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妈去世两年多了,我一直还在思念,难以忘却

快看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妈妈是在2022年元旦的第二天离开我们的,从此以后,每逢遇到一年的元旦,我就想起了已逝的老妈妈,想着想着我就不由得流泪了,流着流着我就不由得哭了,我哭着想,我想着哭……。</p><p class="ql-block"> 老妈妈去世时,正值全国疫情此起彼伏的吃紧时期,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做核酸采样,妈妈病在不断的加重期间,我依然坚守在单位,组织职工四处采核酸抗疫,一直没有回家看望过妈妈一次,直至老爸给我打电话,让我快回来把妈妈送回老家的那一天,我才回了家,对此,我一直愧疚万千,深感亏欠老妈妈的太多太多……。由于当时疫情不允许,妈妈的丧事,我也严格遵守了我们当地的规定,以最简单的方式,给妈妈举行了一个告别祭奠仪式。</p><p class="ql-block"> 老妈妈一生朴实善良,宽厚通达,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吃苦耐劳,默默无闻,从不和人争论高低,也从不拉他人闲话,一直把委屈化作无声的泪水,留给了自己,而把利好和方便给予了别人,从不占别人任何便宜;老妈妈一生光明磊落,维护公平正义,不偏灯向火;老妈妈一生从未说过她累、她挣、她疼,对给她吃的饭菜,从未说过不好吃……,即使在三年病重期间,老妈妈从未说过一声她那疼、饭做的不好……,所以老妈妈在病期间,我们都非常好伺候;老妈妈一生一直呵护着我,生怕我受累受苦……也没有重说过我一句,骂就更不存在了;老妈妈一生守护着家,除了前多年去街上舅家或姨家住几天外,没有像好多人对不对就去女儿家住(也许与前些年姐家没有个地方当家可住有关);老妈妈一生和蔼可近,热情大方,所以老妈妈在世时,家里一直是亲戚的“管饭处”和“大本营”……。正因为老妈妈身上这些高贵品质,让做为儿女、子孙的我们无法做到而感到特别的愧疚,无法忘怀而产生了极大的痛点,这痛点在时时触及着我的心灵深处,从而让我总是在思念已逝的老妈妈……。</p><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谁家要是有个中专生,可算是”了不得的”,家家羡慕,人人眼惹。那个时候的中专生堪称学识渊博,懂得多,由于妈妈是个中专生,所以我们小时候,妈妈常指教我们如何写字、写好字,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好人,如今我已实现并成为中国乡村作家、被评为“甘肃好人”、推荐为”中国好人”的候选人了,很可惜的老妈妈却不在了,这无论对已逝的老妈妈还是我来说,不但是我们的最大遗憾,而且也是我们的最大痛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姊妹几个在上学的时候,洗衣服全是老妈妈的,我们从来没有自己洗过,即使洗一旦被老妈妈发现就很快换了下来,再说干家务活,肯定也是老妈妈和叔叔、婶婶的,很少让我们干,因为老妈总是说,再苦再难不能因为弄脏弄湿弄累了娃娃而最后耽误或影响了娃娃的上学大事。</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常思记忆中,每当我和姐姐谁有个小难小病与不顺,老妈妈总是焦急的守护在我们身边、床边,用温暖的手抚摸我们的头手、捋我们的衣领、衣袖,给我们比做的讲这说呢……,最多的时候还会拿出来自己积攒下来的糖呀、枣呀、核桃等吃货给我们吃,也许看到我们由痛苦、痛哭瞬间变得快乐无比时,我们那种在母亲怀里感受安全而又温暖的感觉,老妈妈嘴呡着笑看我们吃的笑着,似乎是世界上最幸福、最美好时刻,老妈妈的怀抱是一个美妙而神奇的港湾,我犯难了、生病不乖了、受委屈了,投入母亲的怀抱便会烟消云散、无影无踪。就在我们后来成家立业,有子女了,但仍像曾经自己小时候一样,也总在寻找各种机会,靠着妈妈躺一会儿 ,也许在妈妈怀里躺一会,什么病好了、烦没了、心情好了、笑也有了……。这一切一切,都在印证着妈妈在,家就在的至理名言;妈妈在,自己就是一个心有所依、天真无忧的孩子,在老妈妈的心眼里,我始终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岁小伙子。</p><p class="ql-block">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老妈妈在世时,身在福中浑然不觉,老妈妈去逝了,才感觉懂事了、明白了;明白了,至少明白了我为什么总在思念逝去的老妈妈……。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索忠,男,汉族,1973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庆阳宁县和盛镇人,本科学历(陕西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本科专业),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甘肃省优秀医师、甘肃好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大使、中国乡村作家、中国优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p><p class="ql-block"> 【业余爱好】本人喜欢听音乐(吹、拉、弹、</p><p class="ql-block">唱)、看新闻(联</p><p class="ql-block">播) 点评意见;爱好随笔、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爱看侦探和抗日剧片;常有作品在今日头条、健康报、中国乡村杂志等200个纸媒、公众号平台刊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