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晋南游(二)

胡辣汤

<p class="ql-block">  解州(当地人读hai州) <b style="font-size: 20px;"><i>关帝庙</i></b>,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始建于隋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关帝庙被大火焚毁后,历时十一年,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新修建的,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截至2023年,是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p><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总面积22万平方米,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南部为结义园。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关公纳入被官方祭祀的对象。《宋史·志五十八·礼八》载:宣和五年(1123年)关羽被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后,“从祀于‘武成王庙”。</p> <p class="ql-block">关公面前耍大刀</p> <p class="ql-block">  永济市,山西省辖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西南角,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盐湖区,北接临猗县,总面积120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永济市常住人口38.1198万人。</p><p class="ql-block">永济市先秦时称“蒲”,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更名为蒲坂;唐代时曾建中都,为“六大雄城”之一,称“河中府”;明代时蒲州与并州、平阳并列为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33个都市之一。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大历十才子卢纶、耿讳,诗人王维、聂夷中和诗歌评论家司空图,宋代王掘、王屈正、马远等丹青国手等名人故里,山西戏曲四大剧种之一的蒲剧和中国武术拳种之一的“形意六合拳”也发源于此,享有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诗人之家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鹳雀楼</i></p> <p class="ql-block">1992年9月参加全国第六届旅游地学术研讨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来永济考察时,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1993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应邀,为永济市委、市政府亲笔题写了唐---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1994年元月31日,江总书记在山西视察工作期间,又亲临永济询问了鹳雀楼的筹建情况。</p><p class="ql-block">1997年月日12月3日,市委、市政府举行了奠基和七工典礼。鹳雀楼复建工程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该工程历经几年建设,于2002年9月26日主楼竣工,对游人开放,新建鹳雀楼系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唐代风韵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b><i>登鹳雀楼</i></b></p><p class="ql-block"><b><i>王之涣</i></b></p><p class="ql-block"><b><i>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i></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普救寺</i></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祥地。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皆以普救寺为背景,进行艺术创造的。由于《西厢记》故事的广泛流传,普救寺也随之名扬天下。因此,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p><p class="ql-block">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之中,红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如同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月老一般,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方法成功地帮助张生和崔莺莺两人走到了一起。张生原本是一个贫寒的书生,而崔莺莺则是富甲一方的富贵小姐,两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天差地别。有一日,普救寺发生了重大的叛乱,而张生则奋不顾身地前去救崔莺莺,崔莺莺也被张生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但是由于两人地位悬殊,崔莺莺始终不能倾吐心中爱意。张生则开始对崔莺莺展开了激烈的追求,但是都遭到了崔老夫人严词拒绝,最终张生得了相思病。之后,崔莺莺开始借助红娘前去慰藉张生,终于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黄河铁牛</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三年( 725),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span></p><p class="ql-block">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p><p class="ql-block">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p><p class="ql-block">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p><p class="ql-block">1989年 8月在蒲津渡遗址上经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墙51米,距西城门 110米。</p><p class="ql-block">1998年8月由永济市博物馆在蒲津渡遗址上发掘出的。出土铁牛有四尊、铁人四个、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黄河铁牛的出土,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发现黄河古渡口遗址,四尊铁牛也是我国发现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文物结构</p><p class="ql-block">开元铁牛是蒲津渡遗址最突出的文物,位于蒲州古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开元铁牛是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文物,明代地层距地表约7米。四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一组,前后摆列,面朝西。铁牛等为唐蒲津桥遗物,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可领略大唐盛世筑桥工程一斑。</p><p class="ql-block">黄河铁牛</p><p class="ql-block">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p><p class="ql-block">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p><p class="ql-block">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径0.4米,长约3.6米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功能同地锚。在铁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铸范缝痕迹,可观察浇铸、范块痕迹,分析出铸造的工艺技术。</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永济县发掘出这四尊铁牛之后,自然要考虑该怎么保存它们,一时间争议不断,最终采取了山西省文物局的保护方案:</p><p class="ql-block">把铁牛、铁人、铁柱原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其原貌,露天陈列。</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晋城皇城相府 </i></b>来历</p><p class="ql-block">晋城皇城相府的来历与清代名相陈廷敬密切相关,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在此下榻,被命名为“皇城相府”。</p><p class="ql-block">陈廷敬是清康熙朝的一代名相,曾任文渊阁大学士,并在《康熙字典》的编修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皇城相府是一座官宦宅居建筑群,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由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则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完工。这个地方不仅历史悠久,还因陈廷敬的显赫地位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陈廷敬一生治学勤勉,为官清廉,立业、立德、立言上多有建树,康熙皇帝高度评价他“恪慎清勤,始终一节”,“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反腐治贪虽有时代局限性,但陈廷敬身上清正廉洁、勤勉为政的品质是哪个时代都需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