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搜集到几张日据时期的老照片,看来是日本侵略军随军记者遗留的物品。它将我带往那遥远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已过古稀之年的我,每每听到砀山这两字,即触发了神经最敏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由于砀山处在陇海铁路线上, 抗战时期徐州汇战一结束,日军就占领了砀山县城,并沿着铁路修建了很多的碉堡,离我们村庄最近的就建在沙河南岸的段洼,仅三里之遥。碉堡建在高岗处,日军只要一出动,负责望风的老百姓便一传十,十传百的高喊:老日来了,快跑反喽!于是大闺女小媳妇便急匆匆往锅底摸一把,在脸上一涂摸,便携着鸡牵着羊,漫无目的地向庄稼地深处散去。</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砀山县旧城改建,迁往旧城西1Km的秦家堂。夯土筑新城,土城墙外用青砖包砌,砖堞城垣,二十八年(1600年),新城成,废旧城(即现毛李庄)。</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为府,砀属之。</p> <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砀属江苏省徐海道。</p> <p class="ql-block">二十二年(1933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铜山区。</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年(1935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p> <p class="ql-block">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陷徐州。以其为中心苏皖边区1市21县设特区。</p> <p class="ql-block">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降。9月5日,国府接管砀。</p> <p class="ql-block">三十七年(1948年)8月7日,砀城解放。</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属皖北人民公署宿县专区。</p><p class="ql-block">1952年11月15日,划归江苏省。</p><p class="ql-block">1953年3月6日,属江苏省徐州专区。</p><p class="ql-block">1955年2月21日,划属安徽省宿县专区。</p><p class="ql-block">1956年1月12日,撤宿专,改属蚌埠专区。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p><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22日,撤萧、砀,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p><p class="ql-block">1961年4月7日,改属宿县专区。12月15日,撤萧砀县,恢复萧县,砀山县,仍属宿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p><p class="ql-block">1971年,宿县专区更名宿县地区。属宿县地区。</p><p class="ql-block">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1998年,宿县地区更名为宿州市,砀山县属宿州市管辖。</p> <p class="ql-block">清清末,全县划分4坊21社,后改为25里。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里,全县划为3个市4个乡,人口不足4万者为乡,人口大于4万者称市。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市、乡,改设为7个区,下辖118个乡镇。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将一、七区合并为一区,五、六区合并为五区,全县划分为5个区,69个乡镇。建立了保甲制度,全县有271个保,3828个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废除保甲制度,全县设9个区,72个乡镇,1446个村。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7月,撤消卞楼区,设立城西区,城厢区改称城关镇(区级),全县9个区(镇)100个乡(镇)。1952年2月,全县调整为8个区,84个乡(镇),1592个行政村。将砀山县的雨亭区、新兴区划入河南永城县。固桥、陈堤口、胡屯、后谢油坊等庄仍由砀山县管辖。1953年8月6日,华山县撤消,将原来属砀山县故黄河北(即华山县六、七区)的20个乡,255个自然村划砀山县管辖。仍称六、七区,后改为高寨、周寨区。1953年9月2日,改名范集区为一区,阚寨区为二区,陈寨区为三区,周集区为四区,唐寨区为五区,高寨区为六区,周寨区为七区,吴集区为八区,城西区为九区,所辖乡未动。1953年10月17日,山东省单县第六区8个整乡和3个半乡计96个自然村划归砀山管辖,改设成9个乡(马良、王范庄、陈庄、刘庄、吴楼、罗寨、汪庄、陈集、玄庙),称第十区。按旧治系一村两省的马良、卢王庄、杨庄集、贾庄、姜庵等5村划归砀山。另有单县胡杨庄、董台子两村经双方县政府与当地干部协商亦划归砀山,这时砀山原界一体,全县计有10个区,112个乡、镇,1373个行政村。1954年8月27日,撤销第二区建制,原第九区改名为第二区。1956年3月,撤区并乡,成立26个乡和城关镇。1958年9月,全县划为河北乡周寨、城西乡砀城、中心乡陇海、唐寨乡唐寨、李庄乡良梨、陈寨乡陈寨六个人民公社(乡),实行“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1959年6月,城西乡砀城人民公社分为城关镇砀城人民公社、城西乡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9月,原来的7个公社划为15个公社。陈寨公社划分关帝庙、黄楼、回龙3个公社;周寨公社划分周寨、高寨、大寨3个公社;城西公社划分官庄、曹庄、陈庄3个公社;唐寨公社划分唐寨、赵楼2个公社;陇海公社划分陇海、权集2个公社。