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灵魂是“形象思维” 南广勋

陶然客

<h3><b>作者简介:</b></h3><h3><br></h3><h1><font color="#167efb">南广勋,网名长堤老树,生于1948年,祖籍河北巨鹿县,居北京。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副主任、中国散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诗词学会散曲研究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十大导师高级研学班导师。<strong></strong></font></h1><h3><br></h3> <h1> <b>诗的灵魂是“形象思维”</b></h1><h3> <b> 南广勋</b></h3><div><br></div><br>所谓“形象思维”是指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撑的思维过程。<br>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创造美的水平。形象思维是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的,就是所谓的“神与物游”。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要对联想和想象取舍和剪裁,用王国维的话说要学会“造境”。所以,形象思维也叫艺术思维。<br>与形象思维相对的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br>诗的灵魂在于形象思维,而不应是逻辑思维。写诗的过程应该是形象的展现过程,而不是概念的堆砌过程。<br>以“形象思维”从事诗歌创作不是高深的理论问题,而是具体的实践问题。下面我用实例说明。<br><br>拙作<br>【中吕·山坡羊】 剃头的记忆<br>“唤头*”招客,利刀横握,剃头挑子一头热。唠闲嗑,打闲嗝,刺儿头转眼青瓜色。拽拽耳朵揉揉脖。走,您慢着;来,我候着。<br>*唤头,剃头匠招徕顾客的工具,像一只大镊子夹住一只铁棍儿,一划,“嘚啷……”<br>此曲如题目,写的是对旧时剃头的一段回忆。道具有“唤头”、剃刀和一头热的剃头挑子,把剃头的场景展现出来了。接着写匠人和主顾的互动以及剃头的过程。这里没写具体怎样刮剃,仅用“刺儿头转眼青瓜色”带过,而“青瓜色”已让我们看到了剃头匠的手艺和主顾剃完头后精神焕发的形象。最后告别时的用语“走,您慢着;来,我候着”,也颇有“时代特色”。整个曲子没有主观的叙述,仅以“剪裁”过的形体动作和语言展示出那时候剃头的场面,给人以温馨的怀旧感。这就是“形象思维”的力量。<br> <br> 拙作<br>【正宫·凌波曲】也唱七夕 <br>牛郎罢了犁,织女停了机,一年一度过佳夕,长桥鹊集。夫妻执手桥头泣,今宵何处双栖地?瑶池非是庶民居,只好到高粱地里。<br> 当时有感于房价高,年轻人买不起婚房才产生的创作冲动。曲中没有抱怨房价高的语言,只是“造境”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时没地方居住的尴尬,“瑶池”虽然富丽豪华,但不是庶民的居所。于是只好到高粱地里幽会。给人以无奈又调侃的感觉。这也是“形象思维”的力量。<br> <br>拙作<br>【正宫·塞鸿秋】雨巷<br>当年牵手花秸垛,当年分手牛栏舍。鸿飞雁断人成各,沈腰潘鬓重联络。雨浇伞不撑,眼望珠不错。怕她倏尔云飘过。<br> 此曲写的是“旧友”即将重逢的场面。等人的一方,一方面焦急地等待,一方面回忆当初“牵手”和“分手”时的场面。后来鸿飞雁断失去了联系,致使“沈腰潘鬓消磨”,晚年终于又联系到了对方。约好了今天见面,却赶上下雨,于是他“雨浇伞不撑,眼望珠不错”,怕她像云彩一样飘走,错过了重逢的机会。曲中没有更多叙述,全都是场境的再现。表现出主角的焦急期盼的心情其中似乎还夹杂着一些懊悔的“悔不当初”的心底的潜台词。这也是“形象思维”的力量。<br><br> 拙作<br>【双调·折桂令】题图:聊<br>坐门前、两个亲家,一对白头,两朵菊花。丽日和风,槐荫柳絮,鸡狗鹅鸭。咬耳朵、眉飞目眨;拍巴掌、大笑哈哈。谷子芝麻,媳妇娃娃,旧事新闻,啥乐聊啥。<br> 写的是两个老太太在门前聊天的场景。“一对白头,两朵菊花”,白白的头发,满脸皱纹像开展的菊花一样。下面只写聊天时的动作:“咬耳朵、眉飞目眨;拍巴掌、大笑哈哈”。至于聊的是啥不管。反正是“啥乐聊啥”。把老人的幸福、时代的清明、社会的祥和表现出来了。这也是“形象思维”的力量。<br><br> 拙作<br>【正宫·塞鸿秋】 老父亲和他的抗日勋章<br>已经淡忘枪和炮,龙头拐杖当依靠。勋章成了还童药,胸前不舍轻摘掉。为因不染尘,致使金光耀,时常对镜悄悄照。<br>曲子写的是已到暮年的一位抗战老英雄的形象。老了,啥都忘了,唯有勋章“胸前不舍轻摘掉”。特别是结句“时常对镜悄悄照”把老人的心态描写得到位:有珍惜有回忆,还有怕别人说自己显摆的羞涩,所以对镜“悄悄照”。一下子形象丰满了。这也是“形象思维”的力量。<br><br>拙作<br>【正宫·双鸳鸯】老妻<br>老乖乖,小乖乖,满脸菊花次第开。臭美归来疯未够,耳环偏要我来摘。<br> 只一句“耳环偏要我来摘”,就把一个黏糊撒娇的“老妻”形象展现出来了。这也是“形象思维”的力量。<br><br>拙作<br>【正宫·塞鸿秋】看春运民工潮<br>被窝卷卷儿蛇皮罩,麻绳捆捆儿双肩套。兔毛护耳尖头帽,澎胶棉袄如发泡。手中拎着包,嘴角叼着票,翘足遥等车来到。<br> 此曲抓住春运时“民工”典型的形象和动作,如“手中拎着包,嘴角叼着票”,凸显了春节时民工急切回家过年团聚的场景和心情。从侧面显示了社会的现象和风俗习惯的力量。这也是“形象思维”的作用。<br><br> 拙作<br>【中吕·醉高歌】自画像<br>俨然掌灶师傅,大腹便便似鼓。纵然捧着书一部,也像研究菜谱。<br>这是个自嘲的曲作。作者自认为胖胖的、形象如一位掌灶的师傅,尽管也每天手不释卷,但好像读的不是诗文,像是在研究菜谱。调侃而已。但也说明了“形象思维”的重要。<br><br>总之,写诗应是“形象”的展示,而不应是“逻辑”的堆积。<br><br>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