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威尼斯(Venice),中学时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知道有那么一座水城,我一直期待去看看,如今我走进了这座城。在威尼斯整整7天,几乎走遍每个角落,并到访了泻湖中历史老城外的五个各具特色的小岛。威尼斯,一座独特的古老城市,城内纵横交错的运河,古老华丽的宫殿,风格不同的教堂,形态不一的桥梁,功能各异的船只,狭窄平整的街巷....最特别是整个城中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没有,你可以极为放松的徜徉于大街小巷中......</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Venice):在哪?这座城市令人困惑:威尼斯可以是意大利东北部威尼托大区(the Veneto)的一座大都市(Metropolitan City of Venice),如上地图所示;也可以认为是泻湖区域及圣马可波罗机场所在的大陆区域,如中地图所示;也可以只是泻湖内的历史老城,如下地图所示。而我们旅游的目的地就是历史老城,所以建议威尼斯旅行住所最好定在历史老城中,这会方便很多。</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泻湖(Venetian Lagoon),位于亚得里亚海(The Adriatic Sea)北端,为意大利最长河流波河(Po)与皮耶河(Fiume Piave)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总面积约550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约占8%,永久水域面积占11%,其他约80%的面积为滩涂。威尼斯泻湖是地中海区域内最大的湿地。</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历史老城(Venice):城市建在威尼斯泻湖浅滩中的126 个岛屿组成的群岛上,这些岛屿被广阔的水域和运河隔开,城市的中心地区由 472 座桥梁连接。威尼斯老城距离陆地约4公里,通过自由桥 (Ponte della Libertà) 与大陆城市威尼斯梅斯特雷 (Venezia-Mestre) 连接。</p><p class="ql-block">威尼斯城分为六个区(sestieri),不包括大约 168 个离岛(outlying islands)。</p><p class="ql-block"> 六个区为:</p><p class="ql-block">1. 圣马可区(San Marco):包括圣乔治·马焦雷岛(San Giorgio Maggiore)。</p><p class="ql-block">2. 城堡区(Castello):最大的一个区,自13世纪围绕当时欧洲最大的海军船坞军械库(The Venetian Arsenal)发展起来。</p><p class="ql-block">3. 多尔索杜罗区(Dorsoduro):包括威尼斯最高的土地,以及朱代卡岛(Giudecca)和萨卡菲索拉岛(Isola Sacca Fisola)。其名字来源于意大利语“硬脊”,由于其相对较高的,稳定的土地。</p><p class="ql-block">4. 卡纳雷焦区(Cannaregio):包括古老的墓地岛屿圣米凯莱岛(Isola di San Michele)</p><p class="ql-block">5. 圣保罗区(San Polo):最小的一个区,面积只有35公顷,沿着大运河。它是威尼斯最古老的部分之一,在9世纪以前已经有人居住。</p><p class="ql-block">6. 圣十字区(Santa Croce): 位于威尼斯主岛的西北部,分为两个部分:东部主要是中世纪建筑,而西部包括港口和人工岛特隆凯托岛(Tronchetto),大部分位于20世纪的填海区。</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Venice):其名称源自公元前 10 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Veneti people)。从 810 年到 1797 年,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都近一千年。它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上强国,也是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和勒班陀战役(the Battle of Lepanto)的集结地。 从 13 世纪到 17 世纪末,这里也是丝绸、谷物和香料等重要的商业中心及艺术中心。威尼斯城邦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兴起于 9 世纪,并在 14 世纪达到鼎盛时期,这使得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个富裕的城市。几个世纪以来,威尼斯拥有亚得里亚海(the Adriatic Sea)沿岸和意大利半岛内的众多领土,对今天仍然可见的建筑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位于威尼斯城堡区的威尼斯军械库(The Venetian Arsenal)始建于1104年前后,威尼斯共和国时期,为工业革命之前欧洲最大的工业复合体。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家兵工厂,也是威尼斯海军力量的基地。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威尼斯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这座城市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威尼斯素有“主宰之城”(La Dominante)、“宁静之岛”(La Serenissima)、“亚得里亚海中女王”(Queen of the Adriatic)、“水之城”(City of Water)、“面具之城”(City of Masks)、“桥梁之城”(City of Bridges)、“漂浮之城”(The Floating City)和“运河之城”(City of Canals)等美誉。 泻湖和城市的一部分于 1987 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在21世纪,威尼斯仍然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和主要的文化中心,并多次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它被《泰晤士报》描述为欧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被《纽约时报》描述为“无疑是人类建造的最美丽的城市”。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意大利作曲家、著名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的创作者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的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Venice):建在 126个沙岛(sandy islands)上。在过去的 1000 年里,威尼斯人开发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房屋地基建造系统:第一,将大量松木(larch)或橡木( oak)木桩(wooden poles)打入海床,长度可达 25 米。这些木桩穿过沙层到达下面的粘土层。木桩只要不与空气接触,在水中就会变硬,有点像石化。通过这种方式,这两层得到了稳定和加固。2016 年,对木桩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科学分析,结论是,这些木桩可以使用几个世纪。威尼斯地下有数百万根这样的木桩。第二,在木桩上铺上一层又大又厚的木板。第三,在木板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伊斯特拉石(istrian stone)。这层石板就是房屋实际建造的防水地下室。</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共和国(Republic of Venice):位于现今北意大利,以威尼斯的泻湖社群为中心的海上共和国,并拥有现代的克罗地亚(Croatia)、斯洛文尼亚(Slovenia)、黑山(Montenegro)、希腊(Greece)、阿尔巴尼亚(Albania)和塞浦路斯(Cyprus)的众多海外领地。它是一个主权国家,从 697 年到 1797 年,存在了 1,100 年。圣马可飞狮为其国徽象征。共和国在中世纪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并在文艺复兴时期加强了这一地位。虽然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文出版已成为标准,但直至今日威尼斯语依旧被居民使用。 </p> <p class="ql-block">最宁静的威尼斯共和国国旗(Flag of Most Serene Republic of Venice),通常称圣马可旗 (stendardo di San Marco):是威尼斯共和国的象征,在红色背景中一头金色带翅膀的狮子即圣马可飞狮,象征着福音传道者马可,威尼斯的守护神。狮子前右爪扶着一本翻开的书,其上有一句拉丁文字 “愿你平安,马可,我的福音传道者”(Pax tibi Marce, Evangelista meus)。这句话来源于《马可福音》,是天使对马可说的话。威尼斯人相信圣马可到过泻湖,当时还没有威尼斯城,他被那里的一场风暴吓坏了,直到一位天使出现说了这句话使他平静下来。 旗的一侧有六条流苏代表威尼斯共和国的六个主要行政区,其中两个位于泻湖(包括现在威尼斯历史名城),四个位于大陆。流苏的设计可以防止风对旗帜中央部分造成的损坏。如今,这面旗帜仍然是这座城市的流行象征,但它不再是官方的,当地人将其悬挂在家的阳台上和船上,然而这面旗帜背景已改成枣红色,图案比原来的简化。</p> <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机场( Venice Marco Polo Airport, 代码:VCE):威尼斯的民用国际机场,位于大陆上靠近梅斯特雷(Mestre)的泰塞拉村(the village of Tessera),距威尼斯历史老城8公里。机场有一座航站楼和两条跑道,为欧洲最繁忙的50座机场之一,机场以威尼斯共和国商人和探险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的名字命名。2017年11月30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与旅游部授予“欢迎中国旅游”认证,机场的标识开始全部使用意大利文、英文、中文三种文字。</p><p class="ql-block">机场到巴士总站罗马广场,搭乘机场巴士35号(ATVO)或5号(Actv)巴士。一趟单程票价为10欧。进入历史老城也可以乘水上巴士。</p><p class="ql-block">第四张照片是在马可波罗机场内由法国雕塑家吉恩-克劳德·法尔希(Jean-Claude Farhi)于2011年制作的有机玻璃雕塑<<带我飞向月球>>(Fly me to the moon) 。</p> <p class="ql-block">机场水上巴士站:马可波罗机场旁,不需出水上巴士站,可以直接从水上巴士站走路约10分钟到达机场航站楼。水上巴士票价15欧。</p> <p class="ql-block">圣十字街东部中世纪建筑,我们就住在其中一套公寓里,到任何地方步行都在半小时内,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自由桥(Ponte della Libertà):一座公路桥,桥体跨越威尼斯泻湖,连接威尼斯历史老城和大陆的梅斯特雷(Mestre),全长3850米。有两条车道(但没有紧急车道),每条车道都有一条电车轨道。南侧还有一条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它建在1846年建成至今仍在使用的威尼斯铁路高架桥旁。该桥由意大利工程师欧亨尼奥·米奥齐 (Eugenio Miozzi) 于 1932 年设计,当时桥的名字叫做利托里奥桥(Ponte Littorio)。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纪念摆脱法西斯独裁和纳粹占领,更名为自由桥。</p><p class="ql-block">该桥是通往威尼斯历史老城的唯一车辆通道。从位于大陆的马可波罗机场乘公交大巴必经过此桥以抵达老城的公路终点站罗马广场(Piazzale Roma)。</p> <p class="ql-block">威斯尼大运河(GrandCanal):威尼斯最重要的运河,也是威尼斯主要的水上交通网络的一部分。私人营运的水上计程车及水上巴士构成了威尼斯的公共运输网络,沿天然水道从西北面的罗马广场(Piazzale Roma)蜿蜒抵达位于城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附近,呈巨大倒S型,并且与许多小运河相连。大运河长3,800米,宽30至90米,平均深度5米。</p><p class="ql-block">四座桥梁横跨大运河:宪法桥(Ponte della Costituzione)、赤足桥(Ponte degli Scalzi)、里阿尔托桥(Ponte di Rialto)、学院桥(Ponte dell'Accademia)、</p><p class="ql-block">大运河的两岸矗立着超过170栋古老的各种风格建筑,包括拜占廷、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与新古典主义建筑。其中大部分是13世纪至18世纪的建筑,彰显出当时威尼斯共和国的繁华,见证了威尼斯共和国的辉煌。由此大运河被誉为威尼斯的水上“香榭丽舍”大道。穿行于这条华丽的“水街”就如参观一座巨大的露天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罗马广场(Piazzale Roma):位于圣十字区,一个公共交通转换站(公路的巴士、的士和泻湖的船和摩托艇)。从大陆进入威尼斯历史老城的公路终点站,也是一处大型收费停车场,罗马广场地区是威尼斯历史老城和大陆的交汇点,威尼斯老城唯一能通行汽车的地段。</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广场附近的巴巴多波里花园(Papadopoli garden)。</p> <p class="ql-block">罗马广场区域(Piazzale Roma):建于 1920 年代,最早是一片菜园。17 世纪和 18 世纪,该地区主要成为住宅区,菜园和部分建筑物被拆除,改建成巴巴多波里花园(the Papadopoli Gardens)。