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西藏(分别于2018、2020年三次进藏)是我旅行生涯中最向往的目的地。<br> 2017年随福州开心户外走了北疆后,更加念想走南疆了。于是,2018年开始自订南疆攻略。后因各种客观原因没有行成。<br> 2023年10月,终于自组6人小团和精心筹划了5年所制定的线路及行程,由长沙市岁月户外有限公司安排并领队,开启了20天的南疆、东疆之旅。 红线为实际线路 10月27日上午,从吐鲁番来到乌鲁木齐,我们直接来到新疆博物馆。<div> 馆藏品太多了。续接上篇。</div>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各类藏品共计37,000多件。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381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1、<b>五星出东方利中国</b>为汉代时期文物,是我国一级文物,属于国宝级文物。<br> 该文物是一块汉代织锦护臂,其主要用途是保护手臂,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br> 这件织锦织出星纹、云气纹及孔雀、仙鹤、避邪、老虎等瑞兽纹,并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br> 历史意义和价值:这件文物被认为是中国汉代锦织技艺的精华之一,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br> 2002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中。 2、<b>方格兽纹锦</b>是南北朝时期文物,是我国一级文物,属于国宝级文物。<br> 这是一块丝绸织锦,可能被用于装饰、服饰或其他艺术用途。长18厘米,宽13.5厘米。锦面采用褐、绿、白、黄、蓝五色丝线织成,呈方格状。方格内织有牛、狮、象、人物和伞盖等图案,整体呈现规矩大方的美感。<br> 历史意义和价值:方格兽纹锦织造工艺精湛,是南北朝至隋朝具有代表性的织锦。它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r> 2013年方格兽纹锦是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之中。 3、<b>彩绘踏鬼天王木俑</b>是唐朝时期文物,是我国一级文物,属于国宝级文物。<br> 这是一尊唐代彩绘木俑,高86厘米。木俑分为天王和小牛鬼两部分,整体施彩绘,色彩鲜艳。天王身着华丽的服饰,神态威严,而小牛鬼则是鬼状的形象。<br>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是唐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陪葬品,作为墓葬中的"守护神",被置于墓室门外,以保护墓主人的安宁。这类木雕天王踏鬼俑,到目前为止在国内仅见一例。<br> 历史意义和价值:彩绘踏鬼天王木俑珍贵之处是中原文化对于西域文化的影响和结合。它反映了唐代人对来世的信仰和对墓葬仪式的重视。这件木俑的精美绘画和工艺技巧展示了唐代的艺术水平。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4、<b>楼兰美女</b>是指1980年穆舜英发掘出的一具女性干尸。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年代最早最完整的干尸,距今约有三千八百年的历史。是我国一级文物。<br> 根据科学测定,该女子死时为四十五岁左右,身高1.55米。她身着粗质毛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毛皮靴。她的头发长约一尺,呈黄棕色,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她的眼睛大而窝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br> 其历史意义和价值:她的保存状态良好,为研究古代人类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她的外貌和特征提供了关于当时人类种群和文化交流的宝贵线索。她的存在也引发了对楼兰城土著或外迁民族身份的猜测,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5、<b>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b>是唐朝手工泥塑彩绘俑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br> 仕女骑着一匹红马,头挽高髻,戴方锥形黑色垂纱高帽,纱笼半遮半露,颇有风韵。高46厘米。<br>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是唐代墓葬中的陪葬品,用于模拟和代表古代贵族女性的形象。<br> 历史意义和价值: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们的发现揭示了盛唐时期高昌地区与长安一样流行的时尚和文化。这些俑的形象展示了大唐贵族妇女的雍容华贵和大唐盛世的气息,为我们提供了对唐代女性精神风貌的立体直观了解。