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在峡谷上空的那只鹰——阿城小说《峡谷》的物象分析

季锦程

<p class="ql-block">鹰的图片选自网络。</p> 阿城小说《峡谷》中的那只鹰,在我的脑海中飞了很多年,一直想不太明白,为什么阿城在《峡谷》出现三次,它除了小说主要物象的作用之外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用意呢?一直不是很清晰,但飞翔在峡谷上空的那只鹰却顽固地盘旋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今天,再次重读阿城的《峡谷》,对这只飞翔在峡谷上空的鹰谈点自己的看法,好让飞累的鹰也歇下来。 我们先来看一看,小说的鹰出现了三次的具体情景。第一次写“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这样写的意图很明显,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第二次写“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这样写意图也很清楚,暗示骑手来了。第三次写“那只鹰又出现了”,这里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作为读者能有这样的解读也非常不错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己说服不了自己,就是无法释然。 今天我就从物象鹰的隐喻和象征的角度和物象本身的作用角度,来谈一谈那只鹰。阿城小说《峡谷》中的那只鹰,既是自然力量与自由精神的象征,又是超然观察者与生命力坚韧的化身,其形象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内涵,深化了对人与自然、生命存在状态以及时间主题的哲思。鹰与骑手的交织,共同构建出一个既充满原始野性又富含深邃哲理的峡谷世界。 阿城小说《峡谷》中的那只鹰作为重要的象征元素,其存在与行为贯穿全文,具有多重隐喻意义:<div><br><div>1. 自然力量的象征: 鹰翱翔于峡谷之巅,与峡谷的壮丽、原始、荒寂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它是大自然力量与野性的生动体现。鹰的出现与消失,以及它在空中自由移动的姿态,呼应着峡谷中瞬息万变的气氛,象征着自然界的神秘、不可预测与无尽生命力。</div></div> 2. 孤独与自由的象征: 鹰是独行的猛禽,以其孤傲的形象和超然的姿态,象征着个体的孤独与精神上的自由。在小说中,鹰与骑手形成对照:骑手虽身处社会关系之中(如与客栈老板的交流),但其沉默寡言、行动独立的特质,与鹰的孤独飞翔相呼应,暗示二者共享某种超越世俗羁绊的精神自由。 3. 观察者与旁观者的象征: 鹰在空中盘旋,居高临下地注视着峡谷中的景象,包括骑手的进入与离开。它的视角犹如一双无所不在的眼睛,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却又始终保持距离,不介入其中。鹰因此成为小说中的“超然观察者”,象征着一种超越人类生活纷扰、冷静审视世间万物的存在。 4. 生命力与坚韧的象征: 鹰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其锐利的眼神、矫健的身姿和坚韧的生命力,与峡谷中其他生物(如巨石上的四脚蛇)的“赛呆”状态形成鲜明对比。鹰的存在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在逆境中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这种特质与骑手坚毅、沉默的形象相吻合,共同构成了小说对生命力强大与坚韧意志的赞美。 5. 时间与永恒的象征: 鹰在空中悠然移动,其行动节奏与峡谷的静谧、深远时空感相契合。鹰的存在仿佛超越了时间的束缚,与峡谷的亘古不变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越日常时间维度的永恒感,暗示着在宏大自然与历史变迁面前,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这些隐喻和象征意味都是小说《峡 谷》中的鹰作为重要的物象体现出来的,不仅丰富了小说的环境描绘,映射了人物特质,深化了主题思想,还在对比与衬托中强化了艺术效果,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鹰的存在,使得小说超越了单纯的叙事层面,成为一部富有象征意蕴与哲理深度的作品。 在小说《峡 谷》中,物象“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div><br></div><div>1. 营造氛围与烘托环境:鹰在空中移来移去的形象,与峡谷的冷寂、荒芜形成对照,增强了环境的生动性和立体感。鹰的存在,特别是其在高空盘旋的姿态,既凸显了峡谷的开阔与深远,也渲染出一种孤寂、苍茫的气氛,为小说奠定了独特的地理与心理背景。</div> 2.映射人物性格与命运: 鹰的出现与消失与骑手的出现与离开相呼应,两者都带有神秘与偶然性,暗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孤独与坚韧,以及他们与自然、命运之间的微妙关联。鹰的自由翱翔与骑手的独立骑行,共同象征着人对自由、力量与命运的抗争精神。鹰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骑手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两者共同构建了小说主人公的硬朗、独立个性。 3.深化主题与寓言色彩:鹰在小说中不仅是自然生物的象征,还可能被解读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代表,如自然法则、命运之神等。鹰的忽隐忽现,与骑手在峡谷中的短暂逗留一起,构成了一个寓言式的叙事框架,探讨了生命中的偶然、必然、机遇、挑战与宿命等主题。鹰的存在使得小说超越了现实主义的叙事层面,融入了象征主义与寓言化的艺术手法,赋予作品更深邃的哲学内涵。 4.对比与衬托:鹰与峡谷中的其他生物(如倒下的大树、昏死的石头、四脚蛇)形成对比,鹰的生机勃勃、矫健有力与这些静态、沉寂的景象形成鲜明反差,进一步突显了峡谷生态的复杂多样与生命力的顽强。鹰的存在也为小说增添了动态美,与骑手的行动共同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富有节奏感的画面。 5.艺术手法与审美价值:鹰的形象塑造与描绘,展示了作者阿城细腻的观察力与独特的艺术视角。鹰的描写简洁而生动,与小说整体的写作风格保持一致,形成了一种内敛而深沉的审美体验。鹰的每一次出场,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提升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心理震撼。 小说中物象的常见作用,大致概括起来有下面的一些作用:<div><br><div>在人物方面: 衬托人物品格,突出人物形象。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div></div><div><br>在情节方面: 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如果在开头,引起下文,如果在结尾,总结上文,前后呼应。也可能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的发展。有可能还有伏笔照应的作用。<br></div> 在环境方面: 物象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物象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具有怎样的刻画作用。<div><br>在主题方面,常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br><br>在表达效果上往往使小说的情感色彩更为浓郁,使文章富有感染力,留给读者更多的回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div> 附小说:<div><br><div> 峡 谷<div><br> 阿城</div><div><br>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div><div><br>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div></div></div>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div><br>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div><div><br>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div>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div><br>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div><div><br>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div>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div><br>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div>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div><br>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提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div>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div><br>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div>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div><br>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div><div><br>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div><div><br>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