除了保留了圣基亚拉酒店的建筑外,修道院建筑群被拆除,一系列公共工程建设的开始,如圣卢西亚火车站(Stazione di Venezia Santa Lucia)、通往大陆的威尼斯铁路高架桥及里奥诺沃运河(canal Rio Nuovo)。从此改变了罗马广场区的面貌,使其成为城市最热闹、最重要的地区之一。行人可以通过宪法桥,从罗马广场跨过大运河,直接前往附近的圣卢西亚车站。</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启威尼斯大运河之旅...</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大运河边上的罗马广场水上巴士停靠站。</p> <p class="ql-block">从大运河眺望:威尼斯的圣基亚拉运河(Canale di Santa Chiara)。 </p><p class="ql-block">前方是圣基亚拉桥(ponte santa chiara)和自由桥。</p> <p class="ql-block">宪法桥(Ponte della Costituzione):由西班牙知名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设计,连接圣卢西亚车站和罗马广场。2008 年建成,以庆祝意大利宪法60周年而正式得名。威尼斯的游客和当地人现在将其以设计者名字命名为卡拉特拉瓦桥(Ponte di Calatrava)。它是一座半径为180 米的拱形桁架桥,有一个中央拱、两个侧拱和两个低拱。垂直于拱门放置的大梁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梁由钢管和钢板组成,形成封闭型材箱(closed section boxes)。桥上的楼梯铺有伊斯特利亚石(Istrian stone),一种威尼斯传统使用的石头,与下面由荧光灯照亮的钢化玻璃台阶交替。护栏也是钢化玻璃,末端是带有隐藏式照明的青铜扶手。</p> <p class="ql-block">圣基亚拉酒店(Santa Chiara Hotel,左):面朝大运河和罗马广场,巴巴多波里花园(the Papadopoli Gardens)位于酒店旁边。是历史中心老城唯一可以驾车到达的酒店(提供私人停车)。酒店建筑建于 16 世纪,曾被用作圣基亚拉修女修道院(Monastery of the Santa Chiara Nuns)。为了一系列公共工程建设,修道院建筑群被拆除,唯有留下这座建筑。</p><p class="ql-block">圣卢西亚基金会(Fondamenta Santa Lucia, 右)</p> <p class="ql-block">从船上观赏圣耶利米教堂(San Geremia)</p><p class="ql-block">圣耶利米教堂(San Geremia):位于卡纳雷吉奥区(the sestiere of Cannaregio)的一座教堂。教堂的后殿面向大运河。基督徒殉道者圣卢西亚(Santa Lucia)遗骸存放于此,因此教堂作为其崇拜的所在地而广受欢迎。教堂始建于11世纪,后来多次重建。目前建筑可追溯至 1753 年,由意大利牧师和建筑师卡洛·科尔贝里尼 (Carlo Corbellini) 设计。1849 年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期间被摧毁。现建筑外观建于 1861 年。如今仍可见12 世纪的砖砌钟楼和底部有两扇薄薄的罗马式竖框窗(Romanesque mullioned windows)。据说1206年这里安放着圣马格努斯(San Magno)的遗骸。圣马格努斯是一位 7 世纪的意大利圣人,意大利奥德尔佐(Oderzo)主教,因伦巴第人(Lombards)入侵意大利而于公元638年前往威尼斯避难。他是威尼斯市的传奇创始人,因创建威尼斯最早的八座教堂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赤足桥(Ponte degli Scalzi):连接了卡纳雷焦区(Cannaregio)和圣十字区(Santa Croce)。桥北侧为卡纳雷焦区,有赤足教堂(Chiesa degli Scalzi)和圣卢西亚车站;桥南侧为圣十字区,靠近罗马广场(Piazzale Roma)。 </p> <p class="ql-block">赤足桥(Ponte degli Scalzi):以桥北侧的赤足教堂命名。这座优雅的石拱桥看起来好像已经矗立在这里数百年,就连它的名字也带有中世纪的气息,而实际上它于1934 年才竣工。赤足桥由欧亨尼奥·米奥齐 (Eugenio Miozzi) 设计,取代了一座建于 19 世纪中叶的奥地利铁桥。奥地利铁桥是由英国工程师阿尔弗雷德·内维尔 (Alfred Neville) 设计的,目的是改善通往新圣卢西亚火车站的交通。内维尔的现代桁架桥由在英国制造的铸铁制成,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而失败。首先,它提供的有限桥下空间阻止了许多商业船只进入大运河;其次是它的维多利亚工业美学与周围的建筑不协调;另外铁桥铸铁迅速恶化,结构变得不安全。20世纪初威尼斯当局急于建造一座坚固、美观、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桥梁,他们求助于威尼斯市技术办公室的总工程师欧亨尼奥·米奥齐。米奥齐结合了新旧技术,纯粹用致密且耐用的当地材料伊斯特拉石头(Istrian stone)建造。他为他简单、睿智的设计感到自豪。他说,赤足桥就像过去的石桥一样,“没有盔甲,既不是钢筋混凝土,也不是铁,也不是青铜。”(‘has no armour, neither in reinforced concrete, nor in iron, nor in bronze’。</p> <p class="ql-block">站在赤足桥(Ponte degli Scalzi)上观赏夜色中的大运河。右岸是赤足教堂(Chiesa degli Scalzi)和圣卢西亚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拿撒勒圣玛利亚教堂(Santa Maria di Nazareth),又称赤足教堂(Chiesa degli Scalzi):威尼斯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加尔默罗会教堂。它是赤足加尔默罗会宗教团体(the Discalced Carmelites religious order )在威尼斯的所在地。“Scalzi ”,意大利语意思是“赤脚”,因为加尔默罗会教徒(the Carmelites)穿着简单的凉鞋来显示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教堂位于卡纳雷焦区(Cannaregio),靠近威尼斯圣卢西亚车站(Stazione di Venezia Santa Lucia)。由当时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倡导者之一的意大利建筑师巴尔达萨雷·隆赫纳(Baldassare Longhena)设计,由威尼斯共和国参议院秘书杰罗拉莫·卡瓦扎 (Gerolamo Cavazza) 资助,由瑞士裔意大利建筑师、威尼斯巴洛克运动的倡导者朱塞佩·萨尔迪 (Giuseppe Sardi) 于 1672-1680 年建造。立面为威尼斯晚期巴洛克风格。一楼的四尊雕像,其中圣母子雕像(the statue of the Virgin and Child)、锡耶纳的圣凯瑟琳雕像(the statues of Saint Catherine of Siena)、圣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是由早期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和瑞士雕塑家贝尔纳多·法尔科尼(Bernardo Falconi)创造。</p> <p class="ql-block">圣卢西亚火车站(Stazione di Venezia Santa Lucia):威尼斯本岛唯一一座铁路车站,车站自1860年开始建造,并为此拆除圣卢西亚教堂,以挪出用地。随后车站落成,即以教堂之名命名。</p> <p class="ql-block">赤足桥(Ponte degli Scalzi):左岸分别是福斯卡里康塔里尼宫(Palazzo Foscari Contarini)、阿多多宫(Palazzo Adoldo)、小圣西满堂(San Simeone Piccolo)。</p> <p class="ql-block">小圣西满堂(Chiesa di San Simeon Piccolo):威尼斯圣十字区的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隔大运河与圣卢西亚火车站相望,教堂由意大利建筑师乔瓦尼·安东尼奥·斯卡法罗托 (Giovanni Antonio Scalfarotto) 于 1718-38 年建造,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建筑,展现了新古典主义建筑中新兴的折衷主义(the emerging eclecticism of 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就如同时代的维也纳卡尔教堂(the Karlskirche)一样。教堂门廊模仿了罗马万神殿(the Pantheon)。教堂椭圆形的杯状圆顶,使教堂看起来比实际更大,这个穹顶令人想起安康圣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church)。入口处的山墙饰有大理石浮雕,为意大利雕塑家弗朗西斯科·彭索(Francesco Penso)的雕塑作品《圣徒的殉难》(The Martyrdom of the Saints)。</p> <p class="ql-block">阿多多宫(Palazzo Adoldo,右):威尼斯文艺复兴风格(Venetian Renaissance)建筑,位于圣十字区,俯瞰大运河。宫殿建于16世纪上半叶,立面由三层楼和一个夹层组成。底层铺有白色石头,有简单的长方形入口。上两层主楼窗户均装饰爱奥尼柱(Ionic columns),其中第一层墙上有两块石雕装饰的石板。顶层有一奇特的中央塔楼,三扇方形窗户由拱门连接在一起,其顶部有一尊老鹰雕像。这片古老区域是希腊血统阿多多家族(Adoaldo family)的故乡, 阿多多家族在威尼斯建立的最初几个世纪就定居在威尼斯,并为小圣西满堂(the church of San Simeon Piccolo)的建设提供了巨额资金。</p><p class="ql-block">福斯卡里康塔里尼宫(Palazzo Foscari Contarini,右):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建于 16 世纪,是一座 U 形建筑群,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经历了各种修改,并且一直保持原状,它的文艺复兴特色通过二楼立面上的漂亮凉廊拱廊得以体现。</p> <p class="ql-block">卡尼格拉泻湖度假村(Ca’ Nigra Lagoon resort): 四星级精品设计酒店,俯瞰着大运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从大运河上观看卡纳雷焦运河(canale di Cannaregio)和尖塔桥(Ponte delle Guglie)</p><p class="ql-block">卡纳雷焦运河(canale di Cannaregio):威尼斯最重要的水道之一。 它穿过卡纳雷焦区(Cannaregio)的西部地区,将大运河与北部泻湖连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尖塔桥(Ponte delle Guglie):威尼斯的一座拱桥,位于卡纳雷焦区(Cannaregio)。它是唯一一座装饰有尖塔的威尼斯桥,桥于 1285 年首次采用木结构建造。1580 年,被石桥所取代。1823 年重建并在桥两侧各增加了两尖塔,由此得名。这个区域是卡纳雷焦运河(canale di Cannaregio)最窄处。</p> <p class="ql-block">在贡多拉上观赏大运河,前方是里阿尔托市场(Rialto Market)</p> <p class="ql-block">在贡多拉上观看大运河。左侧是土耳其商馆(Fondaco dei Turchi)。</p><p class="ql-block">土耳其商馆(Fondaco dei Turchi):一座威尼托拜占庭式风格建筑,位于圣十字区,俯瞰大运河,被认为是威尼斯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 1225 年,由意大利佩萨罗市(Pesaro)领事贾科莫·帕尔米耶里 (Giacomo Palmieri) 委托建造的,贾科莫·帕尔米耶里被认为是佩萨罗家族(Pesaro family)的创始人。威尼斯政府于 1831 年接管了这座宫殿,并将其捐赠给费拉拉公爵尼古拉二世(the Duke of Ferrara, Nicholas II)以感谢他在基奥贾战争(Guerra di Chioggia)期间对热那亚共和国(Repubblica di Genova)的支持。之后该建筑因政治目的几经转送。1621 年,被改建为土耳其商业总部。1923 年,成为威尼斯吉安卡洛·利加布自然历史博物馆(Museo di storia naturale di Venezia Giancarlo Ligabue)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这座两层建筑的底层有十个圆拱门,第二层有十八个较小拱门的凉廊,两侧建有两座三层炮塔。整个立面以城垛为主, 表面有许多拜占庭建筑装饰雕塑。</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吉安卡洛·利加布自然历史博物馆(Museo di storia naturale di Venezia Giancarlo Ligabue):位于土耳其商馆(Fondaco dei Turchi)建筑中。该博物馆以考古学家威尼斯人吉安卡洛·利加布 (Giancarlo Ligabue) 的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佩萨罗宫(Ca' Pesaro):威尼斯一座位于圣十字区的巴洛克大理石宫殿,面向大运河,隔著大运河与黃金宮(Ca' d'Oro)相望。现在是现代艺术博物馆和东方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宫殿建于 17 世纪下半叶,为富有的佩萨罗家族(Pesaro family)建造,由当时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倡导者之一的意大利建筑师巴尔达萨雷·隆赫纳(Baldassare Longhena)设计。工程1659年动工,23年后隆赫纳去世,宫殿仍未完工。之后由意大利巴洛克晚期建筑师、隆赫纳的学生安东尼奥·加斯帕里(Antonio Gaspari)于 1710 年竣工。这座宫殿与隆赫纳设计的雷佐尼科宫(Ca' Rezzonico)一样,拱形窗户两侧的巨型柱子和柱廊双重排列,重新诠释了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师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设计理念,给人一种双凉廊的感觉。