<br>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做工十分精细,反映了当时吐鲁番雕塑工匠的高超技艺。也是唐代手工泥塑彩绘俑代表作。 6、<b>伏羲女娲交尾图</b>是一幅唐代绢画,属于国家一级文物。<br> 《伏羲女娲交尾图》的尺寸为高221.5厘米,上宽105.5厘米,下宽80.9厘米。画中描绘了伏羲女娲手持规矩,上身相拥,蛇尾缠绕;在两者上方绘有炎炎烈日,而尾部下方则是皓月当空,历经上千年,保持非常完整。整幅画面充满神秘色彩,至今仍未能确切解读其含义。<br> 历史意义和价值:它的出土使人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作为一幅具有千年历史的绢画,记录了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古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遗产,为研究古代绘画技艺和古人的审美观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虽然目前对其具体含义尚存在争议,但它作为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十大馆藏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7、<b>《三国志·吴书·孙权传》</b>残卷是一份晋代手抄本,纵向长约23厘米,横向宽约72.6厘米。使用乌丝栏纸本,采用隶书字体,尚存40行,墨书570余字。属于国家一级文物。<br> 该手抄本是《三国志》中的一部分,记录了孙权的传记和吴国的历史。作为历史文献,它用于记录和传承历史事件、人物事迹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知识。<br> 历史意义和价值:这份手抄本的抄写年代约为公元265年至420年间,而陈寿的《三国志》写于西晋年间(公元3世纪末叶)。它证明了在晋朝时期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显示出当时文化传播的速度超出现代人的想象。这份手抄本提供了研究三国时期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8、<b>《弈棋仕女图》</b>是一幅唐代彩绘屏风画,出土时已破碎,经修复后恢复了大致完整的11位妇女儿童形象。画面以弈棋贵妇为中心人物,描绘了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纵62.3厘米,横54.2厘米。属于国家一级文物。<br> 这幅画作是一组工笔重彩风俗画,通过描绘贵族妇女的生活,提供了有关唐代绘画技艺、服饰艺术、地方民俗、化妆技术和围棋发展等方面的真实资料。<br> 历史意义和价值:《弈棋仕女图》展示了典型的唐代贵族妇女形象和服饰。画作虽出土于边疆,内容却是透露出中原的文化风格。这幅画作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对于研究唐代的绘画技艺、服饰艺术、地方民俗、化妆技术以及围棋的发展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真实可靠的形象资料。 9、<b>战国青铜武士俑</b>是一件极为罕见的战国时期的青铜俑。它是中空的,用红铜铸造,高约40厘米。该俑具有深目高鼻、头戴顶附弯钩的高顶遮沿帽、赤裸上身和系短裙的特征。俑的左腿屈起,右腿下跪,双手环握,手中各握有一孔管,原本应为弓箭等武器。说明当时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堪称塞人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属于国家一级文物。<br> 战国时期的青铜俑常用于墓葬殉葬,用以保护和侍奉被埋葬者。这个青铜武士俑可能是为了在墓地中陪伴和保护死者,扮演其身后世界的侍从或卫士角色。<br> 历史意义和价值:战国青铜武士俑是对战国时期社会、军事和宗教信仰的珍贵见证。它们提供了研究战国时期军事制度、装备和葬礼仪式的重要资料。这些青铜俑还展现了古代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和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0、<b>阿图什人头骨化石</b>是石器时代的化石文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文物。<br> 阿图什人头骨化石是一组人类头骨化石,最初发现于1981年9月,位于新疆阿图什阿湖乡。最初出土的化石包括前额骨、头颅骨和两块蝶骨,后来于1983年7月在同一地点发现了另外三块头骨化石,将所有化石组合起来后,复原出一个人头骨上半部的外形。头骨长约117.5毫米,宽约123毫米,重约443.5克。阿图什人头骨化石是新疆地区最早的人类头骨化石。<br> 历史意义和价值:阿图什人头骨化石被考古学家鉴定为至少有一万七千年历史的人类头骨,属于一个约18岁的男性。这一发现证明了新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至少在一万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该头骨化石对研究新疆地区的史前人类、人类进化以及亚洲大陆的人类迁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 干尸就是干燥的尸体。