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公元626年,唐朝立国不久,在玄武门发生了一起政变。在这次政变中,秦王李世民射杀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了李世民的弟弟齐王李元吉。为斩草除根,又将李建成、李元吉的所有儿子全部杀死。唐高祖李渊以皇帝之尊也不能保全这十余个小孙子的性命,并迫于形势三日后下诏立李世民为新太子,事无大小,皆可独断。一月后,跟随李世民的武将受封为十二卫大将军,文官进入决策中枢。两月后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东宫继位,改元贞观。其后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最耀眼的盛世……贞观之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酿成玄武门之变的原因是什么?玄武之变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说说我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酿成玄武门之变有其封建专制制度的客观原因,也有唐高祖李渊处理失据的原因。封建制度帝国是家天下,传位于子要求嫡庶有别,长幼有序。李渊封李建成为太子正是依据传统制度而定的。如果在和平年代这么安排是很稳妥的,但这是在立国之初,还有诸多武装割剧势力需要通过战争去统一。太子李建成在带兵征战这方面明显不及李世民,李世民几乎指挥了所有重大战役。薛举、王世充、窦建德、萧铣、杜伏威…这些强大的一方霸主都倒在李世民率领的唐军铁蹄之下。可以说唐朝的江山大部分都是李世民打下的。这就给李渊形成了一道难题,如何对待英勇善战功勋卓著的李世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专制制度下,在权力面前,没有温情脉脉的父子兄弟,只有你争我夺,甚至是你死我活。秦王府内有足智多谋诸如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文臣,有能征善战诸如李靖尉迟敬德这样的武将。天下平定之后,李渊担心秦王府的势力威胁到自己的皇权,李建成担心动摇自己的储君之位,这些担心都转化为防范与打压。李世民从内心也想当继位人,但碍于制度碍于亲情希望俟机成为合法继位人。秦王府内的文臣武将都希望李世民去争继位人,只有李世民继位他们才会因战功受封赏,享富贵。如果李建成继位,说不定会被排挤甚至是被清除。这样东宫与秦王府相互猜忌,相互防范,明争暗斗,渐渐形同水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渊作为皇帝作为父亲本应是最好的协调人,但是他处理失据。李渊每次对李世民征战得胜回来都大加赞赏与奖励,到武德七年(624年),李世民的官爵已经长到一口气念不下来:天策上将,太尉领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使持节凉、甘、瓜、鄯、肃、会、兰、河、廓九州诸军事,凉州总管,领十二卫大将军,上国柱,秦王。也就是说李世民从地方到中央,从政府到军队都拥有相当的权力。名义上皇帝为老大,太子为老二,李世民为老三。但李世民的势力已足以称老大,这不能不说李渊安排不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遇扬文干造反并牵连到太子,李渊召来李世民,对他说:你去平叛,得胜归来就立你为太子,改封李建成为蜀王。李世民几乎兵不血刃地平叛成功,回朝后李渊就象没有说过改封太子的话一样,对李世民还很冷漠。真实的原因是李建成通过李渊的嫔妃吹的枕边风起了作用。易储是朝廷的大事,李渊却如此随意,有失明君的风范,李世民心生不满也理所当然。</p> <p class="ql-block">随着东宫与秦王府的矛盾日益加深,李建成通过后宫嫔妃得到李渊的支持,同时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同盟,开始对李世民步步紧逼。按照太子洗马魏征的策略,通过朝廷律令制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逐步削减了李世民在朝中的实权。同时对秦王府的主要谋士与大将进行弹劾。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等被调走,贬谪或外放。李建成又邀请李世民到东宫夜宴,结果李世民回府吐血数升,疑是酒中有毒。这样李世民及其随从都感到东宫可能要对秦王府下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突厥进犯,李建成与李元吉密谋,由李元吉挂帅出征,借机征调秦王手下的主要战将与军队随同出征。大军出征之际,李世民必定到昆明池饯行,那时在休息室杀掉他以彻底解决问题。随后奏请天子将军国大事交由太子,凡不服者一律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切安排妥当,只等出征之日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安插在太子府的卧底得知这一密谋后,立即飞奔至秦王府报告。