隆赫纳在设计佩萨罗宫时受到了桑索维尼亚古典主义(Sansovinian classicism)启发,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华丽的和谐,其复杂而有力的构图保持着良好的平衡。一楼的桑索维尼亚主题更加明显,拱门和柱子具有明暗对比的节奏感。 在二楼,立面因吊饰和柱顶的装饰而显得丰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佩萨罗宫为大运河东角立面</p> <p class="ql-block">多纳桑吉安托菲蒂宫 (Palazzo Donà Sangiantoffetti,右):一座位于威尼斯圣十字区的宫殿,俯瞰大运河,毗邻科雷焦宫(Palazzo Correggio),靠近佩萨罗宫(Ca' Pesaro)。其线条简洁,带有十七世纪典型的拱形窗户。这座建筑先后归属于多纳家族(Donà family)和桑吉安托菲蒂家族(Sangiantoffetti family),多纳家族因拥有众多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宫殿而闻名于威尼斯,而来自克雷马(Crema)的桑吉安托菲蒂家族则不然,他们通过购买一些装备精良的船只用于对抗土耳其人的战争而获得了贵族头衔。据说美国演员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在拍摄电影《致命伴旅》(The Tourist)期间爱上了威尼斯,购买这座宫殿作为住所。</p><p class="ql-block">科雷焦宫(Palazzo Correggio,左):这是一座十八世纪的建筑,是建筑师安德里亚·蒂拉利 (Andrea Tirali) 的学生对奥拉齐奥·科雷焦 (Orazio Correggio) 拥有的一座十六世纪建筑进行改造的结果,科雷焦家族(Correggio family)来自意大利西北部的贝加莫(Bergamo),从事制作和贸易腰带和其他皮革制品,他们支付了 100,000 金币(1646 年)的巨款,为自己赢得了贵族地位,家族随着赞多纳·科雷焦(Zandonà Correggio)因经济问题自杀而很快衰亡。建筑的外观线条优雅,但又不太华丽。底层有一个中央水门,方石装饰,而上层则有简单长方形窗户,中央有两扇带柱顶和小山墙的三柳叶窗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圣欧达奇教堂(Chiesa di Sant'Eustachio e Compagni martiri),简称圣斯塔(Sant Stae):一座位于威尼斯圣十字区的天主教教堂,供奉圣欧达奇(sant' Eustachio),其绰号:圣斯塔(Sant Stae)。创建于11世纪初,历史学家朱塞佩·卡佩莱蒂 (Giuseppe Cappelletti) 坚称它成立于八世纪。面临大运河的立面由巴尔达萨雷·隆赫纳(Baldassare Longhena)的学生、瑞士裔意大利建筑师多梅尼科·罗西 (Domenico Rossi) 于 1709 年受总督阿尔维斯二世·莫塞尼戈 (Alvise II Mocenigo) 委托设计,巴洛克风格,装饰华丽,雕像出自安东尼·可拉第尼(Antonio Corradini)、托雷托 (Torretto)、塔西亚 (Tarsia)、巴拉塔 (Baratta) 和安东尼奥·科拉迪尼 (Antonio Corradini) 等雕塑家之手。</p> <p class="ql-block">普留利邦宫 (Palazzo Priuli Bon) :威尼斯圣十字区的一座哥特式宫殿,位于大运河上。这座宫殿于14 世纪末为意大利天主教政治家、红衣主教卢纳尔多·普留利(Lunardo Priuli)而建。他去世后,宫殿属于邦家族(Bon family)。1796 年,丹多洛家族 (Dandolo family) 的成员居住于此。该宫殿现用于展览。</p><p class="ql-block">由于威尼斯土地价格高昂,贵族宫殿倾向于向上而不是向外扩展,这座宫殿就是一个例子,水上层展示了原始的威尼托-拜占庭式半圆形拱门(Veneto-Byzantine semicircular arches),而上面的楼层展示了后来重建的哥特式双拱门(Ogee arch,两个双曲线组成在顶点相交的拱门)。</p> <p class="ql-block">黄金宫(Ca' d'Oro),又称圣索非亚宫(Palazzo Santa Sofia)):威尼斯最古老的宫殿之一,也被认为是大运河上最美丽的宫殿之一。因为曾经用镀金来装饰外墙,故称作“黄金宫”。 </p><p class="ql-block">这座宫殿位于卡纳雷焦区(Cannaregio),建于 1428 年至 1430 年间,为孔塔里尼家族 (Contarini family) 建造,该家族在 1043 年至 1676 年间为威尼斯提供了八位总督。黄金宫的建筑师是乔瓦尼·邦 (Giovanni Bon) 和他的儿子巴托洛梅奥·邦 (Bartolomeo Bon)。这两位雕塑家和建筑师的作品是哥特式风格在威尼斯的缩影,最著名的是威尼斯总督宫(Palazzo Ducale)。1797 年威尼斯共和国垮台后,这座宫殿的所有权曾多次易主。1894 年,这座宫殿被最后一位主人、意大利赞助人和收藏家乔治·弗朗凯蒂 (Giorgio Franchetti) 男爵收购并修复。1916 年,弗朗凯蒂将黄金宫遗赠给意大利。现在它作为乔治·弗朗凯蒂画廊 (Galleria Giorgio Franchetti)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威尼斯哥特式建筑中现存最好的宫殿,保留了所有最具特色的特征。面向大运河的主立面采用邦家族花卉威尼斯哥特式风格(the Bons' floral Venetian Gothic style)建造。在宫殿底层,一个凹进的柱廊可以直接从运河进入入口大厅(portego de mezo)。柱廊上方是主楼层的封闭阳台,阳台上用科林斯柱式来支撑一排精致的窗户,这层阳台上面又是一层类似的封闭阳台,但是设计更为轻巧。宫殿立面采用了已成为标志性的总督宫(The Doge's Palace)的样式,凉廊状的窗户组由紧密间隔的小柱组成,上面有厚重四叶形开口的窗饰。屋顶沿线还有拜占庭风格的装饰。平坦的墙面上饰有精美的彩色石材图案。较小的窗户呈现出多种形式,带有反拱形,顶部饰有浮雕装饰,边缘和区域边界均标有绳索浮雕。这座宫殿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介于中世纪教堂和清真寺之间的一类建筑。</p> <p class="ql-block">朱斯蒂宫(Palazzo Giusti,左),也称为米亚尼·科莱蒂·朱斯蒂宫(Palazzo Miani Coletti Giusti),威尼斯大运河上的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宫殿,毗邻黄金宫(Ca' d'Oro)。建于 1766 年,由建筑师安东尼奥·维森蒂尼(Antonio Visentini)设计。原为米亚尼家族(the Miani family)的财产,后将其卖给了科莱蒂家族(the Coletti family)及朱斯蒂家族(the Giusti family)。现在它和黄金宫一样,为乔治弗朗凯蒂画廊 (Galleria Giorgio Franchetti alla Ca'd'Oro) 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宫殿主立面呈绿色,保留了帕拉第奥建筑(the Palladian architecture)的各种风格,如:大量的单光窗( monofora),而不是通常区分主楼层的多光窗(polifora)。三扇水门由多立克柱式的柱子界定,并被三个壁龛隔开,壁龛内有 18 世纪的人物雕像,引人注目的屋檐线处在低矮的拱门上,一个重要的阁楼房间面向两个带小柱栏杆的露台。最后一层楼层有两个圆形壁龛,其上有小山墙。</p> <p class="ql-block">丰塔纳雷佐尼科宫(Palazzo Fontana Rezzonico):威尼斯卡纳雷焦区(Cannaregio)的一座宫殿,位于大运河上,由丰塔纳家族(the Fontana family)于 17 世纪建造。17世纪末由雷佐尼科家族 (Rezzonico family) 占据。1693 年,未来的教皇克莱门特十三世(Pope Clement XIII)卡洛·雷佐尼科 (Carlo Rezzonico) 出生在这里。雷佐尼科家族 (Rezzonico family)是威尼斯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这个家族来自伦巴第(Lombardia),于 1638 年移居威尼斯,从事国际金融业务。五十年后,即1687 年,卡洛的父亲朱塞佩·古利诺 (Giuseppe Gullino) 凭借 10 万达克特(100.000 ducati)的巨款跻身贵族行列。 他的资产在最初的几十年里大幅增加,在特雷维索地区拥有约 5000 公顷土地,在帕多瓦(Padova)和威尼斯之间拥有八栋别墅和约 50 栋房屋。 除此之外,他还对古玩行业和艺术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关系遍及整个欧洲。1758年卡洛·雷佐尼科 (Carlo Rezzonico) 成为教皇克莱门特十三世 (Pope Clement XIII)。威尼斯最后一位总督也是出自这个家族。</p><p class="ql-block">这座不对称立面的红色宫殿建于巴洛克时期,拥有丰富的阳台,但又借鉴了早期的模型,呈现出折衷主义的风格。 正面有两个像烟囱一样的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温德拉敏宫(Ca' Vendramin Calergi): 一座 15 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位于威尼斯卡纳雷焦区(Cannaregio)的大运河上。它由意大利贵族艺术收藏家安德里亚·洛雷丹 (Andrea Loredan) 委托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建筑师莫罗·科杜西 (Mauro Codussi)建造,并由总督莱昂纳多·洛雷丹 (Leonardo Loredan) 出资,于 1481 年开始动工,1509 年竣工。这座风格独特的宫殿是洛雷丹家族(loredan family)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也是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的住所。1883 年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 (Richard Wagner)在宫殿中因心脏病去世。威尼斯市议会于 1946 年购买了这座宫殿。现在温德拉敏宫的建筑内设有威尼斯赌场(Casinò di Venezia)和瓦格纳博物馆(Museo Wagner)。</p> <p class="ql-block">温德拉敏宫(Ca' Vendramin Calergi):高三层,建筑采用彩色大理石装饰,外观壮丽和谐。底层成对的带有多立克柱头的壁柱划分了空间,两侧各有两个简单的窗户。中间部分有圆拱门的三联式开口,形成巨大的水门和两侧的两扇大窗户,大窗户中间有一个中心柱,中心柱两边的小拱门与窗户主拱门相连。第二层壁柱变成了半柱,带有爱奥尼亚柱头,构成了圆拱竖框窗户,与底层开口一致,完美和谐。这层拥有带栏杆柱的阳台,由下面的大支架支撑。 第三层与第二层完全相同,但这里没有阳台,换成了一个似乎支撑整个楼层的大檐口(cornice)。立面最上方的饰带上饰有老鹰、独角兽和带有六朵玫瑰盾牌的浮雕,这是洛雷丹家族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俯瞰大运河的主立面底层左下方的窗户下雕刻有 “Non nobis Domine,non nobis”。 这是《旧约》诗篇 115 的开头部分,也是圣殿骑士座右铭的最初部分,其完整是:“Non nobis Domine, non nobis, sed nomini tuo da gloriam”(不是我们,主啊, 荣耀不是归给我们,而是归给你的名)。 事实上,安德里亚·洛雷丹与圣殿骑士团(the Order of the Templars)关系甚密,他的宫殿成为威尼斯骑士团的聚会场所之一。这个铭文说明洛雷丹似乎想掩饰自己对财富的炫耀,从而表现出强烈的谦卑感和对主的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马尔切洛宫(Palazzo Marcello,左):威尼斯大运河畔的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位于卡纳雷焦区(Cannaregio)。1485 年,这个宫殿归属马尔切洛家族(Marcello family)。音乐家贝内代托·马尔切洛(Benedetto Marcello,1686-1739)和作曲家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Alessandro Marcello)在此出生。贝里公爵夫人(The Duchess de Berry)于19世纪中叶搬到这里。贝里公爵夫人:法国波旁王朝的一位意大利公主,她嫁给了法国王室,是法国香波堡伯爵亨利的母亲。她领导了一场反对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叛乱,试图让她的儿子登上法国王位,但没有成功。</p><p class="ql-block">埃里佐宫(Palazzo Erizzo,中):位于威尼斯卡纳雷焦区大运河上的一座哥特式宫殿,这座宫殿最初由莫林家族(the Molin family)建造。莫林家族和埃里佐家族(Erizzo family)联姻后,为埃里佐家族(Erizzo family)的所有。总督弗朗西斯科·埃里佐 (Francesco Erizzo) 来自埃里佐家族。</p><p class="ql-block">索兰佐·皮奥韦内宫(Palazzo Soranzo Piovene,右),大运河上的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位于威尼斯卡纳雷焦区。这座宫殿由索兰佐家族 (Soranzo family) 于 16 世纪建造。1724 年弗朗西斯科·索兰佐 (Francesco Soranzo) 去世后,这座宫殿由他的妹妹塞西莉亚 (Cecilia) 和她的丈夫科里奥兰·皮奥韦内 (Coriolan Piovene) 继承。 </p> <p class="ql-block">圣海茂古拉圣福多那督堂(Santi Ermagora e Fortunato),简称圣茂古拉堂(San Marcuola):威尼斯的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位于卡纳雷焦区(Cannaregio),面临大运河,由圣乔治岛和卢帕尼扎岛(the isle of San Giorgio and Lupanizza)的前所有者梅莫家族(Memmo family)于十二世纪建造,供奉圣海茂古拉(Santi Ermagora)和圣福多那督(Santi Fortunato)。“茂古拉”(Marcuola)是“海茂古拉”(Ermagora)的威尼斯语。教堂于1730-1736年,由意大利巴洛克晚期建筑师安东尼奥·加斯帕瑞(Antonio Gaspari)设计,由意大利巴洛克晚期建筑师乔治·马萨里(Giorgio Massari)重建(立面未完成)。