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花溪公园,每逢假日,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消夏避暑,流连驻足</p> <p class="ql-block">1945年5月美国军医官拍摄的花溪公园风貌,也是花溪乃至贵州的第一张彩色照片,被誉为“贵州第一彩”</p> <p class="ql-block">花开四季,溪水长流,故名“花溪”,花溪原名《花仡佬》,1937年更名为“花溪”</p> <p class="ql-block">《花溪》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民国26年(1937),刘剑魂就任贵阳县长。第二年,他接受地方建设委员会秘书罗浮仙建议,将原名之花仡佬改为花溪,以便雅俗共赏,寓意“花开四季,碧水长流”,并以颜体亲书“花溪”二字,刻石勒碑于济番桥(今花溪桥)头,至此花溪得以定名。同时将花溪公园整体建设作了精心规划,先后建成了“清晖楼”、“飞云阁”、“棋亭”等建筑物和“济番桥”等石桥,并亲自题“生聚教训”摩崖。</p> <p class="ql-block">孙女的一句“奶奶家”将我引入《东舍》</p><p class="ql-block">花溪公园,闻名遐迩,众人皆往,也是贵州贵阳的一张名片,我对花溪公园的这种自然天成秀美风光,情有独钟,去过的次数无与计数,但都未留意过位于其东侧的《东舍》。机缘巧合之下,孙女引我至东舍。她手指东舍,兴奋高呼:“奶奶家!”遂执意入内一探。</p><p class="ql-block">东舍内,古朴素雅,岁月之痕宛然可见。一砖一瓦,皆承载着往昔之记忆。一桌一椅,似诉说着昔日之故事。</p><p class="ql-block">此偶得之遇,令我对花溪公园有更深之领悟。东舍虽不起眼,然其所蕴含之历史、文化价值,实不容小觑。</p><p class="ql-block">公园里西边另有一小园名唤西舍,去过多次,亦是花溪公园最早的招待所,接待过不少国家领导人。革命伴侣周恩来和邓颖超曾下榻于此。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们也曾泛舟花溪河上。</p> <p class="ql-block">花溪公园东舍,又名“憩园”1945年巴金先生与萧珊女士在此举行婚礼并以东社为背景完成了著名的中篇小说《憩园》。</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坛巨匠徐悲鸿与艺术家廖静文在此订婚</p> <p class="ql-block">过往的历史,我们无法亲眼见证那些灿烂的瞬息,但有幸,留下的故事给予了我们足够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1940年代的花溪公园垻上桥</p> <p class="ql-block">当你漫步在古典雅致的乡贤里,感触着这里的一砖一木,仿似寻着历史的足迹,与清晖楼和借花草堂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牵手与寄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花溪,便是如此,朝花夕拾,妪翁白首。其景也珍,其情也真。“几步花圃几农田”,秀美如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