心 感触良深。为尽早实现百姓夙愿,杨时不辞艰辛,实地踏勘,精心擘 画。经过一年零七个月的努力,至政和三年,工程全部竣工,成湖三万 七千多亩,周围 80 余里,可以灌溉周边九乡农田 146800 余亩。<br>杨时率百姓开筑湘湖,惠及于民。其后,县丞赵善济、顾冲、郭渊 明等三人,各有创继。明洪武十年(1377),县宰张懋,顺应民意,建杨 时、赵善济、顾冲、郭渊明四长官祠,谓:“四公于湘湖虽创继不同,同一 利民之心,蒙其惠,仰其德,立祠湖边祀焉。”可见,宋四长官对于湘湖 水利制度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br>杨时率萧山百姓开筑湘湖,造福于民,杨时去世后,萧山县民“人 人图画先生形象,就家祀焉”。此后,后人立祠祭祀不断。明、清时期 湘湖东岸净土山麓有德惠祠和道南祠。前者祀其开筑湘湖,后者为其<br>“程氏正宗”和“南方道学之倡”行孔庙式祭典。“德惠祠”于明成化丁亥 (1467)由宪宗皇帝敕赐。明嘉靖年间,皇上下旨,在萧山县城建杨令 牌坊,以彰杨时在萧山德惠昭昭。牌坊分上下两层,下层以四大柱分 三隔三通道,中隔上层正中镌“圣旨”两字,下层横额镌“敕建宋萧山县 令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杨时之坊”。楹联曰:“眼前百姓即儿孙,留得<br>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还他父母心肠。” 在杨时以前儒家理学都在北方,自杨时程门立雪,载道东南,理学开<br>始南迁。杨时在萧山期间,大兴学风,传播理学,各地学子云集萧山,聆 听杨时讲学。杨时弟子灿如繁星,遍及全国。清代名家张伯行在《龟山 集序》中说道“:自先生官萧山,道日盛,学日彰。时从游(学习)千余人, 讲论不辍,四方之士,尊重先生也至矣”的高度评价。经杨时讲学传道, 不少学子功名成就,如张九成(1092-1159),杭州人,南宋高宗时状元, 是杨时的得意弟子。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是杨时三传弟子,宋隆兴十九年 先贤朱熹到浙江巡视间,为追慕师长,亲自到萧山祭祀。萧山自杨时兴 学传道后,学风大兴,民风淳厚,自此,南宋元明清时期进士举人文人荟 萃。<br>宋代寺庙在湘湖兴盛<br>宋代湘湖宗教文化逐渐兴盛,沿湖建有东岳庙、先照寺、杨岐寺、延 庆寺、潋堰庙、德惠祠、复兴寺、百步寺等。其中北宋乾德二年,始建百步 寺。南宋绍兴年间建成先照寺。嘉定二年始建崇福杨寺(今杨岐寺),淳 祐元年建成延庆寺。下面分别介绍。<br>东岳庙<br>老岳庙,又名东岳庙、东岳行宫,位于湘湖东北的蒙山。前临萧绍 运河,背靠湘湖,山脚大道旁原有建于明代的少憩亭,即蒙山茶亭。该 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南宋《嘉泰会稽志》有载。清雍正年间,僧惠 木、大济、怀莲先后增修扩建。乾隆二十六年,邑绅黄云、来谦鸣等数 十人为同人会维持庙事,邑令梁世际出示勒石于庙。咸丰十一年,庙 宇被毁。同治八年,僧振法募资复建。最后一次为清光绪二十五年, 僧性道重修。1998 年列为萧山市乡镇文物保护点。2004 年 7 月,列为 杭州市文物保护点。<br>蒙山低小,几乎全被寺庙所占,原有四进殿宇,依山递升,形同宫 室。头山门在山麓,二、三进在山腰,最后一进大殿在山顶,两侧厢房,大 殿额书“东南寿域”,殿内端坐东岳大帝,仪态端庄威严。殿前有万年台, 台内八角藻井,台顶飞檐翘角。大殿左侧为二王殿,各殿供列诸神祇塑 像。东岳庙构制恢宏,建筑精美,雕梁画栋,巍峨壮观,殿柱多有木刻对 联,各殿匾额出自翁同龢、陈勤士等名家手笔,是宁绍地区一座著名庙 宇。每年三月廿八、七月十三两日为香期,萧绍宁香客咸集,佛事兴旺。<br>“民国”《萧山县志稿》载“:东岳庙所在多有,而萧山香火独盛。” 东岳庙坐南面北,与一般寺庙坐北朝南的传统格局不同,其中有 建庙者的良苦用心在里面。相传康王赵构定都临安(今杭州),资助筹 建此庙,庙内供奉的原是宋徽宗赵佶像,庙后有徽宗衣冠冢,庙门面北 有遥望北方汴京祖先的意思。元灭宋后,为防止徽宗庙遭破坏,赵氏 族人改称此庙为“东岳庙”,加塑“十殿阎罗”等神像,徽宗像改装成道<br>教中尊神“东岳大帝”,从而瞒过蒙古人耳日,使其得以保存下来。<br>先照寺<br>先照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明嘉靖《萧山县志》收录有元代楼立 可所作《光照庵》一诗。进入明代之后,有的人称为光照庵,有的人称 为石岩寺,名称并不确定。从庵到寺,可见得到了不小的发展。清代 早期又恢复到庵庙的规模,不是很大。清中后期,逐渐使用“先照寺” 这一名称。清代汤树棠的一首诗中,还出现了“卧云上人”,即先照寺 的老和尚。不过在清末太平天国战争中,先照寺被毁坏。民国时期黄 本仑写有《重建一览亭记》,提到清·光绪间寺僧福云和尚重建先照寺,<br>“民国”六年寺僧戒鏸又发起重建。“民国”十年该寺因风灾损毁,长河 来贾氏再次重建。民国人徐映璞也提到当时有寺僧名叫“德和”。“民 国”三十年该寺大部分毁于日军炮火。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br>命”中又被夷为平地。20 世纪 80 年代末起,民间募资陆续重建扩建。