教堂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拥有大量的意大利威尼斯巴洛克晚期雕塑家加埃塔诺·苏萨里(Gaetano Susali)的雕塑,以及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画家弗朗切斯科·米格利奥里(Francesco Migliori)的绘画,以及丁托列托(Tintoretto)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基督为门徒洗脚》。《基督为门徒洗脚》现在收藏在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l Prado)。德国作曲家约翰·阿道夫·哈塞(Johann Adolph Hasse)(1699-1783)的遗体安葬于圣茂古拉堂。</p><p class="ql-block">卡萨加蒂卡萨萨(Casa Gatti Casazza,右):位于卡纳雷焦区(Cannaregio),面临大运河的一座不拘一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卡达莫斯托宅邸(Ca' da Mosto):一座修建于13世纪的宫殿建筑,位于卡纳雷焦区(Cannaregio),是大运河沿岸历史最古老的建筑。宫殿外观为威尼斯-拜占庭风格。建筑以其不对称元素而引人注目,从立面的拱廊和装饰的墙面,可看出这座住宅楼昔日的光彩。宫殿有高高狭窄的拱门和独特的柱顶(capitals),这些特征显示了它最初是其原始商人所有者的家庭和工作场所(casa-fondaco)。宫殿于十六世纪初加建了第二层,十九世纪又加建了第三层。 第一层中央部分装饰着七扇多光窗,最左边的那扇目前已关闭。</p><p class="ql-block">这座宫殿的历史可追溯至 13 世纪初。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该结构更为古老。该地产最初属于巴罗齐家族(Barozzi family)所有,于1266 年由威尼斯贵族马可·达莫斯托 (Marco da Mosto) 购买,宫殿由此得名。这座宫殿一直是莫斯托家族(Mosto family)的财产直至1603 年。最著名的达莫斯托家族成员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威尼斯航海家和探险家阿尔维塞·卡达莫斯托(Alvise Cadamosto),于 1432 年出生在此宫殿中。他曾效力于葡萄牙王国,因伟大的地理发现而在葡萄牙声名鹊起。他曾在葡萄牙与奴隶贩子一起工作而臭名昭著。16 世纪至 18 世纪之间,卡达莫斯托宅邸一直是历史悠久的白狮酒店(Albergo Leon Bianco)所在地,该酒店以前是一家著名的威尼斯酒店,1769 年和 1775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Josef II)在威尼斯逗留期间曾居住在这里。2019 年之前,卡达莫斯托宅邸已空置数十年,此后,经过翻修改造成豪华的威尼斯酒店,于2022 年 2 月开业。</p> <p class="ql-block">孔塔里尼皮萨尼宫(Palazzo Contarini Pisani):,位于威尼斯卡纳雷吉奥区的一座宫殿,俯瞰着大运河。这座四层建筑有一个半圆形拱形门户,可通往运河,由两个矩形和两个方形窗户开口构成框架,角落里有乡村风格。一楼与上层通过巨大的檐口隔开,其上变成了凉廊。立面中间的三光窗强调了整个构图的中轴线。 所有开口均采用伊斯特拉石镶框,立面两侧角石直至二层中部也采用这种材料。在右侧,一楼的尽头是一根孤独的、比例奇怪的、但典型的威尼斯风格的柱子,上面有一个华丽的柱顶。这座宫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是根据威尼托拜占庭式结构(Veneto-Byzantine structure)重建的,属于孔塔里尼家族(Contarini family)。</p> <p class="ql-block">米契尔·达勒·科隆宫(Palazzo Michiel Dalle Colonne):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宫殿,位于威尼斯卡纳雷焦区大运河北岸。与里阿尔托市场(Rialto Mercato)隔大运河相望,距离里阿尔托桥(Ponte di Rialto)约 250 米。 </p><p class="ql-block">这座宫殿由格里马尼家族(the Grimani family)于 13 世纪建造。1661 年,为芝诺家族(the Zeno family)的财产,命名为达勒·科隆宫(dalle Colonne)。此时宫殿进行重建,从最初的十三世纪晚期中世纪“威尼斯拜占庭”风格("Venetian-Byzantine" style)转变为十八世纪晚期巴洛克式风格(late Baroque style)。其中最重要的重建由意大利巴洛克晚期建筑师安东尼奥·加斯帕里(Antonio Gaspari)于1697年完成。1702 年,这座宫殿被授予曼托瓦和蒙菲拉托(Mantua and Monferrato)的最后一位公爵费迪南多·卡洛·贡扎加(Ferdinando Carlo di Gonzaga)。他被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the 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胜利的奥地利人流放,之后便开始居住于此。1712 年,这座宫殿被维罗纳(Verona)贵族科尼利家族(the Conigli family)买下,两年后转卖给米歇尔家族(the Michiel family)。1716 年,这座宫殿接待了未来的波兰国王萨克森王子腓特烈·奥古斯都一世(the prince Frederick Augustus I of Saxony)和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伐利亚公爵查理七世(the duke Charles VII of Bavaria)。几个世纪以来,宫殿几经易主,但一直使用达勒·科隆(dalle Colonne)这一名称。1930年代,该建筑被出售给省联合法西斯联合会(the Provincial Federation of Combination Fasci),并成为威尼斯法西斯运动的所在地。二战后,宫殿被改建为劳工厅(the Chamber of Labor),以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贾科莫·马泰奥蒂(Giacomo Matteotti)命名为马泰奥蒂宫(Ca’ Matteotti)。该建筑于1954 年归还给意大利。</p><p class="ql-block">米契尔·达勒·科隆宫拥有完美对称的巴洛克风格外观,共三层,外加一个阁楼。帕拉第奥母题(Palladian motive),又称塞利奥拱(Serliana)、威尼斯窗,出现在两主楼层上。单扇窗户的上方都装有特殊的山墙,中央被截断以容纳石制半身像。立面的所有开口,包括门廊和阁楼的六扇小单柳叶窗,均由栏杆封闭。</p> <p class="ql-block">里阿尔托桥(Ponte di Rialto):横跨威尼斯市中心大运河最窄处的最古老的桥梁。文艺复兴风格,被称为“白色巨象”。连接威尼斯圣马可区(San Marco)和圣保罗区(San Polo)。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以这里为背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里阿尔托桥(Ponte di Rialto):大运河的第一座桥是一座木制浮桥(Pontoon bridge),利用废弃的船只在大运河上修建了一座名为硬币桥(Ponte della Moneta)的原始桥,因其东入口附近有一座造币厂而得名。它由尼科洛·巴拉蒂耶里 (Nicolò Barattieri) 于 1178年设计建造。东岸里阿尔托市场(Rialto Market)的发展和重要性增加了浮桥上的交通量,因此在1255 年被木桥取代。木桥有两个坡道在可移动的中央部分交汇,可以升高以允许高大的船只通过。桥梁因与市场的联系而更名为里阿尔托桥。15世纪上半叶,桥两侧建有两排商店,租金收入国库,用以桥梁的维护。木桥于1444年及1524 年经历两次倒塌。1588年建造目前这座由威尼斯建筑工程师安东尼奥·达·蓬特(Antonio da Ponte)设计的单拱石桥,并于 1591 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里阿尔托桥(Ponte di Rialto):桥梁两个坡道通向中央门廊。门廊的两侧及桥面坡道上设有商店拱廊。这座桥的工程被认为非常大胆,以至于巴尔达萨雷·隆赫纳(Baldassare Longhena)的老师、著名意大利建筑师和建筑作家文森佐·斯卡莫齐 (Vincenzo Scamozzi) 预测未来会被毁掉。这座桥不顾批评者的反对,成为威尼斯的建筑标志和顶级旅游景点之一。桥梁由一个单石拱支撑着一个宽阔的矩形桥面。桥下弦长仅25米,而宽度为20米。 为了在松软的冲积土中支撑宽阔的石拱门,每个桥台下打入了 6,000 个木桩。</p><p class="ql-block">下图为里阿尔托桥(Ponte di Rialto)中央门廊</p> <p class="ql-block">从里阿尔托桥(Ponte di Rialto)观看大运河。</p><p class="ql-block">里阿尔托桥旁的大运河左岸,即圣保罗区一侧,古代称为葡萄酒河滨(Riva del Vin)。14世纪初, 运载葡萄酒的船只在此停泊卸货并销售葡萄酒。1842年在河滨上建有葡萄酒海关办公楼。(上图左侧,下图右侧)</p> <p class="ql-block">里阿尔托市场(Rialto Market):坐落于圣保罗区的大运河旁、里阿尔托桥(Ponte di Rialto)附近的新哥特式亭阁内。这些拱形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在 1514 年一场大火摧毁了原市场后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里阿尔托市场零售鱼市场(Mercato al Pesce al Minuto):记录显示,自 1097 年起,这个市场就已经存在,已经存在了近 1000 年。它以出售鱼类、海鲜而闻名,但通往鱼市的邻近地区也有水果和蔬菜摊贩。</p> <p class="ql-block">里阿尔托市场零售鱼市场(Mercato al Pesce al Minuto):出售新鲜的鱼和海鲜。</p> <p class="ql-block">卡梅伦吉宫(Palazzo dei Camerlenghi):威尼斯一座文艺复兴时期宫殿,位于圣保罗区。面朝大运河,毗邻里阿尔托桥(Ponte di Rialto)。建于 15 世纪,1525 -1528 年间,根据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雕塑家古列尔莫·德·格里吉(Guglielmo dei Grigi)的设计进行了扩建,建筑设计受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建筑师莫罗·科杜西(Mauro Codussi)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和建筑师皮埃特罗·伦巴多(Pietro Lombardo)风格的启发。宫殿作为财政官员的总部,包括市府总管(the Camerlenghi di Comun,威尼斯共和国的高级财政官员,宫殿名字由此而来)、商人领事(the Consuls of the Traders)和商人高级领事(the Supra-Consuls of the Traders)。由于这一功能,下层被用作监狱,关押那些拖欠债务的人。因靠近拥挤的里阿尔托桥,监狱对过往行人起到了警示作用。这座宫殿目前是意大利总审计长(the Italian Comptroller and Auditor General)办公室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这座三层宫殿沿着大运河的海岸线建成了一座平面为五边形的建筑。立面有高大的窗户和檐壁饰带(friezes),圆形浮雕上曾经有一幅圣马可飞狮的画作。根据威尼斯的传统,地方法官离任时会在原办公室留下一幅宗教主题的画作和一幅肖像,因此卡梅伦吉宫收藏了许多这类艺术品。这些画作在法国占领期间被移走,然而大部分最终回到了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p> <p class="ql-block">从里阿尔托桥(Ponte di Rialto)观看大运河。</p><p class="ql-block">里阿尔托桥旁的大运河右岸,即圣马可区一侧,古代称为铁河滨(Riva del Ferro),因为在岸边进行铁的销售,事实上,它被称为硬币岸(Riva della Moneta),因为古老的造币厂位于附近。</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一家四星级酒店里阿尔托酒店(The Hotel Rialto)。</p> <p class="ql-block">多尔芬马宁宫(Palazzo Dolfin Manin):一座威尼斯宫殿,位于圣马可区,俯瞰大运河,距离里亚托桥不远,毗邻本博宫(Palazzo Bembo)。这座16世纪的建筑,始建于 1536 年,贵族多尔芬 (Dolfin) 家族花费了三万达克特,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大的资金,翻修原有两座中世纪住宅成为新文艺复兴建筑。从 1801-1867 年,宫殿为总督卢多维克·马宁 (Ludovico Manin) 所属的马宁 (Manin) 家族的财产。之后移交给国家银行,如今仍然是意大利银行的威尼斯总部所在地。马宁出身于意大利东北部的弗留利(Friuli),是威尼斯共和国的最后一位总督。他以富有和诚信闻名,于1789年被选为威尼斯总督,传统的加冕仪式上需要总督向威尼斯的公民抛洒硬币。马宁共花费458,197里拉,其中仅有四分之一由共和国的资金支付,其余均为他本人自付。1797年拿破仑入侵意大利,1797 年 4 月 18 日《莱奥本和约》(The Peace of Leoben)签署,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之间达成的一项全面停战与初步和平协议,结束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该和约规定将威尼斯划入奥地利。马宁拒绝投降的要求,但法军舰队进入利多,威尼斯舰队无法成功驱逐敌军,马宁于5月12日投降,两天后离开了总督宫,威尼斯共和国灭亡。</p><p class="ql-block">宫殿立面是伟大建筑师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于 1538 -1547 年创作的作品,其特点是白色的伊斯特拉石和大圆拱开口。底层的门廊由六个大拱门组成,其七根支撑柱与上两层的七根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半柱相对应。两层主楼层有相同的开口,由两侧的一对窗户组成,每个窗户对应底层的拱门,中央由四扇窗户组成。宫殿的外观显得严谨。在顶部,有一个大锯齿状檐口。</p> <p class="ql-block">本博宫(Palazzo Bembo):威尼斯的一座宫殿,靠近里亚托桥,毗邻多尔芬马宁宫(Palazzo Dolfin Manin)。位于大运河圣马可一侧,夹在圣萨尔瓦多河(Rio di San Salvador)和本博街(Calle Bembo)之间。该宫殿由贵族本博(Bembo)家族于 15 世纪修建。