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文刊载于《思源》2019年第1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思源.甲子之忆——纪念进交大60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我们的毕业实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1969届 31041班王庆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是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及动力装置专业31041班学生。我班是1964年秋入学,1970年夏毕业。我记得1970年春节后,系领导宣布一特大喜讯:我们班21位学生将和我们教研组老师一起,参与世人瞩目的728工程-中国第一座核电站工程。根据1970年2月8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上海的指示,上海组建728工程领导小组。交大是其中协作单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当时科研的重点是决定中国未来第一座核电站的整体方案,其核心是核反应堆型的选择。师生讨论相当热烈。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几位老师。教研室主任戚正文,他是1949年前的交大学生,曾派赴英国考察核电站半年。负责学习的姜正发老师,他是来自东北的南下干部,交大调干生。年纪轻的老师有杜圣华、邬国伟等。久旱逢甘雨,在中断一段时期业务学习后,我们开始汲取新的专业知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至于我个人有一小插曲。一天,姜正发老师跑来问我:王XX是不是您的哥哥?我点点头。我二哥是中国第一批参加核武器研制的成员。他是当时来交大视察的二机部五人小组成员。但此事我并不知情,因他们自有纪律。事后我才知道,同年9月中央审定的728工程方案,是由二机部和国防科委上报的。说来,我报考交大工程物理系(第一志愿), 还是我二哥的建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离开母校后,凡与交大核物理有关的信息我必看。从半个世纪秦山核电站的实践来看,我们当年的科研讨论还是有意义的,只是比我们的想像要艰难曲折得多。去年母校举办核工程专业创办60周年庆典。如果说1964年入学时我们的专业才6岁,而如今它已进入花甲之年,成为中国核专业教学领域的中流砥柱,令人欣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编者按:位于浙江嘉兴海盐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研究、设计、建设的核电站。1985年3月浇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它开创了中国核电建设和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历经30多年建设发展,从30万千瓦到百万千瓦,中国核电的种子在秦山已成长为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江嘉兴秦山核电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贺交大核工程专业五十华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十年春春秋秋,良师苦心培育,数代英才遍及全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半世纪风风雨雨,核业艰苦发展,挚友同窗叙情思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为交大核工程专业五十华诞作贺并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九届核工程专业学子 张学成 2008年10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镜明汇编整理2024.04</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