</h3> <h3>先照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石岩山巅,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一1162),取“旭日之光先照此寺”之意,故名。几经毁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僧福云重修,1966年夷为平地。20世纪80年代末起,民间募资陆续重建扩建,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卧佛殿、药师殿、圆通宝殿、斋房、客房等,各种建筑55间3000多平米。 新建金刚宝塔1座,七层八角,高28.85米。现任主持思见法师。<br><br>约2021年下半年开始,重建大雄宝殿 (左南)钟(右北)鼓楼 先照书院等 保留大圆通殿 广照大殿(进行外立面改造)<br><br>项目名称:杭州先照寺总体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br><br>项目位置: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br><br>设计时间:2017年<br><br>规划用地面积:51亩<br><br>总建筑面积:9783.5平方米<br><br>委托方:杭州先照寺<br><br>设计单位:北京德鲁安建筑规划设计院<br><br>杭州先照寺总体规划,规划用地面积约51亩,规划地块近似三角形形状,海拔约210米。规划设计建筑形式为江南明清建筑风格,对现状较好的圆通宝殿和广照大殿保留,进行外立面改造,重新规划设计大雄宝殿、居士寮、闭关房等,新增极乐塔、钟鼓楼,对建筑周边环境进行整理与美化,道路进行合理化规划与建设, 消防进行提升。<br><br><br>总平面图<br><br>先照禅寺现存建筑依山体形成三进院落形式,坐东朝西,本次规划保留现状三进院落式布局,规划设计保留圆通宝殿和广照大殿,对现状进行道路规划、环境整理、消防提升、景观美化。<br><br>大雄宝殿原有建筑基座扩建、建筑进行重新设计建造,两侧配殿重新进行设计,将钟楼、鼓楼分别独立出来,形成独立的建筑形式,由西至东方向,北侧配殿依次布置鼓楼、斋堂、客堂办公、三圣殿、药师殿,南侧配殿依次布置钟楼、护法殿、卧佛殿、往生堂,大雄宝殿北侧原萧山第一塔处增建四面围合式院落建筑作为念佛堂,并以一层建筑的屋顶形成整面作为塔的基座,突出其萧山第一塔的建筑高度,原萧山第一塔更名为万佛塔。<br><br>先照禅寺中轴线后方增建极乐塔,形成中轴线视觉的至高点,整体规划用地的西北侧增建僧客寮,通过连廊与鼓楼相连,连廊既作为交通连接,亦具有极佳的观景价值。南侧配殿往南增建连廊小花园,附设放生池与观景连廊,视野极佳,使人在绝佳的风景中更好的参悟佛法的慈悲为怀、众生平等等教义,更好的弘扬佛法。<br><br><br>土地利用分析图<br><br><br><br>功能分区图<br><br>依据先照禅寺原有的环境基础、土地利用与发展现状、自然历史等因素对其空间进行系统划分,对寺院内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与布置,形成功能合理、主题突出和形象鲜明的寺院空间结构。殿堂礼佛区包括天王殿、钟鼓楼、斋堂、护法殿、三圣殿、卧佛殿、药师殿、往生堂、大雄宝殿、圆通宝殿、广照大殿、功德碑廊和极乐塔。新建的僧寮及尊客寮院落可供贵宾来访寺院,体验生活时居住。<br><br><br>交通分析图<br><br>道路交通系统结合现状地形和环境,改善现有道路规划,解决先照禅寺项目用地的交通性道路;增设消防道路,解决寺院内部的消防通道,寺院内部的广场组织直接服务于寺院内临时性各类需求,如紧急疏散、消防通道等。在先照禅寺西南角规划设计集中停车场,可提供17个停车位,另外在其他功能性配套建筑设临时停车位。<br><br><br><br>绿色生态分析<br><br><br><br>景观轴线分析<br><br>充分考虑资源地域组合优势与用地条件。在传统寺院布局的基础上,建筑采用以中轴线为主的自由式布局,整体建筑力求精致,体量不宜过多、过大,并用回廊、院落加以配合形成本寺院特有场所的布局形式,景观布局结合石、泉、寺、亭等传说,打造一个个小景点,似珍珠镶嵌,众星闪烁。<br><br><br><br><br><br>北京德鲁安建筑规划设计院是具有国际视野、值得信赖的专业设计机构,自2009年成立以来,形成了五大优势业务板块,分别是城市设计、文旅景区、宗教建筑、禅意园林、装饰设计和剧院建筑设计。<br><br>高品质的设计在国内外荣获诸多荣誉如:<br><br>河北香河宝庆寺设计荣获2017年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颁发的最佳建筑设计一等奖;(点击查看宝庆寺规划方案)<br><br>在2019-2020年泰国文化部组织的泰国国家文化中心设计国际竞标中,德鲁安夺得第一名,荣获泰国皇室诗琳通公主亲切接见,并完成以超级剧院为主体的建筑工程设计;(点击查看泰国文化中心规划方案)<br><br>2019年获邀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东台望海禅寺编制总体规划;(点击查看望海禅寺规划方案)<br><br>2019年获尼泊尔政府邀请为佛陀故乡蓝毗尼的圣园北区编制总体规划;(点击查看蓝毗尼圣园北区规划方案)<br><br>联系方式:138 1010 4901(微信同号)<br><br>邮箱:xzhang@deluangroup.org<br><br>QQ:914201599<br><br>请扫码关注德鲁安文旅公众号,免费领取电子版设计作品集及免费电子书。