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清明,春意正浓。天清地朗,草木萌生。桃红柳绿,莺燕争鸣。远山含黛,溪流叮咚。扫墓祭祖,郊游踏青。春耕植树,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个好日子,适值仲春与暮春之交。《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我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量有关清明节的诗词,正是对这个节气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除众人迎春怜春,游春赏春的意义之外,还有一层寓意是清淡明智。“清”即清醒,淡泊;“明”即知理,明志。如果说,前者的意义与天象节令相关,那么后者的寓意则关涉到人文传承了。</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知道,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还有一个传统节日,称寒食节。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贤士忠臣,乐善好施,忧国忧民。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陷害太子申生,逼其最终自杀了。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避祸而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追随他的臣子大都弃之而去,身边只剩下介子推等几个忠臣。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觅食无果,介子推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喂给重耳吃。多年后,重耳东山再起做了晋国君主,大封那些跟他同生共死的忠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臣僚为介子推叫屈申冤,晋文公(即重耳)忆起旧事,心有愧疚,便多次派人请介子推入朝受封,介子推坚辞不就,晋文公只好亲自造访。闻讯,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派御林军上绵山搜索,却始终未见介子推的踪影。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逼迫介子推自己走下山来。晋文公依计行事,孰料山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再搜,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见状大恸失声,呼天抢地。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背堵着柳树的一个树洞,洞里好像藏着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多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以此作为执政的座右铭时时儆戒自己。他在位时,为政清廉,励精图治,国富兵强,百姓安居乐业,最终使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把放火烧山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令天下人在这一天禁动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他率群臣素服徒步登介山,祭扫子推墓。墓就修筑在介子推殉国的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行至墓前,只见大柳树枯木逢春,死而复生,绿枝千条,迎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将这棵复活的大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一天定名为“清明节”。从此以后,寒食、清明便双节合一,既是人们迎春怜春,游春赏春的好日子,又成了人们祭扫亡灵,追思先贤的大日子,自然与人文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寒食节的起源其实更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对火的崇拜。火的发明和使用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也给人类造成了灾害,因此,古人认为火是有神灵的,要祀火。祀火的日子设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大体上与清明节重合,前后不差一天。每年的这一天,古俗约定家家要熄火种,吃寒食,此为祀火;过了这一天,再重新点燃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作人牺。春秋时期,介子推的故事被民间演绎为寒食节的另一个起源,可见介子推不图名利,功高不居的精神,在当时影响之巨大,对后世影响之深远。</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这话说的不错。</p><p class="ql-block"> 有人烟处,必有血脉的传承。清明扫墓,生者寻根,我们都来自父母,祖祖辈辈,世代相传。人生总会溯到源,寻到根,唤起我们的敬畏之心和对亲情的眷念,教我们知道自己的因缘姓氏,明白做人,学会感恩。从这个意义上讲,清明节就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p> <p class="ql-block"> “父母能生养我,不能免我于死。”(语见《三国志•吴书》)我们终将会和自己的父母一样“托体同山阿”,埋入黄土,叶落归根。然而“吾身听物化,化及事方休。当其未化时,焉能弃所谋?”明代钱秉镫这首诗里的“所谋”,指的便是人只要还活着,就必须担负起责任,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等责任。清明扫墓,生者寻根,当我们站在父母坟前,向亡亲禀告自己及家人的生存状况时,要做到不辱没先人,不羞言后人。因此,清明节彰显的是一种家风的传承和责任,教我们要时刻鞭策自己,要清白做事,明白做人,洁身自好,慎始慎终。</p> <p class="ql-block"> 百家坟,百家姓,开枝散叶无穷尽。枝再繁,叶再茂,人文经脉一条根。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条根长成了参天大树,她所发育的文化果实丰硕璀璨,她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博大精深。这条根给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都打下了深入骨髓的精神烙印。清明扫墓,生者寻根,这个根应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如忠贞爱国、忧乐天下、天下为公、行己有耻、自强不息、崇俭反奢、孝敬父母、人伦和谐,等等。“人必知道而后知爱身,知爱身而后知爱人,知爱人而后知保天下。”(语见宋•苏辙《汉昭帝》)滚滚红尘,熙来攘往,如果你为权、为钱、为名、为物、为情过于执着,黯然神伤,不妨清明去扫墓。望着那漫山遍野的古坟荒冢默立静思,在那里,你自有另一种答案,让自己超然物外,心若止水。古人云: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莫言名与利,名利皆仇身。这样一想,你就可以豁然,淡然,坦然,悠然,陶然了。</p><p class="ql-block"> 清明清明,就是清白、明白之意。认知了清明,懂得了人生,做一个清白明白之人,自有皓月纤尘不染,自有清风拂面涤心。悟人世,莫类春蚕自缠缚。淡名利,不为得失诛己心。</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