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牛僧孺

【牛亚丽·静默蕴涵】

<p class="ql-block">白旭|名相牛僧孺</p><p class="ql-block">白旭 草庐书院 2024-04-13 06:00 </p><p class="ql-block">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人,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卒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享年69岁。牛僧孺是中晚唐著名的政治家,隋代名臣牛弘之后,封奇章郡公,世称“奇章公”。他先后在穆、敬、文、武四朝为相,又三次出任重镇节度使,与当时发生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牛僧孺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散文和传奇作家,《玄怪录》是其传奇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少年书生 科场得意</p><p class="ql-block">牛僧孺幼时随父客居郑县(今陕西华县),七岁父亲病故,不久,母亲周氏改嫁,于是就养于庐陵禾川(今江西吉安)外祖父周家。十五岁时,得知长安祖居有先祖牛弘千卷存书,他毅然辞别亲友,去长安南下杜樊乡努力读书,“孜孜矻矻(ku),不舍昼夜”“不出一室,数年业就”。当时,科举入仕是有志读书人主要的进身之途,但是,由于牛僧孺出身没落的官僚家庭,无人引荐,在应举时备受轻视。于是,牛僧孺向号称“一代龙门”的韩愈及刘禹锡投卷,由于韩愈、刘禹锡等人的举荐,牛僧孺声名大振,遂引起革新派宰相韦执谊的重视。贞元二十一年(805 年),以王叔文、韦执谊为代表的革新派势力纷纷掌居要职,物色俊秀,筹划革新。韦执谊命监察御史刘禹锡及柳宗元等前往樊川寻访牛僧孺。牛僧孺携文回谒,果然,韦执谊对他赞赏有加,并借汉代李元礼的故事,自诩后进之师,激赏其有祖风。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年),二十六岁的牛僧孺进士及第。元和三年(808 年),唐宪宗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举人,牛僧孺与李宗闵等人“皆指陈时政之失,无所避”。“数强臣不奉法”“忧天子炽于武功”,竭力抨击宦官与桀骜不驯的藩臣。主考官吏部侍郎杨於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欣赏他们的骨骾正直、不避权贵,遂署为上第。当权者憎恶牛僧孺等人抨击时政,向宪宗哭诉此事,于是诸考官被贬,牛僧孺等人的官职也久久不得迁转,“各从辟于藩府”。</p><p class="ql-block">初涉政坛 直廉成名</p><p class="ql-block">元和十五年(820 年)正月,穆宗即位,授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十一月,改御史中丞,以“天下刑狱,苦于淹滞,请立程限”,确立断案期限,“条疏奏请,按劾相继,中外肃然”。一次,宿州刺史李直臣被判死刑,穆宗出面为李直臣说情,牛僧孺苦谏不止,说:“凡人不才,止于持禄取容耳。帝王立法,束缚奸雄,正为才多者。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浊乱天下,况直臣小才,又何屈法哉?”牛僧孺为官比较正派,他不受贿赂,在当时很有好名。《唐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士族韩弘入朝为官时,其子曾厚赂宦官朝贵。韩弘父子死后,皇帝派人帮助其幼孙清理财产时,发现宅簿上“具有纳赂之所”,至僧孺名下,独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穆宗看了这批语大受感动,在议论宰相的时候,“首可僧孺之名”。牛僧孺一生秉持正直,文宗在位时,宦官祸乱朝政,文宗与宰相宋申锡谋诛之,王守澄获知其谋,遂诬奏宋申锡谋反,欲立漳王李凑。文宗一时不明事情真相,将杀宋申锡。牛僧孺为他申辩,说:“人臣不过宰相,今申锡已为宰相,假使如所谋,复欲何求!申锡殆不至此!”在牛僧孺的申辩下,申锡才幸免一死。</p><p class="ql-block">两度入相 三任节度</p><p class="ql-block">穆宗嘉牛僧孺廉直,赐以金紫之服,加官同平章事。长庆四年(824年),敬宗即位,牛僧孺进为中书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奇章县子。不久,又进为郡公、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当时,敬宗荒淫无度,宦官用事,大臣又朋比为奸,朝纲隳紊。牛僧孺感到有些畏惧,又束手无策,乃数次上表求任外职,予以回避。宝历元年(825年)正月,他以检校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鄂岳蕲黄观察使。太和三年(829年),李宗闵辅政,屡次向文宗推荐牛僧孺,称赞他有政治才干,不宜久任外官。于是四年(830年)正月,召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p><p class="ql-block">太和六年(832年)十一月,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使,向文宗诉说朝廷处理维州事不当。