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梵音,丁香烂漫------法源寺记

h&z

<p class="ql-block">  赏花,是春日里少不了的乐事。据史书记载,在北京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和法源寺的丁香,并称京畿的三大花事,之后,天宁寺芍药与其并列,于是京城的春天便有了四场花事,如今唯独留下了法源寺的丁香盛景。 每年四月,法源寺的丁香盛开。一反平时的幽静,这一时期的法源寺可谓游人如织。法源寺的丁香映着红墙青瓦,飘着清幽的香气,远看似朵朵祥云,将寺院的禅意衬托得更加浓郁。</p> <p class="ql-block">  周日,地铁四号线菜市口站下车,步行几百米,穿过西砖胡同就来到了法源寺。西砖胡同是一条历史老街,胡同成于明时,当时称“砖儿胡同”,此称沿用至清代,以莲花胡同为界,北段称后砖儿胡同,南段称前砖儿胡同,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统称为“西砖胡同”,而沿用至今。据说这条胡同的一段(位置不详)曾叫过“屎家胡同”,随着字音的演变为“史家胡同”,当时该地有一条臭水河,又是大粪坑而得名,但此名使用时间不长,就自行消失了。据记载,这一地区,早年间以制作、出售砖的行业为主,并且这个地方的砖行声誉很高,在外地都有买卖,该地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胡同、四合院曾经是北京城市重要象征,已经形成了一种胡同文化。文化大家汪曾祺曾在《胡同文化》有如下概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其实我觉得胡同文化是北京的俗文化。王皮的胡同,狗尾巴胡同,胡同名登不了大雅之堂;杀棋,聚酒,会鸟,胡同的事算不得惊天动地;窝头,萝卜,熬白菜,胡同人这般的易于满足。这些看似俗不可耐的素材经过作家的妙手点化更能突显出北京的文化的独特之处。</p> <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的改造,好多胡同已经不复存在了。曾经一位北京的朋友和我说,说现在的北京你让我迷失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我曾经的家与老北京只停留在历史教科书和记忆里。我想胡同是去是留很多决策者也肯定进行过很深入的探讨,也许现在保留的这些象西砖胡同这样的历史街区就会成为老北京人记得起来的乡愁吧。</p> <p class="ql-block">胡同里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胡同深处的法源寺,朱色的寺墙早已斑驳,一道低调的山门将外界的喧嚣阻隔,只留下古寺的古朴与清幽,心绪慢慢沉静下来。小小的“法源寺”三字是集柳公权字而成。</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前的影壁上是住持一诚法师书写的“南无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 南无(读音纳莫)阿(读音婀)弥陀佛,出自《观无量寿经》。“南无”用在佛菩萨名号前,用以表恭敬、归命。比如“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阿弥陀佛”等等。“阿弥陀佛”是佛教里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佛,是西方净土的教主,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共同接引众生往生净土。“阿弥陀佛”的“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佛”指的是光明、寿命、智慧。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代表无量的光明与寿命。“南无阿弥陀佛”合起来就是皈依世间的一切大觉悟者,愿离苦得乐,内心光明无限。</p> <p class="ql-block">  一诚法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代高僧。俗姓周,名云生,湖南望城人,法号一诚,字悟圆。</span>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曾任法源寺住持。一诚法师以弘法利众为己任,致力于修建兴复寺庙,实践着苦行头陀之志向,在海内外声誉极高,深受教内外人士尊重。一诚法师对于中国佛教事业有着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以为主持和方丈是寺庙的佛教教职,今天看到住持,才知道寺庙CEO称为“住持”,住持意为久住护持,又称住职,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住持制度由来已久,唐朝时,禅宗兴盛,门徒日众,百丈怀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维持寺院秩序。</p> <p class="ql-block">  跨过山门,参道两旁是参天的古树,丁香的馨香时隐时现。</p> <p class="ql-block">  走进法源寺山门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巍峨的大雄宝殿。宝殿内供奉着三尊高大的佛像为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几尊铜像据说都是明代铸造的珍品,两侧十八罗汉坐像为清代所塑。佛像前的香炉和供品摆放得整整齐齐,透出一股庄重肃穆的氛围。大雄宝殿的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它们见证了寺庙的沧桑岁月,不时传出悠扬的钟声和鼓声。</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乾隆皇帝亲题“法海真源”的匾额高悬,我想有了皇上的御笔,从此奠定了法源寺“京城千年第一古刹”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历史由来已久,提前做了攻略,了解了一下。还要从公元645年,一场恶战说起。按旧历的说法,那是贞观十九年。那时,四方平定,百姓安乐,取经十七年的玄奘也即将归来。唐太宗决定,率兵亲征辽东,那是他最大的一块心病。他亲自部署,挥师北上,但打得并不顺利:整整九个月,双方僵持不下,唐将士死伤十数万。兵败如山倒,退无可退,直到幽州。</p><p class="ql-block"> 幽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太宗十分悲恸。