李世民得此消息大惊,遂召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商议。李世民想在太子齐王发难后再反击,以站在道德至高点。诸心腹认为后发制人风险太大,不能再犹豫。为自身安全,为天下社稷,为跟随多年南征北战的兄弟,必须果断采取措施。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遂进宫向皇帝控告李建成李元吉利用出征饯行时置自己于死地的阴谋,李渊答应明天一起来参加朝会,在会上解决。随后李渊通知太子与齐王明日务必来朝议事,同时又召裴寂萧瑀等重臣凌晨入宫商议太子与秦王矛盾事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回到秦王府立即布置,黎明之前带领八百亲卫入宫埋伏。待太子与齐王前来参加朝会立即刺杀,同时派武士控制在后宫的李渊。次日李建成、李元吉结伴进入宫中,发现情况不妙想返回,但为时已晚,被埋伏在宫中的李世民、尉迟敬德所杀。尉迟敬德又入后宫见唐皇李渊,报告太子与齐王谋反已被诛杀。李渊知道李世民已完全掌控形势,除了顺应别无出路,于是失魂落魄地说:不错,这也是我的心愿。同时按尉迟敬德的要求,下手敕,命令诸军受秦王调遣,一起剿灭叛贼。玄武门之变以太子齐王殒命,李渊失去皇权而结束。</p> <p class="ql-block">玄武门之变给后世带来什么影响呢?首先是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盛世…贞观之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世民登基二十天,突厥二十万大军突然来到长安城下。李世民深知唐王朝经过这些年的统一战争,急需休养生息,不宜再进行大规模战争。于是在渭水桥上与突厥可汗会盟,宣誓停战,并赠送大批金银财宝让突厥满意而归。李世民虽然心中非常不甘,但是为休养民生还是暂时低下高傲的头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对待李建成李元吉的旧部,这是李世民必做的考题。既要朋友多敌人少,又要没有隐患。怎么办?魏征、王珪是李建成的铁杆心腹和智囊,李世民认为他们以前所做均是分内之事,决定给予礼遇,按其才能委以重任,由此打消了李建成李元吉旧部人员的疑虑。李世民不论新人旧人均人尽其用,不亏待任何人。正因为李世民毫不偏私,处事公允,清简正直的风气渐渐形成,官员从上至下都真心想把国家治理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又下令放走长安城北禁苑中的飞鹰走狗,不举办大型宫廷娱乐项目,不接受全国各地上贡的珍奇异宝,请百官对如何治理国家提交建议,所出的政令简洁而严谨,朝廷内外都感到一个新时代到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对群臣说:百姓之所以要做盗贼,那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腐,灾荒饥寒这三座大山在头上。我的答案是:一切从皇帝开始,减少奢侈靡费,然后轻徭薄赋,任用清廉官吏,不折腾,不劳民伤财,让百姓有温饱安安稳稳过日子,就不会有人去做盗贼。在此理念下,经过几年的治理,大唐的天下仿佛变了一个样。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穿行在大唐帝国的客商门不必担心盗贼,可以宿在野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由于李世民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平定外患,稳固边疆,实现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治的政治局面,将传统的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为后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此而言,我们庆幸玄武门之变让李世民做了皇帝。无论是李渊还是李建成,都开创不了这样的政治局面,这不是成王败寇。公元624年,突厥来犯,李建成与李渊商议的结果是迁都襄阳焚毁长安,让突厥无利可图。是李世民极力劝阻并率军征战,才没有实施,此例足以说明李渊与李建成政治智慧欠缺。</p> <p class="ql-block">当然,玄武门之变对后世的消极影响还是有的,那就是当了太子未必就能继位,只要是皇子可以利用计谋甚至是武力争太子之位。这种消极影响不久就体现到李世民的接班人。李承乾被定为太子,李泰通过心计得到李世民大为赏识,并逼得李承乾与他的幕僚策划抢班夺权。结果李泰的阴谋败露,与李承乾均被废,由李治为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武则天作为李世民的才人,被李治从尼姑庵召入宫中,不久封为皇后,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