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亲坐轮椅出游

远征

<p class="ql-block"> 疫情之后的2023年九月中旬,我乘坐的飞机在细雨蒙蒙中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妹妹、妹夫在出站口张开双臂迎接我回家。当我们提着行李走进家门时,91岁的老父亲笑着说:估摸你们快到了,我刚才打着雨伞在楼下等了你们一会儿,见雨下大,就上楼了,刚进门,你们也到了。言下之意是,他应该在单元门口再多等一会儿,迎上我们。父亲的这番话让我感动,漂泊在外多年,我终于又一次回到温暖的家。走进客厅,抬眼看见墙上的母亲,她正微笑的望着我,满头银发,满面慈祥,似乎在问我一路是否顺畅,累不累,饿不饿。</p><p class="ql-block"> 金秋北京秋高气爽,每天的电视节目里总在介绍着京城各个公园里的繁花美景。一天,楼上九十多岁的邻居老太太对我说:昨天去了颐和园,公园里的桂花都开了,特别香特别美,赶紧带你爸去看看吧!我和父亲商量找个时间一起去北京的大公园赏花看风景,可是父亲却说以前曾多次和母亲去过各大公园,现在腿脚不便,不想跑那么远了。我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所以没有强求。父亲提议可以去离家不远的元大都或地坛公园走走,因此在我陪伴父亲一个月的日子里,我们有了四次的轮椅出游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元大都公园</p><p class="ql-block"> 九月下旬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父亲坐在轮椅上,我和照顾父亲生活的小孙轮换着推着他,向北步行一公里多走进了元大都公园。这个公园是在元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的,呈狭长带状,全长9公里,跨朝阳、海淀两区,如今这个公园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公园里的绿荫小道上向西行走,父亲一路都在感叹着公园的变化之大。公园里的人不少,基本都是附近小区的居民,一群一组的人们跳着广场舞或打着太级拳,也有不少人散步遛弯儿。因为正值国庆之前,公园里还有一些组织有序的人们穿着彩绸漂舞的戏服,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正在彩排庆十一的节目,一派节日气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一匹骏马奔腾的雕塑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热闹祥和的公园里,在绿树红花之中矗立着一些艺术石雕,有骏马奔腾,也有铁甲兵士,让人感受到元大都土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曾经的岁月沧桑。我们走了大约一公里后,来到了公园内“大都鼎盛”石雕群景区,网上介绍这里是元大都公园的重要景点和园内最精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和父亲在雕塑群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巨大的灰色砖石垒砌的大台上,站着19个人物雕像,他们分别是忽必烈和元妃、中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尼泊尔建筑师及雕塑家阿尼哥,还有文官、武将、指挥官、外国使节、朝拜者、演艺家等。元世祖忽必烈的雕像坐落中央,他身材异常魁梧,威严的站在天地之间,有一种决胜千里、不可一世的恢弘气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身后是怱必烈和元妃的雕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遊览完这个景点后,我们沿着“小月河”边的绿荫小道返回。小月河在公园一侧,它的形成是在元大都土城兴建后,由人工渠与自然冲积沟河形成的一条古河道,已静静流淌了七百多年。如今河水清亮,两岸绿柳掩映,绿柳之外,是北三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觉得自己对元大都土城比较熟悉,但如今它变得已经让我无法相认。我小时候曾多次去那里采摘桑叶,因为那儿桑树多,桑叶大而鲜嫩,我养的蚕喜欢吃,加上那个地方偏僻,采摘的人很少。那时的土城是黄土山丘,一点儿都看不出城墙的模样,土城上还能看到一些开棺的坟茔,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太阳宫公社的庄稼地。我当时以为土城就是厚厚的黄土,后来学校组织学生去土城挖城墙砖,运回学校修建防空洞,这才知道原来黄土下面是垒砌的灰色大城墙砖。历经七百年的风霜洗礼,这些大灰砖仍非常坚硬完好,在文革时期被派上了新的用场,至今还静静地躺在学校的防空洞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元大都公园的惠新路出口离开公园,向南走,很快被淹没在热闹喧嚣的回家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地坛公园</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我和父亲商量去地坛走走,我们一拍即合,第二天早饭后,我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向西南方向步行一公里多来到了这座皇家园林公园。</p><p class="ql-block"> 地坛公园是我来过无数次的地方,据维基百科介绍,地坛于1530年始建于明朝,是明清两朝帝王最大的祭地之坛,目前园内草坪绿化覆盖率达78.8%,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76株。方泽坛是园内的主体建筑,每年夏至这一天,皇帝在众多文臣武将的陪同下来到这里,举行庄严的祭地仪式,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长达381年的时间里,先后有明清两代15位皇帝在此祭地。方泽坛过去经常关闭,这次我和父亲有幸走进里面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和父亲在方泽坛内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皇家园林,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如今它却成为老百姓休闲健身、娱乐遊览的场所,也是孩子们的乐园,尤其为退休老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健身交流场地。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我与地坛”,让这所公园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也让读过这本书的人在心中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地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地坛公园内的银杏树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坛公园里到处都是天然大舞台和运动场,来公园的人们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找到快乐和满足。他们量力而行,参与其中,各显其能,大显身手。