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新读(404)</p><p class="ql-block">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蹈,意为踩、踏,也可引申为走向、处于、实行等意,如“赴汤蹈火”。于是全文翻译如下:</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火(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踩踏到水火中而致死的,却没有见过因实行仁而致死的。” </p><p class="ql-block"> 按这种字面翻译,就是孔子在这里强调仁,把仁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高度,说人需要仁,仁德的程度“甚于水火”——比水、火更为需要。水、火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还有比这必不可少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仁。</p><p class="ql-block"> “仁者,人也”“仁者爱人”,这就是说,如果没有仁就不是人了,一个人必须要有仁。仁与水火相比起来,“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水火并不是只有益没有害,有时能淹死人有时能烧死人。所以水火于人有利有弊。但实行(蹈)仁,就完全是有利而无弊,因为从来没见过为实行仁而死了人的事,——“未见蹈仁而死者也。”</p><p class="ql-block"> 以上按字面译文的解读,是按古人定的“此夫子勉人为仁之语”(朱熹)的调子来解读的。虽然也说得过去但始终有些逻辑上的勉强。因为“蹈水火”和“蹈仁”之间似乎没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所以连李泽厚先生都说:“此章疑有错漏,勉强译之而已。”</p><p class="ql-block">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即弄清孔子讲这话的对象,就可有明了的意涵。</p><p class="ql-block"> 一,是讲给大众听的,即是强调仁的重要性,勉励人去为仁。</p><p class="ql-block"> 二,是讲给执政者听的,即是告诫执政者,老百姓需要仁政的治理比需要用火和用水更为迫切。本来水火为民之所需,而今因为你们不行仁政,使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甚至有死去的,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救百姓使之不会出现死亡。所以这个意义上的“蹈水火”,就是执政者使民处于水火之中;“蹈仁”就是执政者施行仁政。我想,这是孔子向执政者喊话:“施行仁政比民众需要水火更重要”,这样的解读可能更符合孔子的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