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佳节又清明,风日初晴。桃花露重柳烟轻。”</b> 清明节的午后我和先生驱车三百多公里来到座落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的皇城相府。</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是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史部尚书、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曾辅佐康熙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基本等同于之前的宰相,所以陈廷敬的故居被人称为<b>相府</b>。之所以被称为皇城,是因为康熙皇帝巡视山西时,曾两次下榻这里,后来就被称为<b>皇城相府</b>。</p> <p class="ql-block"> 抬头仰望御书楼,心生敬畏。御书楼建于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是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为纪念逝去的父亲、珍藏皇帝御笔而修建的。因楼上珍藏有康熙皇帝御书“<b>午亭山村”</b>匾额和“<b>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b>’楹联而得名。康熙的题赠是对陈廷敬一生功绩和操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的正门——<b>中道庄</b>。中道庄城门建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最上方“相府”二字赫然入目,令人肃然起敬。中间“天恩世德”则是康熙年间,陈廷敬做了高官后直接嵌于庄门上的,寓意皇天恩宠,陈氏家族世代以德相报。相府有内城和外城两区域组成。因明清两代陈氏家族涌现出41位监贡生,19位举人,为官者38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乾隆皇帝曾亲书“<b>德积一门九进士,恩来三世六翰林</b>”的楹联给予褒奖,因此皇城相府被誉为“<b>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b>”。</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中道庄后,迎面看到的是一座高大宏伟的石牌坊。石牌坊建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是陈廷敬再次任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上面详细记载着陈氏家族一门五代人的功名和官职,是皇城相府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牌坊是用来记载功名禄位的功德牌坊。它真实地向人们展示着明、清时期陈氏家族的荣耀和辉煌。</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的左边是大学士第,大学士第又称相府院,是清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府邸。整体建筑布局为前堂后寝,由前院、中院、后院三部分组成。前院为迎客厅,中院为起居室和书房,后院因康熙皇帝曾下榻居住,又称为康熙行宫。“总宪府”则是后世人们为感念陈廷敬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为官清廉,选贤任能而补挂的。</p> <p class="ql-block">相府正门</p> <p class="ql-block"> 相府前院</p> <p class="ql-block"> 相府中院</p> <p class="ql-block"> 相府后院——康熙皇帝行宫。</p> <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下榻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从相府后院的偏门穿过道可以进入小姐院,小姐院是陈氏家族闺中女儿居住和活动的地方。正房为二层建筑,叫“闺房”或“绣楼”,是小姐们的起居室。其院落与西花园相通,小姐们常在此吟诗作画,对弈弄琴。陈廷敬的孙女陈静渊也在此长大,陈静渊是清代杰出的女诗人。皇城相府里的女子虽不能考取功名,但巾帼不让须眉,在这北方文化巨族之宅中生活成长的女子必定是“<b>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b>”。</p> <p class="ql-block"> 西花园里桃花盛开,仙气飘飘,让人顿觉神清气爽,仿佛看到相府里的小姐们在这仙境般的花园里追逐嬉戏,吟诗作赋,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 “<b>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b>” 驻足凝望春意浓浓的西花园, 新发芽的柳条随风飘飘荡荡,圆圆的池子里的水雾慢慢升腾,亭台楼阁古朴典雅,带给人们一种宁静雅致的心境,宛如走进诗意满满的仙境一般。</p> <p class="ql-block"> 从西花园拾阶上行就来到城墙上,站在城墙上视野开阔,相府的内城府院连绵重叠。</p> <p class="ql-block"> 徐徐环绕相府城墙一周,内城里挺拔屹立在重重叠叠的府院中的河山楼因其高大而神秘的身姿而引人注目,当地有民谣形容河山楼的高耸:<b>“皇城有座河山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堵着风儿过不去,绊着月亮不能走。” </b>于是快步拾阶而下,怀着对河山楼的好奇之心准备去内城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内城的正门上方写有“斗筑可居”四个大字,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修建的。当时朝廷腐败,战事频繁,富甲一方的陈氏家族经常遇到各种袭扰。陈昌言取“小小斗筑,足可容膝”之意,取名为“斗筑可居”。斗筑居不仅为陈氏家族创造了一方和平安静的世外桃源,也为附近的乡邻们提供了一处临时的避难场所。</p> <p class="ql-block"> 内城的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层楼叠院,鳞次栉比,是集古代民居与城防工事于一体的城堡式建筑群,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明代古建艺术博物馆。有御史府、容山公府、河山楼、陈氏宗祠、南书院、止园等。据测算,内城除去藏兵洞,仅城墙一项就用去青砖三千万块,土石料二十万方,用工十五万个。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么浩大的工程从开始动工到最后建成,只用了短短七个月时间,不能不说是建筑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 “中和居”曾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的府第,因陈昌言在明清两朝均为都察院浙江道监察御史,人们习惯上把“中和居”称作“御史府”。“御史府”的大门牌楼上有“台谏清风”四字,彰显了陈昌言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p> <p class="ql-block"> 南书院的原名叫做“止园书堂”,因位于相府城南的“止园花园”内。“止园花园”是古建筑群中面积最大,园林设施最多的公用花园了,南书院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南书院建于明崇祯15年(公元1642年),为陈氏家族子弟提供了一处学习深造的园地,这里成了培养陈氏家族人才的摇篮,陈氏子弟在这里受到了严格的文化教育,陈廷敬兄弟及族中成员大多都是在这里接受教育,进而走上仕途进入清廷官宦行列的。这里当然就成了陈氏家族的教育基地,也成为了培养官宦的学习基地,更是山西著名的陈氏家族这一文学巨族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南书院</p> <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期待已久的河山楼前, 河山楼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是陈氏家族为避战乱而建,共七层。楼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雄姿依旧,可谓明清建筑史上一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耸入云的河山楼前不禁为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拼搏精神点赞,<b>“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尤当有坚忍不拔之志。” </b>后世子孙必将让这种开拓精神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35fzsb8" target="_blank">登龙山 品道教文化</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2w3184n" target="_blank">春游王莽岭</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