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插

唐葭荣

<p class="ql-block">春 插 </p><p class="ql-block"> 文/唐葭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一九六六年的四月下旬正值春插季节,也是我进入衡阳市一中读高中的第二个学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课堂到市郊湘江乡朔田大队学农。</p><p class="ql-block"> 初中时代我就读了著名作家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作者以磅礴的气势将农村土地改革过中的峥嵘和农民当家做主的喜悦描写得惟妙惟肖。 </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又拜读了他的新作《山乡巨变》,此文撰写了以湖南益阳为背景的农民在走合作化道路的历史巨变,将追求理想和幸福生活的中国农民的思想情感及优美的意境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乡土气息入木三分,令我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 浩然真是个才华横溢情感充沛的大作家,居然将一场麦收写出了长篇小说《艳阳天》及后续《金光大道》特别轰动,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乡村故事便深深地根植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因此这次学校安排我们学农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特别兴奋。</p><p class="ql-block"> 我们分别安排到老乡家搭歺,女主妇倾情所有将最好的菜肴款待我们,说不能亏待咯些“俫几妹几”。大队腾出一间最大的仓库中间用木板隔开,那就是咱高65班男女同学的宿舍。</p><p class="ql-block"> 朴实朔田确实没有像一些书上描绘得那么美丽富饶:什么蓝天白云啦,鸟语花香啦,余霞成绮啦……。但从庄稼人门前菜棚上翠绿的藤蔓及屋后栽的桃树、李树,还有那井井有条的一畦畦菜地足以看到庄稼人的勤奋和精致。</p><p class="ql-block"> 农民爱土地,爱家园,勤俭厚朴的品质处处可見。寸士寸金,见缝插绿没有荒芜每一寸土地。</p><p class="ql-block"> 晨曦的田野,庄稼人吆喝着耕牛正在打耙平整准备插秧的水田。一丘丘翠绿的禾苗,一块块散发泥香的水田不由得使我憧憬着春华秋实五谷丰登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学农具体活儿是插秧,衡阳方言叫“莳田”。俗话说:“细伢子盼过年,大人盼莳田”。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因为无论大人或小孩都在追求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p><p class="ql-block"> 扯秧多是农妇操作,她们两只手飞快的将秧苗扯出来然后在水里涮一涮麻利的码齐用稻草捆成一把把。再由送秧人将一捆捆秧苗放到箢箕里挑到田边洒给插秧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选择了插秧活儿,觉得下田沾泥气有点小时候手工劳动玩泥巴的惬意,再个左手分秧,右手插秧左右“开弓"很有节奏感又有成就感。农民伯伯手把手教我们一排插六蔸秧苗,每蔸大概是7~8根秧子,要求每蔸秧的前后左右的距离约六寸(示范动作是大姆指与小姆指张开的长度)。再个脚步后退要一步到位不要踩碎步造成坑坑洼洼。最关键的是插秧不能“烧蔸”。由于我们南方的水田不像北方一大片的形状比较规范,而是畸形怪状的不少,弯弯曲曲的居多,插秧的人就得顺着弯曲而灵活掌握变换着行距才会一直从田头插到田尾不会“烧蔸”(注释:“烧蔸”就是你插着插着这一行就没有了)。而且要与左右边人插的秧苗自然“吻合”。为了不“烧蔸”我还是动了一点脑筋的。那得顺着弯儿变换行距或内窄外宽,或外宽内窄所以一直没有“烧蔸”。农民伯伯觉得我插秧还行,同学们便刮目相看。别看我戴着近视眼镜像个“书呆子”,其实干活这架势还蛮不错的。因此我正式加入插秧队伍而没有去补什么“猫眼”。(注释:所谓补猫眼就是水田周边一些很不规范的死角,可以不讲究横直,只将秧插上便行)。</p><p class="ql-block"> 毕竟我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插的秧有些东倒西歪显得不整齐,但农民伯伯鼓励我说这不碍大事,过几天禾苗自个儿会挺直腰杆的。</p><p class="ql-block"> 最搞笑的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时有泥巴星子溅在我的眼镜上,只好用手沾点田里的水再用衣角揩干净,这么一弄影响了插秧进度,眼晴也有点模糊,不由得有些手忙脚乱。一天活儿干完居然发现后脑壳和头发上也溅了许多泥巴令人啼笑皆非。太夸张了,似乎整块田里的活儿都是我一个干的,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还有那可怕的蚂蝗仿佛专门欺负我这个学生妹几,一个劲儿冲着我来,叮在脚上扯都扯不脱,用力拍了许多下它才缩成一个小小的灰黑色肉团滚落田间,然后又卷士重来。