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话外婆

景熟熟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永远记住这点: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的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萧伯纳</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外婆,出生于清末年间,一位来自山东农村裹着小脚的老人。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十分怀念她。她的故事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如今的往事都已成追忆,我欲说不能,下笔难。思绪万千,就说几个印象深刻的故事吧。</p> 养公鸡“打鸣”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外婆就从老家山东省荣城县北流水村来到福州,照料年幼的我们。那时候爸爸在省公安机关上班,妈妈仍在部队。他们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姐和我都是在外婆的细心呵护下长大的。</p> <p class="ql-block"><b>(姐和我在外婆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了)</b></p> <p class="ql-block">  我打小就跟着外婆睡。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不亮外婆就急忙起床,买菜做饭。那时的福州是烧煤球,每天一早,家家都要生炉子。早餐做早了容易凉,做迟了爸妈上班、我们上学就会迟到。如何把握好时间成了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问题,外婆特意养了一群小鸡,小鸡长大后,她留下了一只特别健壮的大公鸡。我特别喜欢那只大公鸡,大红鸡冠高昂,羽翼丰满,色彩斑斓,威武霸气。我时常抱着它向院子里小朋友炫耀,我家有一只漂亮的大公鸡。可外婆对我说:她养公鸡并不是因为公鸡漂亮,是因为公鸡会“打鸣”。她说在咱老家农村都是庄稼人,哪有什么钟表啊,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的是日头。晨起喂牲口、做饭,靠的就是公鸡打鸣了。春夏秋冬,无论好天坏天,公鸡都会准时打鸣。当鸡叫三遍时,村里便炊烟四起了。外婆认真地说着,我好奇地听着。</p><p class="ql-block"> 原来公鸡打鸣叫三遍,天就要亮了。这就是诗人所说的“雄鸡一唱天下白吧”。当年,我的外婆为了准时晨起买菜做饭,“不惧年迈三更起,要听雄鸡一声唱”。</p> <p class="ql-block"><b>(雄鸡一唱天下白。照片取于网络)</b></p> 闹钟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不久,雄鸡高唱引来了麻烦。因为我们住的是机关大院宿舍,就在今天的三坊七巷林则徐祠堂内。大公鸡一叫:喔喔喔……就像划破寂静夜空的号声。大院的叔叔阿姨们都被吵醒了,特别是星期天,严重影响他们休息。于是就有人向我们家提意见。可又有什么办法,鸡又不是人,它怎么知道那天该叫那天不该叫。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它杀了,不让它叫了。就这样,大公鸡被杀了。为这事我哭闹了好几天。</p><p class="ql-block"> 杀了大公鸡,妈妈买来了一个小闹钟,从此闹钟成了外婆的心爱物。那时的闹钟是靠人工上弦的,打铃声也是要定时上弦后才会响。只见外婆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拿着小闹钟认真看,而后再一一上满弦。反复确认后又用块干净布把闹钟擦了一遍又一遍,放在枕边。这个闹钟外婆十分珍惜,小心使用,不让我碰。一直用了十多年,外婆仍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b>(五六十年代,谁家里有这样一个马蹄铃闹钟是很值得炫耀的。照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  于是,外婆喜爱闹钟,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个深深地情结。这个情结多年后都不能释怀。闹出了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我和爱人旅游结婚,到了大上海。我们决定要给外婆买个礼物。繁华的南京路上,我爱人问我买什么?我竟然脱口而出:“闹钟,外婆最爱的是闹钟”。当时我们都很年轻,不加思索地买了一个漂亮时尚,全自动的闹钟回来了。可笑的是还不忘记开张发票,把发票放在盒子里,当做礼物送给了外婆。当时外婆已进入古稀之年了。外婆拿着闹钟对我说,我早就不做饭了,你给我闹钟干什么?我妈知道了这事,大不高兴,把闹钟拿了回来,气冲冲地对我说:“你怎么会买个钟回来,你不知道老人忌讳送钟(终)吗?”哎哟!我的妈呀!我当时脑袋轰的一下,差点晕倒。我哪会想到这些。这只能说明,外婆爱惜闹钟的一幕幕在我年幼的心灵上刻下的印迹太深了。以致于花大钱从上海买了一个“笑话”回来。</p> 漂亮的针线活 <p class="ql-block">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外婆缝补时”。我的记忆里,每天夜晚,在一盏瓦数不高的淡黄色的灯光下,外婆一头银发,盘着腿,微驼着背,坐在床头,她戴着老花镜,神精专注,飞针走线。不是为我们缝补衣裤,就是为我们做衣裳。尤其是寒冬腊月,新年将至之时,为了让我们在新年能穿上新衣裳,几乎每天晚上都在灯下忙着针线活,直至深更半夜。常常是我都睡了一觉了,迷迷瞪瞪一睁眼,她还在灯下忙碌着……</p><p class="ql-block"> 外婆的针线活真棒!五六十年代,我和姐小时候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外婆手工做的。外婆自己穿的衣服更是自己动手做的了。如果你是内行的人,请细心地看我发的照片,外婆和我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溜肩的,袖子和肩是一整块布裁下来的,这样省料。这就是外婆手工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b>  (我偎依在外婆的怀里)</b></p> <p class="ql-block">  1986年,我爱人怀孕了。外婆知道后非常高兴,儿孙绕膝,四代同堂,这可是家族的大喜事。那年她已经78岁高龄了,因患脑中风导致左侧的手脚行动不便。但她还是以顽强的毅力拿起了针线。她要亲手为未出生的重孙缝一件百家衣,制一床百家被。</p> <p class="ql-block"><b> (外婆亲手裁缝的百家被面)</b></p> <p class="ql-block">  做百家衣、百家被这是北方的民俗文化。聚上多家孩子穿过的旧衣服零碎布,缝成一件衣服给新生婴儿穿上,能让孩子祛病消灾,健康成长。同时穿上百家衣,盖上百家被也代表有众人对孩子祝福。她老人家讨来了无数块零碎布头,戴着老花镜,就靠右边的一只手一针一线,慢慢地裁剪缝制。</p> <p class="ql-block"><b>  (外婆亲手缝制的百家衣)</b></p> <p class="ql-block">  外婆精心缝制的百家衣、百家被、小枕头,我的女儿都用上了。女儿满月时,我们抱上女儿去看外婆,四代同堂,外婆喜笑颜开,非常开心。</p><p class="ql-block"> 如今百家衣、百家被已成了我们的传家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照片中老外婆的左臂基本废了,已无法活动了。当她看到了重孙女,四代同堂,无比欣慰)</b></p> <p class="ql-block">  1998年的腊月,外婆以89岁的高龄离开了我们,长眠于福州三山陵园。外婆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操劳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都说故土难离,落叶归根。可我的外婆却十分开明,思想一点不守旧。在她病重的日子里,多次表示百年之后,要安家于福州,她的情怀早已有了新的归宿。“吾心安处即家乡”,孩子在哪,家就在哪。</p> <p class="ql-block"><b>(外婆与我姨及她带大的两孩子李华、李斌合影)</b></p> <p class="ql-block">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如今,我们不得不说外婆的想法十分豁达、开明。25年来,我们五个外婆一手抚养大的孩子,每逢清明都会来看望外婆并送上一束鲜花。外婆的音容笑貌如同鲜花永远开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b>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b></p><p class="ql-block"><b> 亲爱的外婆您的孩子永远怀念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景熟熟</p><p class="ql-block"> 2024年清明于福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