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695753</p> <p class="ql-block"> 姑苏同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先后出状元1名、进士42名、文武举人93人,还有南宋诗人叶茵,元末明初画家倪瓒等。近现代也人文蕴藉,耀如星辰,孕育出孙中山秘书杨天骥、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1874~1933年)、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创始人王绍鏊(1888~197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杨天骥外甥,1910年11月~2005年4月))等名人。</p> <p class="ql-block"> 数百年来,古镇也留下了许多名人故居。我们走进一代名人王绍鏊和陈去病故居,感受了先辈爱国、救国、报国的不朽精神和崇高人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王绍鏊:从清末“海归”到统一战线领导</b></p><p class="ql-block"> 跨过得春桥之西约100米,沿着河边的小路向西步行百步,走进富观街35号王绍鏊故居。</p> <p class="ql-block"> 王绍鏊,字却尘,同里镇人,民进创始人之一,杰出的社会政治活动家和民主统一战线领导人,党的忠诚战士。无论是在辛亥革命、讨袁护法中,还是在五四运动、抗日救亡、倒蒋反蒋和建立新中国的各个时期中,他始终不畏艰险,为民族解放、中华振兴而奋勇向前。</p> <p class="ql-block"> 王绍鏊故居原名留耕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已有300多年历史。故居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典型的明清江南水乡民居,是王绍鏊出生和早年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走进故居大门,见一天井院落,四周是二层建筑的围合,陈旧的木制门窗和斑剝的围墙显示出岁月的沧桑。入门厅,便见王绍鏊的半身青铜塑像。背后是毛主席接见王绍鏊的大幅照片,边上是王绍鏊的生平事迹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故居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其中400平方米为展厅。一楼陈列了保留着历史㾗迹的文献、实物、图片和文字,分为12个部分,展示了王绍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经历和光辉业绩。二楼一侧介绍同里的其他历史文物,另一侧为同里历代名人馆。</p> <p class="ql-block"> 王绍鏊的先祖是明代辅国大臣王鏊,取名绍鏊,是希望他继承先祖之业。王绍鏊4岁丧父,在祖父和母亲的严格教育下,自幼就有济世报国之志。他把北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作为人生座右铭,早年就投身于反封建的民主运动。清光绪34年(1908年),王绍鏊读到日本清水澄的民主立宪著作,毅然卖掉母亲的陪嫁田,东渡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走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之路。</p> <p class="ql-block"> 1911年王绍鏊毕业回国后,满腔热血地投身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他先在上海追随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创办中华民国联合会,并陪章太炎赴南京拜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后投身辛亥革命、讨袁护法、五四运动,为民主革命奔走疾呼。</p><p class="ql-block">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王绍鏊开始学习马列主义,探索革命真理,投入倒蒋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发起组织国难救济会,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秘密党员,从一个清末“海归”、爱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涯。</p> <p class="ql-block"> 1936年5月,王绍鏊赴山西策动阎锡山抗日,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在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营救出狱后,他联络各方力量,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王绍鏊在家乡建立了一支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活跃于江浙边界和太湖南岸。1940年后,先后在香港和上海秘密从事统一战线工作。 </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王绍鏊积极投入反蒋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受党指派,他和马叙伦等共同发起成立民进,组织爱国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1946年底,王绍鏊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按照党组织的通知,他转移到香港,与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马寅初、马叙伦、柳亚子等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商议反蒋独裁和建国大事。</p> <p class="ql-block"> 1948年4月底,中国共产党发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口号后,王绍鏊与马叙伦、李济深、何香凝等联名致电毛泽东并转解放区全体同胞,表示坚决拥护。1949年6月15日,王绍鏊代表民进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9月又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订《政协组织法》、《共同纲领》和组建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王绍鏊(右一)和马叙伦、周建人、许广平、雷洁琼等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故居陈列的王绍錾第一届、二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证书。</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王绍鏊历任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常委。他多次参加最高国务会议,并作为参政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与制订,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勤政廉洁,好学不倦,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31日,王绍鳌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家属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亲笔写的自传和党员思想小结。这是王绍鏊的自述。</p> <p class="ql-block"> 同年4月2日,《人民日报》发布王绍鳌逝世的讣告,并发表《奋斗不息的忠诚战士王绍鏊》的纪念文章,缅怀这位党的忠诚战士,杰出的民主统一战线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 展出的一份份文献、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真实记录了王绍鏊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我们仿佛看到了王绍鍪从辛亥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为民族解放、中华振兴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伟岸身影。