公园里有舞动红绸跳舞的大妈们,有摇头晃脑演奏各种乐器的大叔们,有扯着嗓门唱着各类歌曲和戏曲的大爷大娘们,有人打太极,有人练武功,有人翻跟头,有人吊大环,还有人静静的写生、照像、画风景。总之,在老百姓的地坛公园里,人们能找到生活的乐趣,特别是那些两鬓斑白的退休老人,在地坛能够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本事,强身健体,愉悦心情,把日子过得更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公园里的儿童娱乐区,父亲对一群小红鱼感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父亲在公园里四处走着,感慨着,父亲说:好久没来这儿了,这里还是那么热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太阳宫公园</p><p class="ql-block"> 国庆节早上,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白云,爸爸建议去太阳宫公园看看,我问爸爸:太阳宫公社有公园吗?爸爸说他三十年前骑车10分钟就去过那个公园。早饭后,爸爸坐上轮椅,按照爸爸指引的路线向东北方向出发。半个小时过去了,爸爸似乎查觉到路线不正确,问路边的行人,都说不知道这个公园,一位明白的老人说我们走错了路,并告诉我们如何走到那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爸爸在太阳宫公园门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太阳宫公园,它周围高楼林立,旁边还有一个正在施工的地铁站。这地界就是当年太阳宫公社的庄稼地,如今已没有了一丝公社的痕迹。公园内人不多,很安静,有一些健身设施,它应该是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园内有个不大不小的湖,湖中有一些枯黄的芦苇和很多凋谢的莲花,我想如果是在夏日,当湖中的荷花盛开时,一定会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和父亲在园内的湖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太阳宫公社仍在我的记忆中,文革开始后,公社的名字一度被改成“太阳升人民公社”,这样似乎显得更加革命化。我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时,学校组织我们来这里参加三夏麦收劳动,初冬时节还来过这里帮忙收割冬储大白菜。具体位置已无法确定,但应该就在这一片土地上。光阴荏苒,都市化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里快速发展,曾经的乡村模样已荡然无存,久远的岁月痕迹正悄悄的从人们记忆中抹去。</p><p class="ql-block"> 我和爸爸绕湖走了一圈后,离开公园,沿着新兴的都市街道向回家的方向走去。路上爸爸说:你不用做午饭了,咱们去家门口的“南城香”吃大馅馄炖去。一个小时后,我和爸爸坐在饭馆里吃上了香喷喷的大馄饨,外加几串<span style="font-size:18px;">香气扑鼻</span>刚出炉的羊肉串。这一上午走了很多路,流了很多汗,但这一天我很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和平街13区和14区</p><p class="ql-block"> 疫情几年没有回北京,和平街又有很多变化,我惊讶的看到14区的旧楼区变成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当我和爸爸说起此事,他还居然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我推上爸爸向南走了一站多地到了和平街14区,父亲看到新建的大楼感慨了一番,爸爸说他1960年来北京时,这个小区就已盖好住人了,几十年之后,楼房变得很破旧,有些成了危楼,早就应该翻新盖高楼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14区,我们向北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过青年沟街区,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我们在这条热闹的街上向东走了走,路两边是居民楼、办公楼、各类商店,爸爸又是一番感慨,说这里的变化很大,有些不认识了。这条街上新开了一家大型超市,邻居们都说那里出售的东西质量好又便宜。路过超市门口,爸爸坐在轮椅上休息,让我进去看看,我进去转了一圈,感觉这个超市果然不错,经营理念近似国外的超市。</p><p class="ql-block"> 青年沟街是和平街13区和14区的分界线,它是在七十年代末,由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沟改造成为一条大街。网上介绍,有史料记载,明末年间传言那一带藏有宫廷宝藏,便有人挖地丈余,寻宝未果,但见挖掘出泥土都是烧砖的上等原料,于是,此地便成挖土烧砖的几个窑坑,年长日久,就形成了一条沟渠,水向东流。我的第一所小学在大沟的南面,每天上学都要横穿大沟,从沟上跑下,再从沟下跑上。平时沟里水很少,但在雨季时,整个大沟充满了水,大沟变成大河,我们只能从大路绕道去学校。冬日里大沟里的水不多,并结成冰,孩子们在冰上滑冰或坐在自制的冰车上溜冰,很是惬意。我的弟弟特别喜欢去那里溜冰车,我陪弟弟去玩过很多次,至今还记得弟弟盘腿坐在小冰车上,两只手握着钎子,用力向前滑,我在他身后推着他,为他助力,流着鼻涕、少了门牙的弟弟玩儿的那么开心!</p> <p class="ql-block">🔺弟弟当年玩的冰车就是这样子(原照片来自网络,头像用弟弟照片替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推着父亲继续向回家的方向走,来到了13区的一座四层高楼前。我家在六十年代初搬到这座楼里,住了三年多,那时的爸爸妈妈还很年轻,奶奶与我们同住,照顾我们姊妹三人,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楼里的孩子们在院子里嬉闹玩耍,我和弟弟就是在院子里学会了骑28的自行车。那时我家住一楼,窗前有颗枣树,大枣成熟的时候,某一天的一大早,全单元的人集体收获大枣,大人们用长竹竿敲打,孩子们在地上检拾。很多年过去,枣的味道一点儿记不得了,但那种丰收的趣味和快乐让我永远无法忘怀。</p><p class="ql-block"> 望着这座陈旧不堪的老楼,父亲又是一番感慨,他说搬离这里近六十年了,这还是他第一次回来看看。老楼里有我快乐的童年记忆,也有父亲年轻时的美好回忆。我推着父亲向西北方向继续走着、感慨着,十分钟后回到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和父亲在家门口的楼前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我又一次与父亲和家人告别,踏上了归程。与父亲视频时,他说我这次回家带他走了东南西北,我一时没有明白,经过爸爸一番解释,知道他指的就是这四次轮椅出游。虽出游的公园和地方都是我熟悉的,而且离家不远,但这种经历和体验让我重新认识和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底蕴,以及时代的巨大变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在旅行当中,我感到温暖和快乐,因为我珍惜和享受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稿于2024年4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