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缘</p><p class="ql-block"> 清明小假。终于有时间收拾一下工作的一些书籍和笔记,几本年代久远的读物也被翻了出来,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看一下出版时间,1980年!于是,关于自己和书的思绪便被一页一页的掀开来……</p> <p class="ql-block"> 70后出生在农村再普通不过的我,记忆中对文字和书的认识,应该是源于家里糊墙的报纸和年画。依稀记得幼时家里的墙壁都是用泥做的,外面糊一层报纸,每到过年时节为增加一些喜庆气氛总要再糊一层新的,记得小时候曾天真地问过父亲:“这样每年糊下去,两面的墙壁会不会合在一起,我们住哪里啊?”那时候的窗户是有窗棂的木头格子,从里面糊一张白纸,整个房间都是黑黢黢的,像是没睡醒的样子,报纸上黑白分明的图片和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觉得模糊压抑,只有中午时分阳光正浓时,才感觉温暖明亮起来,这时会站在炕上,手扒着墙仔细去端详每一幅图片的内容,最早认识的就是毛主席、周总理等几位伟人,还有天安门了。记忆里还清楚的记得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可能在卷烟厂工作的亲戚给了父亲几张大前门烟的包装纸,用来糊了整个房间的墙壁,大概五六岁光景的我会时常指着上面的字读:“大前门,二十支装。”这可能就是自己最早认识的字了。</p> <p class="ql-block"> 后来,窗户也换成了下面依旧是窗棂,上面按两扇小玻璃窗的窗户,房间才感觉敞亮了许多,炕两面的墙壁上贴的报纸也换成了母亲过年赶年集时买回来的五彩缤纷的故事年画,颇有大连环画的韵味,一张大的画分成了十二到十六张等数量不一的小插图,每幅图下面均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整幅画连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连环年画的题材大多都来源于民间传说故事、评书情节里之类的。印象里我家的墙上曾贴过《天仙配》《八仙过海》《寇准背靴访六郎》等年画,去邻居家见过的《花为媒》《西厢记》等等。单单这些便给了我莫大的乐趣。这一幅幅生动活泼、精炼传神的彩色图画让我欢喜万分,给单调的童年生活注入了人生第一抹色彩!在自己认识几个字的基础上,得空便缠着妈妈和姐姐一幅幅的教我读,时间久了,虽不能完全领悟其中的内涵,竟也能一字不差的流利的读完一整个故事,有时便会煞有其事的在晚饭后一幅幅地指着图片娓娓道来,颇有成就感。劳累了一天,一向严厉的父亲此时靠在墙上,看着我一本正经的样子也会舒展了眉头,露出难得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糊墙的纸换成了清一色的白板纸和更高级一点的印有暗纹的俗称“白银见”的纸,窗户也换成了两扇更大一点的玻璃窗,家里房间也愈发亮堂起来,这些连环年画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它们带给我的美好已深镌在记忆深处,至今想起仍是余香缭绕……</p> <p class="ql-block"> 上小学后,小人书连环画便成了新宠和最爱,可能是在农村吧,能读到的却也不是很多,都是关系好的几个同学互相借着看,像《敌后武工队》《地道战》《西游记》《两个小八路》《岳飞传》《杨家将》等等,那时候男生们手里的小人书会多一些,可惜那时自己腼腆得很,是绝不好意思开口管他们借的。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被书中人物和情节所打动,课间几个人挨在一起,或蹲或坐,或挨着墙根站着,几个甚至十几个脑袋挤在一起,读得快的刚要翻到下一页的时候,会被读得慢的一把将书摁住,“等一下,我还没看完。”惹得一片抱怨;亦会在放学的路上一起边走边看(那时,你大可不必担心交通安全,放学回家的路上你是绝对遇不到一辆汽车的),快到家时进行:“谁看完了,今晚该谁上看了”的商议,晚上拿到书的同学会兴奋地连夜将书看完,以致于反复看得太晚被父母申斥点灯熬夜要多燃了蜡烛或多交了电费……亦有个别胆大的男生上课时经不住小人书的诱惑,偷偷放在桌洞下面看,多因看的太投入常被老师捉了现行,拎着耳朵站起来,小人书也被没收,因为书是借来的,有些男生不得不厚着脸皮跟在去办公室路上的老师身后反复哀求,将书讨要回来归还书主人……自己也会在晚上临睡前反复回味书里的画面,情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起伏!现在想想,同学间和睦融洽,交流互动的情感很是温暖!这些久违的画面和场景常常让我们感慨万分!</p> <p class="ql-block"> 小学生活末期,终于也有了小学生的专属刊物,记得是《红蕾》和《小葵花》,学生们可自愿订阅。经济原因吧,订阅的同学不多。记得班级里有一本公用的,可以轮流借阅,有时一本新书全班同学轮看下来,已经满目疮痍……无意中得到二姐的两本课外读物,我如获至宝地保存着反复品读,印象最深的几篇文章分别是外国作家的《诺言》《煤的对话》《一块巧克力》,茅以升的《从小得到启发》,以及宗璞的《鲁鲁》,未署名的《心灵上的大桥》《雨中》等,感谢这些或清新或富有哲理的文字陪伴我渡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也更感谢小学时期有幸遇到的有着极好语文素养的三位老师:于老师、陈老师和孙老师,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有着极严格的要求。于老师的普通话阅读,陈老师的文章分析,孙老师的写作指导,各有千秋,为儿时孤陋寡闻的我们打开了一个神奇的窗口,领着我们在文字间徜徉……自己从教后,也有幸于老师们相伴过,如今这几位老师已故去多年,那份亦师亦友的美好情愫每每追昔便会心生无限的感念!