我们默默地向这位革命者表示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在王绍鏊诞辰120周年之际,在民进中央的倡议下,王绍鏊故居修整为王绍鏊纪念馆;2017年被命名为首批江苏省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去病: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b></p><p class="ql-block"> 古镇南门外的三元河畔,顺着一条石板小路往西,我们走进三元街15号一一陈去病故居。</p><p class="ql-block"> 故居又名明善堂,由陈去病祖父陈似兰,父陈允升、叔父陈允文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至今已150年。故居大门面街临河,黑瓦白墙,偏僻幽静,面积约1350平方米,高墙罩围,天井居中,共有房41间。</p> <p class="ql-block"> 陈去病,同里镇人,原名庆林,字佩忍,号病倩、巢南、垂虹亭长,笔名有季子、有妫血胤、南史氏、大哀、天放、法忍、老衲、拜波、病倩、病禅、醒狮、南巢子、东阳令史子孙、伯雷等,中国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爱国民主知识分子、我国新文化的重要创始者和传播者。他一生以笔为武器,在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运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陈去病是遗腹子,其母是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的后裔,祖上经营榨油业。他幼承母教,7岁入私塾,21岁中秀才。目睹清末山河破碎,民不聊生,1898年他和金松岑在同里创立雪耻学社,写下“炎黄种族皆兄弟,华夏存亡在匹夫”的誓言。1903年他赴日本留学,行前改名“庆林”为"去病",立志像西汉名将霍去病那样,为国献身。次年回国后在上海编办报刋杂志,因抨击当局腐朽而被查封,但他“不革命,非丈夫”之志坚定不移。</p> <p class="ql-block"> 1905年,他经秋瑾介绍加入光复会,1906年参加同盟会,自此追随孙中山,投入民主革命。1909年和柳亚子、高旭创办中国近代第一个爱国文学团体“南社”,以犀利的文笔,用诗文、政论、传记、史论、戏剧等形式,不遗余力地宣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唤醒沉唾的民众。</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陈去病积极参加二次革命、护法战争、护国运动,并任要职。孙中山称他为“十年袍泽,患难同尝”。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陈去病任孙中山丧葬委员会委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他横眉冷对;后多次拒绝在国民党政府任职,毅然回乡从事教育与文史研究工作。1933年10月4日,59岁的陈去病在同里病逝,公葬于苏州虎丘山。</p> <p class="ql-block">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在杭州祭奠秋瑾烈士墓并参加秋瑾追悼大会合影。孙中山(前排左五),陈去病(前排左一)。</p> <p class="ql-block"> 走进故居大门,见一天井。天井南侧有月洞门,洞门上方砖额为“绿玉青瑶之馆”,建于1932年。</p><p class="ql-block"> 绿玉青瑶之馆又称堂楼,坐西面东,天井朝东五楼五底带一厢有13间房,是陈去病当年全家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现展出陈去病自辛亥革命直至去世,各个时期参加爱国民主革命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堂内有一蝠他自撰的楹联:“其人以骠姚将军为名,垂虹亭长为号;所居有绿玉青瑶之馆,澹泊宁静之庐”。骠姚将军指民族英雄霍去病,垂虹亭长乃陈去病之号。楹联显示了他仰慕骠姚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崇高气节。</p> <p class="ql-block"> 天井之北有三间一层平旁,为陈氏家祠。家祠现为陈列室,展出有关陈去病的120余幅图片和50多件遗物、遗著、遗稿等实物,介绍了百年南社、同里与南社的关系。祠内墙上悬挂的一幅水墨冬梅图,象征陈去病在辛亥革命、爱国民主革命中,“功业在国家、文章冠当世”,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p> <p class="ql-block"> 南社其名为“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提倡民主爱国,坚持民族气节,支持民主革命,有“同盟会宣传部”之称。这是1909年陈去病亲自填写的南社入社登记书。</p> <p class="ql-block"> 天井之东为百尺楼,一楼一底,十分简朴,是陈去病藏书与写作的地方。楼名出自宋代秦湛《卜算子》词中“极目烟中百尺楼”句,所著《百尺楼丛书》即以此楼而名。现为陈去病事迹陈列馆。 </p><p class="ql-block"> 陈去病不仅是一位追随孙中山的革命者,而且是近代著名文人,著作甚丰,主要有《吴江松陵文集》、《浩歌堂诗钞》、《巢南诗话》、《笠泽词征》、《五石脂》、《诗学纲要》、《辞赋学纲要》、《垂虹雅奏》、《明遗民录》、《明清最初交涉史》等。</p> <p class="ql-block"> 故居展出的陈去病的《浩歌堂诗抄》等诗集和他主编的《国粹学报》等刊物。</p> <p class="ql-block"> 百尺楼后院为书房,以花墙相隔,院内植有一株黄杨树,树龄逾百年,院之北侧为浩歌堂。</p> <p class="ql-block"> 浩歌堂面阔三间,是陈去病会客之所。1920年此屋落成时,适逢陈去病阅读白居易《浩歌行》,欣然神会,即以此作堂名。堂中原悬有“浩歌堂”及“女宗共仰”横匾。“女宗共仰”匾系孙中山褒扬陈去病之母倪老夫人“鞠育教诲,以致于成”而亲笔所题。</p><p class="ql-block"> 浩歌堂东侧是陈去病另一书房兼卧室。昔日先生就在百尺楼和这间简朴的书房,挥笔纵横,写出一篇篇文章,宣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痛斥反动政府倒行逆施。</p> <p class="ql-block"> 199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将陈去病故居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命名为吴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站在故居陈去病的半身青铜像前,望着先生睿智的目光,紧抿的嘴角,坚毅的神态,我们眼前浮现出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抨击反动统治,传播革命真理的英姿;耳边仿佛响起他叱咤风云,呼唤民众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呐喊声,不禁对这位辛亥革命风云人物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走出两位名人故居,想起了臧克家1949年11月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所作的诗《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p><p class="ql-block"> 是的,一代名人王绍鏊和陈去病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英名永留,他们的精神永传,他们的贡献永记,他们的故居永在,成为激励后人可贵的精神财富,古镇宝贵的文化印记和珍贵的历史遗存。</p> <p class="ql-block"> 瞻仰名人故居,筑牢初心信仰,赓续先辈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乃我辈责任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背景音乐:《我和我的祖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