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忆清明

胡昌德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  清明,最早只是自然节气。 我国自然节气有二十四个,俗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產物,是上古先人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p><p class="ql-block"> 古人观察太阳运行,把太阳在回归黄道运行一周视为一岁。把太阳运行一周的轨迹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为一节气。 </p><p class="ql-block"> 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序第五,在春分后,谷雨前,一般在农历三月。为何称“清明”,是因为这时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所以谓之“清明”。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p> <p class="ql-block">  清明由单纯的节气演变成兼具节气与祭祖扫墓的节日,和寒食节有关,还涉及一个极其悲壮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欲另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公元前656年,骊姬设圈套逼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也遭受追杀,于655年逃往别的诸候国避难。</p><p class="ql-block"> 重耳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精英都追随他,其中就有介子推。重耳流亡十九年,到过八个诸侯国,受尽了苦难。时常是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挨冻受饿是常有的事。在卫国时,既无钱又无粮,重耳病饿交加昏了过去。情急之下,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汤给重耳喝。重耳知道实际情况后非常感动,表示日后当了国君一定好好报答他。“割股奉君”的典故就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 绵山介子推母子雕像</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36年,秦国国君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国,助其当上了国君,是为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后,就给追随他流亡的人员封官加禄。不知什么原因,晋文公竟没有赏赐介子推。</p><p class="ql-block"> 有人劝介子推请赏,而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历经磨难当上国君,是上天的旨意,其功劳不应归于追随流亡的人员。介子推不愿和这些争功的人共处,遂和母亲隐居绵山。他的邻居解张为他鸣不平,写了首《龙蛇歌》贴到晋都宫门上。歌曰:</p><p class="ql-block"> 有一条龙,奔西逃东;</p><p class="ql-block"> 好几条蛇,助他成功。</p><p class="ql-block"> 龙飞上天,蛇钻进洞;</p><p class="ql-block"> 剩下一条,流落山中。</p> <p class="ql-block"> 绵山介子推母子墓</p> <p class="ql-block">  晋文公知道后,悔恨自己忘恩负义,带领文武大臣往绵山迎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拒不露面。晋文公听信大臣建议,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偕母出山受封。大火烧了几天几夜,也没见介子推的影子。火灭后,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大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发现柳树洞里有片衣襟,上面是介子推题的血诗:</p><p class="ql-block"> 割肉奉君尽丹心,</p><p class="ql-block"> 但愿主公常清明。</p><p class="ql-block"> 柳下作鬼终不见,</p><p class="ql-block"> 強似伴君作谏臣。</p><p class="ql-block"> 倘若主公心有我,</p><p class="ql-block"> 忆我之时常自省。</p><p class="ql-block"> 臣在九泉心无愧,</p><p class="ql-block"> 勤政清明复清明。</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悲痛万分,将血诗袖在身上,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命人将介子推母子葬于绵山,将绵山更名为介山,修祠建庙,永世纪念。绵山现为四A级旅游胜地,每天游人如织。晋文公还下令全国,每年介子推忌日,不得烧火做饭,只吃冷食,以寄托哀思。后相沿成习,人们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来,民间过寒食节方兴不已。人们在这一天,不烧火做饭,只吃冷食,缅怀不随俗流,不争名逐利,保持清廉情操和高尚气节的先贤介子推。寒食节如此有韧性与凝聚力生生不息传递下来,是因为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向往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众多文人墨客为寒食节写了不少诗词,有的成为千古名句。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诗,是其代表作。诗曰:</p><p class="ql-block">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烧身。</p><p class="ql-block">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p><p class="ql-block">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p><p class="ql-block">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p><p class="ql-block">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p><p class="ql-block">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逐步形成“扫墓祭祖”的礼俗。先是帝王将相每年春季举行“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祭祖扫墓成了老百姓的习俗和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 到唐朝时,唐玄宗颁诏,将祭祖扫墓的日子定在寒食节。寒食节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在寒食节后两三天。由于寒食节和清明隔的很近,人们祭祖扫墓活动实际在寒食节和清明期间。宋、元时,便将寒食节合并到清明这一天,清明就沿习了寒食节扫墓祭祖的礼俗。明、清时期,承接前代旧制,清明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礼俗盛行。</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清明由单纯的节气演变成兼具节气和节日,清明节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古人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到国家,下到个人,清明扫墓祭祀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每年清明节,国家都放假与调休,鼓励并保障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清明期间,千家万户倾家而出,有的是整个家族成群结队,来到先祖和已逝亲人坟头、墓前。摆上贡品,奉上鲜花,点烛焚香、烧冥币黄纸、鸣鞭炮、下跪叩头。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伤、悼念之情,缅怀与感恩先祖的功德,追思先祖的教诲,祈祷先祖庇佑。祭祀活动,庄严肃穆,追忆成殇。</p><p class="ql-block"> 清明祭祖,成为人们饮水思源,寻根问祖,不忘根系,清心明志,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过一次清明节,就是一次精神和情感的洗礼。清明祭祖扫墓,益于人们慎终追远,弘扬孝道亲情;益于人们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传承先祖创立的家训家风;益于人们感悟生命的真谛,激发向善向上的力量,向阳而生,不枉此生。著名作家史铁生说:“每一位活过的灵魂,都有能力为后人的道路播撒光芒。不论他是灿烂的星辰,明亮的火炬,还是饱含泪水的烛火。”活着的人在沐浴先人播撒的光芒的同时,应接过先人的接力棒,努力为后人播撒光芒。</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桃红柳绿,小草青青,麦浪翻滾,油菜花芬芳。人们争相郊游踏青、荡秋千、放风筝、采茶、插柳射柳。</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沿习寒食节的习俗,有其独特的食品:子推燕、青团、醴酪、馓子、薄饼等等。“子推燕”是用面粉、枣泥、艾草汁揉合,捏成燕子状,蒸熟食用。现在在山西还普遍流行着子推馍。“青团”是用艾草汁和糯米粉搅拌揉和,里面包上豆沙馅和枣泥,搓成圆团蒸熟食用。“醴酪”是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为非无物质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