文宗怨恨牛僧孺决策失误,僧孺心里不安。一次在延英殿议事时,孜孜求治的文宗对宰相说:“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也有志于此吗?”牛僧孺回答说:“臣等待罪辅弼,无能康济,然臣思太平亦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私室无强家,公议无壅滞。虽未及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朝以后,他又对宰相们说:“吾辈为宰相,天子责成如是,安可久处此地耶?”十天之内,接连三次上表,请罢相职。遂于十二月,以检校左仆射、兼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赴外任。太和九年(835年)发生了甘露之变,宰相及朝官多人被杀,南衙与北司更是势如水火,宦官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牛僧孺更是心灰意冷,无所作为。他虽然已出任外官,还“嫌处重藩,求归散地”,屡次上表朝廷,未得准许,故在淮南任职六年。至开成二年(837年)五月,加检校司空,食邑二千户,判东都尚书事、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他赴东都就任后,在归仁里建筑了豪华的住宅,把在淮南任职时的嘉木美石,安放在阶庭,“馆宇清华,竹木幽邃”,从此,他“心居事外,不以细故介怀”,又时常与好友白居易“吟咏其间,无复进取之怀”。</p><p class="ql-block">开成三年(838年)九月,文宗征拜牛僧孺为尚书左仆射,并令左军副使王元直持告身宣赐。促令他赶赴京师,牛僧孺不得已而入朝。文宗频频宣召牛僧孺,他又以足疾为由相推辞。由于他坚持不任朝官,遂于翌年八月又检校司空、兼平章事,出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加食邑至三千户。临行辞别时,文宗赐给他觚、樽、杓等金银古器,并令中使转告他说:“以卿正人,赐此古器,卿且少留。”僧孺却奏称:“汉南水旱之后,流民待理,不宜淹留。”再三恳求,才被允许离京赴任。襄州(治今湖北襄樊)位于汉水之滨,会昌元年(841年)秋,洪水泛滥,汉水溢过堤防,大水冲坏了城郭和城内民舍。时李德裕辅政,因牛僧孺治水不力,被贬为太子少保,加太子少师。会昌二年(842年)五月,回鹘乌介可汗公然向唐朝提出了索取粮食、牛羊,并要执送先已降唐的将领嗢没斯等无理要求,遭到拒绝。此后,乌介可汗又一再剽掠边郡。八月,又越过杷头峰(今山西包头附近),进犯大同、云州等地。武宗以回鹘军入寇,渐进内地,令少师牛僧孺、陈夷行与公卿共同商议对策。牛僧孺奏称“今百僚议状,以固守关防,伺其可击则用兵。”而宰相李德裕却认为“守险示弱,虏无由退,击之为便”。武宗采纳了李德裕主动出击的建议,反击回鹘取得了成功。会昌三年(843年),牛僧孺进为太子太傅,再为东都留守。翌年九月,在平定了昭义镇刘稹反叛朝廷之后,李德裕上奏武宗,以为刘从谏据上党十年,太和时入朝,牛僧孺与李宗闵为宰相当政,不但不将他留下,反加宰相衔纵去,这是放虎归山,今日刘稹的反叛实是牛李二人之罪。河南少尹吕述致书李德裕,说刘稹死亡的消息传到东都,牛僧孺“出声叹恨”。德裕将其书信上奏武宗。刘稹被杀后,石雄军吏还得到他与牛僧孺、李宗闵的“交结状”。于是武宗大怒,遂将牛僧孺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再贬为汀州(福建长汀)刺史。十一月,又贬为循州(治今广东惠州市东)长史。李宗闵也同时被贬。会昌六年(846年)春,武宗病逝,宣宗继立,白敏中当政。八月,牛僧孺由循州司马北迁为衡州长史,不久又进为太子少保,转少师,分司东都。从此,他“池台琴酒,逍遥自娱”。大中二年(848年)十月二十七日病故于东都城南别墅,时年六十九岁。赠太尉,谥曰文贞。大中三年(849年)五月十九日,归葬长安少陵原南,天下设祭者百数,司勋员外郎兼史官修撰杜牧撰《墓志铭》,河阳节度使李钰撰《神道碑銘》,右散骑常侍、书法家柳公权篆额并正书,京兆府参军李商隐撰《奠文》。</p><p class="ql-block">关于牛僧孺的子嗣,史书记载极简,据《唐书》说,牛僧孺有两个儿子也做了大官。一个叫蔚,大和九年进士,官至尚书左仆射;一个叫丛,开成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客死太原。孙,牛徽(蔚子),咸通八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病卒于樊川别墅(在今陕西长安);孙,牛循(蔚子),官给事中;孙,牛峤(丛子),位至尚书郎。重孙牛希济,仕蜀,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p><p class="ql-block">幽州事件 维州事件</p><p class="ql-block">太和五年(831年)正月,卢龙军副兵马使杨志诚率其部下举兵作乱,刺史被杀,监军李载义与其子仓皇逃往易州。此事上奏朝廷,文宗召诸宰相商讨对策,牛僧孺说:“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刘聪暂献其地,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丝毫所获。