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为天定,分不由人 一一我那不门当户对的婚姻

智万生 48686423

<p class="ql-block">  爱情讲门当户对吗?在我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门当户对,一直影响着人们,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门当户对婚姻观,产生了不同的认知。现在,门当户对人们的影响虽仍然存在。 但是,她并不是决定婚姻的主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  1969年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几年,</span>母亲几乎年年都要来我工作单位催婚。母亲每次来了,都会向与我同住一室的县领导絮叨,“小智快三十了,还没对象,我这次来,见不到他的女朋友,我就不走了 ”。母亲的催婚,都让我的心焦如焚!</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是缘为天定,分不由人。没几天,我同住一室的县革委会付主任真的给母亲领来一个刚从省城卫校毕业,待分配临时在天津6,26 医疗队当司药的姑娘 。没想到这桩没有恋爱基础,成为我门不当,户不对的姻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9年 我与妻子结婚照</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和妻子的婚姻很不匹配。妻子在省城长大,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关係优越。父亲是建国前,援蒙的老干部,曾任呼和浩特市第一任市长秘书,两个舅舅一个曾是驻缅甸、美国外交官,一个是天津文化局老干部…… </p><p class="ql-block"> 而我是家居贫困农村的穷孩子、苦孩子,生长在一个孤儿寡母家庭,妈妈是残疾人,时年,自己挣着33元工资,既要维持自己日常生活,又要接剂在农村的母亲大哥一 家人。</p><p class="ql-block"> 我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妻子结婚后,她对我这个穷困家庭没有一句怨言,与我共同</span>撑起了孝敬婆婆,接剂农村大伯哥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1978年大哥的儿子智柱高初中毕业,为了侄儿的前程,她让侄儿来我俩工作的县城读高中,吃住在家里两年多,读完高中后,妻子又送他参军入伍,体检时肺上钙化点超标,她又找负责体验县医院院长,又找县人武部政委,政工科长,终于把侄儿送到部队,争气的侄儿在部队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付师级军官,(大校)</p><p class="ql-block"> 1992年大哥的两个孙女分别高中,初中毕业,因为不好就业,她亲自把两个孩子从集宁带到平山,为她俩安排了工作、直到大哥家里条件好转,孙女才回到内蒙。现在,孙女智巧梅是内蒙古诗词学会最年轻的会员,她的作品经常发表在国家和省内报刋上,成为自治区一名最年青作家,诗人。 </p><p class="ql-block"> 我和妻子的婚事、当年,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迷团,我每次问妻子她总是一句话说是“缘分”直到 2015 年妻子自知她在世时间不多了,才向我吐露了当年我俩这桩门不当,户不对婚姻的源由。时年,在文革年代,她爷爷是地主、还戴着叛徒反革命的帽子(文革后才平反为烈士)她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总觉得自己在政治上抬不起头,只有找个成分好、政治可靠的老公,才能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领导向她介绍了我的情况、她果断的认定了这门亲事。实际上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这样的婚姻又何止我一人。这也是文革年代择婚的产物。</span></p> <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天下之本在于家”,就这样我俩这个不门当户对的婚姻,有了我俩贴心孝顺的三个小棉袄,有了六个出息的外孙(女)这桩婚姻,成了让人羡慕,一家四代十五口人幸福和谐之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家四代十五口幸福大家庭全家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姊妹俩同考事业编,在全县双双夺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弟兄俩都上大二、一个211 ,一个河北机电学院心仪专业。这是俩人与小外孙女合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俩个读初一,小学六年级外孙女,与重外甥女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我和妻子这桩不门当户对的婚姻,夫唱妇随,一路走来从边疆四子王,察右中旗,走到河北平山、这一生我俩相依相伴,走过四十七个春秋。如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个女儿(婿)都有自己心仪,体面的工作:六个外孙(女)个个争气,有两个外孙女大学毕业后,都以平山笫一名的成绩考上事业编;一个在县职教中心任专业教师、一个是平山镇政府工作人员;两个外孙一个考上211河工大; 一个考上了自己的心仪河北机电学院汽车工程专业,两个最小的外孙女读书也很出息,这是妻子家教的结果,也是这个家庭幸福的源泉。</span></p> <p class="ql-block"> 写于2023 年 4 月 13 日</p><p class="ql-block"> 石家庄平山上东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