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说: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不但要幸福,还要完美。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感受颇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说读书是读自己,读这本书尤其是这样,因为我也是完美主义者其中一员,在书中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书正是要揭开完美主义的面纱,并告诉人们如何超越完美主义的障碍,获得幸福的人生。读后收获很大,下决心应对自己的完美主义,尝试摒弃束缚僵化的思维,接纳自己及身边的不完美,与自己和解,也逐渐体会到了给内心松绑后的轻松喜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什么是完美主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美主义被心理学界认为是神经症的表现,拥有无法达成的非理性目标的人群,会强迫自己完成不可能的目标,并且只以生产力与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但完美主义所带来的并不完全是负面的,也是推动人们努力工作,并且为自己设定高目标的重要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者的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美主义者相信幸福的生活是被无数完美情绪填充的生活,拒绝所有痛苦。最优主义者接受负面情绪是生命的一部分,会给自己体会悲伤和痛苦的空间,并且让这些感受加深自己对于生命的所有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美主义者认为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笔直的,不允许失败,不管获得怎样高的成就,都无法从中找到快乐。最优主义者会把过程看成不规则的螺旋上升的曲线,在通往目标的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允许走许多弯路。他们也会给自己设定目标,是鉴于现实的,往往不难达成。当遭遇失败时会给自己时间去消化并挖掘原因,关注点滴的成长和进步,在挫折中反思并逆流而上。当达成目标时,会感受真实的满足和喜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美主义者忙碌奔波,达成目标是唯一关心的问题,想尽办法清除障碍,达到想去的地方。但要把阻碍完全清除是不可能的,所以把过程看作为了到达终点而不得不履行的步骤。他们对自己的惩罚是自我强加的,没有哪次成功或征服、哪个顶峰或终点完全满意、满心欢喜或享受,唯一有的是下一段没有意义的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优主义者对于目标的期望也很强烈,同样珍惜通往终点的旅程,他们知道道路是曲折不平的,生命就是由通往目标中经历的一点一滴组成,面对展开的生命长卷,不会极其看重结果无视生命中其他的一切事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方式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好,通过将自己完美化来避免批评。他们会把每次批评看成是世界末日和对自我价值的危险攻击。他们竭力扑灭自己的焦虑、恐惧和愤怒的火苗,目的是成为令人愉悦好相处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别人接受了我们,却拒绝了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优主义者认为,在两个极端中间还存在许多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是必须的,而且价值非凡。他们在不算完美的表现里也可以找到价值和满足,这就是幸福。乐于接受建议,无论这些反馈来自失败还是成功,赞扬还是批评,依然会开放诚实地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美主义者总是关注一个杯子里空着的一半,缺点和不完美会让他们觉得一切黯然失色,甚至把半空的瓶子看成是全空的。最优主义者通常是价值发现者,会在黑暗中寻找一线光明,在任何情况下,都倾向于关注潜在的益处,虽然知道,并不是每一个负面事件都能带来益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美主义者易患焦虑症和抑郁症,源于刻板不灵活的思维模式,他们期望在生活中保持持续高涨。最优主义者在面对变化时具有灵活性,乐意接受这个世界所呈现的一切,可以在想哭的时候流泪,和朋友真诚分享自己的感受,能更好地应对快速更新的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怎样成为最优主义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理学指出,回避创伤性和焦虑性的事情,往往会促使这些事件在我们头脑中不断重现,使焦虑性障碍持久存在而难以摆脱。就像往一根堵塞严重的水管里注水,与一根可以自由流动的干净水管相比,所需的水压大大增加。所有的感受都从同一条情绪通道中流出,阻止痛苦情绪,其实就是在间接阻挡快乐的情绪。如果痛苦情绪长期不释放出来,最终爆发的时候,往往会彻底击垮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积极接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开放的心去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促使认知再造积累,改变体验模式,促进成长。压抑自己不喜欢的想法或感受,会在他人身上挖掘出同样的缺点,不被人喜欢的想法和感觉,会变成常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事情本真,接受认可情绪本来的样子,无论喜不喜欢,都去感觉升腾引起的各种感受。在小心拒绝情绪本身的情况下,化解烦扰情绪的反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痛苦情绪上,敞开我们的心灵和胸怀,让它流过。即使痛苦比现在还要痛,比预想的还要久,也只能接受。不仅接受自己难过,并且接受即使接受了难过,仍然没有感觉更好一些。