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九月,吐蕃遣使者来表示愿请和休兵。恰在这时,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率其众奔成都请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遂发兵入据其城,并上奏朝廷,以为韦皋经营多年,至死恨不能收复此城,今不费一兵一卒,使失陷四十年之久的维州重又归唐。文宗将此事交付廷议,朝臣皆同意李德裕的做法,唯独牛僧孺以“守信为上,应敌次之”为由,命将原唐西边重镇维州又拱手归还吐蕃,并将悉怛谋等人执送于吐蕃。结果,吐蕃再次进据维州城,悉怛谋等惨遭杀害。时人“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p><p class="ql-block">史学家岑仲勉就归还维州对牛僧孺有异议。他评论说,大中三年(849年),正牛党执政时期,离归还维州仅仅18年,而这次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投,急诏令尽力收复。为何此次便不再“守信为上”?李德裕要收复维州时,牛党说“维州缓而关中急”,此时怎么来个180度大转变?收复维州,作用与谋通南诏制衡吐蕃相同,正是釜底抽薪,围魏救赵。不收维州,则剑南节度所控制的西山八国蕃落,都被割断,藩篱尽失,李德裕数年苦心孤诣,经营剑南边疆,刚有好转,牛僧孺几句话便让他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李德裕怎么能不恨牛僧孺。归还维州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断绝了外族内附之心——来投靠也让你给遣送回去给宰了!谁还敢叛族内附。后来文宗意识到这一点,对牛僧孺相当不满。综上所述,牛让李归还维州纯粹因私怨,以私害公。</p><p class="ql-block">鄂州除苛 整肃监察</p><p class="ql-block">唐中叶,鄂州(州治江夏县,在今武汉市武昌区)成为东南贡赋转运中心,地位日显重要。宝历元年(825年),唐敬宗命宰相牛僧孺出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领鄂、岳、蕲、安、申、光等6州。牛僧孺在鄂6年,裁撤冗员,整肃吏治,减轻民赋,颇有政声。其间,他奏请废沔州,并汉阳、汉川于鄂州,开始将汉阳、江夏纳入同一行政区。江夏县原为土城,牛僧孺分期将其建为砖城,使之北临沙湖,南抵紫阳湖,规模空前宏大,为唐宋时期鄂州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会昌二年(842年)十二月,牛僧孺建议提升御史大夫为正三品,御史中丞正四品下,“以重其任”。并请“著于典章,永为定制”。武宗同意牛僧孺的建议,遂颁下诏书,以其奏请行事。牛僧孺奏请增加御史大夫及御史中丞的品秩,提高其政治地位,对于整肃朝廷,规谏讽喻朝廷的过失,以减少其失误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牛僧孺一生经历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宗八个皇帝。这正是唐中期以后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皇帝昏庸,宦官弄权,因此,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朝臣中世家出身的与科举出身的党派斗争,非常尖锐激烈。各派政治集团你上台,他下台,像走马灯似的。朝廷对宰相的更换极为频繁,而一个宰相的更替、贬斥就相应地引起了一大批京官、外任的调换。官宦巨族的斗争,皇帝成为掌权的党派用来打击对方的棍子。其时,政治腐败,藩镇势力乘机发展,社会动乱不安,唐玄宗以前的大唐盛世已经走向末路了。</p><p class="ql-block">文学成就 《玄怪录》集</p><p class="ql-block">牛僧孺好学博闻,青年时代就有文名。他和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常相往来唱和。在文学上,他</p> <p class="ql-block">文学成就 《玄怪录》集</p><p class="ql-block">牛僧孺好学博闻,青年时代就有文名。他和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常相往来唱和。在文学上,他突出的成就是写了卷帙浩繁的《玄怪录》传奇十卷。鲁迅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造传奇之文,荟萃于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牛僧孺的《玄怪录》已佚,现仅可从《太平广记》之中看到。牛僧孺改造、完善了中国象棋。牛僧孺在《玄怪录 • 岑顺》一篇文章中,曾以小说的形式写过唐代的象棋制度:唐代宝应元年发生了一件怪事,汝南人岑顺,暂宿在陕州一所废宅时,每天晚上都听到军鼓之声。有一天夜里,岑顺梦见一人自称金象国的使者,告诉他将要和天那国的军队交锋,并且邀请岑顺观战。这时,岑顺看到了墙壁下的老鼠洞化作了城门,两支军队各自严阵以待。有个军师向金象国王建议作战布局,说:“天马斜飞度过三关停止,上将横行连接四方。辎车直进不能回翔,六甲依次不要乱走。”国王点头同意。听得一声鼓声,一匹马斜跳了三尺。又一声鼓声,一名步卒横行一尺。再一次鼓声,车勇往直前。