李庄、砀城两个公社规模不变(砀城公社包括城关镇)。1964年2月,砀城公社公为城关镇和砀城公社,城关镇辖城镇居民和四关生产大队,砀城公社辖屈楼、刘阁、毛园、曾庄、冯园、土山等生产大队。砀城公社后改称城郊公社。1964年4月11日,为利于解决水利纠纷,经安徽、河南两省商定,将本县东南边沿地区,即黄楼公社所辖的6个行政村划归河南省夏邑县。1965年5月,李庄公社分成李庄、良梨两个公社。全县设16个公社,1个镇,下辖224个生产大队,3043个生产队。1980年2月,设区划社,全县设11个区,1个城关镇,改划为63个公社,349个生产大队,4558个生产队。1984年,撤销公社体制,设立乡政府,乡下设行政村。全县共11个区,1个镇,63个乡,584个行政村。198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设7个乡,11个镇。1992年2月,设立文庄镇,将唐寨镇的毛堂、东汪庄、侯口、文庄4个行政村和赵楼乡的段楼、倪庄、刘庄、王寨4个行政村划归文庄镇,镇政府驻文庄。1996年5月,赵楼乡改设程庄镇。良梨乡改设良梨镇,镇政府驻于楼。2000年4月,陇海乡的杨楼、屈楼、土山、七神庙、毛园、刘阁、冯园7个行政村和赵屯乡的苇子园、于楼2个行政村划归城关镇。2001年,全县设5个乡,14个镇,共383个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2004年12月,城关镇更名砀城镇,陇海乡整建制并入砀城镇。全县共置18全乡镇、394个行政村。2005年,全县进行部分村委会合并调整,年末行政村由原来的394个调整为358个。2007年月12月,撤消西南门镇、文庄镇、黄楼乡、权集乡、刘暗楼乡,并分别整建制并入砀城镇、唐寨镇、关帝庙镇、玄庙镇、周寨镇;改设赵屯乡为赵屯镇。全县原来18个乡镇混合型区划体系调整为13个镇级区划体系,由原来358个行政村调整合并为155个行政村,10个社区。将原西南门镇整建制并入砀城镇,镇政府为原砀城镇驻地(西河北路1号)。将原文庄镇整建制并入唐寨镇,镇政府为原唐寨镇驻地(局子街)。将原刘暗楼乡整建制并入周寨镇,镇政府为原周寨镇驻地(周寨村)。将原黄楼乡整建制并入关帝庙镇,镇政府为原关帝庙镇驻地(关帝庙)。将原权集乡整建制并入玄庙镇,镇政府为原玄庙镇驻地(砀山县果园场场部所在地)。同时还将赵屯乡撤销,设立赵屯镇,行政区划范围不变,镇政府为原赵屯乡驻地(陈庄村)。保留葛集镇、李庄镇、良梨镇、程庄镇、朱楼镇、曹庄镇、官庄坝镇7个镇,行政区划范围、镇政府驻地不变。2008年6月,经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薛楼板材加工园经济管理区,属县财政全额供给单位,位于县城最南端,正科级建制,核定行政编制15名。下辖4个社区,总人口3.4万余人,面积55平方公里。区划现状截至2022年10月,砀山县下辖13个镇,另设有3个功能区。砀山县政府驻砀城镇人民东路99号。</p> <p class="ql-block">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原砀山县城(今芒山镇)划归永城,砀山县治所迁至今砀山县城东,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唐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之成武,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宋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属单州。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1221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酂三县,芒砀山一带属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辖,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为洪水荡没,迁治所至芒砀山南麓保安镇(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柿园村)。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还旧地属东平路。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1266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凤阳府徙治凤阳县(今府城镇)。洪武十三年(1340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洪武十四年(1341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南京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11号,正月十五,在传统意义上来说,仍处于新年佳节期间。今年没能在老宅家中迎接新年,秋收过后,全家就搬离老宅,住进了由生产大队安排的,位于村东的别人家的三间茅屋里。趁着搬家的混乱,祖父悄悄地把半袋粮食放在腌萝卜菜的瓮里,偷偷地埋在了院中粪坑(黄淮平原农村,习惯于在院里挖一坑,盛放垃圾以堆肥)边。春节前,粮食被悄悄地挖出,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生火煮熟,偶尔填补一下家人那无法满足的肚皮。昨日,祖父已经将祖母送上开往濉溪县的火车,使用了大队部开具的介绍信才购买了车票。祖母外出时,带着三岁的妹妹,在这特殊的饥馑时光,她实在不放心把孙女留在身有残疾的三叔和三婶身边,而余两腿间生着五个大小不同的痈疮,无法自行活动,她没有能力同时带着两个孩子出行。今天,祖父将使用家里仅有的交通工具洪车(独轮土牛,即传说中由诸葛孔明先生发明的木牛流马),载余启旱,徒步前往与祖母所奔之同一目的地。父亲当年供职于濉溪县水利局,他已经办妥了余插班县城关三小一年级的入学手续。这样子,节省下来的口粮便可以帮助母亲和三叔一家度过这年的春荒。从砀山家中步行到濉溪,可以抄近道,估计仍有90KM之遥。天还没亮,为了避人耳目,趁着人们还未起床,爷孙俩就上路了。睡眼惺忪的孩子,注意到了母亲在偷偷地抹眼泪,但没有哭出声来,儿子这次出远门,是奔向大好前程的,必须强颜欢笑话别。</p><p class="ql-block">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六十五年前。漂泊一生将收官,五尺男儿空嗟叹。忠骨不埋桑梓地, 老朽识途回故园。人生难免纠结事,难阻灵魂亦飞天。</p>