虽然几个世纪以来经过多次改建,但从外部看,它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结构。本博宫是意大利学者、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也是医院骑士团成员和罗马天主教会的红衣主教皮埃特罗·本博(Pietro Bembo ,1470-1547) 的出生地。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5 至 16 世纪)的知识分子,皮埃特罗·本博极大地影响了托斯卡纳方言(Tuscan dialect)作为诗歌和散文文学语言的发展,后来经编纂成标准语言,成为现代意大利语。在 16 世纪,本博的诗歌、散文和书籍为重新引起人们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学者和诗人彼特拉克(Petrarch)文学作品的兴趣奠定了基础。在音乐领域,本博的文学写作技巧帮助作曲家发展了音乐创作技巧,使得牧歌(Madrigal)成为16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世俗音乐。如今,该建筑内设有一家酒店和一个当代艺术展览场所。本博宫目前以国际当代艺术平台“个性化机构”( Personal Structures)组织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展(the biennial art exhibition)而闻名。</p><p class="ql-block">宫殿的红色外墙装饰有多光窗(poliforas),将古老的威尼斯元素与拜占庭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被认为是威尼斯哥特式-拜占庭风格的典范,这种建筑风格起源于 14 世纪的威尼斯,融合了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风格、摩尔西班牙(Moorish Spain)的阿拉伯风格(Arab influences)以及意大利大陆的早期哥特式风格。本博宫在 17 世纪的修复中受到了那个时期的影响,其多色装饰(polychromy)、三部分立面(three-part façade)和凉廊(Loggia)都体现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罗雷丹宫(Ca' Loredan,左)和法塞提宫(Ca' Farsetti ,右):位于圣马可区,面向大运河,距离里亚托桥不远。自十三世纪建成以来的几个世纪一直保持着威尼斯拜占庭式的结构和风格,如今这两座宫殿共为威尼斯市政厅所在地。</p><p class="ql-block">罗雷丹宫(Ca' Loredan,左):建于 13 世纪,为博卡西家族 (Boccasi family) 的威尼斯-拜占庭式仓库(Venetian-Byzantine fondaco)建筑,该家族于15 世纪消亡。据一些历史学家称,总督雅各布·孔塔里尼 (Jacopo Contarini) 退休后,这里成为了他的住所,并传给了赞恩家族(the Zane family)。 14世纪科纳罗·皮斯科皮亚家族(the Cornaro Piscopia family)拥有它,并根据当时最富有的商人费德里科·科纳(Federico Corner)的意愿进行了扩建和大规模改造。1646 年,哲学家埃琳娜·卢克雷齐亚·科纳罗·皮斯科皮亚 (Elena Lucrezia Cornaro Piscopia) 出生于此。1678年她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dova)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是世界上首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1703 年,宫殿成为罗雷丹 (Loredan) 家族的宅邸。1867 年,移交给威尼斯市政府。</p><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最古老的核心是威尼斯拜占庭风格, 底层有一个中央门廊(portico),由四根科林斯柱支撑的五个凸起拱门形成,在其上方的主楼层,有一个相同风格的七扇窗。门廊两侧对称各有两扇圆拱门窗,与主层的三光窗相对应。主层上方一排圆孔被拜占庭装饰占据。 第二个主层(piano nobile)偏向后,类似第一个主层风格,中央有一个大的多叶窗,与侧面的单叶窗相呼应。</p><p class="ql-block">法塞提宫(Ca' Farsetti ,右):由总督恩里科·丹多洛 (Enrico Dandolo) 的继承人于 13 世纪建造。在 1524 年的一场火灾中几乎被毁。后进行了扩建。于 1670 年左右被法塞提家族(Farsetti family)收购。于 1926 年成为威尼斯市政府的财产。</p><p class="ql-block">宫殿较低的楼层采用威尼斯拜占庭风格(Venetian-Byzantine style),门廊采用科林斯柱式,与罗雷丹宫类似。主层大厅有 15 个拱廊,由栏杆连接。 二楼和夹层是文艺复兴风格(Renaissance style)。</p> <p class="ql-block">德国商行大楼(The Fondaco dei Tedeschi):“Fondaco ”源于阿拉伯语,意为“仓库。“Tedeschi” 意为德国人。是位于大运河里亚托桥附近的一座历史建筑,它是威尼斯德国商人的总部和专属生活区。该建筑始建于 1228 年,在一次火灾中被毁后,于 1505 -1508 年间重建。重建后,它成了一座功能齐全的四层建筑,环绕着一个宏伟的内部庭院。为典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大运河沿岸的外墙上绘制了乔尔乔内和提香的壁画,这些作品因泻湖的咸湿气候而受损,只有一些碎片幸存下来,现在收藏在威尼斯的黄金宫。德国商行大楼和土耳其商馆(Fondaco dei Turchi)一样也集宫殿、仓库、市场和居民专用生活区于一体,这里的居民主要是来自纽伦堡(Nuremberg)、尤登堡(Judenburg)和奥格斯堡(Augsburg)等城市的日耳曼商人。一楼可通过水路到达,用作仓库,二楼为办公室,上层区域有大约 160 个生活区。德国商人在 13 世纪该建筑最初建成后不久就来到这里,并一直住到拿破仑占领。它是该市最强大的商人殖民地之一,因此,广场成为从东方运往阿尔卑斯山的货物的重要贸易中心。威尼斯共和国从广场的交易中收取佣金。20 世纪,该建筑作为意大利邮政的威尼斯总部。2008 年,该建筑出售给全球时尚品牌公司贝纳通集团(Benetton Group)。如今,该建筑内设有一家 T Galleria 免税店,是总部位于香港的奢侈品旅游零售商DFS 集团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学院桥(Ponte dell'Accademia):威尼斯的四座横跨大运河的桥梁之一,位于大运河南部的尾端,S型河道南侧的出海口附近。学院桥以威尼斯美术学院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Venezia) 命名, 连接多尔索杜罗区(Dorsoduro)和圣马可区(San Marco)。它最初建于 1854 年,是一座由工程师阿尔弗雷德·内维尔 (Alfred Neville) 设计的铁桥,后来经历了多次修改。1933年被欧亨尼奥·米奥齐 (Eugenio Miozzi) 设计的木桥所取代。最后一次重建于1986年,支撑用钢结构桥拱取代了1933年的纯木结构设计,以增加桥的稳定性,减少维护频度。桥面用木板铺设而成,使得学院桥成为大运河上唯一的木板桥。</p> <p class="ql-block">学院桥(Ponte dell'Accademia):与威尼斯其他著名桥梁不同,学院桥完全由木材建造,木梁和木板,加上简约的设计,给人一种真实而永恒的感觉,仿佛它是一座直接从百年画作中走出来的桥梁。 </p> <p class="ql-block">学院桥(Ponte dell'Accademia):桥面用木板铺就。</p> <p class="ql-block">站在学院桥(Ponte dell'Accademia)上观看大运河,远处是雷佐尼科宫(Ca' Rezzonico)。左侧是孔塔里尼德利斯克里尼宫和科孚宫(Palazzi Contarini degli Scrigni e Corfù)。</p> <p class="ql-block">站在岸上观看大运河,右侧远处是孔塔里尼德利斯克里尼宫和科孚宫(Palazzi Contarini degli Scrigni e Corfù)、莫塞尼戈甘巴拉宫(Palazzo Mocenigo Gambara)。</p> <p class="ql-block">雷佐尼科宫(Ca' Rezzonico):威尼斯多尔索杜罗区(the Dorsoduro sestiere)面临大运河的三层大理石宫殿。矗立在威尼斯大运河的右岸与圣巴纳巴河 (Rio di San Barnaba) 交汇处。威尼斯哥特式风格。底层是凹进的门廊,上面是第一主楼层,有7个壁柱分隔的拱形窗户,再上面的第二主楼层与之几乎相同,最上面的阁楼有低矮的椭圆形窗户。两层露台轻微投影到主楼层,突出了巴洛克式的装饰和建筑设计。</p> <p class="ql-block">雷佐尼科宫(Ca' Rezzonico):原地点为威尼斯贵族邦家族(the Bon family)的两座房屋。1649 年,房屋处于衰败状态,家族首领、城市检察官兼艺术赞助人菲利波·邦 (Filippo Bon) 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师巴尔达萨雷·隆盖纳(Baldassarre Longhena)在原址上将它们改造成一座大型宫殿。1661年,面向运河的立面开始施工,高度已达到第一层主楼。 然而,邦宫因隆盖纳去世而被迫停工。菲利波·邦于 1712 年去世,其后代没钱完成宫殿建造,将这座未完工的宫殿卖给了来自伦巴第(Lombardy)的银行家和布料商人詹巴蒂斯塔·雷佐尼科(Giambattista Rezzonico)。雷佐尼科家族于1648 年在威尼斯因与奥斯曼帝国的坎迪亚战争(the War of Candia)国库被耗尽时,购买了威尼斯贵族头衔。詹巴蒂斯塔为这座未完工的建筑支付了 60,000 金币,聘请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意大利巴洛克晚期建筑师乔治·马萨里(Giorgio Massari)。马萨里很大程度上遵循了隆盖纳的原始计划,但进行了一些修改拆除了立面上一些笨重的双柱,代之以更细长的柱子,并取消了沉重的柱基,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加轻盈、更加优雅。 他还在二楼较大的窗户上方安装了一排椭圆形小窗户,增加了光线和洛可可风格。1758 年,雷佐尼科家族的权力和宫殿的宏伟达到了顶峰,詹巴蒂斯塔弟弟卡洛(Carlo)被选为教皇,即克莱门特十三世(Clement XIII),同年威尼斯最富有的两个家族雷佐尼科(Rezzonico)和萨沃格南家族(Savorgnan)联姻。次年奥雷利奥·雷佐尼科 (Aurelio Rezzonico) 当选圣马可检察官。1762 年,卢多维科·雷佐尼科 (Ludovico Rezzonico) 当选同一职位。宫殿竣工五十年后,即 1810 年,雷佐尼科家族威尼斯分支的最后一位成员、比萨红衣主教阿邦迪奥(cardinal Abbondio of Pisa)去世,这一家族消亡。之后宫殿几经转手。威尼斯市于 1935 年购买了宫殿,将其改造成一座 18 世纪威尼斯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雷佐尼科桥(Ponte di Ca ‘Rezzonico):这座独特的面向大运河的木铁桥横跨圣巴纳巴河(Rio de S. Barnaba),实际上是私人所有,用作通往雷佐尼科宫的通道。拱门由金属制成,并带有木质嵌件; 支撑梁、桥面、栏杆、两侧的平台都是木制的。</p> <p class="ql-block">孔塔里尼德利斯克里尼宫和科孚宫(Palazzi Contarini degli Scrigni e Corfù):威尼斯的两座相连的宫殿,位于多尔索杜罗区,俯瞰大运河。均属于威尼斯最有权势的孔塔里尼家族(Contarini family)。两宫殿建筑时间和风格不同,德利斯克里尼宫(degli Scrigni)是科孚宫(Corfù)的延伸。自 1890 年以来,它们成为罗卡家族(Rocca family)的私人住宅。</p><p class="ql-block">孔塔里尼科孚宫(Palazzo Contarini Corfù,右):一座 15 世纪的建筑,为典型威尼斯哥特式风格的真实代表,在大运河畔宫殿中以其罕见的美丽而脱颖而出。宫殿共有三层,有一个俯瞰运河的大门。立面的两层主楼层按照类似的方案构造,中央有一个优雅的四光尖拱窗,两侧各有两个尖顶单光窗。</p><p class="ql-block">孔塔里尼德利斯克里尼宫(Palazzo Contarini degli Scrigni,中):历史可以追溯到 1609-1616 年,这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文森佐·斯卡莫齐 (Vincenzo Scamozzi) 的作品。这座十七世纪的宫殿也是三层楼高,但布局却完全不同,具有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线条。俯瞰水面的立面始于底层的方石工程,中心一大门户。两层主楼层均铺有伊斯特拉石,对称地开有五个圆形单柳叶窗,所有窗户均带有突出的栏杆,并由成对的科林斯式壁柱隔开。立面中央有一个升高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它包含一个小的塞利昂窗(Serlian,帕拉第奥式建筑的关键元素威尼斯窗)。</p><p class="ql-block">莫塞尼戈甘巴拉宫(Palazzo Mocenigo Gambara,左):建于 17 世纪下半叶,是莫塞尼戈 (Mocenigo) 家族的住宅。 18 世纪的最后几年,由于与甘巴拉家族 (Gambara) 联姻,宫殿传给了甘巴拉家族。如今,这座建筑归威尼斯工业家协会所有。这是一栋三层新古典主义建筑,底层和主层之间有一个夹层。 立面不对称,矩形大门位于右半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是主层的一个顶部有三角龛楣(Tympanum)的塞利昂窗的(serliana)开口且带有突出的阳台。在塞利昂窗两侧,有矩形窗户,其顶部是拱形山墙。这些窗户的排列也是不对称的,主开口左侧有四扇,右侧只有一扇。</p> <p class="ql-block">站在学院桥(Ponte dell'Accademia)观看大运河,左侧建筑是巴巴罗-柯蒂斯宫(Palazzo Barbaro-Curtis),远处是安康圣母堂(Santa Maria della Salute)。学院桥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大运河景观。这座桥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位置,可以捕捉威尼斯的精髓,包括熙熙攘攘的贡多拉、古老的宫殿以及安康圣母教堂的远方轮廓,这座城市的水和建筑在永恒的和谐中翩翩起舞。——这一景致激发了无数艺术家、摄影师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站在学院桥(Ponte dell'Accademia)上,身后建筑是巴巴罗-柯蒂斯宫(Palazzo Barbaro-Curtis)。