蚂蝗叮过的地方鲜血直流,虽然不太痛但好生害怕。老乡说:“蚂蝗听水响,只要莳田轻手轻脚,蚂蝗就会很难叮人的……”。嘿!原来有诀窍呢!</p><p class="ql-block"> 插秧几天了确实有点腰驼背弓,但我素来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所以一直坚持插秧。(期间只挖了一天土)</p><p class="ql-block"> 看着农民伯伯穿着白汗衫莳田没溅一点泥星,动作是那么轻巧自如。插出的秧苗一弯弯一行行笔挺笔挺的昂着头简直像是在大地描绘一幅春天的水墨画卷,我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庄稼人的智慧和实干吃苦耐劳的精神全收眼底,看似平凡简单的农活,其实功夫不凡。</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个节气是农家人干活的指南,农作物的种植有严格的时间控制。早一天不行,晚一天也不行,要不然会直接影响收成。刻不容缓必须插完早稻过“五一”。整个春插劳动场面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在我的回忆中全班四十多个同学都是好样的,虽然农活又苦又累但没有叫苦的也没有当逃兵的。</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儿,我想讲讲滇龄同学。他是一个从小就酷爱音乐的人,擅长拉二胡。为了保护手指毅然选择了挑秧活儿。田埂小路夲来很窄春插时期淤泥又多,打着赤脚能不滑么?他挑着秧小心翼翼,摇摇晃晃地走着特别谨慎,但这田埂小道却不大不小的跟他开着玩笑,几次滑到田里滚得像个盐鸭蛋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弄得脸青鼻肿的说不痛是假的。但滇龄同学硬是轻伤不下“火线”,一直坚持挑秧活儿干到春插结束。</p><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后他的梦想成真,终于成了一位卓有成效的音乐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这次学农仅仅只是干了整个稻谷生长中的一个环节一一插秧。</p><p class="ql-block"> 一粒种子变成一碗米饭可不容易。得从浸种发芽,播种,秧苗管理,扯秧,插种,田间管理,双抢收割,晒谷进仓。</p><p class="ql-block"> 在学农的过程中我深刻的领悟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份艰辛,也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曾有媒体报道某高校歺后丢进潲水池的米饭和馒头面食“堆积如山”不禁令人痛惜不已。其实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也是社会的,谁也无权浪费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农不光是学会干点农活,最关键旳是要将自己融入这个勤劳朴实的农民群体而触及灵魂,认识他们,理解他们,热爱他们,歌颂他们。</p><p class="ql-block"> 使自己成为一粒优质的种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4/3 衡阳</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老三届学生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话说“四个面向”实则绝大多数同学都是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1969年元月我和同学们一起下到衡东县栗木公社胜利大队第九生队当了知青。</p><p class="ql-block"> 汗滴禾下土的春插,背朝烈日的双抢,疾步如飞的送公粮……真的和当地农民同化融合一体。</p><p class="ql-block"> 蹉跎岁月的甜酸苦辣使我对农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恤。</p><p class="ql-block"> 有汗水也有泪水。一年半后我因眼睛高度近视顺利返城。但我一直没忘记这段人生经历,撰写了多篇知青题材文章。</p><p class="ql-block"> 譬如:《咱九队》、《过年》、《柏成哥的故事》、《回栗木》……等作品。承蒙省、市级官媒及美篇平台厚爱,其中《过年》一文刋豋湖南省《老年人》杂志,并纳入衡阳抢救知青资料《衡阳知青岁月》书籍收藏,《回栗木》同时被湖南省知青网发布,《衡阳晚报》刋登,也被美篇平台评为“精选美篇”,阅读量突破5万。</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生活得非常普通平凡但不平庸,常常在生活中寻找情趣,所以很充实阳光。</p> <p class="ql-block">(作者近照)</p> <p class="ql-block">(三回栗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