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不自生 ----读《道德经》之(七)

风雨

说到“天长地久”,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海誓山盟,是那些浪漫的爱情故事,是刻骨铭心的情感。在白居易最著名的诗词《长恨歌》中就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经典语句。<br>“天长地久”是一个成语,源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七章。该成语的意思是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非常适合用来形容长久的爱情和情感。但它原来的意思和作用并非用于情感,而是涉及谦让和生存的哲学论题。下面,我们就从《道德经》中的“天长地久”一章来学习这种生存的智慧:<br> <div>天长地久。<br></div>《道德经》第七章的第一句看上去是简单、客观的叙述,即天地永远都存在。但是,如果仔细而深入的思考,却又发现并不客观。天,一般是指我们所看见的头顶上的那片遥远的空间。其实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所谓的“天”实在是太浩瀚了,我们不可能确定其到底是什么,只能是主观的想象;地,就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也可以预想,地球终究会有终结的一天,不可能永远、永恒。然而,当我们将天地理解为自然的一种代称时,那么,自然就是永恒不变的。于是,这里的天,不再局限于指我们所看见的头顶的天,地也不再是延伸于我们脚下的地。天地自然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概念,具有了其深刻的、哲学上的象征意义。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div>第二句的意思是:天地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才永远都存在。天地所代表的自然是一种虚空,并不是指一个实在的物质存在。所以,自然是以其所促成的客观存在的生命体来体现其生命的。只要这些物质生生不息,那么自然就是永远和永恒的。<br>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br>第三句是本章的核心。其现代文的翻译是:因此,有道德理想的人凡事都能退避和谦让,让别人优先。因此而能赢他人得尊重和爱戴;凡事把自身的利益置之度外,其生命反而能得更为长久的存在。<br>《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开创了一种哲学思想的方法,即自然之道。老子将自然看作最崇高的道德标准和理想的行为模式。人则应该对此进行观察、分析、思考,从中感悟人生的哲学。从自然之道中体会和提炼出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br></div> 老子通过观察和思考,认为天地自然之所以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就是因为其成就万物而不自生。因此,他告诉我们,人也应该遵循这种原则,“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br>对此,我们也是有体验和感悟的。我们所处的社会当中充斥着人性可怕和可悲的一面。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可以不择手段的进行追逐,即使破坏社会公德、损害他人利益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事例就在我们身边,可以说比比皆是。然而,我们也同样能感受到,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并不见得就是有利的,特别是从长远来说,最终都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br>人的生命是与自然之道相吻合的,老子自身便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其生理寿命是非常短暂的。我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连生活七十年都是非常难得,更不用说长生不老了。老子即使是特例,其自身的寿命也不可能比这长多少。然而,老子的生命却不是简单的体现在生理的寿命上,更体现在其精神和思想上。他的精神激发了无数后辈的人,他的思想造福了人们千百年,而且仍将继续下去,直到永远。正是因为他的谦让的精神品德和遵循自然之道的思想,导致了老子最终成为一个永远的存在,且不断的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br>译文:这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反而能够成就自身吗?<br>这一句是本章的结论。天地自然,滋养万物,因为不为自己之私而成其自身,所以自然能永远。人也一样,应该遵循这种天道。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欲望和目标。不同于自然,人是有思想的。没有个人的“私”并不合人性。但是,如何实现一己之私则思路和方法各不相同。参照天道的运行,人们为人处世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不能只是想着自己的目标、满足自我的欲望,而应该先人后己,无私以利天下。如此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从而创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发展资源,为实现个人长远和长久的目标而奠定坚实基础,最终赢得更为美好的生命。 天道亦是人道。用天道来阐明做人的道理和方法,以利他之心而成就个人的目标。《道德经》便是用这样的哲学思想指导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用智慧之光照亮他人,也成就了老子生命的天长地久。<br>风雨<br>2024年4月14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