<br><br><br><br>上一篇:广东省惠州市佛宇山寺总体规划 下一篇:云南腾冲华严寺总体规划设计<br><br>为你推荐<br>上饶市信州区黄岩寺修建性详细规划<br>缙云县龙潭道观文化园修建性详细规划<br>宁安市渤海禅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br>唐风宋韵 法门龙象 赣州龙南卧龙寺总体规划<br>福建省三明市泰宁资福寺规划方案设计<br>作品 新闻 招聘 联系 关于 English<br>Copyright © 2021 北京德鲁安建筑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22883号-2<br>首页<br>电话咨询<br>案例展示<br>QQ客服</h3> <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学院杨为国教授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石岩山脚先照禅寺牌坊正面楹联:</p><p class="ql-block">帝辇曾临寇蹄曾践山川信美留荣辱</p><p class="ql-block">旭光重照佛宇重辉福慧无私泽古今</p> <h3>山脚牌坊背面楹联:<br>横批:莫向外求<br>上联:竖起脊梁立定脚<br>下联:拓开眼界放平心</h3> <h3>山顶寺庙入口墙上四句出自《大般涅盘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翻译过来就是:凡是坏事都不要做,一切善事都奉行,自己清净自己的内心,这是佛家所倡导的。</h3> <h3>湘湖观景台<br><br>北宋开湖与理学南传<br>据记载,早在北宋之前,湘湖就以自然湖泊形态存在,叫西城湖。 宋以前,每到汛期,山洪巨水凭借南高北低的地势迅猛涌入萧山城内, 加上钱塘江潮水猛涨,常常决堤为患,萧山人民饱受内涝灾害。与县 城相距咫尺的湘湖一带更是经常遭受洪水和旱灾的袭击,农田灌溉困 难,为此百姓修筑水利的呼声很高,早在宋神宗时,筑湖已获谕旨许 可,但奏本下达本县商议时,却因各方利益不同、县令乡绅犹疑不决而 搁置。<br>政和二年(1112),杨时补授萧山县令。杨时志泽于民,处事果断, 他的到来使情况骤然改观。上任第三天,他就下乡间,察民情,听民 声。连续十多天,走遍有关各乡,对百姓迭遭旱涝之苦,期盼筑湖之心 感触良深。为尽早实现百姓夙愿,杨时不辞艰辛,实地踏勘,精心擘 画。经过一年零七个月的努力,至政和三年,工程全部竣工,成湖三万 七千多亩,周围 80 余里,可以灌溉周边九乡农田 146800 余亩。<br>杨时率百姓开筑湘湖,惠及于民。其后,县丞赵善济、顾冲、郭渊 明等三人,各有创继。明洪武十年(1377),县宰张懋,顺应民意,建杨 时、赵善济、顾冲、郭渊明四长官祠,谓:“四公于湘湖虽创继不同,同一 利民之心,蒙其惠,仰其德,立祠湖边祀焉。”可见,宋四长官对于湘湖 水利制度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br>杨时率萧山百姓开筑湘湖,造福于民,杨时去世后,萧山县民“人 人图画先生形象,就家祀焉”。此后,后人立祠祭祀不断。明、清时期 湘湖东岸净土山麓有德惠祠和道南祠。前者祀其开筑湘湖,后者为其<br>“程氏正宗”和“南方道学之倡”行孔庙式祭典。“德惠祠”于明成化丁亥 (1467)由宪宗皇帝敕赐。明嘉靖年间,皇上下旨,在萧山县城建杨令 牌坊,以彰杨时在萧山德惠昭昭。牌坊分上下两层,下层以四大柱分 三隔三通道,中隔上层正中镌“圣旨”两字,下层横额镌“敕建宋萧山县 令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杨时之坊”。楹联曰:“眼前百姓即儿孙,留得<br>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还他父母心肠。” 在杨时以前儒家理学都在北方,自杨时程门立雪,载道东南,理学开<br>始南迁。杨时在萧山期间,大兴学风,传播理学,各地学子云集萧山,聆 听杨时讲学。杨时弟子灿如繁星,遍及全国。清代名家张伯行在《龟山 集序》中说道“:自先生官萧山,道日盛,学日彰。时从游(学习)千余人, 讲论不辍,四方之士,尊重先生也至矣”的高度评价。经杨时讲学传道, 不少学子功名成就,如张九成(1092-1159),杭州人,南宋高宗时状元, 是杨时的得意弟子。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是杨时三传弟子,宋隆兴十九年 先贤朱熹到浙江巡视间,为追慕师长,亲自到萧山祭祀。萧山自杨时兴 学传道后,学风大兴,民风淳厚,自此,南宋元明清时期进士举人文人荟 萃。<br>宋代寺庙在湘湖兴盛<br>宋代湘湖宗教文化逐渐兴盛,沿湖建有东岳庙、先照寺、杨岐寺、延 庆寺、潋堰庙、德惠祠、复兴寺、百步寺等。其中北宋乾德二年,始建百步 寺。南宋绍兴年间建成先照寺。嘉定二年始建崇福杨寺(今杨岐寺),淳 祐元年建成延庆寺。下面分别介绍。