</p> <p class="ql-block"> 初中就读的是乡里的重点中学,班主任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对工作、对我们都有着极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抱负,王老师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对语文的认真堪称典范,清楚地记得他在词组的教学问题上有异议时,会亲自跑到当时县里的教研组和教研员们进行讨论!老师要求我们每日写日记,互相批阅作文等。初二时接触了小说,老师让我们借阅小说多阅读,可那时候的农村条件都有限,能读到的书也是不多。也是同学间互相借阅,读到了那个时期语文教材里的相关小说,因《老杨同志》读了《赵树理文集》、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以及四大名著等等,也初步接触了外国的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那时候依旧孤陋寡闻的我算是对这个世界有了初步的认知,小说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蕴含的深刻哲理使我对文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开始尝试用文字去表达和抒发一下心志,自己的文字偶尔也会登上班级的黑板报,当时还颇有几分自豪。</p> <p class="ql-block"> 记得自己买的第一部书是在步入社会后的九十年代初,在地摊上花15元买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也算是自己人生中买的第一本有纪念意义的书吧,忙碌之余常捧来品阅,被主人翁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所深深折服,便也相信只要一直向前,再难走的路也终有峰回路转时的柳暗花明!</p> <p class="ql-block">亦或是受年少时缺书读的影响,亦或是和职业有关,做了母亲后,只要是对孩子们的成长学习有益,对于买书,我总尽力为之,从不吝啬。从最初女儿们咿呀学语时的玩具书、布艺书、认知百科全书,到后来的《三字经》《笠翁对韵》、唐诗宋词、《增广贤文》《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美德故事》《资治通鉴》、四大名著,还有《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等一些外国经典名著,也依次站上了孩子们的书架,知识匮乏的自己希望让书带着孩子们向前走……</p>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有很多好老师、好领导相伴左右,收益良多,自己也努力做一名好老师。每当看到教育活动中孩子们瞪着双双纯洁透明的眼睛听我海阔天空时,我便会趁机告诉他们:“孩子们,知道老师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吗?除了我的老师教我的,都是老师看书学到的,你们的生日礼物,可以让爸爸妈妈买你们最喜欢的书,好吃的吃完就没了,只有书可以陪你们走很远的路……”亦曾把孩子们带进古人“凿壁借光”“囊萤苦读”“编蒲抄书”……的读书境界!</p> <p class="ql-block"> 教育生涯中,努力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只诚挚希望孩子们可以与书为伴,能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引领孩子们走向更宽广的世界!于是,每周的“最美小话筒”;红色、传统经典等多题材、多形式的诵读活动;定期由师幼共同践行的好书推荐;多角度地引领父母与孩子的亲子阅读活动等各项活动的开展及延伸,旨在努力帮助和提升父母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践行,营造家园携手一致共同致力打造良好阅读氛围的和谐局面,倾力于培养孩子对读书的爱和喜欢以及文化素养,在孩子们感受经典语言魅力的同时,品质得到升华,精神和心灵得到洗礼……一步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惟愿孩子们乘着想象的翅膀在书海里天马行空,让孩子们成长为书香沐浴下的阳光小树,希冀孩子们做一个被书“喂”大的幸福孩子……和老师们坚持一路做来,也欣喜地目睹了孩子们因阅读而取得的发展进步,见证了孩子和家长在书香浸润中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共同提升!</p> <p class="ql-block"> 在电子产品满天飞的时代,看到园里幼儿父母能在茶余饭后、工作之余放下手机,与孩子相依相偎,亦或坐在孩子床头来一段睡前故事、或共同诵读一篇或优美或深情的文字,便觉这是世上最温馨、最唯美的画面!亦觉得能帮助孩子爱上阅读,那将是幼儿园送给孩子们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更觉得没有比看到因自己努力坚持做一件事后收获硕果更让人心醉心舒的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走进现代化图书馆,各类各式、各色各样的图书分门别类、名目繁多、琳琅满目得让人目不暇接,书山、书海的五彩缤纷不由得人眼花缭乱!</p><p class="ql-block">回首过往,由衷的感叹社会进步的神速!在这个物欲横流、裹挟着各色欲望的缤纷时代,得睱,不妨按下浮躁的思绪,给心灵暂时放个小假,去书店选一角落,或席地而坐,或背倚书架,择一本好书,就着阳光静静地沉浸其中,便是莫大的幸福与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