通常情况下,人体死亡之后,体内细胞会开始其自溶过程,细胞中的溶解酶体释放出各种蛋白水解酶,使生物大分子逐步降解为小分子。除这一自溶过程外,还自然受到各种腐败分解,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干尸却违背了这一自然过程,没有腐烂,相反却以干尸的形式呈现在今人的面前。干尸的特点是:“周身灰暗,皮肉干枯贴骨,肚腹低陷”。<div> 新疆出土的古尸均属于干尸类型,它是一种未经人工处理而在新疆干燥、无菌、高温的特殊条件下自然脱水形成的干尸。这种干尸既有别于古埃及发现的经过人工防腐处理后形成的"木乃伊",又迥异于在中国内地出土的在棺椁内盛放石灰、木炭之类干燥剂后形成的干尸,而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div><div> 新疆干尸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下是具体介绍:</div> 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日照强烈,全年高温,降水量极少,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使得尸体中的水分迅速蒸发,从而抑制了腐败细菌的繁殖,导致尸体不腐烂,形成干尸。<br> 新疆的土壤中含盐比例高,某些地区土质松软,有利于尸体脱水干燥。<br> 墓葬通常被浅埋在沙土地面上,减少了水分的补充,进一步促进了脱水过程。<br> 冬季入葬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因为低温可以减缓微生物的活动,使得尸体在短时间内大量失水,进一步加速干燥过程。 楼兰美女,是指1980年穆舜英发掘出一具女性干尸,史称“楼兰美女”。是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距今约有3800年的历史。科学测定该女子死时为四十五岁左右,生前身高1.55米,现重10.1千克,血型为O型,出土时她仰卧在一座典型风蚀沙质土台中,墓穴顶部覆盖树枝、芦苇、侧置羊角、草篓等。古尸身着粗质毛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毛皮靴。发长一尺有余,呈黄棕色,卷压在尖顶毡帽内,帽插数支翎,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眼大窝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关于此尸所代表的人群具体属于何种种族类型以及他们生前是当地土著还是从他处迁徙而来等问题在考古界仍众说纷纭。<div> 根据中国刑警学院首席教授赵成文用科学方法还原的形象,她生前瓜子脸,尖下巴,表情深邃,微笑动人,美赛天仙。她生前并无太多的文字记载,死后却留给世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她没有过多的历史功过是非,仅仅留给世人貌美的永久话题……楼兰,本就一个谜一般、梦一般的代称。楼兰美女的传说,为这本就难解的代称,更披上了一层玄妙、一层美……相传,楼兰女在丝绸之路上久负盛名,以致西域王公贵族纷纷娶楼兰女为妻。</div><div>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这具干尸解剖后在肺中发现的沙尘推断<b>:罗布泊在4000年前就已经干旱多沙。</b></div> 1985年出土于且末的一具婴孩干尸颇为引人注目。这具婴尸距今约3000年,年龄不到1岁。令人费解的是婴儿的双眼均盖有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石片,有人猜测这是一种原始宗教的残迹,抑或是保护灵魂免遭散逸的习俗。 木盒木桶上的图案: 木梳、骨梳、角梳: 木腰牌: 五堡墓地出土的各种物件: 骑马文官俑(唐代) 新疆博物馆干尸馆从楼兰美女开始,最后以一位将军结束,据出土的墓志铭介绍,这具干尸是唐朝时期高昌王国的最高军事统领大将军张雄。张雄原为河南南阳人,因避战乱来到西域小国高昌国,因其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成为了高昌国声名显赫的大将军。然而他却因疾病而死,年仅50岁。1973年,考古专家在发掘他的墓葬时,发现其头颅已被人砍断,是仇家复仇还是盗墓者为夺取颈项上的宝物,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儿童腰衣、毛线毡帽(夏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女性毛织腰衣、毛织斗蓬(夏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扎滚鲁克出土纺织品图案: 尼雅遗址出土丝绸、毛织品图案: 栉袋,也称为栉囊,是古代用来装梳子和篦子的袋子。 营盘出土纺织品图案: 八王挣分舍利图(北庭西大寺壁画): 锦面镶皮尖顶帽: 回鹘高昌王供养像、回鹘高昌王及王后供养像、回鹘高昌贵族供养像(唐—宋): 回鹘公主像、回鹘高昌贵族供养像(唐—宋): 回鹘王供养像(唐—宋)、于阗王李圣天像(五代—宋)、于阗公主及供养人像(宋): 于阗公主及供养人像(宋)、穿着蒙古族服装的回鹘女供养人像(元代): 因篇幅关系,下面部分内容就不详叙了。 本篇部分文字内容参考百度和展品文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