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唐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字乐天)卸任杭州刺史;2024年正值白居易离任杭州1200周年。遥想当年,也就是公元822年的金秋十月,白居易来到杭州,遇上杭州大旱之年,钱塘湖(西湖)中已经出现了葑田数十顷,严重影响了六井的水源。作为刚担任市长的白居易,充分明白钱塘湖(西湖)对于杭州超过十万民生的重要性,于是他主持疏浚钱塘湖,并疏通了六井的阴窦,使之恢复水源充沛。</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障杭城市民的饮水,及农田水利灌溉。白居易在石涵桥附近,其位置大约在今宝石山东至武林门一带,明朝时依然存在,今湮没成交通要道。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从而增加了钱塘湖的蓄水量。使杭州东北濒河之田有数千顷,皆资以灌溉,无复凶年。农村的富饶,促使都会繁荣滋长。</p> <p class="ql-block">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老市长”在杭州期间,最爱逛湖东沙堤,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流露出喜悦轻松的心情。后人为纪念白居易,将白沙堤易名为白公堤简称白堤,这是对“老市长”的敬仰和最好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老市长”白居易还颁布了行政令,宣布钱塘湖(西湖)周边之树均不允砍伐。那么有人砍伐怎么办?他规定了惩罚条例,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条例:如果是穷人就罚他在湖边种树,是富人就罚他到湖上除葑草。除葑草相对补种几棵树,要付出更多代价。数年后,“湖葑尽拓,树木成荫,”钱塘湖(西湖)景致在岁月中渐渐形成。”保护西湖有法可依,所以得到了当时杭州人民的竭诚拥护。</p> <p class="ql-block"> 有关西湖的名称及湖泊的性质:西湖在其海湾和泻湖时代,由于没有历史记载,所以没有留下名称。西湖作为一个天然湖泊,人们称它为明圣湖、上湖、金牛湖,自秦以来一直沿用钱唐湖(唐朝起,因与国号“唐”相同而改作钱“塘”湖)。西湖一名,在民间何时开始流传,无从考证。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因此,可以肯定,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们说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历史地理学与地名学的角度,都是正确的。</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亲政事”,始终关注普通百姓的饥寒温饱问题。身居繁华之郡的要职,他常与百姓平易交往,体恤民情,倾听平民疾苦,并尽量为他们解危济困。他曾多次接济身边的僮仆。萧悦、殷尧藩是他手下的“寒士”阶层,生活清贫、缺衣少食。白居易把自己节省下来的衣服送给他们御寒过冬。并作《酬萧、殷二协律》,诗中感到没能为黎民尽责解困而愧疚。他又说“如此小惠何足论?”他还要把更大的“大裘”披在所有杭州的百姓身上。他所说的“大裘”,用的不是丝织原料,也非刀尺所能裁剪,他要用法律制度去“剪裁,用仁爱作棉絮。”</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心系庶民为官从政的准则和理想,多么高尚。他的“亲政事”就是实行法治,推行仁政的实践。</p> <p class="ql-block">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期间,孤山听雨、湖堤踏沙、海楼观霞、月下寻桂、枕上看潮……他诗性大发,新词艳曲,叠出不穷,其湖上春行,春题湖上,余杭形胜诸诗,已曲尽风物之胜。他赋诗200首,为杭州的湖山增色,也使西湖声名远播。“钱塘可称风雅,乐天实属首功。”</p><p class="ql-block"> 山水是杭州这个空间非常独有和独特的城市风貌,城市和山水相融在一起。有山水就有人文,诗的语言对这片土地的诠释和赞颂,呈现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p> <p class="ql-block">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杭州玉泉之名由此诗而来。玉泉、虎跑泉、龙井泉并称西湖三大名泉。内有各色大鲤鱼,池西畔筑有敞厅,上悬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手迹“鱼乐园”匾额。院内还有古珍珠泉和晴空细雨池。“玉泉鱼跃”为西湖十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万松岭路名,出自白居易诗《夜归》曰: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万松岭上原有报恩寺,寺内有舞风轩、万菊轩、浣云池、铜井等名胜。唐时白居易和宋时苏东坡都是这里的常客,在与寺僧谈禅说理之余均留下了笔墨。</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来杭州时已经50岁了,在杭州期间,他四处游历,这里的湖光山色大大治愈了这位中年才子不得志的心。“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这里的“山”,即是灵隐天竺一带。</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白居易来到冷泉亭前,想要修建一座刺史亭,不料被他的好友韬光法师劝阻。冷泉亭由唐元和年间杭州刺史元藇主持建造,这之前,曾建有见山、虚白、观风、候仙四座亭子,合称“五亭。”乐天认为言之有理,当即在冷泉亭内,留下“冷泉”墨宝。</p><p class="ql-block"> 那一晚回到府内,他写下了著名的《冷泉亭记》认为这里的山水形胜为东南第一。这篇亭记迅速在文化圈里火了,冷泉亭成为一代名亭就此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任职到期时,离开杭州前,还做了二件事,其一,成立了“公务基金。”他自掏腰包,留下了一大笔钱,放在州库当中,作为公益基金。后来杭州做官的官员都没有贪掉这笔钱,即使有人用作应急之用,也在日后补齐归还。</p><p class="ql-block"> 其二,他为了保护好西湖作了《钱塘湖石函记》。如果说水,是人类第一面镜子的话,那么,西湖正是历代杭州人精心打造的一面晶莹,明亮足以鉴古知今寄望将来的镜子。</p><p class="ql-block"> 《钱塘湖石函记》是白居易离任前对后来刺史的一份交接资料,虽时隔1200年,但今天读来有许多值得深思之处。</p><p class="ql-block">一、“石记”对有关湖水灌溉提出了一些数据后,十分具体地谈了管理措施,如有疏漏,要追究责任。</p><p class="ql-block">二,“石记”规定了百姓要求放水的程序,和各级官员必须讲究工作实效,服务于百姓。</p><p class="ql-block">三,“石记”提倡局部服众整体,提倡权衡孰重孰轻。</p><p class="ql-block">四,“石记”要求官员重视调查研究,不搞“本位主义”尊重科学。真是内容精深,计划周密,文风平易,语言清新。</p><p class="ql-block"> 西湖,负载着多少人的珍惜厚爱与聪明才智,经受过多少人的深情呵护和勤勉擦试,映照出东南形胜的自古繁华,积淀下三吴都会的深厚底蕴。但愿西湖这面明镜,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长相厮守,如影随形。向杭州“老市长”白居易致敬!</p> <p class="ql-block"> 天竺山景观美,天竺山石更奇,尤数下天竺莲花峰一带的山石,晶莹清润,嵌空玲珑,俊美无比。白居易任满离去时,别无所取,仅于天竺山拾取了两片石头,返京后作为案头清供,并咏诗云:“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真是为政清廉的好官,具有很深的现实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 有了白居易,杭州的山水、文化、休闲才真正融为一体,影响着杭州文化和城市气质的塑造。</p><p class="ql-block"> 有了白居易,钱塘湖开始被称为西湖,白居易有诗《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留别》,可见最迟到中唐时,西湖已在民间流行。</p><p class="ql-block"> 有了白居易,杭州也因此进入文人墨客的视野,往来居游,诗赋湖山,成为唐代杭州文化发展之典型。在他之后,苏轼、林和靖等名人“接棒”对西湖、对杭州继续加持,一次又一次助推了杭州的声名。为感谢他们,杭州市政府在白堤平湖秋月附近,建有白苏二公祠,供游人永久缅怀敬仰。</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在杭州时间里所沉淀下来的,是一张文化金名片。杭州忆最忆白居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