<br>东岳庙<br>老岳庙,又名东岳庙、东岳行宫,位于湘湖东北的蒙山。前临萧绍 运河,背靠湘湖,山脚大道旁原有建于明代的少憩亭,即蒙山茶亭。该 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南宋《嘉泰会稽志》有载。清雍正年间,僧惠 木、大济、怀莲先后增修扩建。乾隆二十六年,邑绅黄云、来谦鸣等数 十人为同人会维持庙事,邑令梁世际出示勒石于庙。咸丰十一年,庙 宇被毁。同治八年,僧振法募资复建。最后一次为清光绪二十五年, 僧性道重修。1998 年列为萧山市乡镇文物保护点。2004 年 7 月,列为 杭州市文物保护点。<br>蒙山低小,几乎全被寺庙所占,原有四进殿宇,依山递升,形同宫 室。头山门在山麓,二、三进在山腰,最后一进大殿在山顶,两侧厢房,大 殿额书“东南寿域”,殿内端坐东岳大帝,仪态端庄威严。殿前有万年台, 台内八角藻井,台顶飞檐翘角。大殿左侧为二王殿,各殿供列诸神祇塑 像。东岳庙构制恢宏,建筑精美,雕梁画栋,巍峨壮观,殿柱多有木刻对 联,各殿匾额出自翁同龢、陈勤士等名家手笔,是宁绍地区一座著名庙 宇。每年三月廿八、七月十三两日为香期,萧绍宁香客咸集,佛事兴旺。<br>“民国”《萧山县志稿》载“:东岳庙所在多有,而萧山香火独盛。” 东岳庙坐南面北,与一般寺庙坐北朝南的传统格局不同,其中有 建庙者的良苦用心在里面。相传康王赵构定都临安(今杭州),资助筹 建此庙,庙内供奉的原是宋徽宗赵佶像,庙后有徽宗衣冠冢,庙门面北 有遥望北方汴京祖先的意思。元灭宋后,为防止徽宗庙遭破坏,赵氏 族人改称此庙为“东岳庙”,加塑“十殿阎罗”等神像,徽宗像改装成道<br>教中尊神“东岳大帝”,从而瞒过蒙古人耳日,使其得以保存下来。<br>先照寺<br>先照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明嘉靖《萧山县志》收录有元代楼立 可所作《光照庵》一诗。进入明代之后,有的人称为光照庵,有的人称 为石岩寺,名称并不确定。从庵到寺,可见得到了不小的发展。清代 早期又恢复到庵庙的规模,不是很大。清中后期,逐渐使用“先照寺” 这一名称。清代汤树棠的一首诗中,还出现了“卧云上人”,即先照寺 的老和尚。不过在清末太平天国战争中,先照寺被毁坏。民国时期黄 本仑写有《重建一览亭记》,提到清·光绪间寺僧福云和尚重建先照寺,<br>“民国”六年寺僧戒鏸又发起重建。“民国”十年该寺因风灾损毁,长河 来贾氏再次重建。民国人徐映璞也提到当时有寺僧名叫“德和”。“民 国”三十年该寺大部分毁于日军炮火。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夷为平地。20 世纪 80 年代末起,民间募资陆续重建扩建, 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卧佛殿、药师殿、圆通宝殿、斋房、客房 等,各种建筑 55 间 3000 多平方米。又建金刚宝塔 1 座,七层八角,高 28.85 米。<br>杨岐寺<br>杨岐寺位于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汇合处,背靠杨岐山。方 志记载,杨岐寺始建于南宋嘉定二年。当时因有国戚杨氏齐王、冀王 分别葬于东坞、西坞,故族人舍宅为寺,初名“崇福杨寺”,有宋宁宗御 赐题额。后改名为崇福寺、岐王寺、齐王寺等。《萧山湘湖志》云:“杨岐 岭在杨岐山,杨齐王、杨冀王之墓在焉。”又云:“崇福杨寺在杨岐山,栗 主书敕封崇福侯王宋国戚晋封齐王杨讳藩公之公。”元代泰定二年赐<br>“崇福杨寺”额。明朝易名“杨岐寺”。清咸丰十一年毁于兵火,同治年 间,由杨氏后裔捐资重建。寺院朝东,原为 3 楹 3 进,加上一些附属建 筑,如大悲阁、妙高楼、城隍殿和僧舍、斋堂等。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坏。<br>百步寺<br>百步寺在知章村,位于湘湖东南的文笔峰下。始建于北宋乾德二 年,初名崇福寺。北宋治平三年,改名显教寺,铸铁佛金身如来。元代 至元年间,寺院被毁,直到明朝洪武年间才修复。万历《萧山县志》载 其事。后因寺前砌石阶数百步,遂改名“百步寺”。清道光年间,里人 黄春寅发起重修寺院。同治年间,僧人惠灵募建斋堂 5 间。光绪年间, 里人黄柏卿重建山门,寺额仍书“显教禅寺”。据年长者回忆,寺额正 中上方有“龙蟠”图案,还有“圣旨”二字。经过清末 3 次修复扩建,百步 寺渐成规模。至解放初,百步寺有殿宇三进,大殿的释迦牟尼佛像仍 为铁铸金装,像高数米,重 2 吨多,佛相庄严慈祥。<br>潋堰庙<br>位于义桥镇联三村与临浦镇王村交界的田畈里,供奉宋邑令杨时。 北宋政和二年,杨时出任萧山知县,顺应民意,修筑湘湖,以灌溉 9 乡 14 万亩农田。环湖设 18 穴,其中凤林、杨岐、亭子头 3 穴灌溉新义(今义桥 镇)前后峡村、莫浦村、前豪村、何由村的 2 万多亩农田。因新义地势较 高,湖水义易流失,故建天昌、潋堰两闸,定每年立秋前 3 日到白露后 3 日 封闸蓄水,禁止船只通行,以利农田灌溉。从此潋堰闸成为湘湖水利配 套工程,迄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新义一带自享湘湖之利以后,农田收 成有了保障,百姓感念杨时恩德,在澈堰闸旁立庙祭祀,取名“潋堰庙”。 因杨时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民间便以他的官衔命名,所以又叫“龙图 殿”。