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乡情</b></p><p class="ql-block"> 杨子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我的家乡礼泉县药王洞乡茨林村,它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村落,我在五岁时离开那里到县城读书,从此便甚少回去,但那里有我最美好的回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回忆附着在儿时舅爷的面包车上。舅爷的面包车是一辆年纪大了的五菱宏光,它的车身是银色的,上面有许多划痕。它只剩了两颗大门牙——前排两个座位,后排座位拆除了,但万幸的是舅爷在后排放了几个小板凳,这也算是它的假牙了吧。小时候,舅爷总是开着面包车载着我出去玩,我坐上其他车总是感到恶心和头晕,唯独坐上它不会。可是,如今它的残躯却杂乱地堆放在后门外,无人问津。 </p> <p class="ql-block">③回忆笼罩在儿时的苹果地里。绕过村西头,穿过几条路,便到了我家的苹果地。我并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少亩,只知道姥爷、舅舅、妈妈、小姨将这片地上所有的苹果套上袋,需要整整三天。那时,我总会和妹妹一起在大人忙碌的时候,蹲在地上玩土、捉虫、采野花……没有繁重的学业,也没有城市的聒噪,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与惬意。可如今,那片地上的野草恐已能将我淹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④回忆交织在儿时舅妈做的油泼面里。揉面、搓条、入锅、捞出、放料、泼油,一套动作行云流水,看得人直流口水。粗细均匀的面条,晶莹如翡翠的葱花,冒着热气的辣油刺激着我的味蕾,我一把抢过舅妈手中的碗,大口朵颐起来。“哎哟,急什么,都是你的,慢点吃。给,水,吃不了辣还偏要吃,看等会辣不死你。”“辣不死的,这么好吃的面还没吃完就死了真是太遗憾了。”“就你贫嘴,好好吃你的。”我们都被逗笑了。可如今已经很少吃到舅妈做的面了,就算吃到,也再品不出从前的味了。</p> <p class="ql-block">⑤回忆攀爬到儿时村里的教堂上。那是一个天主教堂,在那儿,已经90岁的神父会给我们分糖吃,我和其他的孩子会坐在教堂树下的矮长凳上看圣经、唱圣歌。“我是主的小绵羊、小绵羊、小绵羊……”稚嫩的童声在回荡、在飘散,一直传入七年后我的耳中。可年迈的神父在前些年已经去世,教堂也被装修的焕然一新,与记忆中的不一样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⑥一阵名为时间的风卷走了故乡的一切,剩下的只有一副名曰故乡的空壳,可我仍想回到那里,因为那里有我生活过的印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⑦我想,这便是乡情吧。小小的我终究是无法参透这深奥的乡情,只能任由时间将曾经一点点抹去,任由怀念一点点在心中发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老师点评:</b></p><p class="ql-block"><b>文章构思精巧,第①段开门见山,引出下文对故乡的回忆。②一⑤段选取面包车、苹果地、油泼面、教堂四个典型的物象,表现对儿时故乡的怀念之情,使抽象的乡情形象具化,真实可感。这让我想起了余光中的《乡愁》,余光中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以寄托思乡之情,本文与《乡愁》虽体裁不同,但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文末点题,情感的抒发水到渠成。语言质朴、流畅,有感染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同学点评:</b></p><p class="ql-block"><b>季睿:</b></p><p class="ql-block"><b>第②段把面包车前面的座位比作大门牙,把小板凳比作面包车的假牙,描写生动、有情趣。</b></p><p class="ql-block"><b>尹心悦:</b></p><p class="ql-block"><b>②一⑤每个自然段都先写儿时故乡的温馨场景,最后一句转折,写现实,形成对比,突出儿时故乡生活的美好。</b></p><p class="ql-block"><b>范静璇:</b></p><p class="ql-block"><b>第④段对舅妈做面的动作和与“我”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舅妈手艺的娴熟以及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b></p><p class="ql-block"><b>张聪颖:</b></p><p class="ql-block"><b>“玩土、捉虫、采野花、看圣经、唱圣歌……”描写了一幅幅儿时的快乐场景,寄寓了作者对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向往之情。</b></p><p class="ql-block"><b>段玉珊:</b></p><p class="ql-block"><b>“一阵名为时间的风卷走了故乡的一切,剩下的只有一副名曰故乡的空壳”,“卷”和“只有”二词写出了时间对记忆中的故乡的风蚀和摧残,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的无奈之情。</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乡情</b></p><p class="ql-block"> 张思美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①曾有人说过:“嘴唇吻到的地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脚步踩痛的地方,是我日思夜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西康村,位于礼泉县裴寨乡,它其实是个美丽的名字,只是在平庸枯燥的日子里,显得有些普通而已。如今,当我抬头望向窗外的那一刹,突然讶异,那是我故乡的名字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③有时我看不起这个小村子,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没有什么名头。尽管它是我的故乡,但在我眼中,它不像是让余光中老人牵挂了一辈子的美丽字眼,不像是苏武牧羊十九年的最高信仰,也不像是李白低头一刹那想起的地方,它只是一个小村庄,风几千次吹起一样的沙尘的一座小村庄。</p> <p class="ql-block">④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却将我的童年塞得满满当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⑤夏季的夜空犹如一张黑色的天鹅绒布,点点繁星装饰着它的天际,月亮柔和地照耀着大地,聒噪的蝉鸣响彻夜空。老老小小都坐在门口乘凉,老人们拿着蒲扇端着小板凳围坐在门前的大槐树下,收音机的声音伴随着丝丝凉风,遍布各处。大点的孩子叼着冰棒坐在一起,谈论着学校发生的独有的趣事。小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也时时从街道上、大门口传出,风吹得好生舒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⑥暑假过后,我便又开始忙碌的学习生活。我在县城读书,只有周末才回老家,但有一个人一直在家等着我,他就是二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⑦不知什么时候,二爷的胡子已经花白,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要强的他需要拄着拐杖才可以行走。