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高48.1宽22厘米</p><p class="ql-block">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笄发青铜人头像在面部粘贴与面部相同的金面罩,露出眉毛、眼睛。圆顶,头发似从后向前梳,发梢敛于面罩内,脑后留有一方孔,似接发簪,发际线清晰可见,额头两侧耳上方各有三角形装饰,顶部周围有两圈未闭合的凸棱,与耳部上方三角形装饰相接,眉头较尖,眉尾斜直,眉头低于眉尾,立眼,上眼睑微上弧,下眼睑下凸明显,外眼角高于内眼角,鼻梁高挺,蒜头鼻,两鼻孔成M形,阔口微张,嘴角下勾,口缝微下弧,长耳,双耳耳垂穿孔,颈部下端残缺。</p><p class="ql-block">旁边的这件金面具辫发青铜人头像与它发式相同,但为平顶,垂辫于脑后,形象威严肃穆而富有神秘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铜蛇</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残存头、身、尾各一段。头残长29.9,宽11,高9.9;身残长34.5,宽10.5,高6.5 尾残长20 宽5 高11厘米</p><p class="ql-block">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全器残为蛇头、蛇身和蛇尾三段。身躯呈S状。头宽大,微上昂,头上有耳,长眼,眼球呈圆形凸起,颈下有二环钮。身上饰菱形云纹,两侧腹部各有一排鳞甲。头顶及背脊上有镂空的刀形羽翅。右侧颈下环钮及头上羽翅脱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夔龙冠纵目青铜面具</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长77.4 宽55 高82.5 面具高31.5厘米</p><p class="ql-block">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该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体造型意象神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在三星堆各类人物形象中颇显特出。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厘米。一般认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书中有关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亦有认为“纵目”应是“竖眼”之意,即如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额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或联系夔龙形额饰的造型,认为它与神话中“人首龙(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烛龙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牙璋</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长68.8 宽7.8 厚1.0厘米</p><p class="ql-block">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玉牙璋两面扁平,射部渐向前宽出,前端有叉形刃。射本部两侧有齿饰,上、下齿均呈云雷纹状向内勾卷,中间为直齿。蚀变白云岩,黑色。局部被火烧后泛白,残断,经拼接复原。射与邸之间有一直径0.7厘米的管钻圆穿。</p><p class="ql-block">玉璋是三星堆出土玉器中最多一类。关于璋的用途,有祭天、拜日、祈年、兵符等多种观点。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刻划一个图案,是在两个山峰的外侧各插有一件璋,刃口向上,柄部向下,说明玉璋在当时祭祀活动中可能是作为祭祀山川的礼器。二号坑还出土了一件双手执握玉璋作祭拜状的小铜人像,则为我们生动地显示出了古蜀祭祀活动中玉璋的使用方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铜鸡</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长10 宽4 高14.2厘米</p><p class="ql-block">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的众多神像、神灵都极具神秘诡秘之色彩,其造型手段也多用夸张的、超现实的表现方式,而唯有二号祭祀坑出土的这件青铜鸡却可称得上是写实风格的杰作。青铜雄鸡造型风格颇为写实,与三星堆众多属意象造型的艺术品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三星堆青铜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铜鸡为范铸法铸造,尾羽丰满,引颈仰首,气宇轩昂,神采飞扬。其冠、眼、喙、爪、羽毛等刻画工细不苟,神形兼备。整体造像谨严而不失灵动,体现出雄奇超逸的气格,堪称极难得的艺术神品。</p><p class="ql-block">此铜鸡自非一般的家禽,有更深沉的象征意义,或许它代表的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鸡”“神鸡”。正所谓“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件雄鸡的造型意蕴引吭高歌、呼唤日出,带给人间无限光明。