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始创于唐永徽元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与云岗、龙门石窟三足鼎立,齐名敦煌,因其开凿年代相对较晚,也被称为“石窟艺术最后的宝库”。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著名八大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年(1412年),当时的蜀献王朱椿,也就是朱元璋的第11个儿子来宝顶山进香,大足县人民为了纪念他的朝香之行,特地斥资建了万岁楼,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次重庆之行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是分布在大足县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的摩崖造像。</p> <p class="ql-block">此次之行因时间仓促,乘坐出租车赶到大足区,只游览了宝顶山景区。进入宝顶山大佛湾,首先看到的是两尊道教的雕像,右边是道教祖师老子与伏虎山君同塑一窟,两边的楹联是“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左边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据说这组雕刻是近代的,体现了大足石刻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念,在全国石刻中罕见。</p> <p class="ql-block">正觉像位于大佛湾的入口处,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这尊雕像高达三米的半身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这种手印是密宗四种/六种拳印之一,特用于胎藏界曼荼罗,象征莲花上之月轮。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这是柳本尊成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圆觉洞是大足石刻最大的洞窟造像,依据《大方广修多罗了义圆觉经》而作。</p> <p class="ql-block">在道场的正前方刻着结跏而坐的三身佛:中间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边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边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三身佛前长跪着的一位合掌菩萨是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代表各位菩萨轮流向佛祖问法。</p> <p class="ql-block">净业障菩萨</p> <p class="ql-block">牧牛图,这组石刻生动地展示了禅宗中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牧人象征着修行者,而牛则象征着修行者的心。全龛造像共分为十二组,每组代表不同的修行阶段。</p> <p class="ql-block">牧牛的过程象征着修行者如何逐步调服自己的心意,最终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觉悟。这一过程被形象地描绘为从最初的抗拒和挑战,到逐渐的驯服,最终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牧牛图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也是理解禅宗修行理念的重要窗口,它展示了佛教禅观修证过程的生动画面。</p> <p class="ql-block">护法神龛,每个大神像的头顶,都有小型的佛与菩萨造像。都说金刚怒目,菩萨低眉,那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护法都和中间的释迦牟尼化身一样,也是佛和菩萨的愤怒化身呢?</p> <p class="ql-block">六道轮回,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用这个观点来诠释世界、社会和人生,即“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六道轮回图即是这种学说的形象体现。轮回之“轮”,是指车的轮盘;“回”指车的转动。“轮回”是譬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p> <p class="ql-block">广大宝楼阁,该造像横排并坐的三人,分别是宝髻、金髻、金刚髻,他们于竹下结跏趺坐入诸禅定,成等正觉。竹内各生三童子,竹梢直通广大宝楼阁。</p> <p class="ql-block">宝顶山华严三圣,雕刻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公元1174-1252年)。居中为毗卢遮那佛,左右分别为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三像身高7米,头顶崖顶,脚踏莲台,身披袈裟,袈裟皱褶大刀阔斧处理,舒展自如</p> <p class="ql-block">三像皆低头垂目,俯览众生,显得悲悯大度,气势庄严;身躯向前倾斜,头部比例增大,成功避免了透视变形。</p> <p class="ql-block">文殊手托宝塔,重约千斤,却历千年不坠,艺术大师巧妙利用建筑力学于艺术创作中,将袈裟一角覆搭前臂,斜向下垂,于膝部相接,形成了三角形的稳固支撑,从而将塔和手臂的重力传到基座上。造像融艺术和科学原理于一体,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毗卢庵前,有三级方形石塔1座,上两级刻释迦诸佛及赵智风像,第一级四周满刻经目,故名经目塔。</p> <p class="ql-block">经过修复的千手观音佛像,从2011年4月开始,历时12年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工程完成,正式对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大足石刻宝顶山上又一处与千手观音价值等同的珍贵造像-31米的宝顶山卧佛修复方案已编制完成。</p> <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底,国家文物局川渝石窟重大示范项目试点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和小佛湾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24日, 经过两年多修缮,大足石刻小佛湾石窟室外遗存本体修复基本完成。</p> <p class="ql-block">小佛湾,现存造像2000余躯,有“父母恩重经”“十大明王”“地狱变”“柳本尊行化”及浮雕小像等。</p> <p class="ql-block">《九龙浴太子图》,出自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后九龙为他沐浴洗身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是佛教所有明王中唯一以慈悲相出现的,以能驱除诸般毒术、降灾去祸为特征。</p> <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龛中的孔雀两翅张展,明王乘其背上,面容慈祥。</p> <p class="ql-block">毗盧洞,匾额:毗盧道場,门两侧石刻对联: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p> <p class="ql-block">毗卢道场,描绘了佛教密宗主尊毗卢舍那佛给诸菩萨、僧众说法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雷音图中有风伯(头戴幞头,飘衣扬袖,髯须怒张,足跨弓步,挟持着一个巨大风囊凌空布阵)。</p> <p class="ql-block">父母恩重经变相,儒道释三教融合的体现,分为三层: 上层是七尊半身佛像、中间一层是父母养育子女历程的故事图、下层刻有地狱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居中的父母养育子女一生的雕刻部分是这龛雕像的重点,由十一组雕刻组成,在图旁都刻有颂词。从最初的“投佛祈求嗣息”图开始揭开整个故事的序幕,在其左右分别交叉雕刻父母抚育儿子成长的“十恩图”。</p> <p class="ql-block">大方便佛报恩经相,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受儒教影响,而开始宣传孝道思想。</p> <p class="ql-block">这组雕像反应的是释迦牟尼前世今生行孝的故事。主像为释迦半身像,左右壁面分别刻有释迦“亲探父王病”、“亲抬父王棺”、“割肉供父母”、“舍身饲虎”、“鹦鹉行孝”、“剜眼出髓为父王治病”等故事。</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西竺一脉,邑人逊齋曾志敏时年六十有二左右兼书敬成勒石。</p> <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佛经变相</p><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佛经》是佛教净土宗崇奉的三大经典之一(《观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主要通过神话般的描述,详尽地描绘了西方净土中尽善尽美的人情伦常、衣食住行、气候物产等等。它宣称人人皆有佛性,连那些十恶不赦的罪人,只要真心修善持戒,反复诵念"南无(致敬之意)阿弥陀佛",死后也能去极乐世界,过上无限美妙庄严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画面上部是近乎圆雕的西方三圣,下部在栏楯和拱桥间雕刻九个往生场景,并附有相应的题记,此外还在龛两端崖壁上各雕刻了八幅图,对应经典中的十六观。</p> <p class="ql-block">西方三圣中的主尊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双手施弥陀定印,其下方有四尊站立的菩萨,中间两尊菩萨手捧莲花灯,此为接引西方净土的象征物。菩萨下方有三个童子,或礼拜或持物,像颜美好。童子是上品上生者往生到净土世界时的模样,他们获得了佛、菩萨及天人的盛大欢迎。</p> <p class="ql-block">柳本尊行化事迹</p><p class="ql-block">此像为记录本尊教创始人柳本尊在成都一带行化的事迹。画面正中尊为顶戴毗卢佛化像的柳本尊像,坐身高52米,他戴帽着交领襟衫作居士打扮,右眼已眇、缺左下耳、左袖软搭于膝上作断臂状,右手举胸前食指、中指伸起,拇指与四、五指弯曲。主尊两侧各有一半身胁侍菩萨,下层两侧各有一顶化佛的侍者,右侍者手捧耳朵,左侍者手捧断臂。</p> <p class="ql-block">逛得很开心,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细细地看,也想去北山石刻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