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尾闾说书人

己亥@冬至

<p class="ql-block">  最近回了趟老家,见到了几位儿时的玩伴,不免聊起了这些年各个家庭及村里的发展变化。对儿时的一些趣事也是七嘴八舌地回忆一番。谈到小时候被文化启蒙的事时,最让大伙记忆深刻的还是听“小庄哥”说书(严格说来是边唱边说)。</p><p class="ql-block"> 过去那年月,农村的文化娱乐项目很少,一年当中除了非常稀罕的几场电影,没有什么娱乐。听小庄哥说书就成了三五两庄社员们(特别是象我一般大的学龄前小破孩们)最喜欢的娱乐了。</p><p class="ql-block"> 小庄哥早年因病致盲,是位盲人,按照家谱算来是我本家大哥,因其说书时连说带唱,<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说起书来剧情中人物的念白,抑扬顿挫,长吁短叹,很是引人入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听小庄哥说书那叫一个</span>有滋有味,是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村坐落在黄河尾闾,是人们常说的“黄泛区”,经常闹黄河水灾。建国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谓“居无定所”。也正因生话环境的恶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这里十分活跃,这里也因此成为了革命老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2年春,依山东纵队第三旅为骨干改编而成的清河军区就诞生在这里。当时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下辖清东、清西、清中和垦区四个军分区,也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分区。我们村那块地方就历属垦区,也即第四军分区。</span></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这一年,出生于1938年(农历戊寅虎年)的小庄哥,因高烧“火蒙了双眼”,成为了盲童。在那个谈不上什么医疗的年代,小庄哥的父母也无计可施,只好让他认命了。好在小庄哥脑袋灵光,天资聪慧,跌跌撞撞学会了生活自理,生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1944年1月,清河军区和冀鲁边军区合并,成立了渤海军区,仍以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军区扩大到六个军分区。我们村仍历属第四分区。</p><p class="ql-block"> 1944年8月11日,为迎接抗日战争大反攻,配合正面作战,渤海军区部队在杨国夫司令员的指挥下,打响了以解放利津城为中心的利津攻坚战,至8月18日利津县城解放。</p><p class="ql-block"> 利津全境解放后,第四军分区来了一胡姓说书盲人,大家都称他为“鼓书艺人”胡先生。区公所(相当于乡政府)就安排专人引领他到各村去说书,活跃文化生活。当时的革命老区,说书算得上是十分突出的文活生话了。正至孩童入学年龄的小庄哥,就整天跟着说书盲人胡先生听说书。因都是盲人,加上小庄哥聪明伶俐,听过的书都能记忆个八九不离十,因此深受胡先生喜爱,有意将其收作徒儿。后经热心人撺掇,小庄哥就拜了胡先生为师,学做了说书艺人。</p> <p class="ql-block">  处在黄河尾闾的我们村,在1944年刚解放那时候是革命老区,国民政府的统治几乎为零,只远在百里之外的利津县城设有县党部(国民党)。因此,清河军区被当时的百姓称作鲁北的“小延安”。相较其他文化生活而言,“家伙什”只有“醒木”、“鸳鸯板”、“扁鼓”和“坠琴”的说书人深得解放区军民的喜爱。小庄哥跟随胡先生“走南闯北”,开阔了视野。有时回到家乡,孩子们就缠着他说书听,他也就向师傅一样有板有眼地说上几段,象“小哪吒闹海抽龙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了,“高老庄猪八戒背媳妇”了,等等段子,小庄哥都能说上一通,俨然成为了说书的小先生,在同龄和一般大的孩童中算是“很有文化”的人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4年1月组建的渤海军区,是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负责渤海地区地方武装工作的机关。</span></p><p class="ql-block"> 到了建国后的1953年12月,渤海军区奉命撤销其建制,所辖各县市分别划入惠民、德州、淄博、昌潍(今潍坊)、济南、泰安等地和河北省沧州地区。</p><p class="ql-block"> 正值青春年少的小庄哥,跟随胡先生常年以说书为业,走南闯北,广袤的渤海军区成了他们师徒展示说书才艺的舞台,丰富了建国初期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身处黄河尾闾的人们,多是为了生存开垦退海荒地而来,聚集的垦荒人多了,就形成了村落。 到了1960年,我们村已成为近八百口人的大村落,作为人民公社下辖行政村的各项行政职能,都己完全具备。小庄哥也己成长为远近闻名的说唱艺人了。也就是在这一年,23岁的小庄哥结婚成了家,在那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年月,说书艺人的家庭生话还算比较宽裕的。</span></p> <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生长归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到了麦收或秋收季节,各生产队的青壮年劳力忙着在地里收获,妇女和半劳力(不足十八岁却能参加集体劳动的劳动力称半劳力)在场园里忙脱粒。在休息时,社员们总是让小庄哥说上一段。每当此时,小庄哥总是说唱一通诸如《烈水金刚》、《铁道游击队》、《雁翎队》等书中抗日军民打击日本鬼子抢粮的故事。不知不觉间,社员们的疲劳劲就消弭于无形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期村里开会也较多,<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次开会前,小庄哥都会说一段书,这样社员们开会的积极性也提高了,都会早早来到会场。孩子们更是时常缠着小庄哥说书听。</span></p><p class="ql-block"> 小庄哥绝顶聪明,说书时连说带唱,复述故事情节绘声绘色,让人如临其镜,给了我们孩童时期不少乐趣,至今想来还十分怀念。</p><p class="ql-block"> 乡下人不计名利,乐而忘忧,喜聚不喜散的那种状态和氛围,逐渐内化成了人们之间,邻里之间相互关爱,团结协作的精神。现如今已是很难观察和体验到了。</p><p class="ql-block">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