大运河东段向泻湖延伸,威尼斯湖滨呈现出缤纷多彩的色彩和风格,从装饰着马赛克和方石的哥特式宫殿,到宏伟的古典式外墙和一排排昏暗的灰泥别墅,整部建筑史都在此展现。</p> <p class="ql-block">巴巴罗-柯蒂斯宫(Palazzo Barbaro-Curtis):位于威尼斯大运河上,学院桥边的两座相邻的宫殿。为威尼斯改动最少、最具原创性的宫殿之一。左边较大的原始宫殿为威尼斯哥特式风格,由从哥特式晚期到文艺复兴早期过渡的两个领域的重要代表乔瓦尼·邦 (Giovanni Bon) 于 1425 年建造,有两个四拱门的凉廊。1465 年,它成为圣马可总督扎卡里亚·巴巴罗(Zaccaria Barbaro )的住所。巴巴罗家族的财富和影响力归功于他们在盐贸易中的成功。1694 年,晚期巴洛克风格的意大利建筑师安东尼奥·加斯帕瑞(Antonio Gaspari )在宫殿右侧建造了一座两层的巴洛克风格房屋,作为塔利亚皮特拉(Tagliapietra )家族的独立住宅。大约在 1700 年,他们将宫殿租给了仍住在隔壁的巴巴罗家族,后来出售。巴巴罗家族重新雇用加斯帕瑞加盖两层楼。十九世纪中叶巴巴罗家族绝嗣后,这所宫殿被一系列的投机者购买, 他们拍卖了家具和油画。1885年,富有的波士顿人丹尼尔·柯蒂斯(Daniel Curtis)购得这座宫殿。当时宫殿非常破败,丹尼尔·柯蒂斯将其修复到原来的辉煌,之后这座房子吸引了众多艺术家、作家和有文化的美国人,成为威尼斯的美国艺术生活的一个中心。经常光顾的客人中最著名的是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他认为宫殿舞厅是威尼斯巴洛克风格室内装饰的最佳典范,并以“莱波雷利宫”(Palazzo Leporelli)这个名字在他最著名的小说之一《鸽之翼》(Wings of The Dove)中描述了它。这座宫殿曾在十几部不同的电影中出现过,其中最著名的是电视剧《故园风雨后》(Brideshead Revisited, 1981 年)和电影《鸽之翼》(Wings of The Dove, 1997 年,由亨利·詹姆斯的同名小说改编)。</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卡瓦利-弗朗凯蒂宫(Palazzo Cavalli-Franchetti):威尼斯学院桥旁的一座宫殿,毗邻大运河上的巴巴罗-柯蒂斯宫(Palazzo Barbaro-Curtis)。 这座宫殿由贵族马塞洛家族(the Marcello family)于 1565 年建造。在 16 世纪,它被分割成两座建筑,其中一座被有影响力的古索尼家族(the Gussoni)收购,另一座则归卡瓦利家族(the Cavallis)所有,卡瓦利家族是一个著名的家族,贾科莫·卡瓦利(Giacomo Cavalli)在14 世纪抵抗了热那亚人的入侵,保卫了威尼斯。19 世纪 40 年代,当两个家族都灭亡时,宫殿被卖给了哈布斯堡王朝成员、年轻的奥地利费迪南大公 (Archduke Frederick Ferdinand of Austria) ,他试图重新整合改建宫殿建筑,旨在大运河沿线突出哈布斯堡王朝的存在感,因为奥匈帝国在拿破仑战争后获得了威尼斯领土。然而1847 年,他年仅 26 岁英年早逝。宫殿被卖给了法国王位觊觎者尚博伯爵亨利 (Henri, comte de Chambord,波旁正统派称其为“亨利五世”)。亨利委托威尼斯建筑师乔瓦尼·巴蒂斯塔·梅杜纳 (Giovanni Battista Meduna) 以折衷主义风格重建了宫殿。1878 年,雷蒙多·弗朗凯蒂男爵 (Baron Raimondo Franchetti) 购买了这座宫殿,并委托建筑师卡彌洛·博伊托 (Camillo Boito) 进行另一项大规模的重建计划,建造了宏伟的楼梯和宫殿的新哥特式外观。自 1999 年以来,该建筑一直属于威尼托科学、文学和艺术学院,并向公众开放,用于举办展览和特殊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宫殿俯瞰大运河,外部以复兴的威尼斯哥特式风格(revived Venetian Gothic style)和丰富的窗框进行装饰。宫殿的轴线位于中央,大而优雅的五光窗(pentafora)是整个建筑的焦点,而每扇窗上窗柱子优雅地交织在一起,顶部四叶形装饰(典型的哥特式形状)。俄裔美国作家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将这种建筑类型比作编织花边。</p> <p class="ql-block">孔塔里尼达尔扎福宫(Palazzo Contarini Dal Zaffo),也被称为孔塔里尼波利尼亚克宫(Palazzo Contarini Polignac),是威尼斯的一座大型宫殿,位于多尔索杜罗区,学院桥旁,俯瞰大运河。宫殿由孔塔里尼达尔扎福家族(The Contarini dal Zaffo family)拥有,1562 -1582 年间重建,但没有改变其外观。自 1758 年以来,这座建筑由几个富有的家族拥有。1901 年,成为波利尼亚克家族(the Polignac family)的财产。当这座宫殿是波利尼亚克公主(the Princess of Polignac)的住所时,它成为了一个知识沙龙的所在地,接待了艺术(尤其是音乐)领域的重要人物,如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如今,这座宫殿仍然是私人住宅。 在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艺术展览期间,这座大型宫殿是各种艺术活动的频繁举办场地。</p><p class="ql-block">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层外立面完全由抛光大理石瓷砖覆盖,这赋予了建筑独特的美丽。 这座宫殿的外观融合了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托斯卡纳起源(Tuscan origin)元素,这种结合严谨而优雅,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非常欣赏。 建筑立面丰富圆形窗装饰,布局相同的两层主楼层,两侧各有两个单柳叶窗。底层设有六个圆拱门,以及可直接通往运河的中央门户。</p> <p class="ql-block">巴尔巴里戈宫(Palazzo Barbarigo, 右):一座位于多尔索杜罗区,面向威尼斯大运河的宫殿。始建于 16 世纪,以其于1886 年采用的穆拉诺(Murano)玻璃马赛克而闻名。当时它属于一家玻璃工厂的业主所有,其灵感来自于圣马可大教堂正面的外部马赛克。1920 年代后期,巴尔巴里戈宫成为威尼斯穆拉诺公司Pauly & C. 的总部,该公司是穆拉诺最古老的玻璃工厂之一。 宫殿一部分如今是穆拉诺玻璃的陈列室和商店。这座三层楼宫殿遵循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模式,底层开放式凉廊可通往运河,之上是两层带有开放式凉廊和装饰柱的主楼。 后期使用的马赛克可能覆盖了原来的窗户,改变了最早的立面设计。</p><p class="ql-block">达穆拉莫罗西尼宫 (Palazzo Da Mula Morosini,中), 建于 15 世纪的一座贵族住宅。 它属于莫罗西尼家族(Morosini family),如今保留了私人住宅的功能。这是阿尼娜·莫罗西尼 (Annina Morosini) 的住所,她因将宫殿打造成贵族、艺术家和政治家的聚会场所而闻名。这座宫殿拥有典型的哥特式外观,共有四层。朴素的底层有单柳叶小窗,中央有两个圆拱大门,直接通向大运河。两层主楼和顶楼的特点是三扇尖拱四光窗。</p><p class="ql-block">森塔尼莫罗西尼宫(Palazzo Centani Morosini,右)是后来建造的。宫内部与相邻的达穆拉莫罗西尼宫( Da Mula Morosini)相连。</p> <p class="ql-block">站在岸上看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巴尔比宫(Palazzo Balbi):威尼斯大运河上的一座宫殿,位于多尔索杜罗区(Dorsoduro ), 目前是威尼托大区主席和地区议会(the President of the Veneto region and of the regional council)的所在地。建于 1582 年,由意大利威尼斯学派风格主义雕塑家亚历山德罗·维多利亚 (Alessandro Vittoria) 设计,威尼斯贵族巴尔比 (Balbi) 家族的住所。1971年,它成为威尼托地区的财产。</p><p class="ql-block">宫殿对称外观,有两层主楼层,底层带有夹层,中间有一个大型门户,设有怪面雕饰(mascherone)和龛楣(tympanum), 两侧有两个小入口。 主楼层立面被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壁柱分为三个部分,并被宽阔的柱顶水平分隔开。 中心是三重竖框窗户,配有成对的多立克柱。窗户之间有巴尔比家族的徽章。 这是威尼斯第一座以中断龛楣(the interrupted tympanum)窗户装饰为特色的宫殿。在带齿的檐口下的楣板中,有一些椭圆形的小窗户,窗户装在精致的石框里。顶部有两座方尖碑形状的尖塔。</p> <p class="ql-block">斯特恩宫(Palazzo Stern):位于多尔索杜罗区(Dorsoduro)。一座屋顶平坦的三层楼建筑,新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底层是大运河露台,它的前廊通向新哥特式栏杆(neo-gothic balustrade),有一个带尖拱的单尖窗(single-lancet window),左侧有一个装饰有大理石浅浮雕的门廊。其所有立面都装饰有许多瓷砖和浅浮雕。主立面面向大运河,不对称。它的左侧有三个直棂窗(mullioned windows),右侧和宫殿中心也有直棂窗。宫殿始建于 15 世纪,由马尔帕加家族(the Malpaga family)建造。最初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曾经部分被大火烧毁。20 世纪初期,该建筑被斯特恩家族(the Stern family)买下。斯特恩家族以收藏艺术品而闻名,这座宫殿的美丽归功于他们高贵的品味。宫殿的完成和修复由斯特恩家族委托建筑师朱塞佩·贝尔蒂(Giuseppe Berti)和拉斐尔·梅内拉(Raffaele Maianella )完成,他们使用旧建筑材料重建了整座宫殿,并用其他建筑的艺术品、雕塑、马赛克和建筑元素进行装饰以保持其原有的风格,就如来自不同时代的记忆拼贴画,非常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斯特恩宫现已成为一家著名的酒店,里面摆满了艺术品和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韦尼耶·莱奥尼宫(Palazzo Venier dei Leoni):位于多尔索杜罗区一座宫殿,俯瞰大运河,距离安康圣母大教堂不远。这座细长、低矮的只有一层楼高的宫殿位于大运河河畔因不同寻常而引人注目。它的线条干净,立面简洁,被人认为是上个世纪建造的。而实际上它建造于18 世纪 50 年代,它的历史与它的大多数邻居一样丰富多彩。1749 年,韦尼耶家族(The Venier family)委托建筑师洛伦佐·布斯切提(Lorenzo Boschetti)设计这座宫殿。韦尼耶家族(The Venier family)是威尼斯最强大的家族之一,当时规划建造一座宏伟的宫殿以彰显家族荣耀。但是各种原因底层以上从未完工,因此其立面呈现截断的外观。科雷尔博物馆(the Correr Museum)收藏着布斯切提为这座宫殿设计的模型。该模型显示,如果完工,它将拥有宏伟的古典立面,可与大运河对面的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设计的大卡角宫(Palazzo Corner della Ca’ Grande)相媲美,而且比早期的威尼斯宫殿要大得多。如今这座未完工的单层建筑的方石立面采用伊斯特拉石,中央有一大门,通向一个向大运河突出的大露台,从那里可以欣赏到从学院桥到圣马可区域的大运河景色。两侧分别有四个中等大小的单柳叶窗,在窗户下方与水接触的地方有一些狮子面具头,一个特殊建筑元素,为此这座宫殿被称“狮子宫”。</p> <p class="ql-block">韦尼耶·莱奥尼宫(Palazzo Venier dei Leoni):现为佩姬·古根海姆美术馆(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所在地。多年来,这座被称为“未完工的宫殿”(palazzo non finito)随着它被卖给不同的所有者而逐渐衰败,常春藤覆盖着墙壁,屋顶的部分开始塌陷,地下室被改造成廉价的寄宿公寓。之后随着三位女性逐次购置而摆脱被拆的命运。首先是意大利社交名流路易莎·卡萨蒂(Luisa Casati)。路易莎继承父亲的财富,成为意大利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她作为卡米洛·卡萨蒂侯爵(the Marchese Camillo Casati)的妻子,与意大利贵族的最高阶层有密切联系,与意大利诗人、政治活动家加布里埃尔·邓南遮(Gabriele D’Annunzio)有一段长期的恋情。路易莎以她的古怪行为而闻名,在她同时代的人中堪称传奇人物。她于 1910 年买下这座宫殿后,将她的日常生活变成一场表演,威尼斯成了她的剧院,浪漫荒废的宫殿成了她的舞台。她雇佣了一大批工人,用大理石、玻璃和黄金改造宫殿内部,却保留这座建筑肮脏、杂草丛生、摇摇欲坠的外表。她在宫殿里养各种宠物如鹦鹉、猴子、蛇、猎豹和孔雀等。她穿着由俄罗斯芭蕾舞团设计师莱昂·巴克斯特(Léon Bakst)为她设计的各种舞台服装,带着她的宠物猎豹乘着贡多拉穿行于圣马可广场周边。她在宫里举办奢华得令人震惊的派对。据说18 世纪的化装舞会,路易莎为此占据了整个圣马可广场,雇佣了200 名黑人仆人,全部由巴克斯特打扮。1924 年由于挥霍过度、负债累累,她被迫放弃了这座宫殿。十二年后,伦敦社交名媛多丽丝·卡斯特罗斯(Doris Castlerosse)收购了这座宫殿,她计划将这座古怪的废墟改造成一个时尚的国际沙龙。多丽丝在英国上流社会中混迹多年,她美丽、机智、性欲旺盛,其情人名单上包括英国摄影师塞西尔·比顿(Cecil Beaton)和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20 世纪 30 年代初,随着她步入中年,名声开始变坏,她将威尼斯视为一个可以重新开始的城市。多丽丝将自己的宫殿重新装修得光彩夺目,开始了她想象中的威尼斯沙龙女主人的新职业。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威尼斯的第一个夏天,她在宫中举办派对,嘉宾包括年轻的菲利普亲王和电影明星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Douglas Fairbanks)。然而,战争结束了这场狂欢,也结束了多丽丝的生命,1942 年,她意外服用了过量的安眠药去世。这座宫殿再次挂牌出售。美国艺术收藏家、波希米亚社会名流佩姬·古根海姆从纽约来到威尼斯,希望重塑自己陷入困境的生活,在佩姬看来,威尼斯是一个更加热情、更加宽容的地方,她购置了这座宫殿并在此度过了余生。她收藏的大量立体派、抽象派和超现实主义的无价艺术品就陈列在狗和家居用品的混乱之中,只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公众展出。