潋堰庙始建于南宋,历代多有修缮。2001 年因建造“1“义大公 路”,潋堰庙附近的义桥、临浦两镇乡民,为保护历史古迹,自发捐款集 资,易址重建。重建的激堰庙位于闸桥南边,占地面积约 1 亩,正殿 5 楹, 坐北面南,四周围墙,黄瓦瓷墙,焕然一新。正中供奉杨时,两侧为诸 神。庙内立韩永标先生撰写的《重修激堰庙记》碑。<br>潋堰庙是萧山现存少数纪念杨时的庙宇,然而民间曾误把潋堰庙供 奉的杨时“杨龙图”,当作包拯“包龙图”。周易藻《萧山湘湖志》载“:潋堰等 处均建有龙图庙,当年或崇报杨公,因有是建。乃近所供奉者偏在包孝肃 而不及杨文靖,殊不可解。夫包公聪明正直,祀之固宜,然以报功而言,吾 萧所崇祀者,当在杨公而不在包公。查《宋史》高宗朝,文靖公亦曾除龙图 阁直学士,乡愚第知包公有龙图阁头衔,而不知复有杨公,遂以讹传说。”<br>延庆寺<br>延庆寺俗称“前王寺”,在山河村凌家坞自然村。背依华眉山,面 临街塘河,与长河镇(今杭州市滨江区)相邻。此寺始建于南宋淳祐元 年,历史上几经毁建。原址在今寺后山坡,依山而筑,规模宏大。相传 前山门在祝山桥,后山门直至后王寺,寺僧 300 余,大殿有山洞与山南 相通。清康熙十年,由来集之等捐资在古延庆寺之钟鼓楼基址重建寺 院,改名“古竺庵”,后复称“延庆寺”。寺内保存的 2 通宋代石碑,毁于 20 世纪 70 年代;寺前 2 棵古樟由于在树洞中倾倒炉渣,亦焦枯而死。 20 世纪 80 年代后,延庆寺恢复宗教活动,善男信女着手修复寺院。经 累年修建,现有山门、丰都殿、东岳殿、关帝殿、平安福主殿、大雄宝殿 及附房等,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br>复兴寺<br>复兴寺又名复兴庵、福兴寺、至湖岭庙。在湖头陈村,背靠至潮岭, 东临湘湖风情大道,与杭州乐园大门相对。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 地藏殿、土地殿、藏经阁等组成,建筑面积近 2000 平方米,占地 10 多亩。<br>传说复兴寺始建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进犯中原,康王南逃到钱塘 江边一个叫绿沙的土地庙中,祈求土地菩萨保佑他躲过劫难。康王从梦 中得知,须抬着土地菩萨神像一起走方能脱险。第二天,随从将神像抬到 越王城山附近的至湖岭时,怎么也拾不动了,只好将神像放下,盖上茅草 保护,康王果然得以脱险。后来好事者在摆放土地菩萨神像的地方,建起 3 间茅舍,供奉土地菩萨“郭大明王”,因坐落在至湖岭下,故名至湖岭庙。 明代,乡人重修至湖岭庙。鉴于康王抬着土地菩萨神像逃难时,曾许下复 兴江山之愿,遂将至湖岭庙改名复兴庵,并增供如来、观音等佛像。<br>宋代文豪与湘湖吟咏<br>宋代有很多文豪与湘湖有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吟咏湘湖的诗篇。 从湘湖边来过、驻足过的诗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原籍山阴、和湘湖本是 邻居的陆游。陆游留在湘湖山水中的身影,与他在寻常历史画面中的形 象有些不同,多为传统的“莼鲈之思”,隐逸情怀。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h3> <h3> 南宋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孝宗时,任枢密院编修官, 赐进士出身,后为夔州通判,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礼部郎中,官至宝章 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有“小太白”之称,是杰出的爱国诗人。著有《剑 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 九千三百余首。陆游在被统治集团排斥时,多居于家乡,寄情山水。他 对“山秀而疏,水深而澄”的湘湖念念不忘,对湘湖莼菜更是情有独钟,常<br>今日湘湖<br>常坐着乌篷小船,游览湘湖,采莼自娱。对此陆游写了不少诗作。例如 《新晴马上》:一剑飘然万里身,白头也复走京尘。画楼酒旆滴残雨,绿树 莺声摧暮春。绝塞勒回勋业梦,流年换尽市朝人。此生安得常强健,小<br>艇湘湖自采莼。《雨中泊萧山县驿》:市担莼菜滑欲流,店家菰饭香彻熟, 自写劳生生底事,黄金陌上雪豪头。这些诗句,写出了湘湖莼菜的风味 和种养等情景,文字清新。南宋嘉泰《会稽志》中,对湘湖莼菜有一段精 彩的介绍“:萧山湘湖之莼特珍,柔滑而腴。方春,采莼者满湖中。山阴 固多莼,然莫及湘湖者......”不仅点到了莼菜的特点、采摘的时间,而且 通过与山阴县出产的莼菜相比较,写出了湘湖莼菜的珍贵。南宋嘉泰元 年十二月,陆游受《会稽志》编纂者施宿之请,参订该志并作序,对这段文 字十分欣赏。湘湖莼菜经陆游的歌咏和推介,提高了美食品位,赢得了 更多人的青睐。<br>又如苏泂,也经常吟咏湘湖美。苏泂,字召叟,南宋山阴(今绍兴) 人,一度入建康幕府。曾从陆游学诗,与辛弃疾、姜夔等有文字交,著 有《冷然斋诗集》。苏泂咏湘湖的诗词也很多,例如《湖中》:湘湖梦不 到,今日到湘湖。草木尽春色,山川如画图。雨悭莼摘后,花发燕飞 初。张翰平生意,扁舟未可无。