接受情绪并不指喜欢这些情绪,也不意味着接受了由情绪引发的行为,只是在给自己空间自由自然的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亲密关系中,接受缺陷不代表放任自流,双方都愿意对某些方面进行调整是美满爱情的前提。学会接纳对于亲密关系而言必不可少,要主动地,无条件接纳,接纳不会一瞬间发生。互相挑战对方的话语和行为有害健康关系,最毁灭的做法即攻击人格。如,对伴侣说你根本就不替别人考虑就是对人格的攻击。而告诉他,你虽然前两天就答应倒垃圾,但现在厨房依然堆满了垃圾,我感到非常生气,则是把关注力放在了行为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足够好了”的思维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感恩培养成习惯,不需要特殊时间来刺激我们的幸福感,不把生命中美好的事物视作理所当然。凡事对自己说“足够好了”,压力会减轻许多。它的标准是不固定的,会因为时间的变化顺势而变。“足够好了”的思维方式,必须从整体上接受和遵从生命限制,然后寻找最佳的或接近最佳的方式来分配时间和精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尊重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美主义者拒绝接受痛苦的情绪,是基于他们相信人性是可以被修正,被改善的。最优主义者承认并接受是有局限性的,至少不会在有生之年改变。尊重事实是心理健康的基石,现实主义是什么就是什么,所感觉到的就是我所感觉的,我所想的就是我的想法,我所做的就是我想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最佳教育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岁老大,七岁看老”。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写了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得不承认,目前还在沿用这样的教育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书中写到:许多人都在不认识自己情绪的情况下被教育成人,当他们憎恨时,被告知这种憎恨只是有点不喜欢;当他们害怕时,被教育没有什么好怕的;当他们感到痛苦时,得到的建议是应该勇敢并且保持微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说,告诉孩子实情,憎恨就是憎恨,恐惧就是恐惧,痛苦就是痛苦。孩子通过镜子里的形象来了解自己的身体,而他们得通过听我说他的感受是什么,来了解自己的情绪。父母的角色是在孩子的感受和情绪面前成为一面镜子,把孩子的情绪如实反馈给他们,以此来教他们了解情绪的真相,不加扭曲,不必分析和解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感觉父母每时每刻都在观察他们,并且每个行为都被批评,天长日久,他的心里就会出现一个声音,随时都会跳出来对他们说不能犯错。就算有一天父母不在身边,这个声音依然会伴随他一生。只要是安全的,都应该做一些不完美的决定去体验失败的痛苦、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过度的赞扬、鼓励与批评是同样有害的。没有规范或界限的自由是过少介入,而没有自由的规范或界限则是过度介入。在真正需要的时候介入,以最低的程度介入,让孩子有机会独自体验不适和不愉快。称赞努力,是他们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不应称赞智商,因为这样只能带来短暂的高兴,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动机以及幸福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称赞和批评孩子的人格时,是在增加孩子成为完美主义者的可能性,而如果只针对孩子的行为,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将引领他们成为最优主义者。如:在孩子成绩很好时说你真棒,而在他成绩不好时说你太差了,就是针对于他的人格。如果告诉孩子,你已经足够好了,或者你还努力的,就是针对于他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爱和支持陪伴伴随整个旅程,关注孩子的内在价值,才能激发他们做最好的自己。要将孩子作为人来欣赏,看到他的本质,而不是分数成绩,成功与失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认知疗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一事件可以引发完全不同的反应,要关注对于事件的解释,而不是事件本身。大部分痛苦情绪是可以避免的,因为通常是由被扭曲的观念和不合理的念头导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识别出某种非理性的思维,可以通过改变对于这个事情的看法来改变对这件事情的感受,理性思维可以重新构建当前的局面,赋予其一种长远的意义。当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时,担忧、焦虑和失望就会消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人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加于自己。自我同情可以避免在坏事发生时加重对自己的指责。不停的责怪自己,只会无法坦然从容应对问题。自我同情,包括理解自己,善待自己,对于痛苦情绪敏锐的接受,而且认识到每个困难经历都是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最后说,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并不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他们其实共存于每个人身上。尽管我们可以从完美主义慢慢走向最优主义,但是我们永远无法彻底逃离完美主义,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完美的最优主义者。理想的最优主义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海岸,而是一束我们永远摸不着,但始终引领我们的星光。正如卡尔罗杰斯所说,“美好的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存在的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