她在威尼斯当地人眼里,名声不好,她乘坐贡多拉四处漂浮时戴着标志性的超大时尚太阳镜,天气炎热时则在屋顶上裸体晒太阳。佩姬去世后,她的藏品被古根海姆基金会接管,她的宫殿改建成博物馆,室内装饰以清凉的白色为主。然而,就像威尼斯的其他地方一样,宫殿依然笼罩在历史的阴影下。站在露台上,运河水流过,想象路易莎、多丽丝或佩姬曾经站在那里,准备登上贡多拉或欢迎客人参加派对,或者只是凝视着外面的风景——几乎和两个世纪前韦尼耶家族想象中的宫殿高耸入云、俯瞰运河时看到的水、天空和古老的石头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站在韦尼耶·莱奥尼宫(Palazzo Venier dei Leoni)露台上观赏大运河,远处是学院桥。右侧是大柯内尔宫(Palazzo Corner della Ca' Granda)</p> <p class="ql-block">站在韦尼耶·莱奥尼宫(Palazzo Venier dei Leoni)观赏大运河。左侧是大柯内尔宫(Palazzo Corner della Ca' Granda)和巴尔巴里戈-米诺托宫(Palazzo Barbarigo Minotto)。</p> <p class="ql-block">大柯尔内宫(Palazzo Corner della Ca' Granda),简称卡角宫 (Palazzo Ca' Corner):威尼斯一座宏伟的文艺复兴时期宫殿,位于圣马可区,米诺托宫 (Palazzo Minotto) 和玫瑰赌场 (Casina delle Rose) 之间,隔大运河和韦尼耶·莱奥尼宫(Palazzo Venier dei Leoni),即佩姬·古根海姆美术馆(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相对。</p><p class="ql-block">这座宫殿原址为马隆布拉宫(Palazzo Malombra),由乔治奥·柯尔内(Giorgio Cornar)从马隆布拉家族(the Malombra family)购买。乔治奥·柯尔内是威尼斯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拥有塞浦路斯皮斯科皮亚殖民地(the Piscopia colony of Cyprus)的甘蔗种植园,也是著名的卡特琳娜·柯尔内 (Caterina Corner) 的父亲,卡特琳娜·柯尔内嫁给了塞浦路斯的詹姆斯(James of Cyprus),成为塞浦路斯、耶路撒冷和亚美尼亚的女王(Queen of Cyprus, Jerusalem and Armenia)。1532 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原宫殿。乔治奥的儿子、卡特琳娜的兄弟乔瓦尼·柯尔内 (Giovanni Corner) 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委托建筑师雅各布·桑索维诺 (Jacopo Sansovino) 重建了宫殿以彰显该家族的伟大和权力。1533年,桑索维诺去世。20 年后,文森佐·斯卡莫齐 (Vincenzo Scamozzi) 完成这项工程。1817 年,又一场大火之后,安德烈亚·柯内尔(Andrea Corner)将宫殿卖给了奥地利帝国,奥地利帝国在此设立了帝国总督署。1866 年威尼托并入意大利后,这座宫殿成为威尼斯行省和省长的所在地。现在它是威尼斯大都会市的政府办公地点。</p><p class="ql-block">桑索维诺将宫殿围绕一个大型中央庭院进行组织,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将大陆建筑的古典设计带到了泻湖,打断大运河沿岸宫殿的连续性,摆脱了经典的威尼斯建筑风格,宫殿因此得名“Ca Granda”。宫殿立面规则、对称、呈几何形状,底层仿古装饰,采用密集的粗面处理,光与暗交织。中央有一个带三个拱廊的门廊,两侧有两对方形窗户。主楼层有 7个带阳台的大圆拱门。一条气势宏伟的弦线将第一主楼层与相似的第二主楼层分隔开来。顶部有椭圆形窗户饰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巴尔巴里戈-米诺托宫(Palazzo Barbarigo Minotto):一座15世纪最豪华的宫殿,位于大运河畔,毗邻大柯尔内宫(Palazzo Corner della Ca' Granda)。威尼斯哥特式风格,这座宫殿实际上是由两座不同的建筑于 17 世纪合并而成。古老的部分是一座 15 世纪的威尼斯哥特式建筑,以 12 世纪的拜占庭式雕带(Byzantine friezes)为特色,最初被称为米诺托宫(Palazzo Minotto);较新的部分巴巴里戈宫(Palazzo Barbarigo),建于 17 世纪。巴尔巴里戈宫为巴尔巴里戈家族(Barbarigo family)拥有长达数个世纪,也是曾拒绝教皇王冠的圣格雷戈里奥·巴尔巴里戈(San Gregorio Barbarigo)的出生地。1739 年,格雷戈里奥·巴巴里戈与才华横溢而有教养的卡特琳娜·萨格雷多(Caterina Sagredo)结婚,当时最伟大的艺术家被邀请来装饰当时已合并的两座宫殿,其中包括伟大的大师詹巴蒂斯塔·提埃波罗 (Giambattista Tiepolo)、弗朗切斯科·丰特巴索 (Francesco Fontebasso)、门戈齐·科隆纳 (Mengozzi Colonna) 和卡波福罗·马泽蒂 (Carpoforo Mazzetti)。宫殿后来归米诺托和马丁内戈家族(the Minotto and Martinengo families)所有。自2005 年以来古典音乐家文化协会音乐宫(Musica a Palazzo),一直租赁宫殿的二楼,并将其用于小型歌剧制作。</p> <p class="ql-block">站在岸上观赏大运河,大运河末端</p> <p class="ql-block">巴巴罗·沃尔科夫宫(Palazzo Barbaro Wolkoff,左):一座威尼斯民用建筑,位于多尔索杜罗区大运河畔,与达里奥宫(Palazzo Dario)相邻。该建筑可能建于 14 世纪之前,根据威尼斯拜占庭建筑(Venetian-Byzantine architecture)规范建造。15 世纪期间通过添加哥特式元素(Gothic elements)进行了翻新。高度不对称的立面几乎完全由红砖建成,共五层,分别为底层、夹层、主层和其上的两层。 装饰元素的排列缺乏任何顺序,以主层的多光窗(polifora) 为主,由尖形框架装饰。顶层有单光窗(monofora)、双光窗(bifora)、三光窗(trifora)和四光窗(quadrifora),全部不对称放置。 圆盘饰(patera)和徽章均为现代作品。1883年,被俄罗斯水彩画家(watercolor painter)、植物学家亚历山大·沃尔科夫(Alexander Wolkoff)购买。他与意大利当时被认为最伟大的女演员埃莉诺拉·杜丝 (Eleonora Duse) 保持着长久的恋情。1894 年,她作为他的客人住在这栋建筑的顶层。</p><p class="ql-block">达里奥宫(Palazzo Dario,右):位于威尼斯多尔索杜罗区大运河畔,巴巴罗·沃尔科夫宫(Palazzo Barbaro Wolkoff)和狭窄的托雷塞勒河(Rio delle Torreselle)之间。宫殿采用威尼斯哥特式风格建造,后按照文艺复兴风格进行了翻新。达里奥宫比较矮窄(正面比贡多拉还短),向右倾斜,采用伊斯特拉石材建造,面对大运河立面饰以彩色大理石和圆形浮雕,底层有铭文:“Urbis Genio Joannes Darius”,意思是“乔瓦尼·达里奥(Giovanni Dario)是这座城市的天才”。达里奥宫被描述为威尼斯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经常与黄金宫 (Ca' d'Oro) 相比较。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对宫殿的哥特式大理石镶嵌圆形窗特别着迷,他详细描述了它的大理石装饰。1908 年,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以达里奥宫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典型的印象派绘画。其中的油画均收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和威尔士国家艺术博物馆(the National Museum of Art of Wales)。</p> <p class="ql-block">达里奥宫(Palazzo Dario):由乔瓦尼·达里奥(Giovanni Dario)于1479 年委托建筑师彼得罗·隆巴多 (Pietro Lombardo)建造。乔瓦尼·达里奥是威尼斯共和国参议院秘书、外交官和克里特岛血统(Cretan origin)的商人。威尼斯共和国与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有着密切的联系,被认为是其与东方世界贸易的主要中心。但在1453 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Sultan Mohammed II)征服东罗马帝国后,君士坦丁堡(现被称为伊斯坦布尔,Istanbul,土耳其最大城市)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威尼斯人和土耳其人之间的关系不融洽,26 年的战争使威尼斯的经济陷入瘫痪。为了达成和平协议,参议院派达里奥与土耳其人谈判。在 15 世纪 70 年代末,达里奥带着和平条约和极其有利的经济协议回国,为此他被认为是一位英雄,除了“祖国救世主”(saviour of the homeland)的绰号外,威尼斯共和国还授予他贵族头衔、土地和一大笔钱。据说此宫殿作为女儿的嫁妆而建,也有说是为感激威尼斯共和国政府而建。1494 年,乔瓦尼·达里奥去世,宫殿由他的女儿玛丽埃塔•达里奥(Marietta Dario)继承,之后传给玛丽埃塔的丈夫文森佐·巴巴罗(Vincenzo Barbaro)。文森佐·巴巴罗是一位富有的香料商人,是贾科莫·巴巴罗(Giacomo Barbaro)的儿子,相邻的巴巴罗·沃尔科夫宫(Palazzo Barbaro Wolkoff)的主人。巴巴罗家族一直拥有这座宫殿直至19世纪初。后卖给了一位亚美尼亚宝石商人,而他在购买该建筑后不久就破产了。从此,这座富丽堂皇的住宅频繁地易主,大多数主人或死于谋杀或自杀,或破产。于是这座建筑有了“被诅咒的宫殿”(cursed palace)的绰号。据说立面上那句铭文有问题,它拉丁语短语的字谜变成了:“Sub ruina insidiosa genero”,意思是“我给住在这屋檐下的人们带来了危险的废墟”。似乎它在诅咒除了乔瓦尼·达里奥之外的所有后续主人,从达里奥女儿开始... 据说威尼斯人创作这个字谜是受到达里奥女儿一家的不幸影响而创作的。1542 年,他的女儿在丈夫被刺杀后,死于压力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外孙则在克里特岛(Crete)的一次伏击中丧生。从此,“诅咒”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它们不仅影响住在墙内的业主,而且似乎任何购买这座住宅的人都会遭遇可怕的事情,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如有人认为宫殿建在圣殿骑士的墓地上,有人认为它受到了护身符的负面影响,可以消除隔壁宫殿水门上的负面能量,还有人认为,宫殿是一些来源不明的力量的十字路口,或者这片土地和先前的建筑是一些极其邪恶的东西的发生地。还有人说,达里奥宫以前的主人的灵魂仍然居住在宫殿里...许多威尼斯人对与宫殿有关的事件颇为迷信,他们不断远离甚至避免经过宫殿,而是选择穿过刺客之地(Terà degli Assassini) 绕过宫殿。</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为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画作。</p> <p class="ql-block">热那亚宫(Palazzo Genovese):一座哥特复兴风格(Gothic Revival-style)的宫殿,位于大运河沿岸、多尔索杜罗区(Dorsoduro),安康圣母大教堂(the Church of the Salute)以西几米处,后立面紧邻圣格雷戈里奥教堂(the church of San Gregorio)。这座宫殿于 1892 年受热那亚家族(the Genovese family)委托,由建筑师爱德华多·特里戈米·马泰 (Edoardo Trigomi Mattei) 设计一座住宅,风格忠实于威尼斯哥特式。最近的修复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具有考古价值的元素:除了圣格雷戈里奥修道院的遗迹外,还发现了可追溯到 9 世纪的木制房屋结构和 7 世纪的石头建筑的遗迹。现宫殿已改建为五星级豪华的森图伦宫辛那酒店 (Sina Centurion Palace) 。</p><p class="ql-block">这座气势磅礴的建筑是威尼斯新哥特式的典范。事实上,特里戈米·马泰从卡瓦利-弗朗凯蒂宫(Palazzo Cavalli-Franchetti)汲取的风格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建筑分为三层,俯瞰大运河的立面设计对称,每层都有四个哥特式单柳叶窗。主楼层中央有带护栏的多光窗。在底层的中心,三对尖顶门户俯瞰着水面。窗户的图案经典参考了公爵宫(Palazzo Ducale)一楼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水上巴士观看大运河,左岸第一、二座宫殿是费罗菲尼宫(Palazzo Ferro Fini)</p><p class="ql-block">费罗菲尼宫(Palazzo Ferro Fini):一座位于威尼斯大运河北岸,学院桥和圣马可广场之间的历史建筑,其对面是安康圣母圣殿。这座建筑最初包括两座建筑:即面积较小的莫罗西尼费罗宫(the Palazzo Morosini Ferro)和面积较大的弗兰吉尼菲尼宫(the Palazzo Flangini Fini)。1860年代,这两座建筑合并为一座建筑,成为豪华的“纽约酒店”(Hotel New York)。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酒店被军队占领。1970年时,酒店已破败不堪。这座建筑被威尼托大区政府购买,经过大规模内部翻新之后,现在是威尼托地区的地方政府办公地。</p><p class="ql-block">弗兰吉尼菲尼宫(the Palazzo Flangini Fini):创始人是来自科孚岛(Corfu)的一位富有的希腊税务律师托马索·弗兰吉尼(Tommaso Flangini)。1638 年,弗兰吉尼买下原有破旧房屋,把它夷为平地后,建起了一座新宫殿。1662 年,杰罗姆·菲尼(Jerome Fini)买下了这座宫殿,他也是一位富有的税务律师,来自一个 16 世纪从塞浦路斯移居而来的希腊家庭。如今这座建筑被认为是一位来自帕多瓦的意大利建筑师亚历山德罗·特雷米尼翁(Alessandro Tremignon)于1688 年始建。具有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外观,立面明显不对称,除了两个夹层的矩形窗户外,所有开口都有圆拱和阳台,大理石圆拱拱顶石装饰有大胆而富有表现力的头像,整体效果简洁优雅。