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徒步行印象之二……歙南古村落折射出的厚重传统文化底蕴

耄耋顽童

<p class="ql-block">3月20号至24号我和一众徒步好友到皖南包括休宁、歙县和徽州区的高山古村落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背包徒步游,一路上新安江两岸如画的风景、秀气典雅的徽派民居和依山而建的土楼、幽静的山间青石板古道、漫山遍野金灿灿的油菜花、嫩芽初吐的高山茶园无一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然而漫步在这些或千余年历史或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中,一些反映当地传统文化底蕴的东西更加深深地吸引了我!比如古书院、祠堂、古宅旧居、村史馆,甚至平常百姓普通民居大门上所贴的春联都浸润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熏陶。</p> <p class="ql-block">昌溪村原名沧溪,根据文物考古发现,这里早在汉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历史,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唐代时,有姚、叶、朱、方、王五大姓在这里生息。南宋淳熙年间,吴姓迁入后改称沧溪为昌溪,吴姓便成了这里的主姓。整个村落建在依山傍水的小盆地中,气候湿润,水源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和人口繁衍发展。</p><p class="ql-block">昌溪河历史上曾通航,清代中叶曾开有一条官道,给昌溪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村庄被蜿蜒连绵的群山环抱,树高林密,在军事上利于屯兵。正因如此,历史上朱元璋、太平天国军队曾到此屯兵休整。20世纪30年代曾是新四军皖浙支队的重要驻地之一。</p><p class="ql-block">村落格局</p><p class="ql-block">坐北朝南,村前以70多米宽清澈见底的昌溪河为屏,后以层峦叠翠的来龙山为障,自明代始,这里就构筑了西自西静庵东至“务本堂”的长达3公里的古建筑群体,包括水口、石拱桥、亭阁、书院、学堂、古庙、宗祠和民宅等,并形成了前街后路的南北大道。村中纵横交错着二百多条巷弄。初到此地的人,深入其中会让人分不清东西南北。还有大塘坑、小塘坑两股溪水穿街过巷,在庙坦汇合,形成优美的“S”形,注入昌溪河。村中有池塘二十多口,古井更多,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扑朔迷离,宛如迷宫。村前小河流水潺潺,村中池塘波光粼粼,加上村中水口和庭院中的井水,既有利于蓄水、泄洪和消防,还改善了小气候,美化了村落环境,使人们年年岁岁生活在舒适宜人的环境之中。整个村落布局既古色古香,又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到南宋时,昌溪人子孙繁衍,人口剧增,因受耕地限制,于是寻求向外发展。宋代起就有居民外出经商和攻读学问,参加科举考试,逐步形成官、商、学一体的格局。这里有一门两进士、五举人、二十二秀才和贡举会考一等第一名的传奇,有明、清时期闻名遐迩的徽商代表──“吴茶”“周漆”。昌溪徽商在外获得发展后,便返回家乡兴建宅第、寺庙、楼台亭阁,兴修水利、治理环境、开办书院等;到清末时已建成东西向4华里长廊,民居近800幢,祠20余个,寺庙7个,庵5个的建筑格局。就是现在,昌溪仍存有宋、元、明、清古建筑201幢,即如“忠烈庙”“太湖祠”“周氏宗祠”“吴承仕故居”等都是古建筑佳作,“员公支祠”木牌坊更是江南独有。</p> <p class="ql-block">“金殿传胪"是指:古代科举考试,进行殿试后,皇帝召见新考中的进士,考取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天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大臣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金殿传胪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讲是至高无上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临街店铺楹联,彰显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我拍的一些正处在守制期间(近年家里有亲人故去)所贴的对联,这些对联多为绿色或蓝色纸上书写,这点与北方差别不大,但对联内容令我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不留香。</p><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怀念故去母亲的。</p> <p class="ql-block">芳流百代忆春风,魂归九天悲夜月。</p> <p class="ql-block">绮阁风寒伤心鹤戾,阑阶月冷泣血萱花。</p> <p class="ql-block">这是几家新婚志喜楹联</p> <p class="ql-block">读点书,慢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