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不一会儿,天那军大败溃逃,天那国王败逃到西南角。就这样大战了好多天,直到后来,岑顺的家人感觉怪异,便挖开鼠洞,才发现是一座古墓,前面床上摆有一副象棋棋局,列马布阵、盘中皆满,全是铜铸造成的。从这个故事可以发现,那时的象棋,已有将、车、马、卒等名目,马行日步,车直来直往,卒只能进一步,而将可以满场巡行,和现代象棋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故事发生在宝应元年,后世称为“宝应象棋”。直到20世纪日本还将宝应象棋当成中国象棋的别称。民国学者胡适 曾考证了象棋为牛僧孺所完善,他在笔记中记载:元代和尚念常《佛祖通载》在唐文宗开成己未(839 年)之下,大书“制象棋”,原注云:“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机’,木制的机械,发射石头的兵器 )矣。”牛僧孺的《玄怪录》中另有《巴邛人》一篇,讲述了象棋的神话故事。大意说,有个巴邛人,家有橘园,因霜后橘已收,但余下两个大橘,摘下剖开一看,每个橘子里都有两个老人在下象棋。橘中戏不但是后人小说、戏曲的题材,也是许多诗人的题材,明代的著名象棋谱《橘中秘》《橘中乐》等书名当来源于此。</p><p class="ql-block">奇闻趣事 故乡古迹</p><p class="ql-block">牛僧孺经常同白居易坐石论道。牛僧孺坦言:“尝与公迫观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已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了纪念二人的友情和记载牛僧孺的爱石情愫,白居易特于会昌三年(843)五月题写了著名的《太湖石记》,简明而深刻地阐述了有关藏石赏石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提升了牛僧孺在古代石坛上的影响。鉴于牛僧孺藏石甚多,且多佳作,抽象具象均有,形神兼备,独树一帜,牛僧孺因而被白居易视为唐代的藏石大家。</p><p class="ql-block">牛僧孺在洛阳城东和城南分别购置了一所宅邸和别墅,他“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牛僧孺在各地任职的朋友同好都知道他有石癖,便千方百计搜奇献瑰,“公于此物独不廉让,东第、南墅,列而致之,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视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牛僧孺所爱蓄藏之奇石,多半是出自苏州太湖的太湖石。一次,他在苏州任地方官的朋友李某辗转搞来几座“奇状绝伦”的太湖石峰,“池塘初展见,金玉身凡轻。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牛僧孺激赏之余,写成一首40句的五言长诗,寄奉同好白居易和刘禹锡,白、刘二人前往观瞻后,也大为称奇,各自奉和了一首,白居易称赞其“在世为尤物,如人负逸才”,自叹虽曾为苏州刺史,却无缘得此奇石,“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刘禹锡在诗中也提到:“有获人争贺,欢遥众共听。一州惊阅宝,千里远扬舲。”读来令人想见其风采。</p><p class="ql-block">牛僧孺在邸墅中罗致了大量的太湖石峰,朝夕相对,如坐春风,“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并把太湖石峰从大到小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每类分别品评为上中下三等,刻于石表,如“牛氏石甲之上”之类,这便开了唐末宋初品石之风的先河。</p><p class="ql-block">关于牛僧孺的文物传说,还有一处他的别墅。其故址在灵台县城南里许离山下的南寺洼。据《灵台县志》记载,当初院中青竹翠柏,有一棵银杏树还是牛僧孺亲手栽的。清顺治四年(1647年)灵台县令张齐圣在《至定寺碑记》中说:“去郭里许,有山巍然,曰离山。山之下,水环之,曰达溪夹岸……沿溪而上曰至定寺。寺创自唐,考之志书,为牛僧孺别墅。庭有银杏一株,老干虬枝,广阴数丈,为僧孺手植。”清道光元年(1821年)灵台县令苏履吉诗云:“南望离山簇晓烟,牛家别墅仰前贤。庭培老树流芳远,郡袭奇章继绪绵。父子天伦能悟主,诗书世业冀承先。于今梵刹仍居址,栋宇巍峨代几迁。”大概清末银杏已被砍掉了,房屋破败失修,所以廪生张明新有诗一首写到:“古刹何年结构成,宫留瓦砾尚纵横。院无银杏风光减,地少俗尘眼界清。绿树阴遮闻磬处,青苔痕杳步虚声。我来先看残碑字,为爰烟霞每独行。”</p><p class="ql-block">灵台县现有牛僧孺墓,位于县南新开乡姚家湾村牛村社居民居住区西南侧的牛村山脚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白旭,甘肃灵台百里镇新集村人,生于1957年,历任中小学教师、校长。创作文史作品一百多万字,曾在国家,省,地,县各级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论文、人物传记、历史剧、考古文等一百多篇。</p><p class="ql-block">(本文选自《灵台文史大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