</p><p class="ql-block">莫罗西尼费罗宫(the Palazzo Morosini Ferro):1382 年,威尼斯总督米歇尔·莫罗西尼(Michele Morosini)买下此处房产。1740 年左右,这座建筑传给了 14 世纪从佛兰德斯移民来的费罗家族(the Ferro family)。宫殿外观是哥特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皮萨尼格瑞提宫(Palazzo Pisani Gritti):一座威尼斯哥特式宫殿,位于圣马可区大运河北侧, 隔大运河与安康圣母圣殿相对,与费罗菲尼宫(Palazzo Ferro Fini)相邻。最初的宫殿建于 14 世纪。1475 年,皮萨尼家族(the Pisani family)以威尼斯哥特式风格重新设计。1525 年,它成为总督安德烈亚·格瑞提 (Andrea Gritti) 的私人住宅。这座宫殿长期以来归格瑞提家族(the Gritti family)所有,后来成为梵蒂冈驻威尼斯大使(the Vatican ambassadors to Venice)的住所。19 世纪,它成为韦茨拉尔男爵 (Baron Wetzlar) 遗孀苏珊娜·德埃布男爵夫人(the Baroness Susanna d’Eyb)的财产。在此期间,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在宫殿里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在此写下了他著名的建筑著作《威尼斯之石》(The Stones of Venice)。20 世纪初,皮萨尼格瑞提宫被精心改建成一家酒店。现在是格瑞提皇宫酒店(the Gritti Palace Hotel)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运河立面曾经有乔尔乔内(Giorgione)的壁画,但现已丢失。建筑共有四层,底层非常低矮,上三层为哥特式风格的主楼层。其中第一、二楼层两侧各有四个单光窗,中间有优雅的五光窗。第三主楼层1890 年左右加建,与下层不同,它没有五光窗,而是三个相隔一定距离的单尖窗。</p><p class="ql-block">电影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Identification of a Woman, 1982 年)和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人人都说我爱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1996 年)中的几个场景在此拍摄。</p> <p class="ql-block">孔塔里尼法桑宫(Palazzo Contarini Fasan,左):一座小型哥特式宫殿,位于圣马可区,俯瞰着大运河。宫殿是一座建于 15 世纪的奇特建筑,曾为孔塔里尼家族(the Contarini family)所有。宫殿名“Fasan”源自其中一位家族成员对狩猎野鸡(fasan)的热情。</p><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Othello)的悲剧故事就发生在威尼斯。《奥赛罗》全名:《威尼斯摩尔人奥赛罗的悲剧》(The Tragedy of 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是威廉·莎士比亚于 1603 年左右创作的一部悲剧。奥赛罗是一位摩尔军事指挥官,当时担任威尼斯军队的将领,保卫塞浦路斯,抵御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他娶了比他年轻、美丽而富有的威尼斯女子苔丝狄蒙娜(Desdemona)。伊阿古(Iago)是奥赛罗手下心怀恶毒的少尉,他恶意煽动奥赛罗的嫉妒,奥赛罗在一时暴怒之下杀死了他心爱的妻子。几个世纪以来,传统上这座宫殿被认为是《奥赛罗》中的人物苔丝狄蒙娜的住所,所以宫殿被称为苔丝狄蒙娜之家(the House of Desdemona)。</p><p class="ql-block">传说是尼古拉·孔塔里尼(Nicola Contarini)曾住在这里,他是 16 世纪上半叶威尼斯与土耳其人作战的英雄领袖,皮肤黝黑,被称为“摩尔人”(Moor)。他的妻子帕尔玛·奎里尼(Palma Querini)被丈夫嫉妒激怒,回到了她的原生家庭,而他被指控试图勒死妻子,随后被杀。另一传说将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与克里斯托福罗·莫罗(Cristoforo Moro,后来成为总督)联系起来。据说莎士比亚因莫罗妻子的去世而创作了《奥赛罗》, 传说莫罗与意大利历史学家多纳托·达·莱泽(Donato Da Lezze)的女儿结婚,绰号“白恶魔”,苔丝狄蒙娜因此得名。1508 年,他启程前往克里特岛,在旅途中神秘地失去了妻子,由此莫罗成为因嫉妒而杀死妻子的摩尔人。</p><p class="ql-block">宫殿是一座典型的威尼斯哥特式风格建筑,立面较高。分为三层。底层有三个小矩形窗户(没有通往大运河的通道);第一主楼层有一个白色石柱支撑的带阳台的三孔拱廊。第二主楼层有两个单孔拱廊也带有阳台。圆轮镂空的阳台因其朴素而丰富性和精湛雕花工艺而引人注目。阳台和柱头是威尼斯哥特式风格繁荣时期的辉煌典范。在单孔拱廊之间的一个小方形窗下,有一块孔塔里尼家族的浅浮雕徽章。立面的顶部以齿状檐口结束,檐口上有 15 世纪的湿壁画(frescoes),这些壁画曾经装饰着立面。左侧,一座天桥将建筑与相邻结构连接起来,天桥有一个单光窗,与立面上的类似。著名艺术史学家约翰·拉斯金在其《建筑七盏灯》(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中写道,这座宫殿是“威尼斯最精致的建筑”。</p><p class="ql-block">韦尼尔孔塔里尼宫(Palazzo Venier Contarini,中):</p><p class="ql-block">朱斯蒂尼安·米歇尔·阿尔维斯宫(Palazzo Giustinian Michiel Alvise, 右)</p> <p class="ql-block">朱斯蒂尼安宫(the Palazzo Giustinian): 威尼斯圣马可区大运河上的一座宫殿。今天是威尼斯双年展(the Venice Biennale)的举办地。建于1471 年,是威尼斯最后建造的哥特式宫殿之一。目前的建筑是两座早期建筑的融合体,较大的朱斯蒂尼安(Giustinian)建筑位于东边,较小的巴杜尔-提埃坡罗(Badoer-Tiepolo)建筑位于西边。从 1820 年左右开始,这座宫殿被称为欧洲酒店(the Hotel Europa),许多著名的游客都曾在此下榻,包括法国作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外交家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历史上第一位漫画家鲁道夫·托普弗(Rodolphe Töpffer)、法国诗人、剧作家泰奥菲尔·戈蒂埃(Théophile Gautier)、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作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和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p> <p class="ql-block">里贾纳酒店建筑(Hotel Regina):曾属于威尼斯著名的提埃波罗家族(Tiepolo family)。威尼斯的两位总督和 17 世纪的画家詹巴蒂斯塔·提埃波罗(Giambattista Tiepolo)都属于这个家族。1868 年,提埃波罗宫(the Palazzo Tiepolo)改建为欧罗巴酒店(Hotel Europa)。19 世纪中期,在提埃波罗宫(the Palazzo Tiepolo)旁边建造了一座较小的宫殿,后改建成里贾纳酒店。后来这两酒店合并为豪华的威尼斯瑞吉酒店。</p> <p class="ql-block">海关角(Punta della Dogana),又称安康角(Punta della Salute):威尼斯大运河与朱代卡运河(the Giudecca Canal)交汇处的三角形区域,以及这里的建筑群,包括安康圣母圣殿(Salute)和威尼斯宗主教区神学院(the Patriarchal Seminary of Venice),顶端的旧海关大楼(Dogana da Mar)。</p> <p class="ql-block">安康圣母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简称为“Salute”,威尼斯巴洛克建筑的杰作。位于威尼斯多尔索杜罗区(the Dorsoduro sestiere)海关角(Punta della Dogana)。是威尼斯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堂。1630 年,威尼斯爆发了一场异常严重的瘟疫,两年内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为了祈求这座城市摆脱瘟疫,威尼斯参议院下令建造一座新教堂供奉圣母玛利亚以寻求她的庇护。并决定11 月 21 日是圣母进堂节(the Festa della Madonna della Salute),市政府官员从圣马可广场游行到安康圣母教堂,庆祝解救瘟疫的感恩仪式。</p> <p class="ql-block">安康圣母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以当时流行的巴洛克风格由著名的建筑师巴尔达萨雷·隆盖纳(Baldassare Longhena)设计,当时26岁的他在教堂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教堂于 1631 年开始动工,历时 56 年才完工,并于 1687 年 11 月 9 日举行落成典礼,当时正值巴尔达萨雷·隆盖纳去世五年,他一生中 50多年致力于建造这座大教堂。这座巨大建筑为八角形布局,其暗示了圣母的皇冠。教堂拥有两个不同大小的圆顶及后面的两座钟楼,它融合了古典和巴洛克风格。圆顶看起来像是一个圣物匣(reliquary)、一个圣体龛(ciborium)和刺绣倒置的圣杯(chalice),庇护着这座城市。它是威尼斯天际线的重要补充,也是这座城市的象征。教堂建在一个由1,156,627 个木桩支撑的平台上,由伊斯特拉石(Istrian stone)和由大理石粉和石灰腻子制成的威尼斯灰泥(Marmorino)建成。教堂外部装饰着约125 尊雕像,大圆顶上的圣母玛利亚雕像;小圆顶上的圣马可雕像;正面装饰着圣乔治(Saint George)、圣西奥多(Saint Theodore)、福音传教士(the Evangelists)、先知(the Prophets)以及拿着何乐弗尼(Holofernes)头颅的朱迪思(Judith)雕像;主立面装饰有四位福音传教士马可、路加、马太、约翰(Mark、Luke、Matthew、John)的雕像,这四座雕像最近被认为是托马索·鲁埃斯 (Tommaso Rues) 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旧海关大楼(Dogana da Mar):现为威尼斯海关大楼博物馆所在地。它位于多尔索杜罗区,大运河与朱代卡运河(the Giudecca Canal)交汇处三角形区域的顶端,毗邻安康圣母圣殿(Salute)和威尼斯宗主教区神学院(the Patriarchal Seminary of Venice),对面则是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地标性的历史建筑。由朱塞佩·贝诺尼(Giuseppe Benoni)于 1677 年至 1682 年间建造。</p><p class="ql-block">15世纪为了应对日益繁盛的海上贸易与方便往来船只报关纳税,海关大楼应运而生。当时是负责纯海上贸易的海路海关站,因地处于三角形区域,所以建造了三角形仓库来接收货物以进行清关,这些仓库曾于 1525 年重建。出于审美原因,决定重建一座新的海上海关大楼,使其与安康圣母教堂的建筑风格相协调。建筑师朱塞佩·贝诺尼(Giuseppe Benoni)在设计竞赛中获胜。他设计了一座平面呈三角形的建筑,三角形尖端是一座两层楼的塔楼,塔顶上设计有一组名为“机遇”(Occasio)的雕塑,即幸运雕塑(Statua della Fortuna)。</p> <p class="ql-block">幸运雕塑(Statua della Fortuna):位于旧海关大楼(Dogana da Mar)塔楼的顶部,曾经是一座瞭望塔,用于防范外来入侵。后来,它被一组雕像取代,那个巨大镀金地球仪由两个青铜亚特兰蒂斯人(Atlanteans)背负着,象征当时富裕的海上强国威尼斯共和国犹如柏拉图(Plato)描绘的那个神话岛国亚特兰蒂斯(Atlantis),顶部是幸运女神福尔图娜(Fortūna),手里拿着一张金色的帆,单脚站立。她是风向标,随风转动,寓意命运的随机性如风一样变幻无常,她也是财富的象征。亚特兰蒂斯人和幸运女神的青铜雕塑由早期巴洛克风格的意大利裔瑞士雕塑家贝尔纳多·法尔科内(Bernardo Falcone)创作,整个建筑群、建筑雕塑于 1677 年完工。</p> <p class="ql-block">亚特兰蒂斯(Atlantis):公元前4世纪中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在《蒂迈欧篇》(Timaeus)和《克里底亚篇》(Critias)中描绘的距今12000年前的神话岛国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度。亚特兰蒂斯位于“海克力斯之柱”(即今直布罗陀海峡)之外不远处的地方,是大西洋上通往其他岛屿的必经之地,穿过这些岛屿可以到达被大西洋环抱的另外一片大陆。亚特兰蒂斯岛上矿产丰富,特别是他们发掘出一种被称作山铜的世间最珍贵金属,其珍稀程度远超过黄金。岛上还拥有大量的森林资源,动植物种类繁多。亚特兰蒂斯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神庙,有设备完善的港埠及船只,还有“能够载人飞翔的物体”。石头是亚特兰蒂斯大陆及其附属岛屿普遍用于建筑的材料,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宫殿、庄严肃穆的庙堂,还是船坞码头,从内到外都由各式各样的石头砌成,并在石墙外层包裹铜或锡或铜锌混合金属,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出夺目的光彩。在海运方面,他们开凿了一条宽90多米、深30米、长约80公里的运河,并在内陆修建了港口,通过这条运河船只可以从内陆抵达入海口,其宽度足够当时最大的船只畅行通过。亚特兰蒂斯人架桥建坞,将各个海岛上的城邦连为一体。他们还将由不同水域分割而成的陆地划分区域,在各块陆地之间搭起至少能够容纳一艘三层战舰通过的宽度和高度的桥梁。渐渐地这个海上强国的权力中心开始不断膨胀、汇集,亚特兰蒂斯人(Atlanteans)从“海格力斯之柱之外”的主岛开始,征服了欧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然而他们正要与雅典展开一场大战时,突然遭遇到大地震和水灾,这座岛国一夜之间完全沉没于海底。</p> <p class="ql-block">站在旧海关大楼(Dogana da Mar)前观赏泻湖和圣马可广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