他命人将战亡者的尸骸葬在离幽州城四十余里的地方。亲拟昭文,要在此建一座“悯忠寺”,纪念这些马革裹尸的士卒。也时刻警醒着自己和李唐的子孙,为政以德,一动念,便是苍生民命。这个工程,规模宏大,历时五十一年。开始于唐太宗,竣工于武则天,公元691年,它终于建完了。它在历史上还曾短暂被称为“顺天寺”和“崇福寺”。1000年之后的1734年,雍正皇帝定其为律宗寺庙,易名为“法源寺”。它就此正式定制,并世代沿袭了下来。在漫长的岁月中,法源寺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遗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  寺庙与道观、书院一样,行教化之责,共同构筑城市的底色,是地底下的水源,不声不响,却滋养着万物。无论帝王还是平民,是先秦还是如今,人性从无二致,只是山门,各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后的广场上还有不少古老的石碑,其中许多是皇家赐碑。</p> <p class="ql-block">  《圣旨碑》: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元朝第四位皇帝)所颁圣旨,全用白话,非常罕见。立碑目的,是要求任何人不得向寺庙征税,也不能侵夺寺庙财产。但当时的白话不易懂,比如“不拣甚么,他每的不拣是谁,休夺要者,休使气力者”,意思是“无论何物,任何人不可逼索,不可倚势欺之”。</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院内有很多百年以上的古树,树木参天,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这颗白皮松植于清代初期,树龄310年。</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雄宝殿后的院落,阵阵丁香香气扑鼻而来,漫天绽放的丁香花云将大雄宝殿、悯忠阁和毗卢殿环绕着,如梦似幻,“繁花之寺”的美誉名不虚传。悯忠阁前的石制香炉,以亭亭之姿立于丁香花海中,别有风韵。</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在中国大地上一千四百年,历经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人民共和国。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曾在此称帝,靖康之耻中宋钦宗亡故于这里。但无论发生了什么,年年春风一吹,丁香便次第开放。后人说“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门外还有一个招牌“中国佛学院”,作为佛学研究机构据介绍说每年都有大批的学僧考到这里。一样的精进勤奋,一样的术业专攻。僧人坐禅、听习、礼佛在此,莳花、饮茶、起居也是在此。</p> <p class="ql-block">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p> <p class="ql-block">  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又因为丁香花大多是成簇的,且它们含苞待放之时,远远望去,好似一个“结”,于是便有了“丁结,百结花”的称呼。</p><p class="ql-block">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p><p class="ql-block">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p><p class="ql-block">——李商隐《代赠》</p> <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戴望舒《雨巷》“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谁教巧手作琼英,四出真从六出争。</p><p class="ql-block">一夜花光如积雪,误他啼鸟报天明。</p> <p class="ql-block">  丁香花一般是四瓣,也存在五瓣、六瓣、七瓣、八瓣的情况,其中四瓣花瓣比较常见,其余的较为少见。有位游客为找到了一株五瓣的丁香而激动的惊喜不已。</p> <p class="ql-block">丁香树下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丁香树下,呼吸着芬芳,于浮躁的尘世中寻一方安静的天地,与花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在一枝一蔓处,觉知花的禅意和生活的取舍。丁香因多成簇开放,花蕾结而不绽,像一个个未打开的心结,又名“百结之花”,但看着眼前的它们,繁盛而热烈,感觉不到什么忧思愁结,反而让人消愁和释然吧。作为凡人,虽达不到高僧大德因花悟道,明心见性而成佛,至少能体验到一种澄明的状态,看见花儿带来的美好,让我们对生命更加地敬畏和珍惜。</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后门正对着悯忠阁,门口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 悯公难忆神州昔日总尘劫</p><p class="ql-block"> 忠臣常颂华夏今朝尽和谐</p> <p class="ql-block">  过了悯忠阁下一个院落就是毗卢殿,毗卢殿原是供奉唐朝玄奘法师头顶骨舍利的地方。玄奘法师头顶骨舍利,后被盗。殿内现供奉一尊内有一尊高近5米的五方佛铜像,明代铸造,高及屋顶,工艺精湛,为镇寺之宝。最上层为端坐须弥座的毗卢佛,中层为四方佛,下层千瓣莲花座每瓣上塑一小佛,即千佛绕毗卢之意。</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门外有着一幅楹联:</p><p class="ql-block"> 常清常净,性海无波帆正满</p><p class="ql-block"> 不去不来,心头有愿月已圆</p><p class="ql-block"> 这幅联子最初是谁写在这里的,不得而知了。但去去来来,这里经过了好些人。每年丁香花开时,僧人备好素斋,踏青的士人君子便应邀前来,煮茗花下,赋诗槛中。数百年间,纪昀、龚自珍、林则徐、泰戈尔、林徽因等都先后做了它的诗客。</p> <p class="ql-block">  这张著名的照片就是泰戈尔访华时泰戈尔与徐志摩、林徽因合影,因林徽因清馨淡雅若“梅”,泰戈尔沧桑坚韧似“松”,徐志摩清癯飘逸如“竹”,所以有人称他们为“岁寒三友”。