还有《湘湖饮平远亭口占呈邢刍父》<br>《次韵刍父大篇》等诗篇。 华镇也有咏湘湖的诗句。他是北宋中后期名士、诗人,和王安石、<br>苏轼、杨时等的生活年代相近。华镇在当时的新旧党争中,倾向新党, 诗风也近似王安石。《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诗才气繁茂、表达畅达,虽 不足以和同时的欧阳修、苏轼等大家比高低,但也能卓然自成一家。 华镇尤善咏史诗,如他写古代名人的《咏古》十六首、《会稽览古诗》九 首都很出色。尤其是关于湘湖的《城山》诗:兵家制胜旧多门,赠答雍 容亦解纷。缓报一双文锦鲤,坐归十万水犀军。扣住“馈鱼退敌”这一 重要事件,经巧妙构思,精心勾勒凸显了“缓报一双文锦鲤,坐归十万 水犀军”这两幕历史场景,并对两者因果关系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论证 推定。<br>宋代,尤其随着南宋的南迁,越地继春秋之后再度成为王朝的中心 腹地,此时越地史学也得以发展,越地文人关注越国历史更为深入。南 宋越地文人孙因有模仿屈原《天问》的系列骚体诗《越问》一卷,阐述了 对越地历史现实的精辟见解,可谓诗歌体的越地方志。到南宋末,南宋 被灭,越地成为复兴宋室的大本营,一如春秋历史的重现。句践形象在 此时也有了更多特殊含义。南宋末代丞相文天祥有《越王台》诗说“:登 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春事暗随流水去,潮声空逐暮天回。 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莫作楚囚愁绝看,旧家歌舞此衔 杯。”文天祥起兵抗元,来往越地,看到“卧薪尝胆”、立志复国的句践遗 迹,不能不有所触动。文天祥对句践是很称许的,曾在《赴阙》诗“壮心 欲填海,苦胆为忧天”里说自己有精卫填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宏阔志 向,也有句践尝胆、忧国忧民忧时世的深沉苦心,即使粉身碎骨、死而后 已也不后悔。<br>茗山斗茶与文人雅客<br>宋嘉泰《会稽志》载:“菊山,在县西三里,山多菊,故名。唐永泰 中,县令李萼尉丘丹登此山,因名菊山。”明嘉靖《浙江通志》云:“萧山 之茗山,在县一里。又二里,日菊山,一名北山,山旧多菊。唐永泰中, 令李萼,观菊于此,因名。”因城市建设发展,今茗山属城厢街道东湘社 区,具体位置在彩虹快速路以南、下湘湖路以北的湖畔宽邸小区北侧。<br>茗山是湘湖历史文化地标。宋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 明万历《萧山县志》、清康熙《浙江通志》《绍兴府志》、雍正《浙江通志》、 乾隆《绍兴府志》《萧山县志》和民国周易藻《萧山湘湖志》都有茗山的 记载。可见,它的地位与分量是不容小觑的。<br>茗山也是湘湖景观和诗人咏诵的名胜。历代诗人多有题咏,如元 代萧山教谕赵子渐《萧山赋》日:“谷雨采茗山之芽,端阳凿仙岩之药。” 明朱纯《城山》诗曰:“最爱菊花山上月,清光直送酒船还。”清光绪二十 一年(1895 年)《萧山埭上黄氏宗谱》有“香泉烹茗”一景,香泉在石岩山 顶先照寺中;明绍兴太守洪珠开挖并题额,用香泉烹茗山之茶,成为人 们的时尚之举。<br>茗山还是湘湖地下文物密集的区域。2017 年 11 月至 2018 年 4 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菊山、茗山进行抢救性 考古发掘,考古勘探面积 41504 平方米,发掘面积 1100 平方米,共发 掘各时期古墓葬 139 座,其中汉墓有 114 座,出土陶瓷器、玉器和青铜 器共计 1000 余件。<br>茗山茶是跨湖桥文化茶先祖的遗响。元至正萧山教谕赵子渐在 《萧山赋》中写道:“谷雨采茗山之芽。”茗山茶在宋朝是与龙井齐名的 国饮。唐茶圣陆羽《茶经》记载茶叶品质时:“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 州次,台州下。”萧山唐代属越州,湘湖为萧山产茶地,而茗山茶为湘湖 最好的茶叶。宋代杭州“白云”和“香林”名茶与越州“日铸”“卧龙”“茗 山茶”齐名。明代以后“白云”和“香林”演变成西湖龙井,茗山茶则变<br>成了湘湖旗枪(后称“湘湖龙井”)。宋朝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并序》 写道“茗山斗好”,不仅指茗山茶是上等好茶,更指宋代盛行的“斗茶” 曾在此举行,可见茗山茶的文化之悠久。<br>宋韵萧山<br> </h3> <h3>【少林·晨钟暮鼓】汉传佛教寺院中,自古有东西两侧建造钟、鼓二楼的规制(称为“东钟西鼓”或“左钟右鼓”)。因早上先敲钟,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故而有“晨钟暮鼓”一词。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四.短歌行》的“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就是“晨钟暮鼓”一词的一个出处所在,诗句大意是以晨钟暮鼓来告诉世人,历史岁月虽绵绵流淌和循环不已,但警世的钟声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停止。 <br>🌞阳间寺庙钟鼓楼分别位于大雄宝殿左右两侧(一般也是东西两侧 因大雄宝殿普遍坐北朝南 但萧山先照寺大殿是个例外 制度创新 坐东朝西 故钟鼓楼分列南北两侧),🌛阴间寺庙正好与阳间相反。<br><br>通常随着寺庙规模扩大 后来逐渐移至山门内 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br>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h3> <h3>坐东朝西大雄宝殿正面(西立面):前面台阶起步位置附近有古井一口<br>沐浴早晨八点多阳光之重建大雄宝殿逆光照(其左侧亦即南侧为客堂 钟楼等 其右侧亦即北侧为鼓楼 祖堂 七层金刚塔等 前面亦即西侧为天王殿 后面亦即东侧为大圆通殿)</h3> <h3>非洲进口菠萝格大圆木(估计直径60公分 高约8公尺)</h3> <h3>立面翻新大圆通殿正面(西立面)</h3> <h3>重建大雄宝殿背面(东立面)匾额:佛慈广大</h3> <h3>一览亭一览亭的由来和历史可以总结如下:<br>名称来源。一览亭的名字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br>始建时间和地点。一览亭最初建立在明代,具体由绍兴郡守洪珠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开始建设并题额。23<br>历史变迁。<br>一览亭在历史上曾多次被毁,包括在1940年日军侵占萧山期间被毁,后又在遗址上建了碉堡。<br>1995年,浙江亚太机电集团在遗址北侧重建新亭。3<br>文化意义。<br>一览亭是文人汇聚之地,许多历史名人都曾登上一览亭,远眺风景,抒发内心感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和对联。23<br>一览亭还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在抗战时期,中共萧山县委曾在这里秘密活动。4<br>传说故事。关于一览亭的传说故事众多,包括御史解决湘湖百姓难题的故事,吕洞宾采药、施药的神异传说,以及香泉的传说等。2<br>综上所述,一览亭不仅是一个观赏景点,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h3> <h3>一览亭重建说明碑誌</h3> <h3>一览亭文保碑</h3> <h3>一览亭遗址<br>1941年毁于日寇兵燹</h3> <h3>一览亭为六柱六角</h3> <h3>立定脚跟 不怕石头路滑</h3> <h3>放开眼界 且看江上峰青</h3> <h3>原石柱楹联复刻<br><br>立定脚跟,不怕石头路滑;<br><br>放开眼界,且看江上峰青。<br><br>(王宗炎 撰 天乐王龙 书)<br><br>解读:上联说,做人只要立定脚跟,踏实行事,就不怕石头路滑,保一生平安。下联说只要放开眼界,心胸开阔,就能看清对岸青山,看得更远。清代徐连峰也有类似一联:“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杭州灵隐寺也有类似对联:“立定脚跟,背后山头飞不去;执持手印,眼前佛面即如来。”三联皆有劝解世人正心之意。</h3> <h3>陟足千寻,仙境佛场尘世外;<br><br>凝眸四顾,江潮湖水画图中。<br><br>(周易藻 撰 孙慰耆 书)<br><br>解读:此联颂先照寺。上联说,举足登高不远,前面就是仙境,就是佛场,就到达了尘世之外。意思是先照寺位于不高的山上,是离尘世较近的佛界仙境。下联说,凝神环顾四周,周围江潮滚滚、湖水清清,景色秀丽,像是置身于图画之中。下联是对上联的补充说明,既是佛界仙境,自然景色又很宜人,如诗如画。</h3> <h3>西南 中北 东南依次为大雄宝殿 金刚塔 大圆通殿</h3> <h3>28.85米高金刚宝塔(现更名为万佛塔 )图右侧(宝塔东南方向)为广照大殿,背书匾额“福地生财”)<br><br>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的先照寺金刚宝塔,被誉为萧山第一塔,建立在石岩山上。这座塔是在1999年至2000年间建造的,是一座八角七层楼阁式的仿古建筑,总高度为28米。游客可以通过两道水泥台阶登上七层的塔顶,塔的每个角落都悬挂着风铃,每面墙上都雕刻着佛像,而琉璃瓦顶则增添了一份庄严。在一楼的塔内,有外八柱和内八柱,内部供奉着一尊高约两米的观音像,游客可以通过三个小门进入。塔的底层模仿宋塔的设计,设有副阶,通过副阶外的台阶可以直接登上第二层。塔身的每个面都是单间设计,转角柱和檐下的枋都涂有红漆,而粉壁、窗洞或佛龛则点缀其间。檐下设有斗拱来支撑塔檐,檐角向上翘起,每层都使用砖砌出平座线脚,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这座塔于2000年3月竣工。</h3> <h3>大雄宝殿右侧(北侧)山墙及非洲菠萝格原木</h3> <h3>大雄宝殿左侧(南侧)客堂及钟楼</h3> <h3>大雄宝殿正面(西立面)</h3> <h3>紫色野杜鹃</h3> <h3>湘湖远眺</h3> <h3>石岩山顶观景台向西远眺三江口(富春江 浦阳江 钱塘江)</h3> <h3>寺庙西北角金西亭</h3> <h3>亭中镜,镜中亭,晶莹相契;<br><br>塔上霞,霞上塔,感应通禅。