</p> <p class="ql-block">高冠立发青铜人像</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高11 宽6.5厘米</p><p class="ql-block">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仅存头部,整体器形不明。国字脸,粗眉,三角斜眼,高鼻,大口,方颌,长方耳,耳垂处有小圆孔,头后有“U”形轮廓,故其发式为“笄发”。头戴高冠,冠梁较宽,绕头一圈,前额两侧向外伸出,呈“几”字形,冠身较高且向后下方弯折,表面有多道沟垄,与后世的“纶巾”较相似。下颌下接一长柱,似表现人头像的颈部,末端呈尖锥状,原应套接其他器物,头后往下斜伸出一圆柱与头像相连。</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青铜尊</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高45 口径42.8 底径22 肩径28厘米</p><p class="ql-block">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尖角方唇,沿微弧,喇叭口,束颈,斜肩,深腹,平底,高圈足。颈部有三周凸弦纹,肩部有三立鸟与腹部、圈足上的扉棱成一线,将肩部、腹部及圈足上的纹饰分隔成三组。圈足上部有三处镂空。肩外缘有三个卷角羊头,与三立鸟相间,羊头两角间也各有一立鸟,鸟已残。肩部饰象鼻龙纹,地纹为双勾云雷纹。腹部主纹为双夔龙组成的兽面纹,两侧有以扉棱为中轴倒置的兽面纹。圈足上部有一周凸弦纹,其下主纹为虎耳龙纹形成的兽面纹。</p><p class="ql-block">青铜尊不仅出土数量很多,而且还有顶尊的跪坐人像和表现顶尊祭祀场面的铜器出土。因此尊一定还有更多的含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铜猪鼻龙</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长120厘米</p><p class="ql-block">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整体呈圆柱形,吻部前端较扁平,向前突出,横截面呈圆角长方形,周围饰一圈带孔牙璋图案及阴刻弦纹。吻部上端有三个圆形穿孔(其中一处在牙璋图案处,两处位于阴刻弦纹之间,其中左侧穿孔可见钻孔痕迹),下端两穿孔均位于牙璋图案处。头部遍饰鳞纹,额头正中生一角,角扁平,前端残断。“臣”字形目,眼球外凸,颌下正中饰神树图案,两侧饰网格状纹饰(疑似牙齿),耳部呈镰刀状向前弯曲,左耳从根部残断,可见内部白色的范土。头部与身体间隔以环形宽带纹,宽带纹两侧各有一圆角三棱形纹饰。身体两侧饰以刀形羽纹,腹下饰波浪纹。尾部羽纹略有不同,分出一支呈钩状,另有一圈环形宽带纹。尾部末端呈波浪状,有三圆形穿孔。</p> <p class="ql-block">青铜太阳形器</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直径85 阳部直径28 高6.5厘米</p><p class="ql-block">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全部被砸碎并经火焚烧。从残件中能识别出6个个体,经修复复原的2件太阳形器的直径均在85厘米左右,构型完全一致。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件。</p><p class="ql-block">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未见于以往的出土文物,发掘者因其与同坑出土的铜神殿屋盖上的“太阳芒纹”的形式相似等原因将其定名为“太阳形器”。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此器的形式构成是车轮,或是用于军事作战的盾牌上的盾饰。多数意见认为,这种形制的器物应即是“太阳形器”。它是常设在古蜀国神庙中的神器。又或用于祭祀仪式,钉挂在某种物体之上,作为太阳之象征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许多重器如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及其他一些青铜重器上的大量的各式太阳纹饰表明,“太阳崇拜”在三星堆古蜀国的宗教文化中颇为突出。可以推知,商代的古蜀国已有专门祭日的仪式,并当在古蜀国诸多祭仪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作为成都平原古族的信奉习俗,“太阳崇拜”一直延及东周。据《华阳国志》记载,末代蜀王族的号为“开明”。一般认为,“开明”词义与“太阳升起”密切相关。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铜立人像等,则正是商末至西周早期之间古蜀太阳(太阳神)崇拜的实物例证。作为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它们与三星堆同类器物前后衔接,为进一步研究古蜀宗教文化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铜连枝灯</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高117厘米底径30厘米</p><p class="ql-block">贵州兴仁县雨樟镇交乐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黔西南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连枝灯,顾名思义,在主灯杆之上,会有规律的分层,并对生出一些灯枝,属于汉代的座灯大类。这件青铜连枝灯,通高117 厘米,由灯座(1件)、灯杆(3件)、灯枝(4件)和灯盏(5件)四大部分、13个部件组成。其中灯枝残损一件,灯盏缺失两件,现存11个部件。