2018年曾看了由导演李芳芳拍摄的电影——《无问西东》,电影里记录了 1924 年5月1日,泰戈尔在清华大学演讲一幕。</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西侧石碑:刻有达摩渡江石像,上有赞辞(字迹看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东侧石碑,上有佛头。</p> <p class="ql-block">  这个容器不知是做什么用,回来后查资料得知,这个器物是仿元世祖忽必烈的酒瓮</p><p class="ql-block">渎山大玉海,它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玉器,被《国家人文历史》评为镇国玉器之首,现存放于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玉瓮亭中。法源寺存放的是它的原始底座,上面摆放的是后刻的石瓮。渎山大玉海原来放置在北海琼华岛上的广寒殿中,后来被遗落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士们还用它腌咸菜。清乾隆年间,皇帝以千金相赐,才将渎山大玉海赎回宫内,安置在团城之上。但是当年乾隆皇帝只将渎山大玉海赎回宫内,而放渎山大玉海的石座却仍然遗落于真武庙内,后被移到法源寺。</p> <p class="ql-block">行色匆匆的寺院僧人</p> <p class="ql-block">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后是观音殿,后院应为藏经阁,院子门口有人看管,说今天举办茶会,谢绝游人参观,只好止步于此。通过查阅得知,佛学院自成立之初,便延请日本茶道的顶级宗师为院中的僧人上课。后来,有一届学生同他们的老师说:丁香花开的时候,可不可在院子里做个茶会啊?老师略一思忖,便答应了。这一答应,便是十几年的延续不断。</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其实《金石记忆》曾记载:早在金元,乃至明清,丁香盛开之时便常在寺内举行以丁香为题的诗会,文人在此赋诗填词,观赏作画,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1914年(民国三年)丁香诗会举办,湘绮老人王闿运来京,约请在京名流百余人,聚集法源寺,为赏丁香之会,人各赋诗,会后湘绮老人绘《留春图》。</p> <p class="ql-block"> 鹊桥仙-白丁香花</p><p class="ql-block"> 清-王陈常</p><p class="ql-block">枝垂箓簌,花开淡冶,奚愧名为百结。</p><p class="ql-block">皑皑月下总模糊,可彷佛、一堆香雪。</p><p class="ql-block">柔香体弱,含情面素,岂与梨花无别。</p><p class="ql-block">东皇寄语养花翁,只许那、玉人攀折。</p> <p class="ql-block">曾任中国佛教学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  从法源寺出来,再次看到了影壁墙,影壁墙后由南往北分别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藏经楼,一座有七进院落的寺庙,在古代属于大寺庙。影壁墙对面便是悯忠寺遗址公园,种满了银杏树,供人们树下小憩。</p> <p class="ql-block">这满眼的绿也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树下各种花儿也竞相开放。</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附近不远处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牛街,是一条历史相当悠久的民族文化街,共有20多个民族的人生活在这里,主要是回族,有好多清真餐厅,据说味道都不错,特别是卖牛肉烧饼的店铺,好多都排着长队。</p> <p class="ql-block">  选择了一家回民餐厅用完餐后,便步行前往附近的菜市口地铁站。</p> <p class="ql-block">  菜市口是明、清两代京都著名的法定刑场。清咸丰末年(1861年)“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的肃顺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等人都是在菜市口被杀害的。谭嗣同被斩首后,尸身被他的一个仆人运出,停灵于法源寺,法源寺的僧人秘密为他超度了亡灵。</p><p class="ql-block"> 轰轰烈烈仅103日的戊戌变法结局很凄惨,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等守旧派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失去了人身自由。同时,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康有为和梁启超则分别逃往国外,其中,康有为先后流亡于日本、加拿大、美国以及欧洲各国,直到民国成立后才返回中国;而梁启超则在逃亡到日本后的14年回归民国。此外,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废除了大部分的新法改革措施。尽管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对于促进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依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  打开导航偶然发现谭嗣同故居竟然就在附近不足300米,没想到谭嗣同居住与被杀之地如此之近,于是便前往参观故居。寻找谭嗣同故居并不难,地铁四号线菜市口站西南口步行大约5分钟便能看到位于高台之上的那所院落,依稀还能看出一些旧式建筑的影子,院落的墙上,有一个“谭嗣同故居”的文保标识牌。</p> <p class="ql-block">  故居的大门开着。走进去,看到的是一座住着二十多户居民的大杂院,有一位佝偻着腰的老人正要进院,于是上前询问,老人说,故居不能参观了,现在是一家单位的办公室了。故居对面正在建设高楼,轰隆隆的机器轰鸣震耳欲聋,我想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拆迁改造及人来人往,许多原有的格局渐渐模糊,也许若干年后谭嗣同故居也将已踪迹难寻。不管怎样,但那些革命先行者的忘我牺牲的精神却永远令我们后辈敬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