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煤球店

Qian Guoyi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煤球店,顾名思义是卖煤球的,只是现代的年轻人已经没有煤球店的概念了,那只是留在我们这代老人童年记忆中的些许浮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几天,我开玩笑地问十岁刚出头的小外孙,你知道什么东西叫煤球?小朋友傻傻地想了一会儿说:应该是一种玩具球吧!就像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差不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的小朋友当然不知道煤球是什么玩意儿了。只是在我像他这样十岁刚出头时,就已经学会怎样发煤球炉的技术活了(这里的“发”字,是杭州方言,就是引燃的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煤球店,对我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我十岁左右时家住杭州武林门附近的万寿亭街,那时经常跟着大人去煤球店买煤球,同时帮衬着打下手搬运煤球,如同现在的小孩去体能培训班打卡体能运动课似的。而我小时候每个月一次去体能打卡的煤球店,就在万寿亭街西端,武林桥东向的桥坡北侧,一间大约二十平方米不到的沿街平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我小学时常去购买煤球的那家煤球店的大概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煤球店西侧的旁边,好像还紧贴有一个窄窄的小走廊过道,有点像下面这个图的样子。走廊里面,煤球店北墙的更北面,应该还有几户人家居住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煤球店的几个木排门似乎永远是黑乎乎的,店里面也黑漆漆的好像没有灯光,堆着一些乒乓球大小的、由煤屑制作的黑黢黢的球状燃料物。貌似下面这个网络图中,那个煤球店一角的模样,只是还没有这样明亮。不知哪位小学同学有更合适的、当年留存下来的煤球店照片?如果有这类历史照片,不妨也在此一起展现怀旧一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个年代,煤球可是紧俏物质,不亚于现在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因此,煤球店对于每个老百姓的家庭生活,可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民间谚语所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且这个“柴”,是放在首位的重中之重。于是每个月初,我家里就去把这个月的燃料煤球、还有引燃煤球的引火用柴禾一起先买好储存起来。那时候买煤球是要凭煤球票的,好像还有柴禾票之类的。其实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差不多所有生活必需品,都是需要凭专项票证才能限量配给购买,没有这些专项票证,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我唯一留存的两张煤球票的照片,只是让我一不小心撕破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煤球店也配售引火点燃煤球的柴禾,这些柴禾都是些只有羊脚杆那么粗、尺把长的杂树枝。偶然遇到拳头粗的上品时,我就舍不得劈开当引火的柴禾用,而是先收藏起来。大概在初一还是初二的时候,我有一位能干的小学邻居加同学——王建国同学在家里自学木匠,于是我把这些积攒、收藏的上品柴禾送给他练手艺,而他居然还打制了一个床头柜之类的小家俱送给了我。虽然这个小家俱没有上过油漆,但手摸上去还是比较光滑的,而且感觉挺结实和漂亮的,所以我也用了好多年,后来不知在哪次搬家时,被我弄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上初中的文革后期,随着抓革命促生产以及科技的提升,好像有技术人员研发出用煤屑做成蜂窝状煤饼,这样燃烧效率更高,同时运输和使用也更方便。于是大家渐渐地把煤球店改叫煤饼店了,同时为了便于现场制作煤饼,煤球店也搬到现在的体育场路与武林路交叉口的西南角,靠近河边的一块空地上新建的棚户房子里。有点类似下图中的若干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从煤球店升级为煤饼店以后,店里好像多了两台打煤饼的机器,形状差不多如下图的模样。打煤饼的机器整天哐当哐当地响,难怪煤球店要搬到这个西面是河、北面是体育场路、东面是西大街(现在的武林路)、南面是一家南北货食品店(反正食品店里晚上也有没人)的新地址了,以免噪音扰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时期,家里买煤饼之类的粗活,好像都已经由我一个人去干了。只是有一次买煤饼的过程,对我来说可谓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以至于一直记忆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在父亲的厂里借了一辆大板车,来到煤饼店开票处排队开好票,拿上提货单塞进衣服口袋里,然后排队等待新鲜出炉的煤饼提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发货的地方就在开票的小屋旁边,有一台磅秤,在这磅秤秤杆上方的平面处,放着一个下面是小平板、中间有一枚尖头向上的铁钉模样的奇怪物件。具体那个奇怪物件的形状和磅秤如下面两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排队等待提煤饼的队伍,好像陆陆续续始终有二十多人,看来老百姓对这些战略储备物资都是非常上心的😊😊😊。轮到提货的人,赶紧递上提货单——一张手掌大小的薄纸。发货的销售人员接过单子后,也不盖章核销,手心朝下,直接在那个铁钉朝上的奇怪物件上 ,从上往下一捋,铁钉在作为提货单的纸上穿一个小孔后,提货单就被钉在了上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提货的赶紧自己去搬煤饼、过码秤、再装卸到旁边自己早就准备好的大板车上。等前面那位提完货轮到我时,也赶紧递上提货单。谁知发货的销售员接单后看了一眼说,你这个单子已经提过货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啊?听他这么轻描淡写的一说,可把我急出了一身冷汗,这可是我家一个月的“口粮”煤啊!没有这些燃料我家只能吃生米喝冷水、饮毛如血了。于是我赶紧解释说:“没有,没有提过啊,这不一直排队上来的,都一直没有离开过队伍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排在我后面的几位大叔大爷们也纷纷帮衬着,证明我确实与他们一样,一直乖乖地排队到现在,还没有提过煤饼呢。可是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大凡出售紧俏物品的地方,销售的店员都有一些“生杀大权”,而且都比较蛮狠和优越感,根本不听陌生顾客的申述,一口咬定提货单上有一个洞,就一定是已经提货过了。于是把我丢在一边,去给下一位顾客发煤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赶紧又向发货的销售员解释说:可能是我手闲,手插在口袋里反复摸这张提货单,加上手汗多,磨出小孔了?发货员凑过来再看了一眼,斩钉截铁地说:不像是磨出的孔?分明是硬物扎出的孔!这时我再仔细看看提货单,单子中间偏右下角位置,确实有一个钩破的洞,非常像那个磅秤上面奇怪物件的尖铁钉扎破的口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下我真是急得语无伦次了,好像只能净说些“我真的没有领过煤饼”、“不信你看我大板车上还没有煤屑呢”之类苍白无力的废话。而且好像嗓门也响起来,有点像吵架了,或者还带有点哭腔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我与发货员没完没了地纠缠时,那个在旁边小屋里开票的中年女士走出来,拿起我的提货单看了一下,对发货的销售员说,让这个少年提煤饼吧,这个洞是我开票时圆珠笔钩破的。原来,那时候用蓝色的复写纸衬垫复写时,书写平面会有起伏不平整,遇到纸张质量差,圆珠笔出水又不畅时,稍微用力一些就很容易钩破纸面。真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一场虚惊后,我终于如释重负,提回了一个月的口粮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煤饼店的“遇险记”,是我少年时代的一次重大的挫折教育课,虽然结果还算完美,但过程却让我极度不爽且至今难忘,以至于对这家煤饼店和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童年的煤球店给我的印象,以及那个升级的煤饼店给我上社会实践课的经历。后来,我大概在初中毕业的时候,搬家离开了万寿亭街,此后,就不知道这个童年的煤球店,再升级和演变到什么地方去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