</p><p class="ql-block">这件连枝灯出土于贵州兴仁县雨樟镇交乐6号墓,尽管只有五连枝,与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连枝灯,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十三连枝灯,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西汉墓出土的十连枝灯,在连枝数量上存在差距,但其巧夺天工的创意和精美绝伦的工艺,却有技压群芳之势。这盏连枝灯,不仅是贵州汉代青铜文化鼎盛时期一件瑰丽的代表作,其上的玄武(龟)、鹦鹉、孔雀、胡人、跪人等人兽形象,更是蕴藏了汉代多种文化因素在贵州的融合与影响。特别是整盏连枝灯上一共铸造有13条神态各异的龙,与该灯由13个部件组合而成,形成巧合,实属全国同类型文物中罕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尖帽青铜人像</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高19.5宽5.5厘米</p><p class="ql-block">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保存完整。整体形态稳定,各部位比例大致协调,唯头部与四肢偏大。粗眉,三角斜眼,高鼻,大口,口部以两道窄凹槽表现,长方耳,耳后各有三个小圆孔,中间小孔未透,头后有“U”形轮廓,故其发式为“笄发”。头戴尖脊帽,弧形尖脊前端与额头平齐,中部两侧各有一孔,原或插笄。粗颈,窄肩,双臂呈“作揖”状,双手对握,右手在外,左手在内,中有圆孔,原似应持物。躯干挺立,双脚略微分开直立,跣足,可见脚趾,足底有孔,与脚踝内侧孔对穿,似为固定之用。上身着长素衣,似左衽,腰间系带,于身前腹部打节,下身穿短裙,裙摆盖膝,上衣背部和短裙均有多道纵向折痕,似“百褶裙”。</p> <p class="ql-block">青铜虎头龙身像</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通高75.5 前后长58 左右宽38.5 座高10厘米</p><p class="ql-block">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头上有两犄角,圆眼外鼓,眼球墨绘,位于角跟两侧,兽鼻向上微鼓,鼻孔清晰可见,脑后两侧有圆尖耳,阔口微张露齿,上下各有两颗獠牙、四颗门齿,中间衔一铜质条状飘带,飘带向后弯曲。长颈,前肢撑于器座之上,前爪有五趾,前四后一,胸部以下翻折向上,后肢腾空,双爪合并,后爪有五趾,前四后一,膝关节有象征关节的尖棱,腹部下侧用铜丝交叉缠绕捆绑加固。器座呈三叉形,中间高拢呈山形。三个角各有一鸟,鸟头顶有冠,圆眼,宽扁嘴,长颈,体型肥硕,胸部中空,呈倒立桃形,翅膀收翅向后,尾羽与底座隆起处相接,双爪站立于座上,爪似呈蹼状,可能为某种水禽,脑袋至后背呈鳞状羽,翅膀及尾羽有凹弦纹装饰,内填红彩,多数脱落。前面鸟保存较好,左右两侧已断裂脱离,右侧鸟尾残断。底座分为两层,局部可见裂痕,可见墨绘痕迹。器座上附着象牙残渣和象牙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节玉琮</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上端长6.94,下端长6.3,上孔径5.55,下孔径5.14,高 22.2厘米</p><p class="ql-block">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十节玉琮呈长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贯通一孔,上下均出射。全器共分十节,每节雕刻有简化人面纹,由阴刻细密平行线纹的长方形横棱表示羽冠,用管钻琢出一大一小的两个圆圈,分别表示眼睛和眼珠。长方形的短横档上有形似卷云纹的几何形图案,表示鼻子。在其上射部阴刻一人形符号,人形头戴长冠饰,双手平举,长袖飘逸,袖上还有羽毛形装饰,双脚叉开,仿佛正在舞蹈。孔内壁两头大中间小,为双面钻孔而成。</p><p class="ql-block">器内外打磨抛光,玉质平滑光润,制作十分规整。此器在料、工、形、纹上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其他玉琮完全不同,却与浙江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相似,说明两地在较早时期可能就有了交流与往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发青铜跪坐人像</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高48 宽15.5 厚13.6厘米</p><p class="ql-block">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人像整体呈跪姿,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头部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表示两股头发的铜条大致平行,呈相对的凹槽状,中有缝隙。双手呈半“合十”对掌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尚未完全合拢,中有缝隙。两手缝隙及隔片、头发缝隙及削平的左肩,共同构成一个卡槽。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身体重心在左肩与双手手掌之间卡槽的位置,表现出强烈的负重感。两小腿外侧各饰一组4个歧羽纹,两小腿肚各饰1个羽冠纹。该文物从造型、纹饰等方面来说都是三星堆考古全新的发现,对研究三星堆的青铜铸造技术及艺术、宗教信仰与社会体系、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材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