那个健步如飞,曾把自己打理的光鲜亮丽的二爷不见了。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⑧每次回家看见的是独自一人坐在门口的二爷,他佝偻着身子,像是一棵努力想伸向苍穹,却怎么也够不到的老树。有人说他傻了吧,那么冷的天,一个人坐在门口,可他清明的目光分明诉说着内心的孤独。那天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向我走来,他开心地叫“美美,二爷给你圣女果。”我接过看是火龙果,霎时间,仿佛有千斤巨石压在我的胸口,手中的火龙果是如此的沉重,心仿佛是被万只蚂蚁啃噬,揪得生疼,我红了眼,他才不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⑨西康村从来不是一个地方,而是回忆,是牵挂,是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我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老师点评:</b></p><p class="ql-block"><b>文章第⑤段勾勒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夏夜图。“佝偻着身子,像一棵努力想伸向苍穹,却怎么也够不到的老树”“清明的目光”“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向我走来”等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年迈又孤独的老人形象。“仿佛有千斤巨石压在我的胸口”“心仿佛是被万只蚂蚁啃噬,揪得生疼”等句通过描写“我”的内心感受侧面表现了二爷对“我”深切而沉重的爱。作者能够抓住家乡景物和人物的特征,景物描写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文末引用李白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更是深化了文章的主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同学点评:</b></p><p class="ql-block"><b>尚梦瑶:</b></p><p class="ql-block"><b>文章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第③段写“我”看不起故乡,因为它没有什么名头,第④段又说它把我的童年塞得满满当当,接着写故乡的美景和二爷对“我”的爱,表现对故乡的赞美怀念之情。这样写,使作者的感情有变化、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b></p><p class="ql-block"><b>杨思淼:</b></p><p class="ql-block"><b>文章引用名言诗句和余光中、苏武、李白怀乡的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b></p><p class="ql-block"><b>刘静瑶:</b></p><p class="ql-block"><b>“将我的童年塞得满满当当”,“塞”字生动地写出了故乡承载了“我”对儿时美好时光和生活的所有回忆。</b></p><p class="ql-block"><b>张家祥:</b></p><p class="ql-block"><b>第⑤段景物描写,写蝉鸣、收音机和孩子嬉戏打闹的声音,以声衬静,写出了夏夜的静谧,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夏夜的喜爱之情。</b></p> <p class="ql-block"> <b>精美语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说最有味儿的,还得是在田埂上放风筝。在三月徐徐的春风中,拉长的风筝的线,将晚霞分成两半,夕阳映照着风筝,留下了我狂奔疯跑的身影。——和佳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夕阳将天空镀上了半边金黄,花瓣已落了满地的紫叶李抬头迎向暮光。——顾恩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阳照在水中,河水稀释了阳光。</p><p class="ql-block"> ——张熙媛</p><p class="ql-block">我家种了一棵核桃树,它开的花很特别,是一串串的绿色花穗,就像一只只毛毛虫,摸起来软软的。——杨雨望</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苹果并不那么甜,但它的味道弥漫了我整个童年。——陈英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躺在竹椅上轻摇着蒲扇,风吹动了她花白的头发。时光从那轻柔的蒲扇声中悄然溜走,但奶奶慈祥的笑靥定格在那一刻,成为我心头永恒的风景。——刘婧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总是乐呵呵的抱着我,迎着夕阳的余晖走在拉了很长影子的路上。——刘奕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我,感觉姥爷站得好挺直、好高大,好像柱子一样可以支起半边天……后来,姥爷老了,驼了背、白了发,连走路都困难了……而现在,故乡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坟包眺望着老宅。 ——胡芮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闲暇时,想起家乡的一隅景时,乡情便被实质化了。——尚梦瑶</p> <p class="ql-block">走进袁家村,熙熙攘攘的人流见证着这里的繁华。各色的美食无不挑逗着你的味蕾,勾引着你肚子里的馋虫,或许你可以称这里为“吃货”的天堂。古朴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作坊,茶楼,酒肆,回民街烤肉店里传出的维族音乐…… ——闫紫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外婆带我去赶集。集市上有卖麻花的、油糕的、凉粉的、面皮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商贩的吆喝声一声接着一声。我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肚里的蛔虫在作怪,外婆仿佛看透了我的小心思,婉转一笑,向一个卖油糕的小摊走去,等待投喂的我,虽不能饱腹,却也心满意足了。 ——段玉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体饿的时候吃一碗面,如同精神贫瘠的时候读一本名著。 ——张浩宇</p> <p class="ql-block">拐进一条老巷,两旁零落地开着几家店,朽烂的招牌上只能模糊辨别出“豆腐脑”三个字。走进店里,就着木椅与桌子“吱呀吱呀”的声音坐下。老板熟练地拿着铲勺把豆腐脑盛入碗中,再掂起长勺往碗里浇上料汁, 最后挖上一大勺辣椒油,一碗诱人的豆腐脑被端上桌,礼泉人的早晨就算开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中午,你肯定饥肠辘辘,找一家面店坐下,让店家来一碗手搓棍棍面。面条出锅,盛入碗中,再将一大勺热油泼在葱花和辣椒面上,只听“滋啦”一声,香味扑鼻,最后加上油盐醋调味,一碗油泼棍棍面就做好了。俗话说:“吃面不吃蒜,味道减一半。”吃一大口面,再咬一瓣蒜,那味道,真是爽极了。 </p><p class="ql-block"> ——张亦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