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纪念长征90周年

摄影家冯建新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2+2=1》</span></p><p class="ql-block">(两个故事+ 两种手法 = 一群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冯建新</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到今年整整90周年,特推出新作《2+2=1》并以此纪念。</p><p class="ql-block">今天要给大家讲讲我拍摄创作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互联网时代传承中国精神的故事。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为什么要签名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表现手法截然不同,第一个故事用的是艺术的观念摄影手法,作品获得了被称为“国展”的评委推荐奖。第二个故事用的是纪实摄影手法,并且获得中国摄影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奇特的是,这两个故事和两种表现手法都是拍摄表现的同一群人,即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p><p class="ql-block">下面讲第一个故事《25000里•COM》。</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专门到印刷厂做的一个网页的抬头,再后来,就是用老红军本人的影像和在他们在世时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等网络截图进行叠加,这就是观念摄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5000里•COM》作者自述</span></p><p class="ql-block">冯建新</p><p class="ql-block">《25000里•COM》组照是以互联网页画面符号为载体,以网页截图方式与纪实摄影相结合的一组具有当代元素的观念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5000里•COM》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揭示出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精神的侵蚀。作品将边缘逐渐消解的老红军晚年生活影像,叠加在他们在世时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100多层网络(不完整)信息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5000里•COM》之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每一幅作品都有老红军们活着时的国际国内大事、红军长征及老红军本人等信息。作者有意将网络截图进行叠加,从而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5000里•COM》之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二、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探索出多维空间+多义空间的呈现模式。作品将纪实摄影的二维空间叠加在老红军时代的网络信息中,由于信息量的增大和时间维度的拉伸,因而形成三维或四维空间,让人在观看作品时,通过图像和文字信息的再现,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联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5000里•COM》之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三、通过数码暗房的特效制作,达到思想的多义及形式的多维。作品画面上方互联网标题:WWW.25000里.COM,将这个时代、那个时代、他时代等一下子全揉在了一起,时代感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5000里•COM》之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作品画面整体偏暖体现出世界和平的主流方向;背景做旧并减色,体现出历史厚重的方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5000里•COM》之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主体老红军以色彩还原的画面形式感和影像张力体现出当代世界生存与死亡、战争与和平的思辨,反思在强大的国际语境下的中国精神的存在意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5000里•COM》之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作品中正在虚化和消解的老红军影像与碎片化的背景形成大小对比、虚实对比等艺术形态,进一步强化了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思维空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5000里•COM》之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给大家讲第二个故事(纪实手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红军的心愿》作者自述</span></p><p class="ql-block">冯建新 </p><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25000里长征的故事已经过去90周年了,但是,它在人类战争史上创造的史诗般奇迹,至今仍然在神话般的广为传颂。 </p><p class="ql-block">为了续写这部史诗,我从2006年开始关注和拍摄重庆这座新兴直辖市里的老红军战士,把他们最后的影像留存下来。在采访中,老红军们非常乐意我为他们拍摄留影,并纷纷为我签名。我问老红军们有什么愿望?他们几乎一致地表达出一个共同的梦想和愿望:让共和国的后代们能记住他(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红军。</p><p class="ql-block">今天展示给大家的是9位老红军签名的故事并在采访时如愿以偿得到了他们最后的签名(截止2014年5月,9位老红军已经全部去世)。</p><p class="ql-block">1、老红军冉秀珍(女),2009年11月去世,享年89岁。</p> <p class="ql-block">2、老红军冉秀珍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孙辈不要把红军精神忘了。</p> <p class="ql-block">3、老红军冉秀珍穿着“红军服”情不自禁地对着镜子喜笑颜开。</p> <p class="ql-block">4、老红军冉秀珍与全家合影时,也不忘将丈夫李三多这位去世多年的老红军油画像放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5、老红军王迪美每当回忆起牺牲的战友,总禁不住地老泪纵横。</p><p class="ql-block">老红军王迪美,2007年12月去世,享年96岁。</p> <p class="ql-block">6、一说起要拍照,老红军蔡洪桂把他保存了几十年的自画像拿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老红军蔡洪桂,2011年12月去世,享年101岁。</p> <p class="ql-block">7、老红军戴福九,彭 云(女)两人于1937年3月在长征路上结婚,是2007年前,全国唯一全程参加完长征并健在的红军夫妇。</p><p class="ql-block">戴福九,2007年12月去世,享年93岁。彭云,2012年2月去世,享年95岁。</p> <p class="ql-block">8、与保存了70年在长征路上的结婚照片一块留个影,是老红军戴福九、彭云的心愿,于是按照年轻时的样子还摆了一个POS0。</p> <p class="ql-block">老红军匡根山 ,2009年3月去世,享年100岁。</p> <p class="ql-block">10、老红军田震2014年5月去世,享年97岁。</p> <p class="ql-block">11、把存放多年的结婚照翻了出来,老红军田震与夫人包天惠不禁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12、老红军梁开顺,2012年10月去世,享年101岁。</p> <p class="ql-block">13、老红军李仙义,2007年12月去世,享年85岁。</p> <p class="ql-block">14、老红军李仙义把他50多年前的结婚证翻了出来,非要穿着“红军服”与夫人王德淑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老红军们有个共同的心愿:他(她)们的照片如果能参加展览,一定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希望后代能记住, 他(她)们有个共同的名字——红军。</p> <p class="ql-block">2006年冯建新在老红军田震家中拍摄时,田震向他赠送刚写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作者冯建新军人世家</p> <p class="ql-block">作者冯建新在拍摄途中。</p> <p class="ql-block">作者:冯建新简介</p><p class="ql-block">Introduction to Feng Jianxin.</p><p class="ql-block">冯建新,高级记者。</p><p class="ql-block"> 现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旅游摄影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主席,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8所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艺术基金总评评委。今日头条瞭望中国新媒体顾问。国家摄影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获得者,国家摄影艺术作品最高奖“国展”金牌奖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曾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厅局级二级巡视员兼新闻处处长,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副总裁、副总台长。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多届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两次获得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得重庆市文学艺术最高奖“重庆艺术奖”,获得河北省文艺界最高奖“文艺振兴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称号。</p><p class="ql-block"> 冯建新主要摄影代表作有:《我的中国故事》(其中包括《和平年代的兵》、《老红军的心愿》、《在丈夫肩上“行走”的乡村医生》3个系列作品外加论文《让摄影飞——》)获得第十届中国摄影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无名小站》获全国第15届摄影艺术展览(国展)金牌奖,《神姿仙态》获全国首届花卉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故土》获“发达杯”影赛金牌奖;《三峡放舟迎回归》获全国“华夏一日”抓拍摄影大赛金牌奖;《鄂伦春猎民》获国际尼康摄影大赛金牌佳作奖;《老红军李仙义》获全国聚焦长征路摄影大赛中国摄影家协会收藏大奖。《重庆老红军》组照入选全国聚焦长征路影展,其中《老红军李仙义》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收藏大奖。《25000里•COM》组照获2010全国第23届摄影艺术展览(国展)艺术类“评委推荐作品奖”。《圆梦》获2012全国第24届摄影艺术展览(国展)多媒体类“评委推荐作品奖”。《25000里•COM》组照获2014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在丈夫肩上“行走”的乡村医生》组照获2017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故事》获2017重庆文艺届最高奖第七届重庆艺术奖。《告别》2018年入展国家博物馆改革开放40年《影像见证——全国摄影大展》,《中国艺术报》以《时代摄影家冯建新》刊发专访文章。1989年中央电视台一套《人民子弟兵》栏目播出15分钟《咔嚓中校冯建新》。其小传可见《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名人录》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