<br><br>(黄枢 撰书)<br><br>解读:在一片平静的湖面上,有亭翼然,在阳光下,湖与亭相融相契,光彩绚丽。高耸入云的塔顶,与漫天的云霞融为一体,感觉如此有禅意。此联以寺中景象为题,描述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画意象,颇有禅的意境。</h3> <h3>大雄宝殿右侧(北侧)鼓楼及前面(西面)天王殿</h3> <h3>大雄宝殿左侧(南侧)客堂</h3> <h3>天王殿下联:布袋空携却剩得大肚宽肠</h3> <h3>天王殿上联:山门冷烟总见他欢天喜地</h3> <h3>先照寺重建总体规划平面布置图<br>(2021.6)建筑总体制度创新 坐东朝西 极乐塔似乎还未动工,其余已基本完工</h3> <h3>在游览中国各地的寺庙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些特定的建筑和术语,比如“山门”、“三门”和“遁入空门”。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中国佛教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建筑艺术和宗教信仰的独特之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你解释这些概念,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寺庙的魅力。<br>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山门”。山门是寺庙的正门,通常建在寺庙的入口处,是游客进入寺庙的必经之路。山门的建筑风格和细节通常会因寺庙的规模、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而异,但它们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庄重感和神秘感。在进入山门之前,游客通常需要脱帽以示尊重,而一些寺庙还会要求游客在门口烧香或捐赠。<br>接下来是“三门”。在佛教中,“三门”指的是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这些名字来源于《法苑珠林》中关于荆州河东寺的记事。三门象征着佛教教义中的“三解脱”,即空解脱、无相解脱和无作解脱。其中,空门是中间的门,代表空性;无相门是左边的门,代表无相;无作门是右边的门,代表无作。在进入寺庙时,游客通常会经过这三扇门,以示对佛教教义的尊重和皈依。<br><br>最后是“遁入空门”。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是“进入空门”,但在佛教中,它通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决定出家修行,放弃世俗生活的决定。这个词语源于佛教教义中的“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其中“舍”就是指放下一切执着和欲望,包括对世俗生活的执着。因此,“遁入空门”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br>在游览寺庙时,了解这些概念和历史背景将有助于你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建筑。同时,也可以让你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和文化内涵。</h3> <h3>“晨晖瑞彩耀丛林,晚暮灵光伴梵音。更待夜深风月静,一窗清话赋诗吟。”历史上先照寺曾一度香火旺盛,是历代文人雅士览胜、创作诗篇最佳场所。<br>据村民孙大伯介绍,从元朝至清朝年间,曾在先照寺赋诗题咏的文人有:楼立可、刘基(刘伯温)、方以规、王守仁、魏骥、黄九皋、沈环、王宗炎、傅鼎颐、蔡仲光、汤金钊等历代名人,他们创作了大量诗篇,为先照寺留下一笔浓厚人文史迹。<br>在这众多的文人中,最让人仰慕的要数萧山籍清代文人汤金钊了,他在年轻时脚有点跛,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地,他明知自己腿脚走路不方便,但还是以惊人的毅力,一步一步地爬上柴岭山,来到先照寺,住在先照寺内,静心地苦读。<br>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他参加殿试高中进士,官至五部尚书。但他是个有情有义之人,他永远不会忘记佛门圣地的先照寺,为他登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于是他中进士后,特地重游并夜宿寺中,并以《宿石岩先照寺》为题,写下一首七言格律诗,诗曰:“湖外长江江外山,湖中几点碧烟鬟。筼筜万个松三径,禾罢千畦水一弯。岩下僧归云乍截,楼头钟动日线殷。幽寻一览亭何处,剩下香泉浸藓斑。”而成千古名诗,流传至今。</h3> <h3>已经废弃蓄水(深达百八十米)七八年的跳马将军咀矿坑(水库)龙年清明节景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